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8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孩子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要使孩子學習好,第一件事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俗話説:“五歲成習,六十亦然”。在上學之初就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關係到他一生能否取得學業成就的大事。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系統工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家、校配合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俗語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小事入手,從點滴做起,從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開始。為此,作為正處於國小學習階段的國小生的父母,我們從國小開學之初就十分注重培養鍾俊傑良好的學習習慣,總結起來,我們着重培養孩子養成下面五種學習習慣:

第一,養成定時專心學習的習慣。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只有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績。為使孩子養成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父母必須認真地看待孩子學習這件事。孩子上學以後,要給孩子準備一張書桌,或者相當於書桌的適合孩子學習的專用的`地方,決不能讓孩子今天趴在牀上應付,明天又在椅子上湊合。還要為孩子安排一段温習功課的時間。國小生放學比較早,放了學可以適當讓孩子在外面玩一會兒,然後再回家開始學習,最好不要拖到晚上。每天到了孩子學習的時間,全家人都要安靜下來,不要大聲談話、聊天或者閒扯,看電視時把聲音關得小一點,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在這段時間裏也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等等,免得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也不要一會兒問孩子學校的事,一會兒批評孩子書包弄得太髒、文具放得不整齊,一會給孩子倒杯水等等,最好是坐下來做些沒有聲響的工作。如果這時父母也能坐在孩子旁邊讀書、看報,那就更好了,這樣,除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愛學習的榜樣。按照上面所説的去做,孩子就會把學習當作生活中的必要程序來完成,每到學習時間,就會主動坐下來做功課,再也用不着父母的提醒、叮囑和責罵了,孩子會很自然地養成定時、專心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專心學習,還得培養他做什麼事情都緊張、敏捷、集中精神,絕不慢慢悠悠的好習慣,做事認真做,做完了就痛痛快快地玩。要讓孩子知道,邊玩邊做作業,並不能減少作業,也不會玩得更多,而且作業沒完成,玩也玩得不痛快。只有儘快認真地完成作業,才有可能痛痛快快地玩,玩的時間才能多一點。這一點既要講給孩子聽,也要在行動上約束他。規定不完成作業就不能玩,而且堅持不動搖。緊張、認真的習慣潛移到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而懶懶散散、敷敷衍衍的孩子,不僅事情做不好,學習也學不好。

第二,養成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一個好學生必須有學習責任感,而按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是學習責任感的具體表現。一個好學生到了該學習的時候就應該放下一切主動地去學習,應該自己完成的作業決不讓別人代替。但是,由於孩子剛入學,自制力差,還沒養成習慣,一時難以做到,這就要求父母給以督促和指導。雖然工作很忙,但孩子一到五年級的作業我們家長都有有為他簽名,不管孩子提出什麼理由和藉口,當天的作業必須當天完成,決不允許拖到第二天。雖然辛苦了一點,但在檢查與簽名的時候如果孩子做作業中遇到困難,父母只能給以講解和啟發誘導,鼓勵他自己去克服困難,找到答案,但家長決不能包辦代替。因為孩子要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不怕困難的堅毅精神,只有通過獨立思考才能做到。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2

曾幾何時,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往往帶有偏激的育人觀,把我們視為私有財產,不顧及我們的情感,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於我們。

所以當我成為爸爸的那一刻起,我發誓,我要做一個作風民主的家長。在培養孩子的事情上,妻子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就是不干涉,讓她自由的成長。當我的女兒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她能很快的背熟唐詩,能踴躍的舉手發言,也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快樂的事情。能認真的完成手工作業。事情似乎一直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她那時愛睡懶覺,反正幼兒園的到校時間也不是很早,我的工作時間也很自由,我和她媽媽的觀念就是,孩子還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保證睡眠,讓她睡到自然醒。

等上了一年級,事情似乎一下子全變樣了。我的女兒總是不能及時寫完作業,我成了為數不多的幾位在校門口等待的家長。有時候,在我“翹首以盼”的一個多小時後,她才“姍姍來遲”(也太難為老師了,陪她那麼久,等她把作業寫完)。

“着急”兩個字,不在她的“字典”裏。她總是“雲淡風輕”,“不急不慢”。

而且她做作業的時候,“附加動作”太多,喝水,找橡皮,時不時來彙報一下她已經寫好幾題了。

潛移默化很重要,要不然也沒有“孟母三遷”了,問題還是出在我身上,為此我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再刻意在她休息前加班把工作做完,星期天她寫作業,我工作。我們把工作和學習細分成幾個小階段,我們比賽,看誰先完成。經過一年的努力,她的寫字速度終於能趕上大部分同學了。

等到二年級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她成了一個“大馬虎”,一道簡單的數學計算,她能嘴上報出來的答案和書寫的答案不一致。她的成績忽上忽下。每次她都苦着個臉説“我是看錯了”,“我是不小心漏掉的.”……

孩子還小,心智還不成熟,你和她講大道理也沒用,不該錯的時候還是錯,不該馬虎的地方還是馬虎。為了改掉這個毛病,只能讓她學會觀察,從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細微的事情上,慢慢的改掉馬虎的習慣。讓她觀察哪條小魚吃得多,它吃了幾顆魚食。這朵小花有幾片花瓣。這片新葉子是什麼時候冒出來的。慢慢的她的馬虎越來越少了。

現在三年級了,突然她又像回到了一年級的“時光”。她又來不及寫作業,來不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練習。在和老師溝通後,得知她延時服務的時間基本在玩,作業留到晚上回家寫。老師也特意觀察了一下她們哪幾個人愛講話,把她們調動了一下座位。我和她媽媽商量了一下,特意安排她在每週的週五晚上把作業寫完,週末帶她出去痛痛快快的玩耍。讓她慢慢明白,該學習的時候就要認真學習,休息的時候才能盡情的玩耍。

看了這期家校共育節目,使我有很多收穫,在培養孩子品格上,一方面我們要順其自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因勢利導。每次孩子回家,多和孩子聊聊在校的情況。如果發現新的狀況或者有什麼疑問,就能及時與老師溝通,確保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能及時加以糾正。

總之,孩子是塊璞玉,培養孩子就是不斷雕琢的過程,不同的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3

“你不用掃地,你去幹你該乾的事情!”“你要是這次考不好,我就罰你做一禮拜家務!”“我一天到晚幹家務,你就這點分兒你對得起我嗎?”我在準備寫這篇文章之前,腦子裏播放出這樣一組組畫面——我想,是時候給家務勞動平反了。

當你聽到勞動這兩個字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階級鬥爭?勞苦大眾?髒活累活?窮人?或者……高級勞動與低級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我想,可能這個詞是一個最能夠引起人們浮想聯翩的詞彙,你總會帶有複雜的情感去看待這個詞。你也漸漸發現,除了五一過節的時候我們會用到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再提及這個曾經處於中國人思想核心的詞彙。勞動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讓我們可以忘記它的存在。在中國人,尤其是很多中國家長的眼中,勞動與大老粗是劃等號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卻從沒有人説勞動可以改變命運。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也往往會強調知識和理念,卻不願意大談特談他在背後付出的艱辛勞動……知識總是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勞動卻讓人覺得不足掛齒。

我們為什麼不幸福?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年,我在與很多朋友進行深度訪談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不幸福,是因為我們不欣賞自己的勞動。我畢業後到一所公立學校工作,而後由於“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來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兒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們就對我的選擇表示不解,“學校多好啊?怎麼選擇來這兒了呢?你看,學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聽到這些話,我有些發懵,但仍然堅持做了3年,後來由於明確了自己的親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辭職再一次來到一所中學任職,到了那裏,新同事又來到我的身邊,對我的選擇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聽着就覺得高大上!能認識很多作家吧?來這兒幹什麼啊?”聽了這些話,我恍然大悟,原來人們都不滿意自己現在所從事的工作,都對於自己未曾接觸且不瞭解的工作表示嚮往和欣賞。於是,為了讓大家心態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種工作的苦衷,聽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還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統計,教師的孩子大多有四個毛病:懶惰、邋遢、磨蹭、盲目,這確實與老師的勞動性質有關——大人過多的説教與指揮,小孩過少的自主判斷與挫折體驗。這還不是最震驚的發現,最震驚的發現是教師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擇業時,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繼續做教師,他們是有多麼不認同自己的勞動呢!我在採訪不同行業,包括銀行、媒體記者、公務員、程序員等不同的人員時,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所以,你又會理解一個答案。中國的家長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不要在成為想自己一樣的勞動者——雖然,他們也不知道孩子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勞動者。他們只知道努力學習,才能改變命運,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們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時,也意味他們不再樹立自己的夢想,他們已經放棄了對於自己的改變。他們把對自己現狀不滿的內心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績成為了他們的焦點與賭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語掛在嘴邊,讓孩子放棄一切興趣愛好,一門心思功課考試。家務勞動成為了耽誤學習成績,浪費時間的事情,正好以此為説法,逼迫孩子刻苦讀書。

分數能不能改變人的命運,我們不做深談,但至少一點,我們從大學聯考趨勢改革能夠看出未來人才需求的端倪——社會需求的是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這個素養便包括你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從這一點講,家務勞動乃是培養孩子這方面素養的最好的親子互動形式。曾經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瘋轉,它以圖畫的形式告訴大家中外家長在孩子1—6歲,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這樣的,在1歲的時候中國家長要求背數字,外國家長要求1歲的孩子可以撿一些簡單家庭垃圾;在2歲的時候中國家長要求孩子背唐詩,外國家長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類推,你會發現外國的家長非常看重家務勞動,而中國的家長非常看重“精神勞動”。在我看來,家務勞動至少有以下一些好處:

1、家務勞動增進了親子情感。任何的親子互動都可以增進親子情感,家務勞動也不例外!父母為孩子分配的簡單工作,是對孩子極大的信任!他們非常情願與家長一道完成各種“有趣的”任務。

2、家務勞動產生家庭責任感。怎麼能產生家庭責任感?只有參與家庭生活,成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價值感與責任感。責任感不一定體現在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夠從家庭的角度考慮問題,便是具備家庭的.責任感。

3、家務勞動激發了合作與團結意識。在家庭勞動面前,人人平等。孩子與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便是讓這個家庭變得乾淨、有序、美麗。這個目標考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共同配合完成,這也就訓練了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

4、家務勞動培養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務勞動告訴了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可以堅持去做。“好的行為多了,壞的毛病便減少了”,心理諮詢也常常用這樣的思路與方法來處理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

5、家務勞動推動了孩子的社會化。家庭式孩子的社會化場所,通過什麼讓孩子接受社會規範與文化呢?粗暴的説教,不利於孩子接受社會文化;共同的社會勞動卻讓孩子很容易明白社會規範與人之常情。參與家務勞動,必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愛勞動的人總是最招人喜歡!”

我的女兒不到一歲時,便喜歡坐在學步車裏拿着掃帚“掃着玩”;二歲的時候她便與媽媽一起在廁所“洗衣服”,三歲的她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勞動者,她願意和外婆一起擇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並沒有覺得勞動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反而她樂在其中!倒是有的時候,我會自私地想,她如此“賢惠”,將來會不會太累?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4

一、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意識

要讓孩子明白,參加掃地、洗菜、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家務勞動是他的義務,而不是幫別人幹活,這樣孩子幹家務活時,就會心甘情願,而不討價還價了。最好不要以賄賂的手段利誘孩子,否則,得不到“實惠”孩子就更不願意幹了。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時不捨得讓他參與家務,覺得等孩子大了就會自覺來幫忙,結果發現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如果讓孩子從幼兒期就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他們會習慣的自然地愉快地參加,而且沒有辛苦的感覺,更不會認為是額外負擔。

二、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興趣

首先,成人要成為孩子熱愛家務勞動的榜樣。平時不要當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務的煩和累。

其次,讓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務。當孩子對家務勞動好奇時,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些家務活。這時,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引導孩子學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打掃房間時也給孩子準備一塊抹布等。

最後,讓孩子體會勞動的快樂。當孩子完成一件家務時,家長一定給予肯定,或在眾人面前表揚孩子,孩子會大受鼓舞,更加願意參加勞動。

三、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孩子進行經常的家務勞動。

首先,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徵及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例如:三四歲的孩子學習飯前擺放餐具、洗手絹、整理圖書玩具等;五六歲的孩子學習疊被褥、洗碗、收拾飯桌、掃地等。

其次,在習慣的養成中一定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孩子剛開始學做家務時會慢一些,有時甚至會“闖禍”,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了。而要耐心給孩子做正確示範,鼓勵孩子堅持勞動。

總之,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的一門必修課。關係到孩子一生的自立生活,因此,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條件,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的參與並熱愛勞動。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5

猶太人在孩子出生後,第一件事是讓孩子舔食《聖經》上的蜂蜜,目的是讓孩子留下讀書會獲得甜蜜的感覺。時代在進步,重視孩子讀書的家長越來越多,讀書在開闊眼界,提升思維,育養品質等方面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可是,培養孩子讀書時,我們容易犯四個錯誤。

【錯誤一】只有識字的孩子才能讀書。去朋友家竄門,發現孩子一集接一集看電視。我建議家長引導孩子讀讀書,朋友奇怪地問:“他連一個字都不認識,咋讀書?”

朋友錯誤地理解了“書”,認為只有文字書寫的才是書。當代社會出版業十分發達,隨便到哪個書店轉一圈,都有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閲讀的書目,比如學齡前的孩子,就有圖片類書籍,上面有各種色彩、圖形、動物、植物、汽車、名勝古蹟如金字塔長城等。畫面優美,紙質堅韌,有的甚至圖文並茂。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孩子閲讀興趣的最佳年齡是12歲以前,因此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越早越好。

有一位哲學家詢問自己的弟子:“如何根除一塊空地上的雜草?”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找到的最好辦法是“給空地種上莊稼”。早早讓孩子接觸紙質書籍,就是用書籍去佔領孩子的大腦,否則,電視、電子遊戲等電子產品就會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一旦產生依賴,再去矯正就難了。

【錯誤二】讀書一定要摘錄好詞好句,為寫作文服務。閲讀分精讀和泛讀,我主張精讀泛讀相結合。精讀就要求摘錄書籍裏面的經典語句,寫讀後感等,而泛讀則追求速度和廣度,把讀書的面鋪開,以開闊孩子的視野,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為主。

在孩子小時候應以泛讀為主,儘量少給孩子設置閲讀任務,讓孩子自由自在地讀。他徜徉在書的海洋裏,充分感受到閲讀的愉悦,就是最大的成功。

有一位家長抱怨孩子讀書草草了事,不摘錄,也不寫讀後感,對寫作能力的提升一點作用沒有。我笑着問:“您喜歡打麻將嗎?”家長羞赧地承認喜歡。我問:“如果你每次打麻將結束後,都要讓你寫一篇打後感,而且規定字數,限定時間,你還打嗎?”家長連連搖頭表示:“死都不打!”

培養閲讀興趣至關重要,拋開一切功利,先讓孩子讀起來,對紙質書籍產生依賴感、親切感,然後逐步引向精讀。

【錯誤三】讀書一定要讀經典著作。閲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閲讀經典前可以有一些鋪墊。伊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裏,介紹她引導女兒圓圓讀書的過程,非常值得借鑑。

“我女兒圓圓最早讀的長篇小説是金庸的武俠小説。我之所以當時建議她讀金庸的書,是因為金庸的小説懸念重重,情節有趣,能吸引人讀下去;而且他的文字非常規範,筆法老練,讀來感覺通俗流暢;裏面充滿愛恨分明的情感,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有一些愛情描寫,但都有着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和乾淨。”當然,伊老師引導的方法十分巧妙,開始是媽媽先讀後講給孩子聽,然後藉口忙讓孩子自己讀。圓圓二年級,不到半年時間,把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説全讀完了。後來在電視劇《還珠閣閣》熱播時,又引導孩子讀完《還珠閣閣1》和《還珠閣閣2》。

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的讀物,每個年齡段都應該選擇適合的讀物。如果讓國中的孩子讀《安徒生童話選》《童話大王》等,孩子會興味索然;而如果國小低年級就讓孩子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安娜·卡列尼娜》,孩子會望而生畏。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經多年研究,總結出一個國中生和高中生閲讀書目。這是非常優秀的研究成果,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視野開闊,兼顧古今中外和文史哲理。我們不妨加以借鑑。

當然,這些認知規律符合大多數人的,是相對的。我們每年都會遇到一些非常喜歡學習理科而幾乎與文科絕緣的學生,我們戲稱為“理科男(女)”。針對這些“理科男(女)”,我採取投其所好的方法加以引導。比如我觀察這個孩子喜歡打籃球,就給他推薦《飛人喬丹》《科比傳》《姚明傳》等;如果他喜歡圍棋,就推薦一些圍棋的相關書籍,如《小林光一傳》《陳祖德傳》等。當然,沉迷化學的學生,讀《居里夫人傳》就容易一些,喜歡搗鼓電子產品的學生,讀《喬布斯傳》就少很多心理隔膜。

針對這些“理科男(女)”,讀一些《故事會》或名著的簡寫本等,做個鋪墊,也許是不錯的'選擇。等孩子的閲讀能力和審美趣味上升了一個層次後,再引導孩子讀更高深更難一些的書籍。

【錯誤四】把書買回來,孩子就會讀書。在家訪的過程中,我見到很多家庭都有一個不小的書架,這是好事;但遺憾的是架裏的書都是成本大套,如《四書五經》《曾國藩家書》等,裝幀精美,包裝完好。我看了後問:“你們讀了沒?”家長總是抱怨説:“給孩子買回來,他連拆都不拆!”

書只有在閲讀的時候才有生命,我笑稱這些書是“死書”。營造書香家庭,是引導孩子讀書的最好辦法,但“書香”是讀書時散發出的温馨的氣氛,不是把書擺在哪裏就擁有了“書香”。列夫·托爾斯泰在家裏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書桌,每添加一個孩子,就擴大一份,每天晚上到了固定時間,托爾斯泰就和孩子一起埋首燈下,沉浸在書香世界。

家長讀書,自然會給孩子推薦適合的書。在郭敬明、韓寒流行的時候,很多家長几乎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其實家長只要讀一讀郭敬明的《幻城》、韓寒的《三重門》,就不會如此緊張,因為這些書貼近學生生活,也有值得孩子一讀的地方。當然,這些書距離文學經典如《簡愛》《靜靜的頓河》等著作還相距甚遠,但作為入門書籍,未嘗不可。

我在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的9個月時間裏讀了26本書,最樸實的願望是讀一讀學生推薦的書,看看他們讀的書到底合適不合適。我還打算讀一讀日本東野圭吾的書,因為閲讀的孩子們比較多。

“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大量閲讀之後,孩子的審美品味上升,閲讀能力提升,他自然而然會提升自己的閲讀趣味。

一羣孩子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媽媽。第一個孩子説:“我的媽媽好,她給買好多好多好吃的!”第二孩子非常不服氣,説:“我的媽媽更好,她給我買很多很多玩具!”第三孩子慢條斯理地説:“我的媽媽最好,她每天晚上給我讀故事!”所有的孩子都不吭聲了。

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如此炫耀自己的父母!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6

聽主題課講座,結合我的家庭生活規律總結如下,我自己睡眠生物鐘已經形成,晚上最遲十點半睡早上六點半醒。起來後做家務,並想一想今天要做的事情,以及當天的菜譜和需要買的食材,做到心中有計劃。中午下班邊做事邊聽學習講座,基本上每天必聽一次。總結自己的生活還比較有規律,主要任務結合生活引導孩子做事也要有規律,從三個方面引導孩子。

一、物品的整理與定位。

五歲起就教孩子整理自己的東西學會分類擺放,衣服、鞋子、圖書、玩具、學習用品分別有固定的地方。同時強調玩過的玩具用過的東西,及時歸位,目前玩過的玩具玩完就走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仍需提醒,我也在剋制自己不去代勞。

教孩子在幼兒園中,下了課學會先收拾好自己桌面上的物品再離開座位,防止文具滑落地面而丟失,這樣管理好了自己的文具,避免了丟失。

關於家庭作業,當天要寫的作業本放在書包的最外層,上課用的書本放裏大層裏,回家寫作業時便於回憶起當天的作業。這學期基本脱離了老師在QQ羣裏發作業,家長收到後再告知孩子,翹寶已經能牢記自己當天的任務。並且養成習慣,放學第一件事先寫作業,每天作業完成後都要整理自己的書包,削好第二天上學要用的幾支鉛筆,或是需要帶的物品,然後書包放到門口架子上,第二天早上背上就可走。

二、時間意識培養第一步養成戴錶的習慣。

上週就翹寶不願意戴錶的錄音,和翹寶一起聽,她能理解老師是在向我解答問題,無須我過多的解釋,孩子明白老師講解戴錶的好處,對戴錶不再有牴觸情緒。目前已經堅持一週,早上起來就戴上到學校後摘下,路上意識的問孩子看看時間我們幾點出門看到學校需要幾分鐘,放學時就給她戴上表,約好在幼兒園玩十五分鐘後回家,時間到後提醒她。

給孩子戴錶的時候,一旁的家長在一邊看到會問我“戴錶幹啥,為什麼非要戴錶,給孩子管那麼嚴幹什麼”我就笑笑説在培養孩子自己看時間呢,同時慶幸能接觸到家庭教育學習的優勢所在了。

回家後就結合這事和孩子聊,引導孩子發現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幾個戴手錶的:

“有啊,班裏xxx有”。

“那他戴錶會看時間嗎,還是戴錶只是為了好看好玩”答“不知道”

“你覺得為什麼要戴錶”,”答“可以看時間啊”。

“那為什麼要戴錶呢”,答“為防止我做事用的時間太長了”。

我説“媽媽並不是為了逼你每天戴錶,是因為媽媽現在在跟着韓老師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才懂得這些,正好你快要上國小了,正是培養時間意識的.好時機呢。”

三、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翹寶在學前課上也接觸過總結規律的學習,如多種顏色、圖形、圖案等找規律填補空缺,利用邏輯狗學習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孩子對規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四、教孩子做事之前定計劃。

這一方面對孩子來説可能還不現實,先做好自己樹立好榜樣,和孩子一起出門前都會和孩子提前告知整體計劃,或是去超市購物前,在家列好清單,有時候也會根據孩子感興趣的動手操作的事情,引導她應該怎麼做,先説出來每一個操作步驟,再去動手。

五、敢於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生活中我也經常有丟三落四的現象發生,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我會坦承自己的錯誤做自我檢討,並就自己犯的錯向孩子做負面例子,引導孩子做事一定要用心,並有計劃有條理。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7

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樂,“讓孩子快樂,讓孩子玩”是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由於二年級孩子識字量還不多,所以我在十月份的課外閲讀計劃是讓孩子們讀《格林童話》,如果沒有《格林童話》的孩子,可以閲讀《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或其他童話故事。還在十月底安排了一次“故事大王大比拼”的班會課。

班會課上,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着手想把自己肚子裏的故事和大家分享。説故事的孩子儘自己的能力把故事講得精彩,聽故事的孩子專心致志地細心聆聽,故事説完後孩子們還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給予故事王鼓勵的掌聲。

班會課後,孩子們經過故事王的表情、表達、精彩程度等予以投票,最後經過票數的多少選出前三名故事大王。比賽結束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

經過本次的“大比拼”,讓孩子們嚐到了看故事、説故事、聽故事、評故事的樂趣。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經過這次的`比賽,也讓我對日後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課外閲讀、如何更好的開展故事會有了更充分地瞭解。在日後我一定不斷改進、完善孩子們的課外閲讀,讓他們更快樂的在玩中學習。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8

印度諺語説:“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由此可見,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而人類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想到習慣,人們要麼把它與小節聯繫在一起不加重視,要麼就是害怕漫長的重複的付出,這些都是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其實一個人一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將終身受益無窮。那麼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又在何時呢?作為一位五歲孩子的母親,我就從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實踐中談一點切身體會吧。

一、從自身做起,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樣。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家庭裏,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如果父母自身沒有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自然無法習得好行為、養成好習慣。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時守約,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守時守約的人,和孩子約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約定,如果有特殊情況無法兑現,要向孩子説明情況,取得孩子的諒解;如果你希望孩子愛看書、愛學習,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自己必須做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家中書香瀰漫,孩子才會覺得看書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假使你要求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懂得關心他人的人,自己就要注意自身言行,例如遇到鄰居、朋友主動打招呼,接電話時用文明用語,在家尊敬關愛老人,幫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父母和孩子之間還可以就習慣的養成達成契約,相互監督,孩子做的不對,父母可以指出來糾正他,同樣,父母做錯時,孩子也可以做個小小監督員,指出父母的錯誤,雙方共同遵守約定,共同進步。

二、精神鼓勵為主,多肯定孩子的好行為。

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的錯誤時時提出批評,美其名曰“嚴格要求”,殊不知這樣對待孩子反而讓他手足無措,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應該以鼓勵為主,多對孩子做出的良好行為表揚肯定,讓他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父母喜歡的、鼓勵的.,關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小小的心得。我的包裏有一個小本子,取名“記功簿”,專門紀錄孩子做得好的行為或是取得的進步,只要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我就逐一記下,比如“寶寶自己獨立開燈”、“寶寶會關心小朋友”、“寶寶敢於表達自己”等等,並給他打上一個紅紅的五角星,以示鼓勵。每次我這麼做時,孩子總是很高興,常常自己數已經得到多少個星星了。但對於他做得不好的行為,我從來不做書面記錄,因為我覺得這樣可以淡化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強化他的好行為。

三、 持之以恆,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

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長期的努力,而且養成好習慣不是一件一帆風順的事情,難免會出現反覆現象,對此父母要抱以寬容的心態,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煩躁,不中斷不放棄,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持之以恆。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學習、生活以及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説:“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而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則説:“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古今中外教育家、學者都非常重視養成教育對於人一生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認為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行為將固而不化,長大後便可以“正性”、“養心”、“成德”。然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充滿信心、保持耐心、運用智慧、堅持到底。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9

今天有幸聽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郭鑫悦老師分享的“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真品格”的講座,講座從四個方面開始展開,使我感觸頗深。

作為家長我們應讓孩子將認真作為一種本能的習慣,這能讓孩子摒棄浮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並且要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抗枯燥能力、抗干擾能力。只有擁有這種做事認真的習慣,孩子才能在學習和事業上取得成功。“簡單的事做好了就不簡單,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有些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首要目的'就在於告訴孩子做事情應該認真、細緻、有頭有尾,與其給他講很多道理,費時費力,而且可能還吃力不討好,孩子未必能聽得進去,還不如教給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方法,孩子方能受益終身。郭老師還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是呀作為家長我們應當以身作則,在孩子學習時要做到不拿手機,不做影響孩子的行為,還要有規劃的跟孩子分析做的不足之處,並找到原因,討論如何改正這些不足。

做事情馬虎、毛躁、不踏實是成功的最大敵人。如果孩子受到這個習慣左右,將很難做好一件事情,今後更不可能有所建樹。當孩子做事不認真的時候,其實作為家長並不應該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不認真,想要改掉孩子的這種毛病,首先要從孩子做事情丟三落四開始,這時候我們應該使用視頻中郭老師講到的我們家長日常工作中常用的OKR工作法模式,將它使用到孩子平時的學習計劃管理中,首先我們要確認好O(Objectives)且目標必須是可衡量的,是有挑戰性卻又不至於讓人絕望的,對於完成它,大約抱有50%左右的信心。然後我們再細化KR(KeyResults)以實現O為原則,制定好後,放在孩子比較容易看到的地方,久而久之他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做事的時候也會養成認真的習慣。

通過視頻學習我更加堅信只有正確地陪伴和引導孩子,潛意識的激發孩子端正認真態度,這樣孩子才可以養成認真的品格。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0

人的一生中要理解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為人生理解教育最早,影響時刻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繫,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樣解決呢?筆者認為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採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國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情緒比較着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説道:“孩子避免失敗的願望比爭取成功的願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願降低發奮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期望家長不好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愛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這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忙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忙時,家長的幫忙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樣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樣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父親(母親)。”(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刻,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潛質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透過自己的發奮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與子女一齊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父親母親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發奮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瞭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好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恆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狀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到達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十分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髮展有着不良影響。。。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有:

1、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潛質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讚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潛質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3、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十分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象不一樣時,就透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構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家長就應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才有可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1

又到一年一度訂報刊雜誌的時間了。一天,學校報刊雜誌管理員説:這些年咋們學校花了不少的錢徵訂報刊雜誌,可説實話,來閲讀或借閲的人並不多,所訂書報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除了教學任務繁重、安排欠合理、服務不到位、電子閲讀衝擊等因素外,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師生閲讀習慣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閲讀沒有真正成為大家的一種生活狀態,這與學校作為精神文化的孵化器和傳承地功能極不相稱,這種狀態必須改變。

那麼如何培養師生閲讀習慣,讓閲讀點亮師生心燈呢?

世紀老人冰心曾説:“我對讀書奉行九個字,即: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先生的這番話言簡意賅,立意深遠,值得尋味。

先看看“讀書好”。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其中的道理人人皆知,沒有人會懷疑它的正確性。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視閲讀呢?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法國人均年閲讀量約為8。4本,日本8。4—8。5本,美國8。7本,韓國約為11本,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而我國18—70週歲國民年人均紙質圖書的閲讀量約為4。39本。由此可見,中國人成人的閲讀量是很少的。人人都知道讀書好,卻沒有以身作則自覺讀書。許多事情,你要去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否則,你就沒有説服力,會顯得很蒼白。讀書是一件自得其樂、回味無窮的事兒,讀書時,帶着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和作者做一次超越時空的交流,常常會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擴大視野,增強人的能力,豐富人的情感,磨鍊人的意志,提高人的閲歷。閲讀,可以把生活讀成詩,把人生讀成散文。作為教師,我們更要做一個博覽羣書的人,要像蜜蜂一樣,博採眾家之長,方能釀出甘甜之蜜。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我們在讀名著的時候,也有這樣一種感覺。比如讀夏洛特?勃良特的《簡愛》,我們可以從中深刻感受到簡愛的那種善良、質樸、堅韌。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再説説“好讀書”。在學校,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真心讀書,不能葉公好龍。曾經有個老師對我説:“我也知道讀書好,可我就是靜不下心來讀書啊。”於是,我就向他推薦了一本能讓他讀了能靜下來的書,就是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請讀一下這段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男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本書很薄,通篇的文字細膩、安靜,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讀這樣的書,會讓匆匆的'腳步慢下來,浮躁的心靜下來,感受到做母親的温情與温馨,那一份從容與安靜,是幸福的回味。有的人認為讀書是很苦的事,需要毅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自古就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的典範,其實,讀書和學習是兩回事,學習有時候是為了謀生,而讀書更多的是謀心。就好比同樣是走路,有的人行色匆匆,是趕路;有的人悠然自得,是散步。同樣是喝茶,有的人是為了解渴,有的人是品茶。讀書就是閒庭信步、讀書就是品茗聞香。

最後是“讀好書”。一本好書就是一位好老師,讀什麼書很重要。據説馬雲因為當年在金華火車站撿了一本書,讀了以後他的人生從此改變。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讀工作所需的專業書籍以外,需要多補充讀一些文史哲方面的書。為什麼要讀文史哲?龍應台有個很好的比喻,她説:“文學,是白楊樹的湖中倒影;哲學,是迷宮中望見星空;史學,是沙漠玫瑰的開放。”我們既要讀中國古代經典,又要讀中外名著小説。中國古代經典包括經史子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諸子百家,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老得智,讀莊得慧,讀墨得力行,讀韓得冷眼,讀苟得自強不息。詩莊詞媚,唐詩歎清風漸起,宋詞惜黃花雨下,唐詩宋詞的世界風光綺麗!作為中國人,一定要讀一讀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你看,《紅樓夢》是一部世情小説,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自它問世以來,就有“開篇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説法;《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説,許多成語典故流傳至今,它特別適合朗讀,比如關羽出場那一段:“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讀來朗朗上口,像説書一樣;《水滸傳》是一部英雄傳奇,金聖歎評它為第五才子書;《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説。此外,老師們還要讀一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它會告訴你,每個孩子心裏都住着一個好孩子;女人們要讀一讀《簡愛》,做一個自立自強、自信自愛、有尊嚴的女人;還可以讀一讀餘秋雨的文章,感受一下華美的文字、浩蕩的底氣;讀易中天的書,你會知道,晦澀的典籍竟也可以解讀得如此活潑、這般俏皮。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點亮心燈。心明瞭,眼睛就亮了,你的有些看法就會發生改變。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2

現在的孩子生活非常的好,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關愛自己的老師,隨時如沐春風,父母基本包辦了一切,這讓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弱,然而我覺得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最為重要,給予他“魚”不如給予他“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説就是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的體現,也是鍛鍊技能、培養勞動觀念的過程,對孩子今後的學業和生活,對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我是從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一、灌輸給孩子要有自理能力意識

現代家庭中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特別注重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許多應該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長習慣包辦代替,親歷親為,所以孩子逐漸會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獨立性比較差,意志力薄弱。

而我是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成為一個國小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再依靠父母、老師是可恥的想法。

二、生活中從每一件事鍛鍊孩子獨立的自理能力

家長都在鍛鍊孩子自理能力,只是有些家長缺乏耐性或過於溺愛孩子。比如讓孩子洗衣服,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這些事長大再教,殊不知錯過了最佳教育時間。有的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既節省時間,又減少避免麻煩。殊不知,家長這種包辦代替的做法,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妨礙了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使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事事依賴父母的習慣,這樣的孩子成長後,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而我即使孩子做的不夠好,也堅持讓他自己做,只是在做完後我會説其實他再認真些會做得很好,在他獨立做事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我也要求孩子思考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三、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我會按照孩子思維、智力的成長過程培養孩子,在他還小時,我要求他從自己獨立穿襪子做起,隨後是衣服,再後來要求他自己疊放自己的被子。稍大時,我要求他從自己獨立洗襪子做起,然後自己能獨立的洗自己的校服。自己的事做得井井有條我增加一些培養孩子服務性勞動能力:會掃地、抹桌椅,開飯前,拿出餐具,飯後能拿回餐具,直至現在他能獨立的洗碗。

四、運用多種手段,在生活中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在競爭中培養,可以在娛樂中培養,可以在模仿中培養,也可以利用懲罰獎勵來培養。

孩子極具模仿能力,在他對我們大人的一切都感興趣時,我就抓住機會,王翔打掃衞生的能力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每個星期六我都會大掃除一次,首先他很喜歡跟在我的後面照做,後來做的越來越好,我就要求他自己打掃自己的書房,現在形成習慣,我一打掃衞生他就自己打掃書房。

當然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同,相應的培養方法也就不同,王翔活波好動做事全憑興趣,許多時候他會把我們佈置的任務置之腦後,那時我就會告訴他洗次碗會得一元錢,直到十元時會買一樣他喜歡的東西或帶他遊玩一次等等。

“十年樹人,百年樹木”教育孩子不是朝夕即成,它是條漫長的路,把孩子教育好是我們家長的責任,教育孩子獨立生活能適應社會,我們更是任重道遠,這漫長而任重道遠的路上我們唯有“耐性”才能成功。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3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讀課外書是看閒書,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習;作為教師為了片面提高學生的成績,對可能考到的知識點進行機械重複的練習,不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的指導;當然有的家長、教師也認識到了課外閲讀的重要性,但是孩子在繁重的負擔下沒有時間去讀書。因些要改變學生課外閲讀的現狀必須先更新觀念。家長和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外閲讀的重要性,並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提高課外閲讀的效率。

所以,首先我和家長達成共識,讀書倡議書、好書推薦、圖書管理員、借書證、圖書公約,得到家長的支持後,我開始着手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存入書架中,組織學生借閲,增加學生的.閲讀量。有書讀,還要有好的讀書方法。“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國小生課外閲讀個體性強,隨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無論從提高讀書效率,還是從國小生課外閲讀的特點來看,都必須重視課外閲讀方法的指導。如果能使學生“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食物上一樣。”那麼,課外閲讀指導就成功了。因此,我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採用背誦大王:根據學生的背誦情況,評選,並授予稱號、閲讀標兵、手抄報:辦有關讀書方面的內容,一月一次,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其次就是這學期我們教授了孩子《新華字典》的查閲方法,所以我鼓勵孩子在閲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查閲《新華字典》幫助我們更好的閲讀,最後我讓孩子們在閲讀中摘抄好詞好句,積累豐富自身詞彙量,現在一部分孩子們在寫話中能運用自如。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積累運用是語文學習之核。好文章看得多背誦得多,暢達的造句、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原一部分。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4

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説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在人生早期就已形成,稍大時就會定型。也就是一個人將來是個什麼樣子在這個時候就初露端倪。因此,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對孩子一生來説至關重要。很多人認為,孩子將來是什麼樣子的人完全是天生的。自古以來,許多名人自小並沒有專門的人在這方面進行培養。而我認為,那是生活環境造就而成。而環境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也是完全可以由人為所左右,有意識的培養有助於孩子向着健康、快樂、大度、堅強等方面發展。

張洪哲自出生那天起,我就每天在他醒來的時候重複播放同首輕音樂,讓他在舒緩、輕鬆、愉快的環境下成長。三個月後,正值春末夏初,早上空氣清新,幾乎每天我都抱着他在小區裏面轉上半個小時。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有意識地告訴他一些簡單的知識。這期間,我發現他的眼神時不時地表現出少有的興奮,對一些事物也敏感起來。當他學會走路後,開始與小區內的小朋友接觸,目的是教他如何與同齡人相處。一次小區一位小朋友的一輛小車被另外一個小朋友騎了,這個小朋友跑上前去將騎車的小朋友臉抓出血。此時我告訴兒子,玩別人的東西應徵得別人同意。要是你自己的東西,也應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此後,這種意識在他心裏有了基礎。但在這方面我也認識到,不能一味地讓孩子謙讓,該爭取地東西就要認真爭取。比如在學習技能方面,我始終認為比別人強是對孩子的一種促進,只要有了這種意識,他就會有動力。

上幼兒園是他人生邁出的第一步。在幼兒園的選擇上,我也動了一番腦筋。我的樓下就是美菱新村幼兒園。為什麼捨近求遠?並不是美菱新村幼兒園不好。而是我的想法就是要捨近求遠。無論幹什麼事都應該認真地幹,一門心思往裏鑽。同樣學習也一樣。幼兒園離家太近,孩子每天心裏念着家裏(特別是剛入園時)。而在家裏時有念着幼兒園,最終會導致孩子對上學產生誤解。事實證明,我這樣做是對的。現在孩子一談到幼兒園感到很自豪,特別是進入中班以來,對學習興趣更濃。

家長是孩子成長中的兼任老師。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最終會影響孩子的人格。我們不能一味地按照家長自己的模式來要求孩子。比如:我們小時侯在農村長大,現在來到城裏,期間自己經歷的`一些經驗和教訓也想用到教育下一代身上,這是片面的。不能讓孩子“成為象父親一樣的人”或“成為不象父親一樣的人”。而是要就現實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我認為,未來社會是一個需要知識、健全人格、善於交際的社會,對孩子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培養是必須的。張洪哲在一個新的環境裏很快就能適應,這與我有意識地參與一些公共活動不無關係。

培養孩子心得體會15

國中生的心理與身體都處在發育狀態,他們剛剛學會邁向成熟,而且國中階段的孩子心智尚屬幼稚,他們的很多行為自己本身分不出好壞,而在這時更是關鍵,家長與老師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日常交流,每日無論多忙都會抽出至少15分鐘與孩子溝通。並且我不會一本正經地嚴肅批評她,而是像在與她談話一樣談論每天在學校發生的大事小事,包括傾聽她的煩惱,還包括真誠地讚美她。有時利用這微不足道的談話時間,我可以作許多事情:關心她的身體健康等,(當然更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我在這時可以為她出謀劃策,幫她想辦法。

她告訴我單老師經常對她説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很好,一個好朋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性格。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國中開學第一天,她異常興奮地對我説她一天交了多少朋友,性格怎樣等等。所以瞭解孩子有哪些朋友,這很重要。

另外一點就是:鼓勵孩子儘量不依賴成年人。 説白了,就是自立,自主。我有一位好朋友,她家孩子與我的孩子同一年級,但幾次考試中居然有兩次是學年第一(我從不相信孩子們會有智商差異),於是我問好友學習方法。她對我講:她每天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看孩子學習,於是她的孩子已經養成了自立的好習慣,每天早上不用忙前忙後地定鬧鈴,做早飯。她還沒起牀時,孩子已經自己默默起牀,喝冰箱裏早已準備好的牛奶或是自己熱飯菜,再默默地離開家去上學;晚上也一樣,一個人安靜地呆在屋子裏學習,學累了,默默地洗臉刷牙,上牀睡覺。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我家孩子也能做到。可是事實卻令我驚訝:早上她自己定好的鬧鈴會因為自己貪睡而強行關掉,到最後還是要着急地咬着麪包跑出家門。晚上也很糟糕,我已習慣坐在她身邊看她寫作業,一離開就睡不着覺,10點多了,還要對她喊,讓她刷牙洗臉去睡覺。我不禁想,是啊,要是自己孩子也可以有較強的自制力,不會要家長為她忙前忙後,不會在寫作業時想電視裏動畫片的情節,不會上課思緒不知覺中飄到窗外,她又何嘗不可以是學年第一呢?於是,我費盡苦心地去教育她,發現其實自己的孩子很完美,她利用不到一週的時間學會了自立與自主,現在她做作業不會深更半夜叫爸爸起來為她講題,更不會

在我的督促下被逼迫着洗臉刷牙,她現在的觀念就是:明明是我自己的事情,為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去督促完成呢?我要自主地去完成自己的事情。我的目標達成了,她的成績也上升了。

我從來不會因為學習成績下降或影響學習而阻止她看書,我與孩子爸爸認為看書更是一種學習。從學習角度來講,看書有助於寫作文,現代文閲讀習題的完成。家長會時研究考卷時我發現,有一道5分的題是關於名著閲讀的,這足以説明閲讀的重要性。孩子特別願意看《意林》,而在許多老師包括家長眼裏這是閒書,是與學習無關的。當然,學習很重要,而讀書也很重要,但是現在國中生的學習生活實在是很緊張,我要讓她既能看書又能學習,有點難。於是我要她答應我,看一本意林可以,但是要寫讀後感,要摘抄經典語句,她十分爽快地答應了,也做到了。

我不會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不會逼着她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一次聽她説她們班級裏有個同學一天上6個補習班:數學,物理,英語……我絕對被嚇到了。開始她什麼補習班都不上,到最後她居然哭着對我説:媽媽,我覺得我數學不太好,我想補一補,我不想讓它給我拉分,它會影響我的成績。現在,我的孩子上三個補習班:物理,數學,語文。有充裕的時間去寫作業,週六會用3-4小時游泳,1-2小時練電子琴。書店門口經常會看見一位媽媽拉着孩子去買書,而我的孩子不用,我從來不會強迫她去做什麼習題,到假期時,她會形成習慣一樣向我要錢,對我説她要買什麼輔導書,然後回來一本一本讓我檢查,有時剩餘的錢她會對我説:我看見一本喜歡的書,就買了,假期時間把它看完。我和她爸爸笑笑了之,不會嚴厲地批評她,告訴她少看閒書之類的。同學經常問她做多少習題,她説出後把同學嚇到了,以為是我在逼她這樣做,她什麼都不説,笑了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還有同學調侃她説,林璐娜,你家是開書店的吧?我和她一起大笑。其實,説來説去,我這個媽媽只不過是少給了她一些壓力,喜歡以旁聽者的身份去觀察她的生活,為她指點,可是孩子很自覺,她不需要我指點就已經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説,有時,不必要的壓力與關心,只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孩子在班級是很忙很累的語文課代表,天天收作業批作業,要是其他家長早都向老師反映因耽誤學習而撤離職務,這不禁令我想起妹妹家的孩子,花錢

求老師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讓他當班長。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所以要珍惜。 孩子認認真真履行着她課代表應盡的.責任,也不時回家向我抱怨什麼:有人肆意報復她,故意讓她出醜。我説:“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管別人對你的意見幹什麼,你是為自己活的,又不是為別人活的,你就是你,別人是別人。”她什麼都沒説,但是看她這課代表當得越來越從容。結果到最後家長會她受了極大地表揚,我偏頭一看她,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心裏自然也暗暗為她高興,可是這不能表現出來,會滋生她的驕傲心理。到最後語文課代表為她帶來的麻煩雖不少,但好處也多,在給別人講題是,她自己也知道了她應該注意哪裏,她不能錯。這同時也更好地提高了她的語文成績,有時考不好她會去想:完了,作為語文課代表考的這麼差,肯定會被別人笑話的。其實這種自尊心未必不是好事,它會激發孩子的榜樣心理。可是還是出了點問題,同學説她課代表當得有“範”了,我笑了,但後來才明白,她對同學有太多的“暴力”行為,讓同學們覺得她太強勢了,招架不起,我就告訴她:以德服人。到現在她還有點那樣,但是比以前強了點,我説,像回事了。我為我的孩子感到自豪,她真正地學會了怎樣去幫助別人,學會負責任,學會堅強,堅持,學會面對困難從容,學會認認真真地去做每件事,她在這同時慢慢的成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