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吶喊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吶喊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吶喊有感

讀吶喊有感 篇1

讀《吶喊紅寶石》有感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吶喊紅寶石》的書,。每當閲讀這本書時,我總是百看不厭。《吶喊紅寶石》的主人公是孤兒院中最令人頭疼的孩子——雙胞胎達拉斯和佛羅里達,他們經常在收養家庭和孤兒院之間進進出出。

有的人領養他們是覺得自己充滿憐愛之心,但卻在兩三天之後,就不耐煩的退了回來。也有的人純粹就是為了省下僱工的酬勞,狠心、殘酷的壓榨這兩個孩子,把他們當奴隸一樣使喚,讓他們追山豬、清蛇坑······再加上崔先生和崔太太定的一般規則、樓梯規則、穿衣規則、行走規則,等等。長此以往,佛羅里達和達拉斯失去了對大人的信賴,夢想着逃出這猶如監獄的孤兒院。在這種情況下,諦樂和賽蕊出現了,他們用愛和關心打動了兩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温暖,讀後感《讀《吶喊紅寶石》有感》。在經過一次旅行的生死經歷後,佛羅里達終於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達拉斯也學會了要面對現實。讀了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段文字“那裏並排着兩間方塊屋,裏面各有一張窄窄的.、凹凸不平的牀,一個緊貼着牀立着的抽屜櫃,還有個小衣櫥。”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彷彿可以想象出佛羅里達和達拉斯住的房間。再看看我們,柔軟而寬大的牀旁,有着可愛的牀頭櫃,附近還有個碩大的衣櫥。

這已經沒有了可比性,可是還有人覺得不滿足,所以我們要學習滿足,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裏。

讀吶喊有感 篇2

魯迅文章被挪出課本這個話題,套用時下的話説已經“out”了。風風火火的討論,也就死撐了幾天,然後,就被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淹沒了,連頭都沒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為了這條不知道誰發出的新聞,從櫃子裏重新翻出《吶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變暗,雷聲與大雨一起潑下來。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如果沒有被那種滿含着深情與痛苦的情感感動過,沒有被那種浸滿了憤怒與哀傷的筆觸震驚過,少年的那種種悲天憫人、那種種桀驁不馴、那種種憤世嫉俗又怎麼會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卻又凌厲的共鳴?

去年看到《摩托車日記》,看到切格瓦拉迎着太陽與灰塵,在南美洲的大地上奔馳,我想起了一個台灣作家的話,年輕的時候不相信理想,那就不是真的年輕過。我好後悔,在我還充滿稜角的時候,錯過了切格瓦拉,也就錯過了那個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重讀魯迅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摩托車日記》,想起了片中的切格瓦拉,因為懷揣着理想與世界,閃閃發光。魯迅不是切格瓦拉,魯迅從來沒有真的“幹革命”,用他自己的話説,他是“韌性”地在鬥爭。好多人拿“韌性”做文章,認為機緣巧合之下,甚至是別有用心之下,魯迅才成為今天的魯迅。那是不公平的,因為説出這些話的人,沒有讀過魯迅,或者説,沒有在年輕時讀過魯迅。他們不懂得千斤巨石之下,默默生長,最終破土而出,擊碎巨石的那粒種子的力量。

在那個時代,魯迅沒有走在時代之前,不像切格瓦拉,超出了那個時代,甚至超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他站在時代往前走的瞭望台上,看到前面的驚濤駭浪,也看到後面的風起雲湧,可是他沒有看到,海的另一邊,那個彼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切格瓦拉也説不出來真正的彼岸是什麼樣子的,他只知道那裏鮮花盛開、陽光温暖,於是,他按照自己的規劃開始雕琢這個世界,一點也不肯妥協,一次次打碎自己的作品,一次次拋棄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個模糊卻有着致命誘惑的.彼岸。魯迅好像安分守己一些,既然不知道,他也沒有用力去想,他把所有的力氣花在了當下,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國民是什麼狀態,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時代,是什麼禁錮了國民,他用手術刀割開那個時代,將所有的臟器血淋淋地拿給大家看。

將魯迅的文章放到課本里,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基於魯迅本身,而不是他的文字。在我們這個時代,回過頭去看魯迅,那些要把世界撕碎、要把自己點燃的文字似乎不那麼合乎時宜了,血淋淋、赤裸裸,充滿着人性深處最低層的東西。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儘管那個時代急於剔除的東西還遺留在每一個國人的血脈裏,恐怕再經過百年仍舊無法擺脱。可是,時代確實過去了,無論怎樣糾纏不清,還是過去了。剩下這些文字,乍一看,突兀得讓人膽戰心驚。

也許,把魯迅挪出課本是好事,至少傳遞出了一個信號,那個齜牙咧嘴、讓人握緊拳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少了課本的強制性閲讀,現在的孩子們又有幾個會去讀魯迅呢?在這個以大學聯考作為學習最大動力的時代,太少人會去細想,從課本中剔除,其實意味着絕大多數孩子將失去好好認識魯迅的機會。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嘗一嘗人性的酸澀與辛辣,摸一摸屬於人性深處的沸騰與冰涼,長大了,面對自己與人生,就會少一點茫然,多一些執着與操守。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看一看那個社會的浮光掠影,聞一聞那個社會的味道,長大後,面對其實沒有太多變化的社會,就會少一點憤怒,多一些從容與冷靜。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分享一點亙古不變的真理與錯誤,跳脱一些時代固有的偏執與激進,長大了,面對這個仍舊喧囂的時代,就會少一點失望,多一些堅持與力量。

如果能借助魯迅看到一點那些終極問題的輪廓,或多或少,哪怕僅僅是驚鴻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讀吶喊有感 篇3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很是沉重。因為我能夠感受到餘傑的寂寞和痛苦。

作為魯迅的接班人(請允許我這麼叫他),他確實充滿了更多的無奈。當他接替起魯迅肩起那道黑暗的門時,他悲觀地發現,寬敞與光明對孩子們已不起任何作用了,因為對孩子們而言,快樂哪裏都一樣,所以他們不願意跑了。

這確實讓人感到可悲,至少魯迅曾讓某些自覺的人沐浴到了陽光,可餘傑呢?然而,這不是他的錯,“共和使人沉默”,他開了一條路,人們卻不敢跑了。

温室裏的花朵可以生長得很順利,殊不知,走出大棚卻也只有迅速凋亡的命運。這些花朵,必然要接受這樣的結果。

可這些孩子呢?難道也讓他們如此“弱不禁風”?這大概是魯迅所沒想到的`,也是餘傑不願看到的。所以他也就仍肩着這道黑暗的門,獨自深味着痛苦的滋味。

不願放下,是他的執着。“為抽屜而寫作”絕不僅僅是他的最終目的。面對這愚昧的國民,他無奈地選擇了偏激作為他的物體,既然有路你不走,那就只有強制驅趕了。我相信餘傑的這一選擇是對的。

“在那些身心交瘁的日子,年紀輕輕的我窺見了窗口死神寧靜而恬美的笑容。”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我的心是多麼的痛。我真不希望煊這樣一位清醒的人會像魯迅那樣早逝。然而,我是不會叫餘傑放下這道門的,我想説:“餘傑,堅持下去,你將不再孤獨。”

我想,這句話終會成真的。當餘傑哪一天回頭看的時候,他會欣喜得發現,遠方還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人——我在追趕。

讀吶喊有感 篇4

我讀了《吶喊紅寶石》這本有意思的童話小説。

這本書講了一個叫達拉斯的人通過一隻銀鳥發現了一處寶藏,於是,他就和他的朋友帝樂一起去尋找這處寶藏,在他們尋找寶藏的期間,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這件事結束後,因為他們沒有父母,於是,他們就進了孤兒院,之後,他們又到了領養他們的`人的家裏,可是,他們一點也不喜歡領養他們的這個叔叔,因此,他們就趁機逃了出來。現在,他們住在一間小草屋裏,他們每天都會去尋找寶藏。可是,他們堅持了很久依舊一無所獲,於是,他們決定讓各自的朋友們也來幫忙找寶藏,慢慢地,他們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通過了自己的智慧他們找到了寶藏,原來,那個寶藏就是那隻銀鳥呀!他們找到了寶藏後,不久也找到了爸爸和媽媽,就這樣,他們各自都過上了快樂的生活,從這以後,他們就特別的喜歡探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怎樣的困難,一味的哭鬧和逃避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一定要運用智慧去解決,事情才能巧妙的化解掉。

讀吶喊有感 篇5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我再次想起《紀念劉和珍君》中先生的憤慨……

不知道書店是以怎樣的心情,在銷售排行榜首上寫下“吶喊”二字的,至少對於我來説,這是一種驕傲。儘管它只是一本老書,儘管它的定價遠低於同類書籍,儘管驕傲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吶喊》被擱在一個不起眼的書櫃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脱俗的感覺。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閲讀起來。雖然讀《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彷彿每一次閲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於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作何感想:是焦急的吶喊,是失望的彷徨,還是點上一支煙,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麼!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麼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説、言情小説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博客、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捲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佔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煙,吞吐着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鬥,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頑疾,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術,抓一服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的頑症?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救救孩子……

讀吶喊有感 篇6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意識到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為人民能夠自由而奮鬥,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體現了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講述了那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但是又非常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開始,敍述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中國人,讓當時的中國人醒悟過來,讓當時的中國強大起來!

讀吶喊有感 篇7

吶喊!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啦!一本《吶喊》,以往激勵了多少舊社會的年輕人。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事情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述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的心境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描述了一個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我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社會的第一槍。

而《孔乙幾》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幾,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魯迅先生只會“之呼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憐的魯迅先生,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魯迅先生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同情魯迅先生那在茫茫人海中,魯迅先生就只能這樣走下去。“孔乙幾還欠十九個錢那!”是啊,魯迅先生的債誰幫魯迅先生還那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説説〈阿q正轉〉,大家再熟悉可是了。魯迅先生是魯迅的代表作。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你們阿q的典型形象。魯迅先生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以往的魯迅先生,渾渾噩噩,苟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後,魯迅先生卻嚮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魯迅先生被槍斃時結束,魯迅先生的死,魯迅先生的死又是一場杯具。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魯迅的小説,有思想,耐人尋味,魯迅先生讓迷陷於封建制度的人們都清醒起來。那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該做些什麼那就讓我們一齊跟着魯迅一齊吶喊,吶喊吧!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的生活,為了祖國的完美明天努力努力!

讀吶喊有感 篇8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作品,收有《狂人日記》《故鄉》等14篇小説。讀後對我印象最深的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和《故鄉》幾篇。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讀着很激動,感到封建禮教的可怕。我覺得那個“瘋子”,實際上是個反封建的鬥士。封建社會制度的可怕和吃人本質還可以從《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身上體現出來。這個可憐可悲的孔乙己,讀來令人傷心和對那個社會的可恨。

那時寫字作文,都用古文,魯迅為了反封建禮教,用白話文寫下了《狂人日記》,在那時也是要勇氣的。這也説明魯迅是個反封建禮教、反傳統舊習的勇士。

《阿q正傳》是《吶喊》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魯迅借阿q寫出了我國民族的一個弱點,“精神勝利法”,平常成為“阿q精神”。阿q質樸而又愚蠢,受到了別人的欺凌而又不敢面對現實,更不敢反抗,卻把自己想象成是個勝利者,來自寬自解、自欺欺人。直到現在,在我們民族中的阿q精神,還不能説已經沒有了,恐怕還有許多事情可做呢。

《故鄉》是我喜愛的一篇作品,小説中的閏土,小時候臉孔很圓,小手紅潤,活潑可愛。因為受到社會的壓迫、剝削,很窮很苦,交不起學費,只能和家人一起下地種田。過了很多年魯迅回來,看見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可是臉變的.灰黃,皺紋很多,眼睛紅腫,手粗笨開裂像樹皮,神情木納,態度恭敬地叫了魯迅一聲:“老爺”。差別多大啊,這是社會造成的,也是讀書和沒讀書之間的差別。我們現在多麼幸福,都有和魯迅當年一樣的條件可以讀書,我們要好好珍惜讀書機會,不要成為那時候的閏土。

讀完了《吶喊》,讓我想了很多,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讀吶喊有感 篇9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魯迅的“吶喊”的含義是想要藉由自己的吶喊來鼓舞當時有思想的進步青年。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看魯迅的小説不是頭一次,從前看過《孔乙己》和《故鄉》,這篇都收錄在了《吶喊》之中。記憶深刻的是《孔乙己》中的茶館掛着“莫談國事”的牌子,有個古板破落的孔乙己,抱着酒鬱鬱寡歡的酸儒。還有《故鄉》裏唯唯諾諾叫着“老爺”的閏土。《孔乙己》若説是充滿歡笑的悲劇,《故鄉》總讓我覺得是令人心酸的喜劇。

兩相對比,不過都是時代階級影響下的犧牲品。人性是天生的,卻也可以被社會輕易改變,有些是潛移默化,有些卻是被逼無奈。幾多歡喜幾多愁,看似是令人忍俊不禁的背後卻是對於一個社會的冷嘲熱諷。這些文章對於那時的人們也許是尖刀,是錐子,尖利的撕破社會的`表象,鋭利的刺在人的心頭,隱隱作痛。但是今時今日的我卻看的笑了,笑那時的人們冷漠以及麻木,但是回過頭我卻無法恥笑那個時代,那也是人性,被時代,被生活所逼的人性,最直接的體現在了《藥》、《狂人日記》,“易子而食”也許真的存在,沾着他人鮮血的饅頭從口,順着咽喉進入胃裏,不知是否會治好那種病,但是那時的人都病入膏肓,這味靈藥能給人唯一的希望與救贖。

心頭湧上的感覺沒有蔑視沒有痛徹心扉,只是一種苦苦澀澀的,無可奈何的無力之感,只是這樣,只能這樣。

魯迅先生塑造的另一個名叫阿Q的人,他有一種自我打氣的方法,或者説是自我欺騙,叫“精神勝利法”,在心裏無限安慰自己,給自己以慰藉,這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在時代深淵裏自我救贖卻迷失自我的可憐人。這其實也是人性,病態的人性。這麼多令人扼歎惋惜的人物,不過只是因為人性,我只能説魯迅先生啊,這真真是一個最酸楚的笑話。

魯迅先生這些小説收錄在了一起,取名叫吶喊,吶喊的是中國時代的覺醒,吶喊的是人性的覺醒,吶喊的是夢想的覺醒。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可以改變人心,可以改變友情,可以改變一切,我們不該強求一切都保持原來記憶中最好的模樣,其實我們自己也改變了,為何要強求他人。感情會褪色,會變質,但是記憶不會變,感情變了不是你的錯,但是忘卻了記憶卻是你的錯了。我們可以對社會的黑暗感到無奈,感到憤懣,但是絕不能就此沉鬱,我們應該擁有希望,應該有着為時代進步努力的夢想。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才是應該擁有的新的希望。

從前的魯迅先生用筆在吶喊,是許許多多的人覺醒,是中國也從黑暗中掙脱,是無數的同胞在真摯沉重的吶喊中找到了人性之初的善。

吶喊的過去,是現在,更是未來。冷峻的筆鋒下真摯的呼喚,我聽到了,人們聽到了,中國也聽到了。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讀吶喊有感 篇10

半夢半醒,激勵後生。

——題記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從一本《朝花夕拾》開始的。早期課本里所呈現的魯迅,多半是幼時玩樂,幾家哀愁的場景。今日之時又有幸觸碰到《吶喊》這泛黃的紙頁,寫滿魯迅先生筆下的生龍活虎的故事,讀來情愫油然而生,眼前又浮現了書中的憐惜與哀傷。

自新文化運動興起以來,一篇《狂人日記》引起全中國上下譁然。狂人本是這個社會底層的奴役者,眾人的誤解,使其在壓迫中回到社會潛規則的正常態。終其一生,才釀成“赴某地候補矣”的悲劇。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是從正潰敗的封建社會中出來的,但他會殺回馬槍,朝着他所經歷過的腐敗社會進攻。”這話説得沒錯,《狂人日記》的發表就是魯迅先生殺回馬槍的開始,我們所看到的統治階級腐敗的思想觀念與庸眾的同流合污,都是從一個精神病人的獨白中所體悟的,這到底是該悲哀,還是歡喜?

新中國成立以前,社會政局混亂,“八年抗日,三年內戰”打得不可開交。新文化的誕生之路也可謂是曲折悠長。《吶喊》中大部分優秀的作品偏偏也是這時候誕生的。説實話,我開始不理解《藥》中華老栓去買“鮮紅的饅頭”,看見“紅色的液體順着饅頭向下滴”的場景。我幼稚的以為是賣饅頭的夥計手受了傷。後來,看到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再轉到革命主義者夏瑜的鮮血染紅了那一個個白花花的饅頭時,我愕然了。一個國家即便再落後再貧窮,也不至於落魄到“人吃人”的驚心動魄,這無疑同時割傷了無數個同夏瑜一樣的革命主義者的內心。舊社會的陰霾籠罩了大半個世紀,而《吶喊》也正是以深廣的歷史內容和高超的文學技巧方才鑄造的珍寶——中國現代文學的又一座高峯。

阿Q,舊中國的窮苦農民,連姓趙的權利也沒有,他的內心,被階級壓迫而變的愚昧麻木。作家茅盾在《讀<吶喊>》中説:“阿Q相——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刻畫出隱伏在中華民族骨髓裏不長進的`性質。”我想,舊社會裏不缺阿Q這類人,所以《阿Q正傳》也是我們讀來最感慨、最能感同身受的一篇文章。可惜阿Q想革命卻遲遲未能覺悟,一生終其迫害而死。至今,工農階級佔據了祖國的大半部分人口,可是卻不會有人像阿Q一樣蒙受不白的冤屈。農民階級支撐着中國十三億人的温飽,是中國偉大的基座。

像《吶喊》這部書中對於社會沒落批判的文章還有很多。《端午節》所揭示的知識分子自私狹隘、軟弱妥協和隨遇而安的心理;《白光》中鞭撻人們的卑污心理;還有《兔和貓》中對弱者的同情與對暴虐者的憎恨……

總而言之,魯迅先生對於社會陰暗面的揭露讓讀者十分深入的瞭解到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魯迅先生的眼裏,融入的或許更多的是悲憤。

稱魯迅以“先生”二字,不僅是向新舊文學界開闢的領導者致敬,更多的是,請允許我向《吶喊》這本書的作者獻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點醒芸芸眾生,開啟文學的新時代。

讀吶喊有感 篇11

《教育的吶喊》一書是藍春校長的教育隨筆,他從教育問題入手,對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批判。本書包含學生篇、教師篇、家庭篇、學校篇和社會篇五部分,聚焦的話題均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急功近利的教育評價”,“職業倦怠的教師”、“不懂愛也不會愛的家長”等。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當下教育現狀給予有利的批判。《教育的吶喊》通篇激勵的言辭和包含情感的文字,充分體現了一位校長對教育的深情與一腔熱血,我通過閲讀這本教育隨筆書刊後也感受頗深。

在學生篇中談到教育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因人而異。是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呢?每個孩子都是一片獨特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獨特的書,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不同的成長環境,這些諸多的因素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有針對性,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不同類型不同特性的學生,教育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師篇中談到苦口婆心、甘為蠟炬的教師,正是教師這份職業被冠以了偉大的稱號,他需要把學生裝進心間,帶回家,帶到夢裏,乃至鑲嵌在自己的生命中。當教師達到這樣一種偉大的境界時,許多人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當沒有做到的時候,人們的指責和壓力又會讓人有苦難言。所以,教師這個職業可稱得上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其實在實際中,教師是有着自己的理想或者信念支撐着自己的職業,也許登上講台的第一天,許多教師都擁有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是,沒有信念的`支撐,缺少希望的引領,又有多少人能在一再的絕望中始終堅守着那最初的夢想呢?是的,我們的教師是含辛茹苦的,因為他們日以繼夜的重複做着同樣一件事情。

在家庭篇中談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對於孩子的教育,父親和母親承擔着同樣重要的責任,孩子需要從父母身上吸取不同的特質,滿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這是父母任何一方都無法全部給予的,所以就要求父母要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並給孩子營造一種温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只有這樣作為前提,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在我們的家長人羣中有這樣一類家長,就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好的家長,他們習慣性的將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這就迫使孩子被淪為被比較的工具,被迫地去聽家長地嘮叨。我想,作為孩子他們是不願意這樣地,所以作為家長,勢必要改變這種作比較地方式方法。

在學校篇中談到學生有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地發言權,我想,課堂地生命力在於讓孩子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激發,並最大限度的釋放生命的能量。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站在細節的角度上,依託不同的教學模式,關注到每個孩子的與眾不同,因材施教,把學生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實現課堂教學理性與激情的完美統一。本篇中説到的一位小和尚違反寺規翻牆出院的故事,師傅不但沒有責備和處罰,而是平和語氣的關懷,説明了老禪師用自己的睿智取得徒弟的屈服,比喻我們教師也應該這樣,達到不必言語,威嚴自立的境界。

在社會篇中談到人生經驗不可間接獲得。沒有經歷就不會有體驗,又怎會讓經驗成為習慣。我們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卻不知自己沒有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當我們沒有這種責任感體驗的時候,不可能有這種概念,更不會有良好的習慣。所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和感受。

我想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時常思考。我想我們需要用一種平和的、善良的、不急功近利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教育,用一顆純潔的心去感受孩子心臟的跳動。只要每個人都不抱怨,每個人都去承擔,真心付出,相信我們的教育就會走上輝煌。

讀吶喊有感 篇12

最近看了魯迅的小説集《吶喊》,他是由14篇小説組成的。這是一部由中國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文化家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集,他通過蒐羅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用精湛的語言加工技術將這些事情描寫成了一幅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

其中有幾篇文章使人感觸頗深,例如《狂人日記》。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恐怖的封建壓迫,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反對的吶喊!

《故鄉》也是吶喊中的一篇,這篇小説描述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它的美好令人嚮往。一個是現在的故鄉,讓人讀過後十分驚訝。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快樂的世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淒涼,人們也變得麻木起來。

他有的故事是通過那些人物的事件來對現在的社會進行批評與諷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顯示出了他的無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後冤死的事情諷刺了社會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冊日記體現出了他變態的內心世界,但是反襯出了社會上封建禮儀對人精神的束縛如同一塊千斤巨石壓在人們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滿嘴的之乎者也、不賴帳和最後慘死的經歷些出了他的迂腐、善良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心靈殘害做出了鋒鋭的控訴。

魯迅先生不之會通過哪些事情來批判社會,還會描寫出來自己真摯的感情,如《社戲》中通過孩子那些近似於胡鬧的事情描繪出孩子的天真無邪以及聰敏和頑皮,更是描繪了雙喜、阿發兩個人物。

《吶喊》實在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通過哪些事情在吶喊,崇尚光明反對黑暗。魯迅先生通過對當時社會的描述,迫切希望大眾能覺醒,社會能進步,中國巨龍早日甦醒。

讀吶喊有感 篇13

有一個人,喜歡在咸亨酒店裏,樂悠悠的喝着老酒,嚼着茴香豆,美滋滋,樂淘淘。對了,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閲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集《吶喊》,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乙己”的故事。

魯迅先生小的時候,曾經在咸亨酒店裏當夥計,工作就是給客人温酒。酒店裏有一個常客,綽號叫孔乙己。孔乙己是一個奇怪的人,年輕的時候讀過書,可是考試考不中,又因為寫得一手好字,就去給人家鈔書。可孔乙己手腳不乾淨,老是幹雞鳴狗盜的勾當,就沒有人叫他鈔書了。孔乙己十分幽默,可以逗得在場眾人哈哈大笑,但喝酒的錢全是偷來的。一次,孔乙己被人抓了個現行,打斷了腿,別人以為他死了,但有一天,孔乙己來到了咸亨酒店,在眾人的大笑中,孔乙己死活不承認錢是偷來的。幾年後,孔乙己不見了,他真的'死了。

在故事中,孔乙己是一個小偷的形象,別人對他沒什麼好印象。但是每次大家説孔乙己的錢是偷來時,孔乙己死活不承認,守護住了自己的尊嚴。我覺得:孔乙己不是一個平常普通的小偷,也不是什麼江洋大盜,反而是一個要面子、堅強的小偷。孔乙己還是一代書生,但應為封建社會科舉制的殘忍,孔乙己失敗了,迫不得已才偷東西的。我記不喜歡,也不討厭孔乙己。我喜歡孔乙己身上的骨氣和他的幽默,討厭孔乙己的好吃懶做,想不勞而獲的性格。孔乙己是一個有趣的人,是殘忍的舊社會讓他如此奇怪,孔乙己有原來的幽默,堅強,卻帶着後來的不勞而獲。讀書,並不是為了當大官才讀的,新時代的讀書人應該為報效祖國而努力。雖然孔乙己讀不了書,但還熱愛着學習。他為小魯迅不理睬自己教他寫“茴”字而歎息,還為別人把竊書説成偷書而生氣。這就是孔乙己,一個奇怪的小偷。

同學們,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祖國!加油吧,不要像孔乙己一樣認錯了方向,祖國需要我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