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幼兒園説課稿大班語言三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5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説課稿大班語言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幼兒園説課稿大班語言三篇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語言 篇1

一、活動背景(簡要説明設計本次活動的意圖)

根據秋季收穫的甜美和小朋友們的興趣點所在,我根據《綱要》精神,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設計了大班語言活動《秋天多麼美》。讓幼兒通過觀察、實踐、繪畫、等手段,讓幼兒身臨其境瞭解、體驗,感受秋天的豐碩、美景、變化,鼓勵幼兒大膽提問、大膽探究、相互合作,在觀察、繪畫、遊戲等活動中體驗活動的樂趣,開闊視野、培養幼兒初步嘗試獨立的解決問題及社會生活實踐能力。

二、活動目標(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1、鼓勵幼兒從自身及周圍環境等的變化中,感受秋天的到來,瞭解秋天的基本特徵。

2、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圍繞主題大膽回答與交流,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好習慣。

3、豐富詞彙:秋高氣爽、凋謝。

三、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

圍繞談話主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回答、交流。重點制定的依據是:綱要中也提出要讓幼兒"想説、敢説""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的教育重點並不是教幼兒記憶大量的詞彙,而是讓幼兒能樂意與人交流,能大膽在眾人面前連貫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作為大班幼兒思維已經由直覺行動性向具體形象性過度,形象思維已經迅速發展,加上不斷的實踐學習,已普遍能組織簡單的句子,具有能與同伴進行交談的能力。

四、活動難點(本次活動的教學難點)

較連貫的講述談話內容。談話需要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圍繞一個主題談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幼兒受思維和語言發展的影響,要安排好內容的順序,組織簡單的語句,較連貫的進行談話,對幼兒來説有一定的難度,而幼兒又具有善於挑戰的心理,這就象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果實,因此經過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完成。所以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五、活動準備(説明本次活動所需要提前準備的材料、用具或場景佈置)

1、《秋天多麼美》歌曲磁帶、錄音機。

2、彩筆、圖畫紙。

3、幼兒用書

4、室內秋天佈置

六、活動過程(這一部分是活動關鍵所在,要説明活動的各個環節具體步驟、內容和那些需要特別説明的教師引導或總結的語言)

第一部分創設情景導入課題,聽歌曲"秋天多麼美"音樂入教室,"秋天多麼好啊,讓我們去參觀一下美麗的秋天吧。"進入佈置好的情景。引導幼兒自由參觀"這裏有什麼?"目的是激發起幼兒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表象,引起幼兒想説的願望。

第二部分圍繞主題展開談話,包含四個環節:第一環節啟發引導,採用激勵措施進行談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提問"你參觀完了,感覺秋天美不美?""那在秋天裏你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幼兒可能會説"我看到秋天有的樹葉都落下來了""我感覺到秋天的天氣變涼了"藉此時機豐富詞彙秋高氣爽。通過這個提問主要引導幼兒談出秋天的氣候和景色。第二個層次通過提問:"在秋天裏小動物都在幹什麼?"引導幼兒把觀察到的小動物的活動談出來。比如幼兒可能會説"小螞蟻在搬運糧食。"教師及時追問"小螞蟻搬運糧食幹什麼?""哦,原來它是為過冬準備食物呢。""為什麼它們會在秋天準備糧食呢?""那是因為秋天有很多的莊稼都豐收了。"自然的引導幼兒進行第三層次的提問"你還知道秋天哪些東西豐收了?""還有許多水果呢?你知道嗎?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讓幼兒知道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從中及時對幼兒進行營養健康的教育,教育幼兒不挑食多吃新鮮的糧食、蔬菜和水果。第二環節是探索性個別談話,首先是看錄象片"秋天多麼好"。通過視覺的刺激將剛才零散的談話內容進行整和,為幼兒進行連貫的談話作鋪墊。其次,進行遊戲"照下金色的好秋天"。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彩筆和圖畫紙請幼兒畫一畫自己眼中的秋天,教師用相機將幼兒畫出的秋天景色圖照下來。幼兒操作完進入第三環節歸納性談話。"小朋友用小巧手畫出了一副副秋天的美景,老師也照下了這金色的好秋天,你們看將數碼相機與電腦連接在大屏幕上展示給幼兒看,這時幼兒的積極性會十分高漲,每當展示一副圖畫時可以問:"這是誰的?你能不能給大家講講?"這樣請大約四五名幼兒進行較連貫的表述。然後教師進行歸納性談話。

第三部分活動結束,最後在幼兒情緒高漲的時候,請幼兒拿着秋天的照片一起表演唱"秋天多麼美",讓幼兒表達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歡快的音樂中結束本次活動。

七.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的積極性很高,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談話和回答問題,但是語言的連貫性較差今後多進行此方面的練習。通過此課幼兒掌握了秋天的基本特徵,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幼兒注意傾聽的好習慣,豐富了詞彙。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語言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彩色的雨》是一首優美動聽、充滿童真童趣的散文,它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散文中形象的把小雨點比喻成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那黃色的、藍色的雨衣,象一片片彩色的雲,那綠色的、紫色的傘兒象一朵朵彩色的花,那一雙雙紅雨鞋象一艘艘小紅船,這些生動的比喻構成了一組組排比句,增添了散文的韻律美。同時,散文中把構成彩色的雨的雨衣、傘兒、紅雨鞋在雨中的動態都描繪的有聲有色,作品不僅畫面感強,想象豐富,而且語言凝練,韻律和諧,有較強的音樂性,即樂意躺幼兒欣賞彩色的雨的美麗景色,又可以讓幼兒欣賞散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在這同時又能激發幼兒動手製作彩色的雨的強烈願望,因此這篇《彩色的雨》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教學。

2、幼兒情況分析

我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較好,表達事物連貫、具體、口語化,進入大班以來已學會了一些散文,如《雲彩和風兒》、《叮咚叮咚的琴聲》等,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散文有一定基礎,但由於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貧乏,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弱,尤其對散文中的精練的語句所表達的畫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讓幼兒學會用散文中的優美語句來回答問題,更好的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同時,我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比較協調,為突出幼兒的動手能力也書記了動手操作的內容,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會恰當運用各種材料製作“彩色的雨”,展現雨中即景來符合散文優美的意境,因此我設計了這節綜合教育活動課。

3、重點、難點

熟悉散文內容,感受散文中的優美語句,感受比喻、排比的生動韻律,深入理解散文的語言,尤其是將雨衣、雨傘、雨鞋比喻成自然界事物的表現手法,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能力。

4、教學目標

a.幫助幼兒學習的散文,感受散文中的優美語句,體驗散文的優美意境。 b.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散文的語言,尤其是將雨衣、雨傘、雨鞋比喻為自然界事物的表現手法,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

c.通過講講、做做的活動,會恰當的運用各種草料製作“彩色的雨”,展現雨中即景,體驗同伴相互合作的快樂。

5、教學準備

a、教具;《彩色的雨》圖片一幅,錄音機。

b、學具:油畫棒、紅豆、綠豆、黃豆、掛曆紙、皺紋紙、臘光紙、火柴棒、膠水、剪刀等。

二、説設計

1、教法

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提問談話法、討論法、動手操作法來進行教學,通過直觀教學法視聽結合欣賞,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內容,通過談話法,幫助幼兒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優美語句,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討論法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和思維力更好的體會作品的意境,通過動手操作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2、學法

根據“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我通過“晴天、雷雨”的天氣變化來到如課題;“視聽結合——整體感知”;“啟發引導——分段理解”;“激發願望——大膽製作”的學法,讓幼兒聽聽、看看、講講、議議、做做,讓幼兒能輕鬆的獲得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3、教學程序

A、導入活動

師生律動出場

1)教師:小朋友們,美麗的春天到了,我們一塊去郊遊吧!你們聽什麼聲音,呀,下雨了,我們趕快找個地方坐下來躲躲雨吧。(放音樂進場)

2)教師:外面下雨了,小朋友們你們見過雨嗎?雨是什麼樣子的?雨又是什麼顏色的?

教師總結:雨是透明的、無色的,它是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

B、請幼兒欣賞散文,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師:有位娃娃她眼中的雨很特別,你們想知道嗎?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娃娃眼中的雨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欣賞散文,教師提問。 (1)這篇散文的題目叫什麼?(《彩色的雨》) (2)在散文《彩色的雨》中,你都聽到了些什麼? (讓幼兒初步感受散文的內容)

C、欣賞散文,感受散文中的優美意境和有趣的比喻。

(1)教師:雨衣、雨傘、雨鞋它們象什麼呢,現在,我們再來欣賞一遍《彩色的雨》這篇文章。

(2)幼兒欣賞散文。

(3)教師提問

*教師:雨衣象什麼?為什麼説雨衣象雲?

*教師:雨傘象什麼?為什麼説雨傘象花?

*教師:雨鞋象什麼?為什麼説雨鞋象船?

(引導幼兒用散文中的優美的句子來回答)

*教師:雨衣、雨傘、雨鞋還象什麼呢?

D、教師:小朋友,你最喜歡散文中的哪句話?

E、再次完整的欣賞一遍散文,體驗散文的優美意境。

教師:《彩色的雨》這篇散文很美,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遍散文,大家一邊聽一遍跟着錄音機朗誦。

4、幼兒動手操作,會恰當的運用各種材料製作彩色的雨景圖,體驗合作的快樂。

(1)教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現在用你們那靈巧、能幹的小手相互合作把彩色的雨和美麗的雨景做出來、畫出來吧。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師生共同對作品進行評價並展示作品。

(4)請個別幼兒紡編《彩色的雨》這篇散文。

教師:小朋友做的雨景圖真漂亮,誰願意來學着《彩色的雨》這篇散文來説説你做的美麗的雨景圖呢?

(教師請個別幼兒紡編散文《彩色的雨》)

5、活動結束

教師:小朋友做的“彩色的雨”真漂亮,把我們教室佈置的美麗極了,我們去請別的班的小朋友來看看我們做的“彩色的雨”好嗎? 語言是人類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兒期要努力促進幼兒語言規範會的發展。故事教學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故事本身具有主題單純,內容淺顯,情節生動。富有兒童情趣等特點,使幼兒接觸最多二又非常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

《美麗的公雞》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公雞”與“啄木鳥”“蜜蜂”“青蛙”三個小動物比美遭到拒絕,最後在“老馬”的幫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人們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個愛勞動的小動物和一個愛比美無事可幹的公雞以及語重心長的長者老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對話簡潔明快,並且結構和語言多次重複,是與幼兒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幼兒產生模仿的慾望。

為了更好的同幼兒一起進入角色,我採用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師與幼兒的問答中想象,猜測故事的發展,從而達到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從以下三方面具體説説我的設計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兒進入故事。 教學伊始,我和幼兒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雞》並問幼兒:今天大公雞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歡迎嗎?(出示公雞圖片)小朋友大家好!你們看我美麗嗎?哪美麗?你能用語言誇誇我嗎?從而引導幼兒從“冠子”“羽毛”“腳”等方面來形容公雞的美麗。

有的幼兒説“冠子紅紅的,大大的”有的説“身上的羽毛五顏六色的”有的説“腳是黃顏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雞,我有模仿公雞説:“我還為自己編了首兒歌,你們想聽嗎?”孩子們高息的説:“想聽。”“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黃的腳,要比漂亮我第一。”讓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一個整體印象,為下文的猜測故事打下基礎。

二、逐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預測故事的發展,和幼兒一同講故事。

待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了感性認知後,我開始講述故事的開頭,當講到公雞得意洋洋地唱完歌,問孩子:“請你猜想一下這隻公雞要幹什麼去?”由於幼兒聽了兩遍兒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樹林”讓幼兒自由觀察思考:公雞來到了哪?看見了誰在幹什麼?它會説什麼?“啄木鳥”會和它比美嗎?讓幼兒真正進入到故事情境中來,猜測它們會説些什麼。

因為幼兒知道公雞要和別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鳥,咱們比比誰美?”“啄木鳥正忙着給大樹捉蟲子,會和它比美嗎?”我又把問題拋給了孩子,他們一直認為不會,從而猜出啄木鳥的話。在此引導幼兒用得意洋洋的語氣説公雞的話,用冷冷的語氣説啄木鳥的話,師幼共同分角色進行對話。放手讓幼兒根據第一幅圖講述“果園”和“稻田”中比美的圖片,幼兒能按原有經驗進行講述。 最後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它們不和公雞比美?有的幼兒説“它們不願意和公雞比美”,有的説“它們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雞遇到了誰?老馬會給它滿意的答案嗎?聽了老馬的話公雞會怎麼做?幼兒很輕鬆的猜出了故事的結尾,整篇故事都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三、完整的觀看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中藴含的道理。 幼兒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內容後,讓幼兒觀看碟片,在頭腦中進一步建立表象,為下節課的複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準備。同時故事中優美的語言,對於豐富幼兒詞彙,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看完故事後引導幼兒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為人們做事。進而建立從小愛勞動的美德。本來在教學中還設計了

談話“你能為別人做什麼事?”讓幼兒懂得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進而師幼共同演唱《勞動最光榮》可由於時間關係沒完成預設任務,有一點遺憾。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地進步。幼兒園大班説課稿:救小鳥 一、 説教案 1、教學目標的確定。語言活動幼兒能否積極參與是活動的關鍵。同時,教師的提問儘量以引導為主,讓幼兒的思維有想象的空間。所以,在這個活動中,我的目標是幼兒大膽講述為主,想出多種救小鳥的方法,同時在認識對話框的基礎上,利用對話框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豐富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和心理。

2、説教材關鍵、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此次活動的關鍵在於幼兒能想出多種救小鳥的方法;對話框是本次活動重點、難點,利用對話框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豐富幼兒的語言。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

在活動中,主要分成三大塊:

(1) 幼兒觀察圖三,想出救小鳥的方法。 大班幼兒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知識準備,在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後,能更好的互動。“救小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讓幼兒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討論,展開想象,是比較合適的,前兩幅圖就一帶而過。

(2) 幼兒認識對話框,利用對話框做遊戲。 大班幼兒已經具備比較多的閲讀經歷,對“對話框”會有一定的瞭解,更容易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對話框的出現,讓幼兒在語言構思的時候不用按固定模式去思考,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是為了輔助幼兒能仔細的對每個人物的心理和語言進行思考,幫助幼兒補充語言內容。

(3) 幼兒完整的講述故事。 對幼兒的思考進行總結,通過看對話框讓幼兒能從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發生的經過兩方面進行講述故事。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語言 篇3

一、説教材

燕子 是季節性很強的候鳥,人們稱它為"報春歸來的春燕"、"翩然歸來的報春燕"等.只要見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們:春天來了!古人曾有:"鶯啼燕語報新年"之佳句.人們總是把燕子跟春天聯繫起來. 而燕子又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之一,它體型較小,上身為發金屬光輝的黑色,頭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紅色,飛的較低,鳴聲較小,多以居民的室內房樑上和牆角巢穴,最喜接近人類.它那標誌性的形象——剪刀似的尾巴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燕子》這首兒歌正是抓住了這個特點,整首詩從燕子的尾巴入手, 把小燕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整首兒歌始終圍繞着燕子剪刀似的尾巴,以一個"剪"字來貫穿,具有奇妙的想象.短小精悍的六句話對小燕子的形態、生活習性、場景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前兩句寫了燕子剪刀似的尾巴,中間兩句用"上天"和"下河"描寫了燕子的飛行場景;最後兩句運用聯想的方法描寫了燕子的住所"窩".

大班的孩子對燕子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它的外形、典型的生活習性都是孩子們所關注的,這為他們的學習兒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居住在樓房裏孩子對燕子又可以説是陌生的,他們很少能有機會近距離地觀看燕子搭窩、覓食和餵哺的情景.因此教師就要為幼兒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使幼兒積累有關的經驗,為幼兒的順利學習打下基礎.

這首兒歌中藴涵着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科學領域:通過對兒歌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瞭解有關燕子的科學知識;社會領域:可以通過對燕子的瞭解、朗誦兒歌激發幼兒喜愛燕子,喜愛大自然的情感;藝術領域:兒歌的每一句話都可使孩子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在頭腦中產生有關的聯想,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而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兒歌中的語言比較壓韻、節奏明快,而理解兒歌的內容又需要幼兒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我把這個教材內容放在大班.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及大班幼兒知識能力框架的結構特點,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訂了我的活動目標.活動目標如下:

1 、感受詩歌中描寫的優美意境,理解兒歌的內容,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兒歌.

2 、運用有關的生活經驗創編兒歌的部分詩句.

3 、萌發對燕子、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説活動的重難點:

活動的重點是目標一:感受詩歌中描寫的優美意境,理解兒歌的內容.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社會、認知是密切相關的.我在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理解兒歌,在觀察燕子的基礎上描述燕子活潑可愛的形象. 我制訂的重點從目標本身出發,因為是語言活動,又是以兒歌為主軸,所以理解兒歌所表達的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兒歌后四句的想象是本次活動的重心,所以我把重點定位在此.通過教師逐句的講解和教具的演示,形成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氣象,從而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點部分.

[page_break] 活動的難點則是仿編兒歌. 對於大班幼兒來説,由於對燕子熟悉和了解的程度還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説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教師能做好幼兒前期的知識、情感的準備工作,讓幼兒對燕子進行資料的查詢,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教師提供必要的圖片或課件,幫助幼兒形成鮮明的表象,我想仿編兒歌也就會有所突破,從而使幼兒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説活動的準備

1 、前期知識準備:請幼兒蒐集、觀看有關燕子的書本、圖片或視頻,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

2 、活動中的準備:

( 1 )與詩歌內容有關的課件,內容分別為燕子的外形特寫,燕子在空中飛行、在河面掠過點擊河面後水波盪漾的畫面、燕子銜茅草、銜泥巴搭窩的畫面.

( 2 )在教師裏張貼幼兒收集的關於燕子的圖片.

( 3 )《小燕子》的歌曲磁帶、背景音樂,創編詩歌用的小圖片(如).

五、説活動流程:

共分五個流程:引題——理解內容——朗誦、表演——仿編——延伸

1 、引題部分:播放 《小燕子》的歌曲磁帶,師生共同演唱,激發幼兒的情感,把幼兒帶入到優美、抒情的意境中來.

2 、理解兒歌:

1 )通過提問:"你知道燕子嗎?把你知道的有關燕子的事情告訴大家吧!"幼兒互相交流、分享燕子的外形、生活習性、飛行、搭窩、覓食、餵哺以及一些趣事.

(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語言運用情景.《綱要》指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鑑於此,教師就要注意激發幼兒的説話願望,提供幼兒説話的機會,並保護他們説話的積極性.正由於幼兒有了前期的知識準備,使幼兒在活動中能"有話可説",從而體驗到説話的樂趣和成功感.同時,此3環節也為以後的仿編兒歌打下了伏筆,為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2 )播放課件兩遍,同時教師配以兒歌的朗誦.

(課件的提供為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把兒歌所表達的內容直觀、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的面前.從而來突破教學的重點.)

3 )提問:為什麼説燕子在空中飛行時是"上天剪雲朵"? 河面上飛行時怎麼會"剪水波"呢?最後兩句説的是燕子的什麼事?

小燕子用尾巴剪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小燕子真的剪了嗎?那麼兒歌中為什麼要用"剪"這個詞呢?

(前一串提問是幫助幼兒逐句分析詩句所包含的含義,而後一串的提問則是讓幼兒理解兒歌所運用的描寫方法,通過比喻,把燕子外形的主要特徵和它的生活情景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教師提問:你還有什麼不懂或需要幫助的地方嗎?

(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的一個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綱要》中指出:"孩子疑問和質疑類言語行動的'不足,有可能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行動造成影響."因此,教師要增加兒童質疑提問的機會.)

3 、朗誦、表演兒歌

1 )採用整首跟讀的形式讓幼兒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學習朗誦,激發情感的共鳴.

2 )幼兒運用肢體動作邊朗誦邊表演兒歌.(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活動中來,更有利於學習和兒歌的記憶,同時也使活動做到動靜交替,使孩子更加輕鬆.)

4 、仿編兒歌:

提問:燕子還會在哪些地方飛行?(如湖面,田野、林間)在那些地方飛行時它會剪些什麼呢?它在搭窩時還會用到哪些材料?(樹枝、枯葉、稻草、小石子等)它會把這些材料當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小圖片,,以幫助幼兒的仿編.)

大班幼兒對兒歌的仿編已有一定的基礎,他們會找出相關的字詞來替換兒歌中原有的字詞,從而創編出獨特的兒歌來.考慮到在一個活動中讓幼兒沒有參照物進行創編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提供了小圖片來幫助幼兒的仿編活動,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使大多數的幼兒都能體會到仿編帶來的新奇感受.當幼兒對兒歌的結構非常熟悉時,也可以讓幼兒直接地進行創編.

5 、延伸活動:根據幼兒對燕子的瞭解或兒歌所提供的內容,幼兒自願選擇有關的內容進行繪畫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燕子的喜愛之情.

六、説教法

多媒體教具的運用:針對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生活經驗,製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課件的運用讓孩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珍視幼兒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教師靈活地利用教具,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領幼兒啟迪聯想……讓幼兒自己對兒歌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灌輸,用幼兒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

視聽講做結合法:主要是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以及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聽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細緻地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述,以滿足每個幼兒想説的願望.做就是讓幼兒運用肢體進行表演.視聽講做結合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七、説學法

1 、傾聽表述法:

首先,讓幼兒帶着自己對燕子的瞭解,大家來分享、交流,激發幼兒"想説"的願望.其次,利用各種教法,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並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説".

2 、探索仿編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拓展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提供了各種小圖片,以引起幼兒的思考,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學習,突破活動的難點.

附:兒歌《小燕子》

小燕子,真靈巧,

身上帶把小剪刀;

上天剪雲朵,

下河剪水波;

剪根茅草當枕頭,

剪塊泥巴搭窩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