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幼兒園説課稿(通用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06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説課稿(通用15篇)

幼兒園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同時活動目標也明確指出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説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三、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動難點: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四、幼兒現狀分析

大班幼兒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活動時,幼兒已經能説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次活動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次活動的有利因素。

五、説教法學法、

本次活動教學,以幼兒指導綱要為指導,根據故事內容的特點,創建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遊戲表演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觀察的三種教學方法。

六、學法指導

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彙和語法規則。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説活動過程

1、猜謎激趣,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幼兒的興趣,並通過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為幼兒創設情景,設置懸念,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另外還給幼兒提供了一次自由表達的機會。整整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2、完整欣賞故事,幼兒感知故事內容

整體感知是掌握故事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幼兒看課件欣賞故事,幼兒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故事,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體內容。教師通過

提問:

1)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説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瞭解故事中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重複式結構的語句特點,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圖片讓幼兒講述故事。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2)、看課件第二段。遇到魚媽媽時,他們説了些什麼?(根據幼兒的回答放映相應的`幻燈圖片)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説些什麼?一起來説一説。分段欣賞法更有助於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能力,使幼兒頭腦中更為清晰,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礎。

4、在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還有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活動中,我通過質疑: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對其進行思維訓練。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回顧故事,自己來解決問題,變幼兒被動求知為主動求知,培養了幼兒的綜合判斷能力。在次看課件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並讓幼兒通過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本節課的難點就輕易解決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表現出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活潑可愛的樣子;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説話時慈愛的語氣。這樣,充分體現個性化表演,讓有兒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6、小結:教育幼兒要保護小青蛙。

活動結束注重對幼兒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知道保護小青蛙的措施。也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情感目標。

八、活動延伸,拓展創新

課堂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去,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課內外聯繫,加強語言教學與其它領域的整合。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製作連環畫來表現故事的內容。

九、活動反思:

由於課件出現的問題導致課堂出現了停歇,整節課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最後也沒有總結。

幼兒園説課稿 篇2

設計意圖:

生活中幼兒,經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標誌。讓幼兒通過找一找,認一認,畫一畫等了解標誌的外形及含義,從而發展幼兒的想想力、創造力,滿足幼兒興趣及好奇。活動綜合了社會、藝術、語言等領域的內容,運用了多種手段,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活動目標:

1、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興,認識常用的標誌,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對各種標誌理解的含義。

2、在認識常用標誌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作創造,設計標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到公共場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種標誌,並想辦法通過查詢、查資料等辦法理解標誌的意圖。(可通過照圖片、圖標、網上等辦法收集各種圖標)。

2、教具、學具準備:為體現學具、教具是幼兒學習的教科書,在本次活動中,要求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收集常用標誌的資料作補充。同時為幼兒提供各色彩紙、彩筆筆等製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種標誌的卡片,有代表性的錄像片斷,如:禁令標誌:禁止通行、禁止進入、禁止鳴喇叭、禁止停車、、警告標誌:注意危險、交叉路口、鐵路道口、、軍人的標誌、電視台得標誌等

3、心理環境準備:為幼兒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在幼兒園牆壁上設置一塊展覽版,把幼兒找到的標誌拿到幼兒園放在展覽版上進行展示。

活動難點:

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

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尋找標誌――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標誌小遊戲――討論設計圖標――製作圖標――”五大塊,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繫。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創造力。

各環節的具體教法、學法及時間分配如下:

第一環節:帶來幼兒觀看展覽版,“請小朋友看看展覽版上都是什麼”?將幼兒引到“標誌的世界”。目的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該活動中來,此環節在1分鐘以內。

第二環節:運用多種感官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談發現。這部分是重點,需8鐘左右。

建構主義理論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助孩子利用情景、協商對話等環境要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讓孩子在“標誌”情景中,與標誌零距離接觸,通過看、摸、聽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你認識哪些標誌?它有什麼含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機制。

第三個環節:標誌小遊戲,加強對標誌認識的環節,需4左右分鐘,教師準備各種標誌的圖片,讓幼兒快速認出是什麼標誌?是什麼意思,看看誰的反應快。這環節是難點。

在遊戲中幼兒對常見標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並保持了濃厚的持續探究的願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第四個環節:過渡環節,需1分鐘,討論設計圖標,請幼兒想一想,我們幼兒園什麼地方需要掛上標誌?設計什麼樣的標誌?同時把幼兒引到坐位上。

幼兒園説課稿 篇3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社會活動——我們長大了,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開始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新《綱要》中指出選擇幼兒教育活動應該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於生活。小班幼兒好奇心強,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他們內心都非常渴望長大,喜歡模仿比他們大的孩子和大人。但由於其認知能力較弱,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意識不到自己在慢慢長大,本活動通過觀察操作討 論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並體味成長的快樂和自豪。從而促進幼兒心智上的成長——我長大了,長大真好,我要長大。

為此,我選取了本次活動。跟據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態度、知識、能力、技能方面考慮,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感受自己身體的的長大。

2.體味成長的.快樂, 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3. 願意較大聲、大膽地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

活動難點: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説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作了以下準備:

1.幼兒小時侯的照片、圖片。

2.各類嬰兒衣物等。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採用多種教法進行。

1直觀法:

通過演示課件,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富於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特點。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記憶,從而使幼兒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2、談話法:

由師生相互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所組成。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幼兒的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習慣。

3、操作法:

杜威曾經説過:"兒童學習知識,認識外部世界的本質在於兒童通過不斷去增加,改造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只有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經過了與材料的相互接觸,他們才會真正地學到知識。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了賞識激勵法,交流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説教學過程設計

《我們長大了》是一個社會領域的內容,根據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通過看照片初步感知:讓幼兒初步感知自己長大了。

(二)通過試穿衣物讓孩子進一步體驗到自己的成長:我是長大了這個環節通過進一步感知身體的成長讓幼兒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教師用欣喜的語氣感染幼兒,對幼兒的成長表示肯定、欣賞,從而激發孩子對自己的長大感到快樂、自信和自豪的情感,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三)通過觀察發現討論,讓幼兒感知到自己能力上成長:我真的長大了這個環節通過看圖片和討論以及幼兒自己實踐整理實物,對幼兒能力上成長加以肯定和讚揚,使幼兒對成長的感知由身體過渡到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自己成長的自信和自豪感。

(四)延伸活動:和幼兒一起討論:你們真的長大了,長大了你想要幹什麼?你要學會幹什麼?從心智上進一步激發孩子對長大的渴望,我要長大,長大了我要……

幼兒園説課稿 篇4

一、説指導思想

本課以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依據,積極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幼兒的發展為目的,注重幼兒自主性、合作性學習,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遊戲等教學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發展幼兒的快速奔跑和跨越障礙的能力,弘揚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幼兒相互合作、吃苦耐勞、果敢頑強的優良品質。

二、説教材分析與設計思路

障礙跑是在快速跑中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過若干個障礙的運動項目,指用跑、跨、爬、鑽等方法通過各種障礙物,水平(三)教材安排了障礙跑內容。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課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教師由課前與幼兒一起圍坐在草地上交流“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1週年”的有關內容,從而直接過渡到課的主題上來,拋棄了傳統那種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課的導入方法,使幼兒產生好奇、製造懸念,幼兒的注意力變得集中,為課的繼續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幼兒扮演紅軍的角色,在“長征”的情境中,能獲得練習的興趣,產生內驅力。另一方面練習過程中體驗前進的困難,更能激勵幼兒團結合作、勇於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三、説教與學的調控(教學方法)

教法: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幼兒的實際,同時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現代教學原則,採用情境教學法、啟發引導、討論、比較發現法等進行教學,以激發和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自覺、積極地學習。

學法:本課在學法上主要採用嘗試、對比和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讓幼兒在嘗試練習中拓展、延伸,然後再進行對比、討論、再練習,最後通過“個人練習”和“小組協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促使課的目標達成,從而提高幼兒的`參與意識,由“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説根據以上學習目標確定了三個教學環節:

1、激發興趣階段:主要目的是鼓勵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喜歡體育課,通過韻律活動(準備操和蛙跳)達到動作和行為的協調統一與熱身的目的。

2、保持興趣階段:主要目的是學習並掌握障礙跑的基本技術和方法,提高全身的運動協調能力。圍繞着目標選擇了練習、演習、比賽三個階段

3、興趣延伸階段:通過音伴放鬆活動,使幼兒身心的到恢復與放鬆;課後小結,師生暢所欲言、共做主人、科學評價、體驗成功。

在教與學的方法上主要採用了以下形式:

①教師講解各環節的學習目標與要求。

②幼兒分成若干合作小組,按學習內容的要求在小組內互幫互學。

③教師巡視指導。

④各小組進行效果展示。

⑤發現不足,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糾正。

⑥幼兒改進練習。

⑦實踐與應用。

五、説教學策略

本節課的主要策略就是

1、轉變學習方式,形成一種互幫互學,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

2、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幼兒參入練習的積極性。

3、提供有利於合作交往的空間。

4、幫助幼兒制定能夠達成的目標。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設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氛圍。

幼兒園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兔採蘑菇》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兒歌,語言符合幼兒朗誦特點:內容淺顯易懂、精練有趣、形象生動、琅琅上口。幼兒一聽就明白很容易理解。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解釋,這樣孩子在接受它時不用可以的去記憶,就能背誦下來。孩子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學習自然就有了積極性。另外小兔子是孩子們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小動物,在日常活動中我們經常玩關於兔子的遊戲,孩子們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考慮到孩子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選擇了此教材,《綱要》中不也説:一個活動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體驗在情景表演中學習兒歌的興趣。

2)理解兒歌內容,能有節奏的朗誦。

3)能根據兒歌內容表現吃驚、害怕、高興的情緒,大膽進行朗誦表演。(重點)

2、活動準備:場地佈置(小樹、花草、狼、草帽、蘑菇若干)兔媽媽頭飾、籃子若干

二、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對培養孩子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本次活動中我按兒歌所描繪的情景,在教室裏做了簡單佈置,再現兒歌所描繪的情景表象,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不但能喚起耗子對學習的興趣,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而且能讓孩子們如臨其境,彷彿置身於其中,更好的融入自己的角色之中;

2、示範法:幼兒喜歡模仿並且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在日常生活中我就發現許多孩子模仿老師的動作、口吻,可以説惟妙惟肖,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就採取了示範法,讓孩子們模仿老師的表情、動作、語氣來學習兒歌;

3、遊戲法:整個活動我們就是以遊戲的方式開展的,寓教育於遊戲中,讓孩子們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4、此外我還採用了提問法、表演法、常識激勵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是幼兒獲得對特徵的餓理解,達到科學性、健康性、愉悦性、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環境讓幼兒主動的參加到活動中來,在遊戲中學會兒歌。

四、説教學程序

活動過程為:遊戲激趣(小兔採蘑菇)――體驗表現兒歌情緒――朗誦表演兒歌――總結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小兔採蘑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以‘兔媽媽帶小兔採蘑菇’的遊戲引發幼兒的興趣,孩子本來對遊戲就有極大的.興趣,再加上教室裏的情景,以及實物教具(籃子、蘑菇…)相信他們會被深深的吸引,很快進入了遊戲角色。

(二)分段欣賞、表演,幫助幼兒體驗、表現兒歌的情緒

在這個環節我讓孩子們在情景表演中分段來學習兒歌,以兔媽媽的形象來引導孩子,孩子們容易進入角色,對媽媽所説的一切都非常感興趣,不用刻意的去記憶,學起來也非常輕鬆,從而跟着老師的引導順利的進入下個環節。

(三)朗誦表演兒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孩子們來朗誦表演兒歌,對剛才所學的做個鞏固,讓孩子們回家把剛才發生的事情通過兒歌的方式告訴兔爸爸,人物的變化,場景的轉換又讓孩子們覺得新鮮,不枯燥,所以他們又會興致勃勃的表演起來,從而達到鞏固的效果。

(四)總結

簡短的幾句話對孩子的表演進行肯定,給予他們自信,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感覺。

幼兒園説課稿 篇6

一、説設計意圖:

《比一比誰長得快》是《幼兒園家園共育資源包·成長快樂》大班上冊《做中學1》中一節科學活動。

本次活動的內容是6以內的逆序,是讓幼兒初步感知序數。我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注重從易到難,讓幼兒通過比高矮進行感知,通過創設“森林王國比高矮大會”的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二、説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幼兒能按一定的規律進行6以內的逆排序。

2、技能目標:幼兒通過比較,發現物品的特徵,在排序中感受序列在生活中的運用。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的樂趣,對生活中的序列感興趣。

三、説教學方法: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採取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嘗試發現等方法,指導幼兒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展開活動,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入手,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練一練,積極動腦動手來豐富幼兒的經驗。

四、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我準備瞭如下材料:動物頭飾、幼兒玩具、數字卡等。

五、説活動過程:

1、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大班孩子賦予幻想,通過“森林王國比高矮大會”情境的設置引出主題,充分激發幼兒興趣。

2、深入情境,探究新知。

通過動物寶寶們的遊戲“比一比誰長得快”展開活動,引導幼兒將動物寶寶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列,讓幼兒自己去發現,真正將主動權還給幼兒,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

3、趣味遊戲,結束活動。

幼兒小組為單位,將玩具按“從大到小”的規律排序,並標記。

總而言之,在活動中,我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我相信,通過遊戲,孩子們有了沉甸甸的收穫,我也收穫頗多,我將總結得失,繼續進步。

幼兒園説課稿 篇7

今天我給大家説課的題目是《比大小》,我將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比大小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會認、讀、寫5以內各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數的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也是進一步學習後面數學最重要的基礎。因此,這一教學內容在本冊教材中佔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善於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5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難點:正確熟練地進行比較。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符號“>”、“<”、“=”,知道這些符號的含義,會使用符號“>”、“<”、“=”,能正確進行大小比較。

1. 過程與方法:通過找、數、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的過程中學會相互交流,從而掌握更多的比較方法。

三、説學情:

幼兒園是3-6歲的兒童,思維活躍,課堂上喜歡錶現自己,在學習中隨意性非常明顯,渴望得到教師或同學的讚許。“比大小”這一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會認、讀、寫5以內各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1-5各數來表示物體的個數,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增加感性認識,初步接觸集合、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相信本節課內容的教學,學生掌握並不會感到十分的困難。

四、説教學策略:

結合班級的學情,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眼、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為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習興趣。使學生好學。

2.動手實踐,探索新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五、説教具學具: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教科書、6袋帶有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學具卡片等。

六、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在一片綠綠的草地上,幾隻小猴子正在開心的吃着各種水果,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出示小猴子吃果圖) 在途中你都看到了什麼?猴子有幾隻?香蕉有幾根?梨有幾個?桃子有幾個?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數完課件出示數量圖。這些物體的個數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體個數多少的數字也有大有小,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習興趣。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師:一個猴子吃一個桃子,夠吃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學生小組合作藉助學具卡片動手擺一擺、比一比) 學生交流彙報後,教師在黑板展示:一隻猴子對着一個桃子,從而得出結論:3=3 讀作:3等於3 教師介紹等於號的含義與寫法。同理導出:3<4 3="">2 分別讀作:3<4 3="">2

2、你是怎樣認識“>”、“<”的?>”、“<”的方法。

3、小結方法:大大嘴巴指大數,尖尖嘴巴指小數。

通過教師的演示讓學生體會等於的含義就是同樣多,並知道表示同樣多的時候要

用“=”連接,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同理讓學生體會大於和小於的含義。知道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應該把張口指向大數。

(三)層次練習,鞏固新知。

1、教材17頁思考題和18頁做一做。

2、課件出示:不看圖,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3、課件出示:照樣子,比大小。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到了什麼? 學生説自己的收穫。

幼兒園説課稿 篇8

説活動目標:

1、根據故事中的標誌聯想故事的情節,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發幼兒的想象,並引發幼兒對生活中標誌的關注。

3、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4、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説重點難點:

活動的重點,用看圖猜謎的活動形式層層引入,根據故事中的標誌聯想故事的情節。當然在過程中謎底不是絕對的,例如眼淚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發孩子的討論。在整個欣賞的過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賞時,從故事開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內容基本不變,後面的一段留一個疑問,“兔子先生掉到洞裏後會碰到什麼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賞故事的興趣,在完整欣賞時瞭解答案。

説活動過程:

(一)分段欣賞故事

今天讓我們去認識一個新朋友,去他的家裏看看。(播放課件)這是誰的家?你怎麼知道的?

教師迴應:原來房子的門上有兔子的標誌。(播放課件)他是兔子家的誰呀?

教師迴應:

1)他是兔子先生,他戴着紅和黑相間的條紋領帶,真神氣!

2)他還有個好聽的稱呼,因為它是男的,我們叫他先生。

一起來和兔子先生打個招呼:兔子先生好!

播放課件:小朋友們好,今天我要出門去散步,你們想不想一起去呀?

讓我們一起去散步,讓我們一起去散步,看什麼樣的草地?

教師迴應:綠油油的草地,躺在上面真舒服。

讓我們一起去散步,讓我們一起去散步,感覺陽光怎樣?

教師迴應:暖洋洋的陽光,灑在身上真温暖。

剛走了一會兒,是什麼標誌?(幼兒觀察講述)

播放課件:噢!這是往前走的標誌。

咦!這又有一個什麼標誌?(幼兒觀察講述)

播放課件:嘿!真是樓梯的標誌,孩子們真聰明!如果是樓梯的標誌,那麼他會去哪呢?

這個標誌有點看不懂呀!(幼兒觀察講述)

播放課件:恩!是橋的標誌呀!你們真棒!

下面的標誌可有點奇怪!是什麼意思呢?(幼兒發散想象)

教師迴應:兔子先生瞧都沒有瞧。

播放課件: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來是小心斜坡的標誌。

哎呀!好疼呀!又有一個標誌。(幼兒發散想象)

教師迴應:

1)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醫生取來了醫藥箱為他包紮傷口。

2)看看兔子先生的臉上,原來是眼淚汪汪的標誌。

摔疼了是回家去,還是繼續往前走。(幼兒辨別)

如果繼續往前走,你要告訴他什麼?(一路順風、小心當心……)

播放課件:是是是,知道啦!

他看都沒有看接下來的標誌,是什麼意思?(幼兒發散想象)

播放課件:唉呀呀呀!原來是小心坑洞啊!

教師迴應: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剛才摔了,現在又掉洞裏了。

14、掉到洞裏,會碰到誰?(幼兒發散想象)

來到了誰的`家?(小老鼠的家)

這是什麼標誌?(這是船的標誌,還有海的標誌)

(二)完整欣賞故事

兔子先生真不小心,剛摔了,現在又掉洞裏了,掉進洞裏會碰到誰呢?

想知道吧,讓我們回頭來聽一聽這個故事!

教師迴應:兔子先生來到了小老鼠的家,哥倆一起高高興興地出海啦!這個嗎?就是哥倆好的標誌。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麼多有趣的標誌,你們在家裏、幼兒園或者馬路上有沒有看到過標誌呢?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用一個故事引導孩子瞭解標誌對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孩子,標誌也是用孩子最喜歡的圖畫語言來表示,孩子們在猜猜講講中感受標誌語言的魅力,也為孩子觀察生活中的標誌打下基礎。

幼兒園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幼兒期是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如果在言語刺激的同時,輔以圖像刺激大腦,可以幫助兒童主動調節和規劃語言,提高語言表述力。

小班幼兒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易受主體形象大、色彩鮮豔的對象吸引。教材《袋鼠媽媽》畫面生動,語言簡潔連鎖,母子相親的場景富有情趣,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愛品質的小班幼兒來説,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本教材不僅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而且符合幼兒現實需要,實現語言與社會兩領域的整合。

二、説目標:

《綱要》提出:“發展幼兒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認知:初步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能力:能安靜傾聽,並願意在集體面前響亮表達。

3、情感:體會圖片中“愛”的情感。

其中,體驗眼神傳遞、身體撫觸帶來的快樂是重點,完整連貫地講述圖片內容是難點。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為此,本活動我採用了猜測法、模仿法、遊戲法等。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聽聽、玩玩的氛圍中融入學習,練習説話,正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語言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説活動流程:

1、激發幼兒感知圖片的興趣。

興趣是主動參與的關鍵。我局部出示圖片,讓幼兒猜測“哪個客人來了?”緊緊抓住幼兒眼球。並提出以下問題:袋鼠媽媽胸前有什麼?裏面裝着誰?袋鼠寶寶胸前有什麼?裏面裝着誰?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體會前後連鎖的特點。

2、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觀察,讓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也就是媽媽與寶寶是怎樣嬉戲表達關愛的。

3、通過示範,為幼兒提供新的講述經驗。

這個環節重在為幼兒展示一個連貫講述的範例,揭示“愛”的主題。幼兒在模仿中學會觀察前後畫面的關係,從而自然地將情節連貫起來,知道後一副畫面是前一幅畫面的繼續。

4、遷移新的講述經驗。

這一環節教師用顯形的示範,“我也有一個口袋,口袋裏裝着××,我愛××。”並創設遊戲情境,找找自己的口袋,與小動物玩耍,等待幼兒新的發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的説課還很粗糙,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幼兒園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説教材:

《捏麪人》這一活動選自省編教材大班上冊主題五《神通廣大美猴王》中的一首説唱歌曲,含有一些京劇中的韻味。當唱起來的時候,朗朗上口,很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唸白是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這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形象。歌曲中加上唸白部分體現了教改的開放性原則,幼兒可根據所想到的即興創編歌詞,使他們既有成功感,有不破歌曲的完整性,此外,捏麪人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已經對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來説越來越陌生,我想通過這一活動讓孩子萌發對民間藝術的一點熱愛。

2、説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稚趣生動的風格,體驗邊唱邊表演的樂趣。

(2)能按歌曲中不同節奏,學習用京韻演唱歌曲。

(3)根據捏麪人捏出的麪人形象創編歌詞。

重點:感受説唱的表現形式。

難點:能即興在念白部分創編歌詞。

3、教學準備:

便於幼兒更形象、直觀的學習歌曲我做了以下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會唱泥娃娃的歌曲,之前已掌握了一些捏麪人的相關經驗,為引出捏麪人做好準備。

物質準備:PPT課件:孫悟空、唐僧、沙和尚、豬八戒圖片,捏麪人磁帶

二、説教法:

歌唱活動不僅僅是教唱,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作用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本次活動是一個多元的綜合活動,有社會活動的參與,有科學方法的引導,有健康內容的滲透,更有富有藝術性的表現。

教法如下:

(1)視聽唱: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為幼兒提供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動畫片《西遊記》中唐僧、豬八戒、沙和尚、孫悟空等形象鮮明的`圖片,和老師聲情並茂的表演唱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

(2)啟發式教法:運用韻律活動、語言、動作等多種形式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在愉悦中感受與體驗音樂,能主動的投入到歌唱活動中。

三、説學法:

《綱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現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有的審美感受的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因此,學法如下:

1、自主欣賞: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過"真正的學習是兒童主動的、自發的學習",本活動中老師的動作表演、圖片的展示吸引幼兒主動感受音樂,在有層次的分段感受音樂中自然而然習得歌曲。

2、多渠道參與法:在這節課的過程中,讓幼兒藉助觀看形象鮮明的多媒體圖片、同伴間的討論老爺爺捏的麪人激發幼兒情感,肢體表演等多種形式幫助幼兒記憶歌詞,多種感官幫助幼兒感受説唱歌曲的特徵。

四、教學過程設計:

《捏麪人》是藝術領域中的歌唱活動,總的思路為:

韻律活動激發興趣→多種形式熟悉歌曲→激發情感角色演唱→創編新歌詞。

(一)歌表演《泥娃娃》,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讓我們聽着音樂,學一學泥娃娃的樣子吧!

教師帶領幼兒進行歌表演《泥娃娃》

2、教師:泥娃娃是用什麼做的呀?(泥巴)。今天啊,我特意請來了一位北京老爺爺,老爺爺的本領可大啦,他還會用麪粉捏出各種各樣的麪人呢(出示課件)。來,請小朋友們來瞧瞧。老爺爺都捏了什麼啊?

幼兒園説課稿 篇11

一、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五、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説説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幼兒園説課稿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動手製作,感知物體的平衡現象,使幼兒充分體驗探究活動的快樂。

2、啟發幼兒大膽表述在操作中的感受,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蒜、牙籤、橡皮泥若干、錄音機、小木橋。

教學過程

重點:使幼兒通過實驗操作,感知物體的平衡現象。

1、試一試。

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很好玩的東西,怎樣做呢?老師不教,需要你們自己動腦筋才能做成。現在請小朋友拿一棵蒜,放在手指上,你能讓蒜站在你的手指上嗎?

2、做一做。

導語:我們來做一個大蒜小人,請你們用蒜當小人的身體,用橡皮泥、牙籤,把它變成一個能站在手指上的小人,看誰的小人站得直、站得穩。

(1)啟發幼兒大膽想像,大膽製作。

(2)在製作過程中提醒幼兒:你的小人能站在手指上嗎?為什麼?使幼兒在製作過程中,找出小人不能站在手指上的.原因(A:頭重腳輕B:兩邊重量不一樣C:兩腿間距離太近),從而調整自己的製作方法。

(3)提示幼兒:可讓小人站在小木橋上,更清楚地觀察操作結果。

3、説一説。

你是怎樣讓小人站在你的手指上的?

(1)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大膽清楚地表述出來。

(2)老師在幼兒表述過程中,適時豐富“平衡”一詞。

4、玩一玩。

導語:看老師的小人和你們的小人有什麼不同(下面又插了根小棍),請你們也來試一試,讓小人站在你的手指尖上跳舞。

(1)鼓勵再次嘗試,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平衡現象。

(2)找一找小人不能跳舞的原因:A。插的小棍太長B。調整小棍位置C。加重底部重量

(3)讓小人隨音樂跳舞,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

(4)教師小結:今天你們用蒜做了一個會跳舞的小人,你們覺得好玩嗎?

這個小人是你們自己動腦筋做成的,你們真能幹!你們做的小人為什麼能站在手指上?(讓幼兒充分回答,知道物體上邊輕、下邊重或兩邊一樣重,才能站得穩,保持平衡。)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用到這個道理,請你們回去找一找,然後再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幼兒園説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分類》這部分內容雖然不多,但很重要。分類能力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並且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分類能力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方式也有很大益處。

由於學生年紀小,生活經驗不足,所以聯繫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後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及確定的依據

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並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依據課標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能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

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堂中,我以開放式教學為主,採用探究、合作、發現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使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達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活動中的反饋情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把評價的權利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看到自己的進步,體現評價形式的多元化。

四、教學流程預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初步感知分類。

上課伊始,我先創設了一個逛超市的情境,放一段超市的錄像,讓學生觀察、發現、交流,觀看完後,讓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然後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尋找,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學分類。這個情境的設計自然地向學生滲透了做事要講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類的.思想。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的意義,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也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動手操作,探究分類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次探究學習的機會,意圖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空間。

第一次探究:首先讓學生拿出我課前發給他們的學具袋①,同桌兩個人合作一起來分一分裏面的學具。兩個人可以分工合作,每個人分兩類,也可以一起合作分出四類,邊分邊説説分的依據。然後找代表到前展台上演示分的過程,得出結論這些學具一共可以分成四類。看似一個簡單的操作活動卻不僅讓學生體會、理解分類,還激發了他們的合作的意識。

第二次探究:讓學生拿出學具袋②,這裏面有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圖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第一次分類,分好後選代表到展台上展示分類的結果和方法,請其他小組同學互相評價。然後提出問題,其他小組有不同的分法嗎?再找出不同分法的小組代表到展台上展示,從而讓學生感受以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圖片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進而突破了重、難點。

(三)、從具體到抽象,運用分類

首先出示39頁的做一做,我把書上圖做成圖片,讓學生討論之後到前面展台親自分一分,感受分類的多樣化。然後談話:“剛才,同學們動手合作分類擺放物品,做得非常好,那麼,畫出來的,你能分嗎?”這時分別出示40頁的3題4題,讓學生看着圖進行分類回答問題!這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會運用分類解決問題。

(四)、實踐應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分類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處處接觸到分類,讓學生想一想,説説你在什麼地方看過或接觸過分類?然後讓學生把全班同學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從而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一理念。最後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書包裏的物品和家裏的玩具進行分類。讓學生感受分類的樂趣和作用。

幼兒園説課稿 篇14

一、關於選材

本次活動材料的選擇體現了“生活化”的特點。《綱要》用“身邊事物和現象”“周圍環境”“生活經驗”等詞句明確了數學內容應取材於現實生活,適應幼兒的實際水平。教師選擇幼兒較為熟悉的生活――“搬家”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材料,創設了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源於幼兒的生活,引導幼兒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會。

二、關於目標的定位

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能意識到從知識技能轉到關注“三維目標”達成。即關注幼兒認知、能力、情感三方的發展。目標定位符合大班幼兒年齡水平。目標明確了行為的主體是幼兒,陳述的是幼兒學習的結果。但在數學情感與能力的目標表述方面過於寬泛,活動落腳點不夠明確。

三、關於數學情景的創設

教師立足於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出發,充實創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家”,引導幼兒從實際生活中感知,從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樂趣。教師把數學內容設計成一個生動、真實、可親身體驗的生活事件和遊戲情境,為幼兒提供了可親身體驗的生活時間,使幼兒自然而然地與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學,全身心投入數學活動,體現了一個數學內容就是一個情境、一個事件、一個情節的展開,把教材變成幼兒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現的實踐活動。

四、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師已經意識到教學應從直接傳授為主轉向引導發現,以幼兒的直接體驗為主,充分發揮幼兒主動性與參與性。整個教學活動教師提供給幼兒兩個大的操作時機,讓幼兒在輕鬆的活動氛圍中探究與發現,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五、關於幼兒的操作練習

本次活動的操作體現出教師新觀念,操作練習亦能體現“生活化”。教師緊密聯繫生活,為幼兒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讓他們在活動着的環境中操作練習,促使幼兒運用已有經驗,探索數學知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對數學活動感興趣。本次活動選取生活中的實物供幼兒擺弄,注重將現實生活引進課堂,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自己感悟數學知識以及數學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

六、關於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的處理

從活動中得以看出,教師的觀念開始有所轉變,努力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並讓幼兒面對生活,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探索和自己與客觀事物的真實接觸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學會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它們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或教條。《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數學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

本次活動的內容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把生活中知識恰到好處的運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設情境並能及時地抓住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了恰當、巧妙的指導,體現了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活動中,教師的善於觀察、果斷決策,針對幼兒的表現,尊重幼兒的活動興趣,讓幼兒在積極互動的活動氛圍中進行探究活動,調動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七、本次教學活動帶來的思考

(一)在數學活動中應如何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與幼兒主體性的關係?

(二)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如何為幼兒的操作過程和結果提供一個適切的交流、表達的機會?如何與幼兒一同完成歸納、小結和提升?

(三)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如何讓幼兒有更多思考、探索、總結的機會?

(四)幼兒園的數學活動如何與幼兒的生活習慣相聯繫?

幼兒園説課稿 篇15

一、課題及設計意圖

今天的課題是《學習3的組成》,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2以內數的組成之後,進一步學習數的組成知識。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為了更進一步地提高他們這種能力,為進入國小學習做好準備,我在設計《3的組成》時,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問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析

1、讓幼兒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來學習3的組成,知道3有2種分法和掌握數分合的規律。

2、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3、培養幼兒同伴之間的協助能力。

三、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學習3的組成知道3有2種分法。

2、教學難點:本課的難點是掌握數分合的規律,知道一個數,求另一個數。

四、教法

採用嘗試發現、綜合對比、總結歸納、直觀演示等形式,指導幼兒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開展課堂教學。

五、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練一練,以練為主,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

六、説教學過程

按照心理學常識,幼兒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就能自覺地排除內外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學習當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課一開始進行復習時,就設計了"你的火車幾點開"的遊戲。(點出複習題)在這種刺激下,幼兒的興趣一下子就能調動起來。這是為學習3的組成做好鋪墊。

在新課學習中,通過遊戲"我們都是好朋友",激發幼兒學習新知的慾望,引導幼兒感知、探索3的組成。請3個幼兒為一組,手拉手邊念兒歌邊走動:"你拉我,我拉你,我們都是好朋友,你蹲下我站起。"兒歌唸完,有的幼兒蹲下,有的幼兒站起,請一個幼兒在黑板上用分合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繼續遊戲,引導幼兒把每一次遊戲的情況記錄下來。

然後教師引導幼兒小結遊戲的情況,把3的'分法列出來,引導幼兒發現幾組分法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知道分合的交換規律。把3的幾種分法用綜合式的方式記錄,引導幼兒發現兩邊的數字排列規律。發現數量關係,

最後,遊戲"當啄木鳥醫生"以蘋果樹生病,請小朋友扮演啄木鳥醫生為果樹治病為引子,請幼兒把兩個分半的蘋果合在一起,要求兩半個蘋果身上的數字合起來是3。遊戲"鞋子配對"把幼兒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每組幼兒兩個兩個排在一起。遊戲開始,每組一對幼兒合作找到一對鞋子,要求兩個鞋子上的數字合起來是3。看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對。

通過遊戲的形式,來感知複習3的組成;通過提高練習,讓學有餘力的幼兒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