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精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集錦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集錦7篇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我從事國小語文教學,也就幾十年的時間吧,經驗説不上,只是有幾點心得體會,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教學理念方面:

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薰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並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

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於不同羣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採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於不同的年級自然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他們來説,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於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了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裏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着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語文教學應倡導“大語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關心廣大的社會生活,否則學不好語文。傳統教育方式使得課堂枯燥無味,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學會做人,學會適應多變的社會。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生活

聯繫生活進行語文閲讀教學,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生活,實際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關於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也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例如我教周國平的《直面苦難》這課時,要求學生聯繫實際設想自己處於逆境,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艱難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變的更堅強——甚至,你可以改變環境!你就是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這樣學生對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教莊子的《逍遙遊》時,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我們把莊子的逍遙理解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麼在平凡考試的壓力下,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逍遙呢?從而揭發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出他們的心靈是自由的。這樣聯繫生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變難為易,而且便於抓住機會進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二,積極互動

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 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 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機械記憶)。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導學生由課文選材聯繫生活的實際,引導學生自己去認知“背影”。

全文記父親説的話只有五處,都十分簡單。按理説,在“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境遇裏,在父子難分難捨的離情中,交談、告誡、囑咐,自是不少,為何作者只記了這極普通極簡短的幾句呢?引導學生討論後,可以看出文章在這裏選材的標準是:只記敍可以表現“裏頭含蓄着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的話語,使讀者“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彷彿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身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並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廣泛應用

學以致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語文課外活動,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有計劃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寫字活動、朗讀比賽、歌詠比賽、書法比賽、智力比賽、即席發言、參觀訪問、旅遊採風、故事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作品欣賞會、改編排練課本劇等等。

四,拓寬知識

拓寬知識在於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不會產生時間上的代溝。通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讀者們讀了本文,多會產生共鳴,並想到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親情和作者的父親並沒有兩樣。“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勢力明爭暗鬥,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艱難。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也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在這一背景下,課文通過臨別前父親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這一切都顯示出父子親情的純摯與可貴。”

經過此番介紹後可讓學生更加容夠融入課文,為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產生實際感,讓學生不至於有不着邊際的感覺,對於讓學生聯繫實際有着良性的輔助效果。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從事語文教學將近10年,談不上有什麼教學方法,就這樣平平穩穩的過來了。在這樣一個競爭的年代,我深刻的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所以,走進有經驗的教學前輩,從他們身上多取取經,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相當重要的。這個暑假認真讀了《餘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這本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的對一線的教師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讀過之後確實有很大的收穫,確實獲益匪淺!

我一直都在設想如何在教課文的同時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體悟!這種想法在這本書中也有提及,餘映潮老師美其名曰:自然遷移,潤物無聲。這種技法對老師的要求較高,餘老師列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案例中就展現出了對老師的示範要求。如果老師能如書中所述,相信同學們能快樂的用課內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起來,説起來,交流起來。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書中所講的“適時打住,過渡小結”也幫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慮。我在上公開課的時候,同事們都説我的板塊過渡過於生硬。因此我也特別注重這一塊,但一直很迷惑。這一講,我有了很好的心得。他提到的過渡並非僅用語言過渡,還可以創新更多的新穎的“過渡”形式,來美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比如“欣賞畫面式”的'過渡方法。餘老師為我們列出了《三峽》的教學構想。如此簡潔有條理的教學方式,很好的對學生們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語文教學應該是一個活潑的,情感交流的過程。一定要激發起孩子們的興趣,對語文的興趣首先要主動參與進語文課堂。餘映潮老師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導和經驗介紹。他在“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這一講中為我們展示了這一新鮮的創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慾望。緊緊結合課文,從課文中找一句話放在課文的最前面,或一個精選的詞語放在文章開頭。這樣,不僅使學生緊緊的熟悉了課文,還讓學生的腦筋充分的動了起來。這也正是我想要的課堂。

如此的感悟還很多,我相信這本書將陪着我更好的從事自己所鍾愛的教學工作。餘映潮的技法我會很好的結合自己的實際,好好的選取適合自己的方法。我相信自己能因此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4

做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特別是鄉村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小語文教師每期都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今日我們怎樣讀經典”、“當名家名篇進入教材”、“用聲音復活經典”等,對每個話題都有深入地研究,給我許多思想上的啟迪,教育教學上的引導和幫助。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問題。“問訊處”這個欄目對國小語文教學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如偏旁筆畫、語音文字、詞語句子、語法修辭、標點符教材教法、常識資料等方面為讀者做解答,為我的教學提供方便。如20xx年12期的“問訊處”欄目中,有一位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作文批改中常用哪些修改符號?”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模糊不清,幾次問訊其他老師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當我看到xx老師的解答後,一下子感覺很明瞭了,心中非常感激xx老師,非常感激《國小語文教師》。

《國小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從閲讀精品課堂、備課室、案例與反思這些板塊,可以為我們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有益的幫助。今年寒假期間,我認真閲讀了20xx年01期刊。其中“備課室”中的“寒假備課專輯”深受我的喜愛。《燕子》是一篇經典課文,我去年時教過這篇課文,甚至能流利的背下來,可在課堂上的教學卻並不盡人意,沒能讓學生和我一道進入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燕子的活潑機靈、可愛,春天的美好。我讀了賀秀麗老師的《一支春天的讚歌》時,對自己以往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我雖然對《燕子》這一課非常熟悉,但是對文本的解讀卻不夠,造成了教學方法上運用不當。沒有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從孩子的生活入手,增強課的趣味性,作業設計也不夠開放性。我想再次教學這一課時,我的課堂肯定會煥發出以前沒有的光彩。

同時《國小語文教師》推出了“園丁故事”、“封面人物”等,這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徐根容、竇桂梅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滋潤着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在我的'心目中,《國小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我都通過《國小語文教師》汲取。

《國小語文教師》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園丁故事動人,她的百家講壇特吸引人,教學點評忠懇,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靜下心來讀《國小語文教師》這本教育雜誌,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以《國小語文教師》為導航,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尋到教學的“亮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5

布盧姆説:“有效的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今天,學習了李懷源老師和蔣軍晶老師關於“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考慮哪些因素”的談話,觸動很大。

回顧自己的教學,翻看自己的教學設計,確實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1、教學目標太多。目標太多,不知道該完成那個,結果想面面俱到卻造成面面俱不到。時間就那麼多,只得蜻蜓點水,於是大呼“時間都去哪了”。目標要捨得,有舍才有得。確實,目標太多反而容易打亂教學,教師就會忽略學生,會不由自主的控制學生,因為一旦放手,就會完不成預設的目標。但實際上,課堂貌似很流暢,實際上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反之,兩到三個精心選擇的目標很容易達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2、表述不清,把握不清晰。教學目標的主語應當是學生,即學生在這節課要達到什麼,感受什麼,體會到什麼等等。反觀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很多卻不是很清晰。例如這是我設計的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的一個教學目標“讀懂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比喻和擬人寫法。”在這裏,前半句話是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後半句話卻變成了教師要幹什麼。如果改成“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比喻和擬人的寫作方法。”就好多了。

3、階段性不強。語文課都會有字詞、朗讀 但年級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讀,在低年級會是教學目標,“如學習有感情朗讀課文”但是到高年級就是一種手段,而不能還把感情朗讀還作為一個目標,不能一直學下去。有很多老師尤其是一些經典課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寫進目標裏,就是缺了什麼一樣,感情朗讀成了通用的教學目標。但是不同的階段,目標是不能一樣的,我們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做為目標去完成。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6

xx月xx日至xx日,我參加了“全國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共觀課5節,聽講座3個。這次學習,讓我感受頗深,也受益無窮,它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語文視野,讓我看到了專家對課程標準的深刻解讀與實踐。在專家的課堂示範與思想引領下,我只感到學習——提高——修煉教師基本功,是當今教師的必修課。現將這次學習感受表述如下:

一、語文課堂是情智教育。

主要體現在曲曉芸老師所上的觀摩課上。她所執教的是古詩《乞巧》。她的課堂更是“情”的引導,“智”的生成。她的課猶如舞台上演出的評書,妙語連珠,抑揚頓挫,聲斷氣不斷,課堂中無不體現曲老師尊重學生的情感;既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極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聽者無不感歎:聽這樣的課真是一種精神享受哇!這也告知我們:語文課不僅要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注重學生情感的陶冶。

二: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閲讀

提到閲讀,我們可能會想到我們的語文課本。然而國小六年,學生僅僅讀那薄薄的幾本語文書是遠遠不夠的。馬琴老師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中國國小的語文教學實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們中國的孩子閲讀開始的時間晚;二是中國學生的閲讀量少;三是中國學生閲讀能力不強。因此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她還強調:閲讀要注重質量。好的閲讀可使學生得趣、得益、得言、得法。重在讓學生打好基礎。在閲讀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應該少一些,而學生的活動要多一些,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

三:教師要永保一顆童心

陳明祥老師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教育工作者,他燦爛的微笑使人感覺在面前的不再是老師,而是最和藹可親的爺爺。他執教的是一節作文指導課,題目是《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在這一節課裏,他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處處表現出童真、童趣、童言、童心。在讓學生聽閆維文的歌《母親》時,陳老師邊唱邊演,那聲音雖有些蒼老卻很入耳,動作雖有些僵硬卻配合協調。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能保存着一顆純潔的童心,是多麼的難得。那麼作為我們長期與國小生打交道的老師,不是更應該永遠保留一顆年輕的心嗎!只有具備一顆年輕的心,才能真正溶入到孩子中去,做好“孩子王”。

四: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聽到各位教育專家精彩的演講,看到他們讓人動情的觀摩課,我感到自己與他們相差甚遠。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擁有講台,要熱愛講台,更要研究講台,要讓自己的生命因講台而精彩。那麼我們如何能讓自己的講台流光溢彩呢?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平時多鑽研,多學習。多看別人的公開課是學習;多鑽研教材是學習;與同行之間交流是學習……

五、語文教學的真諦

通過這次學習,我才明晰地找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那就是“培養學生寫出一手好字,練就一副好口才,能寫一篇好文章。”這就需要識字與寫字的有效結合,讀説寫的有效結合。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語文課中潛移默化,薰陶感染學生,涵養學生性情,陶冶健康個性和健康情操,而並非教兩個生字,熟讀課文,寫兩個千篇一律的作文。

讀,讓學生在教師、文本中進行對話;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引發共鳴,進行情感的碰撞,激發思維的火花;説,解放學生的口,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説出內心的體驗,開啟表達的源泉;寫,讓學生將內心的感受與想象,傾注於筆尖,流淌在字裏行間。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是一名語文教師的職責。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追求、探索。我們當以專家們為榜樣,加強學習,勇與實踐,敢於創新,善於反思,做一個有心的讀書人,做一個真正能與孩子分享成長快樂的好老師。竇桂梅老師這樣説道:“一個教師在他自身的成長狀態裏可能他懂得了要學習,這就給他帶來了好處和實惠。”“書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麗的容顏。”我們教師本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書本打交道,如果我們離開了書籍,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我想起了陸游在《觀書有感》中寫到的這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就是我們老師的源頭活水。吸納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們都應該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我們應該閲讀各方面的書籍,來擴大我們的知識面,還應該閲讀專業方面的書籍來提高我們的專業水平,更應該閲讀學生這一本本無字的書,來讓我們攀登上教學藝術的巓峯。我們要靠讀書來學習知識、靠課堂來實踐教學、靠反思來積累經驗,在學習、實踐和積累中不斷的提升自己,一步步地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正如《師曠論學》中師曠説道:“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也就是説學習不分早晚,閲讀也就更不分早晚。

讓我們記住竇桂梅在《在閲讀中經營生活》中寫到的:“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以書為友,學會在閲讀中經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平添一分人生的精彩。”讓我們走進閲讀,走進生活吧!

總之,通過本次的觀摩學習,專家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範在我的頭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時時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平等對話,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注重發掘引導學生的獨特體驗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學習,我將盡力吸取他們的精萃,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7

回顧一年的工作,收穫頗多,我有四點體會與各位老師共勉。

一、學習前輩經驗,認真吸收消化,是進入教師角色的捷徑

以前,我認為只要專業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當老師了,其實不然,教育,不但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所以,僅有專業知識還是不夠的。教育局領導為了使新教師能儘快適應教學工作,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業務素質,安排師訓中心和學校相互配合,舉辦了多次的新教師培訓活動。在首次集中培訓中,不但向新教師講述了教育政策法規知識、班主任工作常規、教師形象、語言要求禜?關內容,還特地邀請了優秀教師前來講課,有優秀新教師的經驗介紹,同時,為了提高我們的教學實踐能力,師訓中心還聘請了各學科教研員,分學科對我們進行了學科教學常規講解,特別是如何備課的指導,教研員還指定有關內容要求我們進行現場備課、交流,並對我們的備課情況進行點評,讓我們初步懂得了如何備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為開始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每一節課,各位老師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無論教學設計或教學效果,都是無可挑剔。在這條不斷探索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的是謙虛的請教和經驗的積累。

二、吃透教學內容,做好備課筆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這也同樣適用新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你的第一堂課,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質和魅力,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將會對今後的教學和你在學生中的形象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語言要生動活潑,朗讀要聲情並茂,板書要工整美觀,講解要深入淺出,儀態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於變化。另外,對於國小生加點小道具、小獎品、小競賽,會讓學生覺得鮮活。小故事、小笑話、小謎語會讓學生感到快樂。總而言之,要盡你所能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課你能讓學生喜歡你,佩服你,那麼以後的路就順暢多了。

三、融入教學環境,掌握學生特點,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

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所以,這些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都不是很理想。更嚴重的是,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缺乏信心,上課的時候很少有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就連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是一樣。

作為教師,我不妄想在一開始就扭轉這個局面,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班級裏每個學生的名字,讓每一個學生知道你認識並關愛他,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直呼其名都顯得更有效果。要記住學生的姓名,有幾個小竅門:比如畫出學生座位表,強化記憶,必要時,也可以把它放在講桌上或者辦公室裏,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臉部特徵認真紀記憶。還應該儘快地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及其家庭情況,以便因材施教。你的愛心如同陽光,要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感到温暖。要細心觀察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鼓勵、表揚。要經常不經意地説出某個學生的一件值得稱道的小事,使他經常受到鼓勵。不知哪個激進的教育家説過,有時候我們對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説好話”。初聽這句話,覺得有些偏激,細想想,如果出於愛,出於從心底裏的賞識,有意識地誇讚一個孩子,誇到他“燦爛發光”,有時真的能奏奇效。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似乎永遠沒有出息,無論你怎樣批評教育都照樣我行我素;有的學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輔導幫助,他們依然是成績單上的最後幾名;有些學生似乎永遠是品質惡劣的學生,他們自上學起便是班裏的“搗蛋鬼”,老師們的“眼中釘”。而這些學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排斥所有的老師,故意製造惡作劇,惹老師生氣等等。面對這樣的局面,我也曾經一度苦惱過、迷茫過。

三十六、溧陽之行:

一天半的溧陽學習,見到了許多網友,也學習了不少新的東西。又意外遇到了幾年前一起學習的同學,真是高興,從她那裏,我又學到了很多。

本次習作論壇,讓我對習作教學有了較為明確的方向,剛好也應合了我下來教一年級的目的,想從一年級開始就以閲讀與習作並進的方法,引領學生走進習作、樂於習作,藍山咖啡的做法給我很大的啟發。於是邊聽邊學邊構思着自己的教學計劃,決定分步進行。一年級以激發興趣為主。

一、樂於表達

一年級的孩子是非常天真可愛的.,讓他們説出自己所做所想,應該不成問題,所以決定從先從引導孩子們樂於表達着手,分兩步進行:一、以活動為基礎,活動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我當場記錄,再讓學生讀讀。以提高他們的成就感,讓學生覺得説出來是快樂的,寫下來,留下記憶更好,讓他們初步明白習作其實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基礎的,它是為了留住快樂,留下回憶,以此引導學生樂於表達。二、班級循環日記也同時並行,以家長記錄為主,讓循環日記在每個家庭裏傳遞,傳遞孩子們的心聲,家長的期望,老師的引導,以此形成一個和協的教育氛圍,良性的循環,激發孩子們説、寫的興趣。

二、閲讀儲備

引導孩子從童話讀起。這也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先以師讀為主,以激發興趣為主。二、家庭閲讀,也是先讓家長讀帶動學生讀,以激發興趣為主。讓家長帶動學生讀起來,需要一些引導。主要告家長書的形式讓每個家長明白閲讀的好處,也以自己帶讀開始,激發起興趣後,讓孩子們自己閲讀,閲讀的內容目前以帶拼音的童話故事為主,讓童話故事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孩子們離電視、動畫片略遠一些。

如此再配合班級的活動,如小小故事會,看我讀故事,等等來激發孩子們讀書的興趣。 這樣讀寫結合,步步推進,我想孩子們的閲讀習作的興趣,應該會被調動起來。先説到這裏,以後的計劃看實施的情況再定。

但願不要被那些無謂的東西擋住了我的腳步。

三十四、我們該怎樣教拼音?

很久沒教一年級了,現在教了幾個月的一年級,考了幾次試,有一些困惑,寫出來想和大家探討!

先説我們學拼音的目的:讓孩子們學習拼音是為了能更快更多的識字,能讀拼音讀物,較快地讓他們有閲讀的機會。如果是這個目標,那我覺得孩子們只要認識聲、韻母,會拼讀就好了。

可是看看我們的試卷,找出下面音節中的聲母,寫出下面音節中的韻母,或者是把音節補充完整,找出音節中的三拼音節,整體認讀音節等等,搞得好象是在研究聲韻母,像搞語言研究的。當然如果僅僅是我們教師想弄清楚,那對教學一定會有幫助的。但是總是認為用來考學生,那就過分了。一直不贊同讓學生把音節拆了分,分了合,有那必要嗎?這一段時間和孩子們相處以來,發現孩子們能基本讀出來,卻不會把給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

鼻韻母帶上正確的帽子。要他們分清這些實在是要佔掉孩子們很多時間,總覺得有些得不償失。

目前為了應付試卷上的那些題目,實在讓我和孩子們吃盡了苦頭,用來讀的時間少了很多,對音節的熟練程也就降了不少,而且有些孩子已經有了厭學的傾向。是啊,一個才從快樂的幼兒園上來的孩子一下子就這麼辛苦,怎能讓他們品嚐到學習的樂趣呢?又怎會不怕學、厭學呢?

其實我覺得小朋友們只要會讀會拼就好了。看到一個音節會拼讀出來,目的不就達到了。你説分清了聲韻,也會拆會合,那當然能更牢固地掌握好拼音,可是那樣,孩子們付出的太多了。再説對以後的拼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啊。

胡言亂語!不過也是我的困惑,我被這些已經搞得精疲力盡了。我喜歡酸奶做的一些拼讀練習,覺得那些音節孩子們拼讀會了,也就行了。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學拼音對孩子們來説也是多餘的,還不如直接學習漢字的讀音了,反正常用字就那麼多,用三四年的時間,也能學會的。

二十二、品德課:心中有“規則”

好久沒有聽品德課了,今天聽了一節市級的品德課試教。發現教者沒有把握好品德課的特點,有上成語文課的傾向。

聽課時匆匆忙忙看了看孩子們的課本,課本中的文字內容非常多,編排也非常典型,那裏的故事很多,也很符合文章主題。但是如果教者把這些內容都在課上完成的話,那麼勢必會成為一堂閲讀課。我們老師在備課時也是因為這一點而無法把握好,使得自己的課變成了感受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抗擊“SARS”的課。

其實本課中的線索非常明瞭:規則的重要性——規則在心中——我心中的規則。這是一個非常明瞭的引導學生明白有了規則,生活會更方便的教學思路。為什麼教者沒有看到呢?因為課本中的一個個故事,一個個小設計,一個個為方便教者更好地教學,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的故事、問題設計遮蔽了我們的眼睛。有那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

細細想想,想把這一課上好,先讓孩子們自己去閲讀這些小故事,先自己通過故事感受規則的重要性。不過這個過程得放在課外,讓孩子們把它們當作課外閲讀來讀。五年級的孩子一看就懂。那我們課堂上做些什麼呢?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後,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説起,看看身邊有哪些規則,以“我們要不要遵守它們?”展開討論。孩子們可以引用書本上提供的事例來印證,也可以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看到的課外的事實來引證規則的重要性。接着再做做老師設計的,或孩子們在引證時設計的小遊戲,以此來導行,讓規則深入學生心中,我想可能效果會更好。

只是這中間的小辨論,我們還得好好想想,如何導入,如何引發學生展開辨論,都是我們要好好思考和設計的。而且這裏教師的把握度不大,稍一不慎,會被孩子們牽着鼻子走。而且不同的孩子,他們在辨論時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想到哪些內容,如果他們無法進行,怎麼辦,偏離了我怎麼拉回來。等等都要我們好好思考,想好應對策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