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吶喊》讀書心得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3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吶喊》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吶喊》讀書心得15篇

《吶喊》讀書心得1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説。在他讀過的書中,這是唯一一部永遠不會被忘記的。

《狂人日記》是文章之一。那篇充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它描述了可怕的封建壓迫,在正義和道德的面具下隱藏着吃人的本質。最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沒有勇氣大聲反對!文章中只有瘋子才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狂讓他從封建教育對靈魂的摧殘和壓迫中解脱出來,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一顆純潔的心,不受封建教育的束縛。他希望這個社會是瘋狂的!

《故鄉》也是小説之一。這部小説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它的美好是令人嚮往的。一個是現在的老家,看了讓人很驚訝。

過去,我的家鄉是一個美麗、和諧、幸福的世界,那裏有魯迅童年的美好回憶:深藍色的天空掛着一輪金色的滿月,下面是海邊的沙灘,那裏種着一望無際的綠色西瓜。還有一個天真可愛的小男孩,潤土,他有一張紫色的`圓臉,脖子上戴着一個亮銀色的項圈。海邊還有五顏六色的海貝,有紅綠相間的貝殼,有鬼神恐懼,有觀音手,還有各種顏色的鳥:米雞、角雞、鼩鼱、藍背……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多彩世界。

而現在的家鄉卻變得腐朽、荒涼、死氣沉沉,而以前生機勃勃的飛躍之地卻變得麻木。他過着艱苦而麻木的生活,成了一個“有道德、有紀律的人”。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對魯迅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在成年後見到魯迅之後,潤土對魯迅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主人”讓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親密,讓他們變得陌生,讓他們之前的親密關係活生生的撕裂。因為當年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真正的故鄉是一個人失去活力和温暖的世界。他們遵循着一種傳統道德,這種道德壓抑了人的生命力,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失去了生命力,使人精神麻木,使魯迅和潤土無法繼續他們純潔的友誼。看完這本書,我為他們失去的友誼感到難過。同時我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社會,我們有最好的朋友,我們不用地位和金錢來衡量友誼,人們有真誠的感情。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魯迅的民族責任感和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讀完之後能夠清醒過來。當時社會的黑暗,顯示出魯迅渴望早日看到沉睡的巨龍——中國和甦醒。

經過幾十年的歷史,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了共產社會,這是在許多勞動人民和幾代國家領導人之後發生的。我們必須繼續努力,讓中華民族更加強大!

《吶喊》讀書心得2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這個暑假,我閲讀的是著名作家——魯迅的一本經典書籍,裏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

在書本當中,通過《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等十四個章節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較為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我最感觸的就是《狂人日記》的這一章節:我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我,想吃掉我。哥哥叫何先生給我看病,讓我靜養,但我認為是想讓我養肥可以多吃點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後來我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覺得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我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瘋子”。

一開始,我還不明白,書中為何要寫“殺人”,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才明白了,原來是用來諷刺。

魯迅書中的`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發誓,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我要為中國而去努力!在以前的日子裏,我把大多數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從現在開始,我要珍惜時間好好讀書,長大後為祖國做出貢獻!有一句名言説得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魯迅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學習他,超越他,做一個有用的人,做一個陽光、積極、進取、堅強、懂得報答父母的人!

《吶喊》讀書心得3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重新拜讀魯迅先生的《吶喊》,受益良多,頗有一些思考和感想,這是我第二次拜讀《吶喊》,第一次讀它是在上國中時,距離現在也有6年左右的時間了,那時候由於年齡小和閲歷少,沒有深入的理解魯迅先生在其文中所滲透的深刻的內涵,但是今天,作為一箇中文系的大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閲讀理解和欣賞能力的時候,再次拜讀《吶喊》的時候後,感慨頗深啊。讀《吶喊》的時候時常會因為孔乙己阿Q等等人物而發笑,但是在笑過之後,不禁在心底會生出一絲悲哀,我笑得孔乙己、笑阿Q、笑何嘗不是笑自己呢?我身上何嘗沒有孔乙己、阿Q等人物的影子?魯迅先生筆下那個年代、那個社會背景已經不復存在,時過境遷,魯迅先生的文章看似過時了,但是卻沒有,只不過是作品那些人物,在當今社會中,換了一種存在的形式。

另外,魯迅先生所塑造的任何一個人物都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個體特徵,而應該許許多多人愚弱、木訥、麻木不仁等醜態的綜合表現,所以我們在閲讀魯迅先生文章的時候,如果真正的體會了文章的內涵,總會覺得自己似乎也在諷刺對象之行列。魯迅文章之所以深刻,是因為他看透了那個年代、舊中國不同階級、不同領域的國民本質,這裏有以孔乙己為代表的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有以阿Q為代表的無知的舊中國農民,也有像《狂人日記》中的吃人的人。

可以説這些想象折射出來是那個時代人性脆弱的一面,這脆弱的一面其實是劣根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所難以擺脱掉的,儘管這種醜陋的人性在今天的我們身上已經淡化了許多,但最終還是有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當我們不順意的時候,若看到比我們更不順意的人,往往找到一種心裏平衡,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呢,我們是在沿用阿Q的殺手鐗,由此我們和阿Q卻也的確有一些相《吶喊》中的一些東西,反覆玩味,越是體會越是有味道、有深度。譬如,我認為經典的是《一件小事》中的三種人物所象徵的社會上的三種角色,有敢於承擔責任的車伕,有無賴的老婦女,還有作為旁觀(完整版)者的我,其中車伕和老婦女的反差很是鮮明,投射出人性的差距。另外,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態度是不想因此傷害到我的利益,延誤了我的利益,絲毫沒有顧及車伕的境遇,這一點是非常符合一大部分人的心理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包括現在的許多人,或許也有可能包括我。

這篇文章另一高明之處在我看來還在於文章很明確的之處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應該是車伕那樣的人,文中我的對車伕的看法需仰視而見,正是魯迅先生的觀點,是對像文中車伕一樣的人的高度讚揚。再説説《狂人日記》,我覺得狂人是一個革命者,更是一個孤獨者,他被吃的恐懼,一部分是生於孤獨,他在人吃人的社會中找不到同路人,在親情、友情都顯得淡漠的時候,便也就處處有危機和恐懼感了。可悲的'是,我被人吃了,卻最終還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和無奈。拜讀《吶喊》的感想還有很多,在此僅寫這些淺薄的見解,來抒發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敬意和欽佩,魯迅先生的深刻的確是一般人難以達到。

從《一件小事》、《狂人日記》、《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後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才會覺醒,才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淒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淒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這部小説。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泄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説,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後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説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麼強烈,因為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這部小説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並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繫,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並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吶喊》讀書心得4

《吶喊》小説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魯迅的作品。看了這麼多文學作品,《吶喊》選集讓人覺得激動,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話”能説的未必是真的。那篇充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可怕的封建壓迫,無情地扭曲了一個靈魂;藏在仁義道德面具下的,才是吃人的本質。瘋子説:“沒吃過人的孩子,還是還有別人?救救孩子!”在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裏,人要麼明哲保身,要麼就是食人族。純白的靈魂在哪裏?那是發自內心的吶喊。任何一個被道德規範壓迫得喘不過氣來的.人,自然都會發出這樣的叫聲。但是,最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瘋子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狂讓他從封建禮教對靈魂的摧殘和壓迫中解脱出來,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一個純潔的靈魂。希望這個社會瘋狂!科舉制度,取士於八股,幾千年來抹殺了很多有識之士,打磨掉了很多人格的稜角。它造就了無數沒有思想、滿口空話的封建傀儡。有多少人為那四書五經盡心盡力;有多少英雄為了名拼盡全力。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之後第二篇評論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孔夷大師扭曲的心靈被封建文化僵化了,窮是因為落魄,被人們拿來當笑話;他滿口仁義道德,卻被生活所迫,做了一個“樑上君子”。最後,死亡對他來説是最好的解脱。在一個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裏,只有死人和瘋子才能生存。多麼諷刺!《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為它“寫出了我們民族的現代靈魂”(魯迅的俄文譯本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不會走向成功。在魯迅的作品中,表現了他的民族責任感和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地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話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對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深感痛心。他希望通過《吶喊》小説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民都應該呼喊!快來反抗!

《吶喊》讀書心得5

假期讀魯迅的《吶喊》和《彷徨》,心中產生了一些感受,我覺得這兩本書的感受是一樣的,所以讀完後就寫了吧。看到這些書,一開始我有點害怕,因為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具有極高的文學成就。我可能讀不懂他的'作品,我覺得他的文章會有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我們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只能看到明顯的東西,我們只能寫出簡單的東西。

在這些書裏,文字是一樣的`,至少在我眼裏是一樣的,也許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段悲傷的時光。黑暗的登記制度,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民能夠走出無知。就像阿Q的悲涼,祥林嫂的無奈,與當時的封建社會格格不入。

這些故事沒有華麗的語言,不可以一下子吸引人。在魯迅的作品中,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和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地批判和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認為是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春雷。他尖刻的話像刀子一樣刺痛了敵人的心。

與此同時,魯迅也深切地為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感到悲傷和憤怒,為他們的不幸而悲傷,為他們的不爭氣而憤怒”,期待通過《吶喊》這一小説來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那些被壓迫的人們,一起來吶喊吧,一起來抵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想告訴我們的,當時的中國人是愚蠢的,那時的中國是黑暗的……

《吶喊》讀書心得6

《吶喊》這本書,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無法那時人們的。《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書心得7

每次一翻開桌上的那一本《吶喊》,都彷彿能聽到從記憶深處湧出的一聲聲呼喚。這是魯迅先生對於“吃人”社會制度的控訴。更是他筆下那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對於命運的拷問……

聽!跪在香爐前,像個木偶人的閨土再追問為什麼他的生活總是苦?明明已經無數次向神明祈禱,無數次許下心願。可是生活的環境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糟!

聽!睡夢中的單四嫂子依舊在哭泣,她的寶兒在哪裏?她的明天在哪裏?

聽!凝視着小栓墳頭的老栓,還在喃喃自語,為什麼人血饅頭沒有挽回小栓的生命,反而讓他早早地與自己天人永隔?

聽!方玄綽與妻子的爭吵似乎永遠都不會終止,就像他始終弄不明白那個被自己奉為圭臬的`,差不多説為什麼並不能讓他的心裏真正舒服。

聽!求車裏阿Q的豪言壯語已停歇,但是他始終也想不明白,這一次,他的精神勝利法。為什麼不能給他帶來絲毫的安慰,為什麼尚未出口的救命竟成了他與世界永別。

聽!還有那孔乙己垂死的吶喊、N先生無休止的抱怨、狂人、救救孩子的呼籲……如泣如訴,聲聲不絕。

或許,魯迅先生正是聽到了這一聲聲似哭訴、似抱怨、又似疑慮的呼喊,才決定了以自己的筆來喚醒舊中國那一個個半睡半醒的靈魂,所以才有了這一篇篇犀利狠辯的經典之作,所以我們才可以在中國這頭雄獅已經完全覺醒的今天,領略先生那一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愛國愛民之情。

《吶喊》讀書心得8

《吶喊》收錄了魯迅在案1918——1920xx年間創作的十餘篇中短篇小説,寫出了“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起初看魯迅的小説,總看不懂。但仔細讀了以後還是能大致看到它的中心,雖然不能完全瞭解他胸中的思想,有些文句自己也知道另有深意,卻不能明瞭。到完全看懂,我想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記》。

那是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説:“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

《吶喊》讀書心得9

魯迅是家喻户曉的名字。沒錯,他就是揭露世界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學生走上了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當時偉大的文學大師。

面對邪惡勢力,他絕不會妥協;在眾人面前,他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他的真名是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了發人深省的小説和散文,我在假期看完了一本—— 《吶喊》的集子。

《鐵屋驚魂》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與《狂人日記》有着密切的關係。

《吶喊》是《彷徨》中的代表作品。小説中的主人公(瘋子)對身邊的事情非常敏感,忍不住產生幻覺和幻覺,感覺自己總是被迫害,於是不斷產生懷疑和恐懼,坐立不安。魯迅小説裏的瘋子就是這樣。他看透了這個“吃人”的世界,活在不斷的恐懼中。這部小説篇幅不是很長,但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腐朽和封建壓迫。

《祝福》是魯迅的又一部“黃金作品”。這部小説描述了當時一個社會的黑暗和殘酷,這意味着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世界的真實面貌。魯迅用自己的思想來諷刺當時的社會,這其中包含着他深深的'憤慨和愛國。《彷徨》也是0103010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部小説講述了一個叫祥林嫂的農村底層勞動婦女——的悲慘遭遇。魯迅用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始於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也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後,她逃離了痛苦。她來魯四爺家當丫鬟,那是一種被剝削的奴隸生活,但她很滿足。祥林嫂的結局很悲劇。封建傳統不僅剝奪了這位善良勤勞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殘酷到她無法在一生的幸福中獨立,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説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當你翻開魯迅的小説,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吶喊》讀書心得10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所以,魯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閲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阿Q正傳》中的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脱”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為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

《吶喊》讀書心得11

假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有點感受,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的感覺差不多,所以讀後感就寫一篇吧。看到這些書剛開始我的感覺是有點害怕,因為魯迅是一位文學成就很高的大文學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會讀不太懂,而且我感覺他的文章會有很多那個時代的東西,而且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瞭解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淺顯的東西,只能簡單的寫點東西啊。

在這些書中,寫的東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碼在我的眼裏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個時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記制度,不平的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質愈糊塗,祥林嫂的無奈,與那個時候的封建。

在這些故事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吧,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愚昧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是黑暗的……

《吶喊》讀書心得12

村子裏的人“吃”人,上至我的兄弟,下至小孩子,吃人卻不感到愧疚與害怕,反而認為平常,只因自古有“易子而食”“割兒肉為母治病”的傳統,人們不斷受到封建禮教中“忠孝仁義”的薰陶,而變得盲目而愚笨,忠是愚忠,孝是盲孝,沒有一絲自己對“人”以及“社會”的思索,而是麻木又機械的接受父母兄弟傳下來的老制,就連小孩子也不能倖免。

“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的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孃老子先交的,還怕已經交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對於現代社會,也許這些東西在人們看來已經成為歷史,但在我而言他們只是換了一層外衣而已,大到人們的思想道德,小到人們的生活習慣,其實都在受到父母的影響,而父母則是受到祖輩傳統的影響。比如人們有事不找法律而找官員,因為中國自古權大於法,即使現在社會早已改變,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祖輩傳統卻無法輕易更改,這種行為是官員收受賄賂的主要原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在自己受惠時沾沾自喜,卻在利益受損時中國政府腐敗,簡直令人啼笑皆非!又比如中國的黑白哲學,是好人就必須樣樣都好,不容有一絲失誤,“最美媽媽”吳菊萍接受了政府給予的獎勵,卻被人罵的狗血噴頭,因為人們認為“最美”就應該把錢捐出去,而不是收歸己有。但平心而論,一個一年內失去勞動力的.人如果沒有這筆錢會怎麼樣?如果你是她,你會捐嗎?

我們總是把思想道德掛在嘴邊,卻從不付諸行動,這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與其這樣為什麼還要學他呢?也許現在沒有了愚忠盲孝,但這些傳統習俗的影響仍未斷絕,仍在“吃人”。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吶喊》讀書心得13

《吶喊》這本書我們都很熟悉,它是一本魯迅先生的小説集。本書篇幅不長,有124千字。但其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精華。

首先,我要介紹一下本書作者——魯迅先生。“魯迅”,是他的一個筆名,以其母姓作為首字,“迅”字結尾。他的原名是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混亂、低迷、腐敗的年代,但這也為他的偉大人生奠定了時代基礎。

整本書中每一篇小説的主題幾乎都一樣,但魯迅先生卻賦予了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從屈服於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到被斬首的夏雨……他們是舊社會的鬼魅,但卻又無可奈何。

別看整本書全在描寫社會底層的亡國奴,但魯迅的本意是呼喚國民,喚醒國民的內心,用自己的吶喊去拯救千瘡百孔的舊中國。

舊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需要有人去喚醒他。於是,千千萬萬的學生和工人走上街頭,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振興中華!驅除韃虜!”

如今的中國已飛黃騰達,那些“吶喊”彷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不!不是這樣的。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別人知道:“我們才是祖國的未來!”

《吶喊》這本書對我們很有幫助,是我們前進的支柱和動力。細細品讀《吶喊》,激發出屬於自己的能量!

吶喊的讀書心得與感悟500字4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吶喊》。讀完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小説集文章,篇篇都是經典之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寫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和對整個社會的吶喊。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我最喜歡的就是《阿Q正傳》這篇文章了。這裏有九個章節,個個十分精彩,《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社會以及畸形人物的真面貌,阿Q的性格複雜,他是一個質樸而又愚蠢的人,代表了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農民,但是阿Q也有着中國農民自私自利的缺點,整天自輕自賤,卻又狂妄自大,自我麻痺來欺騙自己的行為。

他是弱者,經常被人欺負,他是經常捱打的人,常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滿足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勝利,在這裏面有一種辦法,叫精神勝利法,這是每個中國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魯迅先生説,阿Q是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吶喊》這篇文章,引人深思,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有力的語氣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魯迅對國之責任感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這就是所謂的《吶喊》。

在彷徨中“吶喊”,在成長中讓自己知足,更加明辨是非。

《吶喊》讀書心得14

即使用這個詞來説明魯迅的人生目的更好,但他最重視的是,“治文變靈”的吶喊是一部改變民族精神的偉大小説。

除了自身的主觀原因外,客觀上人民羣眾的.麻木和羣眾意識的缺乏,引起了當時對“吶喊”的不贊同和不反對。在他看來,人民沒有希望,他們只剩下深深的悲傷和孤獨。而勇士們的奮鬥到最後並沒有麻木,而在反應中,他們在孤獨中帶着無限的熱情疾馳前行。所以他們需要有人來助威。

大喊大叫的意思可以説是絕對的。如果鐵房子是一扇完美的窗户,很難打破,裏面有很多睡覺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會窒息而死。因為他們睡着了,他們感受不到死亡的悲傷。現在,其中一個人大聲尖叫,驚起了幾個清醒的人,使幾個不幸的人遭受了無法挽回的垂死痛苦。但是,既然這些人已經醒了,就不能説沒有逃跑的希望。

可以説,上述民族精神的麻木,不是一時或短期造成的,而是奮鬥拼搏造成的壓抑和悲觀惰性。比如科學界一個著名的實驗,“鱷魚攻擊食物”。

《吶喊》讀書心得15

看完這本小説集,閉上眼睛回憶,無論是《孔乙己》裏的主角,《藥》裏的華老栓,《明天》裏的單思思,還是《阿Q正傳》裏的阿q,彷彿都在書頁上,久久不能忘懷。魯迅“哀其不幸,怒其爭”的悲憫之情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最具代表性的小説之一。現實世界中,瘋話未必可信,“吃人”的'説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在魯迅的作品中,在一個瘋子的眼裏,社會的寫照就是這樣。以前提倡的道德規範

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才是現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乾淨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時社會中病態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樸而又愚蠢,蔑視權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於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局似乎都是大家不願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裏,有魯迅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有魯迅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對於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為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為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