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9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學習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

新課標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把學生學習地理從死記硬背和滿堂灌中解放出來,從而地理教學首先體現了教育的功能,關注人的素質的提升和人的發展。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理解和研討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學:

一、創設感性導入

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新課開始前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動畫,視頻等,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二、將實際生活融入教學

感性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隨後的教學活動難免要涉及教材知識,為了避免學生出現牴觸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學中儘量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融入課堂,利用地理知識解決,這樣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課堂才能真的活躍,效率才會高,學生也不會感到累。

三、將知識點進行昇華,讓學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1.可以設計一些分歧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例如教材關於北京古城的保護與現代城市的建設之間存在的分歧。

2.假設性問題的提出;如中東地區的石油豐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資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後如何發展?這樣設計可以引入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新能源的開發,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續發展。

四、教師必須寫好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是珍貴的案例,寫好教學反思能夠積累經驗,不斷提升自身。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2

伴隨着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進行,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在面向21世紀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引發了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行為、學習方式以及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變革。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地理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學習地理課的方式、態度、情感與興趣等方面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由於對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過於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響,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時難免會走入走入一些教學的誤區,給新課改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有的老師甚至已經有了困惑,課改到底在改什麼?課改是不是失敗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通過幾位專家的講課,和對課標的解讀和教材的閲讀,以及學友們的聊天,略有收穫。

一、課標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總目標。

新基礎教育強調從培養21世紀現代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啟度來確立教學思想,誠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十分明確。因此新課改把“在活動、實踐基礎上通過交往促進學生髮展”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思路,從而使課程實施體現出“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為特徵的發展性特點。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因為為了體現“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的精神,許多教師會自然的把小組合作學習用於課堂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在相當多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有其“形”,而無其“實”。在不需合作的時候來個同學間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時候也來個“自主探究”,在聽課者看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活動也許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氣氛也比較活躍,但實際上這是種“做秀”,完全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種新的理論,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本身。在崔準老師給我們播放的案例中,我們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因為新課改並不是課堂上熱熱鬧鬧,也不是多上幾節活動課。不能認為要將知識點的落實與過關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在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新課改並不是完全摒棄講授法,講授法中教師精彩的描繪、縝密的分析論證、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當然,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中的“講”和過去應試教育下課堂教學中的“講”相比起來有了很大的變化:

一是角色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是權威,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遞者,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再是權威、知識的壟斷者,而是一個和所教的學生同樣水平、同樣無知、同樣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心的學習者,同時也是學生們最好的朋友、合作者。

二是內容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重的是結果,所講給學生的是生硬的知識,是“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心得體會,在講的內容上,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的過程。

三、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試圖建立旨在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精神的課程新體系。

在地理新課改中緊跟時代的節拍,利用現代的媒體與手段,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教材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高度重視多媒體網絡地理專業教室的建設。我們可以利用電腦把一般教學手段不好表現的內容開發為地理課件,不僅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但是要避免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學的獨特功能。

因為在使用電腦時,傳統的教學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發課件時,對簡單知識的製作,也會浪費教師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簡單的知識時,充分利用“三板”教學的'靈活性,留一些空間給學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因知識形象化而忽視學生的抽象思維的發展。

板書是課堂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教師運用書面語言進行教學的有效方式。經過精心設計的地理板書,是地理教學內容的精華,是構成地理知識的骨架。板圖是教師憑藉自己的記憶和熟練的技巧,用簡單的工具和簡煉的筆法在黑板上邊講邊繪製成的略圖或示意圖,只要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即可。因此板圖具有簡便省時、隨用隨繪、形象生動等特點,恰當運用板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與學友們交流過程中,大家都感覺課改的配套輔助資料太少,課程資源開發無從下手,但是從崔準老師給我們播放的案例中可以發現,課程資源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那位老師並沒有象我們那樣從網上四處收集資料,而是就教材圖、閲讀材料,利用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科知識等來完成教學任務與課標要求。每個學生其實就是我們的課改輔助資料與課程資源。

總之,作為本次課改的一線老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即將給我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我相信:沐浴着課改的春風,我一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3

經過一個學期對自然地理的學習之後,瞭解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之前還沒有接觸這門課程的時候,還以為自然地理知識單純的講地理知識,因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較薄弱,所以會覺得這會是門枯燥的課程。

其實不以為然,在老師的講課過程中通常會穿插許多的相關知識,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也就更多了,並不是侷限。特別是做了地理這個網絡小組的組員之後,因為平時偶爾整理下交流論壇,逛多了這個網站的論壇之後,對這門課的有了明顯的知識拓展。大家有心蒐集回來的資料,可是十分珍貴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説是件好事。

學期快結束了,回想起來,我這個學期到底學了什麼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複雜得多。在這裏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併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着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着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繫,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一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佈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佈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佈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係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佈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佈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璋表面的分佈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佈規律的學科。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佈規律的學科。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佈、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

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羣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佈、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的同時,還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當然這些知識都是基本的,也就是説大家的起點都是一樣的,這一丁點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我認為不管是學習什麼,興趣都是很重要的,因為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所以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明顯的增大很多,對於接受這方面的知識來説也是會廣納接收並且也能好好的運用。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4

一、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也就要求教育不斷更新,需要可持續性發展。教師之路該如何走?作為骨幹教師又該如何做?

在培訓中,聆聽了方元山老師的精彩報告後,我受益匪淺。

方元山老師的講座題目是《教師怎樣成為教學骨幹》,作為一名骨幹教師,我們要以紮實的作風潛心實踐,堅持不懈;要以自覺地精神對待學習,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要以務實的心態思考問題,力求兼收幷蓄,博採眾長;要以獨特的眼光大膽創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獨運;要不斷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識結構,保持積極而健康的心理品質,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綜合素養,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研究的狀態,讓自己的生命處於不斷探索與追求的過程之中。

這些觀點給我很深的印象,方元山老師的報告讓我認識到新的世紀,新的形勢向我們教師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更進一步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接受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沒有理由不具備特殊技能知識,沒有理由不學習,不提高自身素質。

二、在培訓中,我們還聽取了余文森教授《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思考》的報告,讓我茅塞頓開,現代的教師要具有管理職能,應成為學生潛在品質的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成為學生的心理諮詢者和健康的引領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同時他還闡述了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要求,強調教師必須具有高尚師德,轉變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理念。使自己成為具有專業化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教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意)。從而以教師專業化為目標推進教師教育改革。三、培訓期間,我們還聽取了程琳副教授的《心理輔導原理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的講座,使我學會了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瞭解自己;懂得了要面對現實、正視現實,如何化解不順心的事;做到每天以積極的情感為主,鼓勵自己。通過這個培訓,使我在工作中流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並且認識到,保持這種心態對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將深深地影響着我、激勵着我對今後工作的態度,這也間接地影響到我的學生們,使學生們能夠在良好的心態下學習、進步。

對照餘教授的報告,我覺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我深深的感覺到,作為教師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師,只有與時俱進,恪守師德,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尊重學生,具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才可以做一個好教師。

四、在培訓中,我們還聽取了楊建華博士的講座《教師如何從事教育科研》,系統的講授了教育科研課題的確立,課題研究方案的撰寫,研究的目標、內容、對象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等,都系統的學習了一次,從理論上對教育科研方法、程序及撰寫研究報告的步驟有所瞭解。而且使我更明白了科研與教學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科學研究越深入,教學越生動活潑,得心應手;反過來,教學中提出的疑難問題,又促使教師去進行科學研究,去釋疑,解惑,進一步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

總之,這次培訓,對於我來説是一次難忘的充電機會。通過培訓我認識到,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時時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並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有目的地總結教育經驗,反思教學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工作中起到骨幹教師的帶頭作用。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5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相對於歷史和政治而言,地理非常注重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解析能力以及讀圖能力。因而,地理也是一門非常不好學的學科。

我在學習地理的時候,對於人文方面的知識掌握的比較快,也比較好,但是在一些涉及到讀圖和計算的內容上,如經緯度,時差,地形地貌分析等等上就做的非常的差。下面我主要就圖像這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地理文字和圖像是地理信息的兩大載體。快速、全面、準確地從題目提供的圖表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地理解與整合,做到圖像信息與文字信息自如轉換,既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也是正確地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從歷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中可以看到,地理圖表題佔有很大的比重,很多試題直接或間接地考查讀圖、用圖能力。

學生如何正確閲讀地圖,首先要掌握讀圖的基本程序,即引導學生先審圖名——抓關鍵的字,看清楚是關於什麼的圖;再看圖例——有哪些要素,各個要素是用什麼來表示的;最後讀座標——要素及數值大小(氣温、降水等)、註記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此來確定地圖的類型、地域範圍等。

通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理解和記憶地圖,學生自然會形成地圖的空間感覺和信息分析能力。其次,要對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維,找出地理特徵、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繫,準確理解圖像內涵和得出正確結論。學生掌握了有序、有目的地閲讀地圖的方法,就為地圖分析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最後,要引導學生勤用地圖,養成經常性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的習慣。對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線或地理輪廓很瞭解,這樣遇到地圖才能判斷所考的地域,根據自己平時對該地域的知識來解答問題就變得很簡單了。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6

手邊這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陪伴我已兩月有餘,每每想要着手翻閲,總是被它的厚度(全書共259頁)所嚇倒。11月份的一個下午,終於靜下心來細細翻閲,才發現這本書的妙處所在。這本書新課程標準解讀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專業著作,對於工作在一線的高中地理教師,更是一本難得的高質量高水準的工具書。書裏花了大量的篇幅,收錄了大量的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案。不僅為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課堂指明瞭方向,更教給我們如何具體去做。現將讀本書的收穫總結如下: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礎教育課程承載着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着關鍵作用。20xx年,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關於課程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關於學科課程標準,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更新了教學內容,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確定,有其堅實的地理學基礎,它們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跨學科性。這四個學科核心素養之間關係非常緊密:人地協調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藴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包含着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等。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突出特點,由此形成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學生分析和理解地理過程、地理規律、人地關係的重要思維品質和能力。地理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學生感悟、體驗現實世界中人地關係的重要途徑。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課程結構進行了較大調整,新的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礎”是對“地理1”的加深,前者的內容要點在“説明現象”,後者的內容要點在“分析原理”。“區域發展”是對“地理2”的拓展,圍繞人地協調繼續展開。“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是全新的一個模塊,是從地理的角度落實國家安全教育的舉措。例如:“地理1”中的1。1主要學習地球的宇宙環境,而“自然地理基礎”中的I—1。1主要學習在這樣的宇宙環境下,地球的運動特徵及其地理意義;“地理1”中的1。4主要學習如何識別一些地貌形態,而“自然地理基礎”中的I—1。3主要學習如何用內力和外力作用來解釋地貌的成因。選修課程有9個模塊,與實驗版課程標準相比,它進一步考慮擴大學生視野,關心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提高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國家安全意識,以及培養學生興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學基礎”“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實習”3個模塊。

在新的地理課程標準下,固有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當下的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改變,尤其要重視問題教學。所謂問題教學,是以問題為線索,以創設問題情境為開端,圍繞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包括創設情境、提出與分析地理問題、提出地理解決方案以及展示評價四個部分。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加強地理實踐,將實踐的內涵提升到行動落實的層面,並從提升素養的高度強調實踐行動的重要性。具體實施過程中要選擇與學生生活貼近、與社會貼近的身邊的區域作為活動的落腳點,組織學生帶任務、帶問題實地考察,使用觀察、調查訪談等方法獲取第一手信息,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理性反思和總結。最後還應在授課過程中深化信息技術應用。

總之,作為一線老師,我一定要積極學習並努力實踐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順應國家對新一代人才的要求。我相信:沐浴着課改的春風,我一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7

炎炎七月17、18兩天,胡建強老師和我參加了全縣舉行的國中地理學科培訓學習。聆聽並參與了老師們的示範與展示,獲益良多。他們展示了教師的授課技藝與水平,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優秀教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手段的應用能力。以下是我們這次學習的一些具體的體會。

首先,他們的課前活動是豐富多樣的。在教師的啟發下每位同學都能很好的進行課前的預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就有了良好的開端,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教師設置懸念,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講述海陸面積的時候,先提出問題,接着讓學生分組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分工明確,一名同學閉眼點擊地球儀10次,兩人分別記錄點擊海陸的次數,一人記錄大家總結的結論。採用情景教學,問題的設置具有層次性、梯度性,有對問題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又通過活動得出結論,不生搬硬套,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獲得了能力的提升。

其次,重視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管理者向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轉變,要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喚起成長渴望,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幫助學生建立其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的機制。課堂教學實現了變教為誘、變教為導、變學為思、學思結合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注重“探究與滲透”的實踐活動,鞏固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後,老師們有着良好的專業素質,有着職業生命的温度、寬度和高度。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好的課堂調控能力,精心設計的備課,對教材把握的深度,這些都是我今後的工作中最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方面。特別一提的是教師的板書、版圖和版畫。板書、版圖和版畫是地理課堂教學藝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板書設計的美觀動人,吸引了我們,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書不繁不空,不雜不亂,綱目清晰,層次分明,文字工整流暢,符號醒目美觀,色彩搭配合理,圖文並茂,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教師在運用是講繪結合,繪“形”繪色,引導學生一步步觀察,啟發其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地理觀念和概念,發展了地理思維能力。

勿庸質疑,學生越來越難教,面對學生的變化和問題,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變化,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問題。在實踐中鍛鍊教育的.智慧,提升教育的視野於境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哲學在信息社會中已顯得底氣不足。如果是死水一潭,不僅一桶水不夠,十桶、百桶也不夠。教師需要的是長流常新的活水和學生近距離的溝通和交流。與學生共同學習,是適應新時代的基本要求。

國中地理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5

本人,由於工作在農村邊遠國中,沒有更好地瞭解現在教育的現狀和教師成長方面的情況,就像井底之蛙,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缺乏全面的瞭解。通過此次培訓,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對我們教師的要求。網絡研修,好處多多。可以説網頁學習的即時性,有利於我自主安排學習,減少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可以説網頁學習的快捷性,有助於我提高學習和實踐應用的效率。

一、加強合作學習,注重情景教學

新課改倡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學習,懂得合作。對於學生,夥伴之間通過傾聽、分享、交流、互助與反思,使每個人都可以從同伴那裏獲得信息和啟示,進而豐富個體的情感和認識,促進學生順利地自我構建知識和創造知識。但要注意合作學習的誤區,合作學習不能簡單的停留。

二、教材的分析與運用,為教師們分析了教材,同時還教給了運用方法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人們對教學模式的研究越來越重視,面對着層出不窮的模式,許多人也隨波逐流,失去了自我。然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只擁有教學模式還遠遠不夠。教學模式只不過是一個框架,就好像是一個人的骨架,只有把教學模式充分應用到教學中,讓其指導教學,教學模式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確實推進素質教育,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三、國中地理教學設計與有效教學,從地位與功能到設計與實施為我們做了具體的講解,再通過各種案例做了現場教學指導

各位專家在分析教學過程中都明確指出學習要拓展,注重和生活中的現象相結合,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關注熱點即關注生活。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課的一大重要特徵,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課堂教學中通過實例,補充生活中的地理,採取聯繫實際的方法,能更好的增加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認識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

四、探究型國中地理教學內容選擇與實施:從理論依據到教學目標再到實施步驟,並結合相應的課堂實錄和活動評價做了很好的詮釋

各位專家強調:實現高效課堂給眾多老師指明瞭今後工作的方向。現在我們推行的模式,就是以構建高效課堂為重點。高效課堂就是要擺脱以前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把時間、主動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只要起到主導的作用就可以了。

五、區域地理教學策略與課程資源開發

所謂“互動”,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學生髮現的要求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使得教學雙邊的各個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揮。教師抓住時機善於引導、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內容引人入勝;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善於思考、積極參與,並善於打破常規,產生奇思異想,使其能力不斷髮展。

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除了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還注重對學生課前預習能力和家裏學習作業能力的培養。教給他們自學的方法,引導他們怎樣進行課前預習,把遇到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1、培訓期間這些課程的設置,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專家講解,讓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新課程標準規定,國中地理的目標是通過七、八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瞭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通過這次培訓,彌補了我們在課標認識、使用方面的缺口。今後我校國中地理教研思路:1、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鼓勵個性發展。在地理學科教學知識時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教師通過自己的科學邏輯思維,把地理的科學事實、專業知識,轉化成學生的認知邏輯。

2、拓展視野,多多學習,要求進步,努力上“好”課。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要求,總體而言如果這一堂課,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一點變化,向好的方向變化,那麼説明這節課是成功的。怎麼看學生的學習能力的變化?就是通過拓展訓練,看學生的知識的遷移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所以努力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化解課改下的困惑和煩惱,在以後的教學中將所學的理論不斷實踐,不斷提高。實現高效課堂,儘自己的最大能力為學生做的更好點。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8

隨着信息時代的來臨,在國際競爭加劇的同時,國際之間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強。面對國際國內經濟、文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現代公民的要求體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徵。黨的十九大強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隨着地理科學的持續發展,新的理論與研究給高中地理課程帶來新的學科資源與發展活力。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的風向標、主基調,素養導向的教學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地理課程是與義務教育課程相銜接的基礎學科課程,體現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涵蓋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一種重要的自然觀和發展觀)、綜合思維(一種認識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區域認知(一種認識地球表面複雜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實踐力(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新理念、新實踐、新思維在地理課堂中不斷湧現,地理課堂的教學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別樣優勢的方法使地課堂精彩紛呈。不論什麼樣的形式,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研讀新課程標準,迴歸課堂,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我們有更加清晰準確的學習的方法與教學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確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任務量大,而時間較為緊張。研讀新課程標準,理解課程目標從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現教學由“教書”到“育人”的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我們只有對這些內容研究透徹,在指導學生學習及複習備考的環節中,才能做到明確思路,做到知識無遺漏,能力有側重,避免簡單教教材,使有效資源最大化。

第二,素養導向,課堂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概念,如何與學科知識結合,這是實踐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科知識,但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不止於知識。學科知識是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知識的學習提升、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我們需合理優化課堂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源於課本而不限於課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例如,《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要求學生對影響農業的諸多要素一一釐清,並條分縷析。而因為知識面的限制和實際生活經驗的缺乏,多數學生只把這節內容作為理論課來學習,對其認識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的空洞概念。因而感覺枯燥乏味,興趣索然,難以理解掌握。學習這節課時,可以藉助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輔助學生理解、認知,構建知識體系。或是結合鄉土地理的案例,如焦作地區的山藥種植作為素材,藉助身邊的例子,幫助學生思考、總結,以達到釐清要素聯繫、落實生活體驗、自主探究的目標,從而落實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三,主體體現,積極自主。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説:“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發、鼓舞。”興趣是意識的“內動力”,它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滿腔熱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素養導向的教學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傳統的課堂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學生能夠聽懂老師所講的內容,就算是達到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角。從知識掌握的角度來看,自主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也能提升課堂的效率。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提升。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品質。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通過其主觀能動性達到預期目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如:課前展示、問題探究等。教師設計好課堂環節,學生分析問題,表述觀點,動手演示,小組討論、總結髮言。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讓課堂有效並且高效地進行。創造和諧、有序的學習環境,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學生樂學會學,課堂和諧高效。

總而言之,教學實踐中,應更好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我們需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落實主幹核心知識,注重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應用,把更多的社會實例、生活實際的應用於地理學習中,將地理學科特色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結合,關注地理學科思維品質、地理實踐力等,真正地啟發思維、啟迪智慧,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9

國中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嘗試。地理科目的新課程改革從教材、課程標準、教學評價機制、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變。經過了為期兩天的培訓,對於國中地理新課改有了些許心得和體會,也發現了新課改的一些不足之處。

一、教材的改變與教輔材料的落後

(一)教材的改變

今年七年級地理教材與往年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取消了課本中對於重點內容的總結

新教材中已經取消了舊版本中各個章節重點內容的文字表述。在舊教材中,較易把握,而在新教材中,則需要學生自己去歸納和總結。

這個改變無疑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嘗試,其目的應該是為了加強學生的閲讀和歸納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課堂的自主學習去總結本課的.重點內容。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現在的學生不論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課堂的領悟能力、學習基礎來看都無法達到新教材設計的初衷,再加之高一地理的學科地位,這種改變反而加重了教師以及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的負擔。

2、取消了一些基本知識的鋪墊

在舊教材中,每個章節的第一節課文都會對本單元所要用到的基礎知識先進行學習,再引出更深層次的內容,做到循序漸進,由簡而難,例如:舊教材《世界的海陸分佈》中的比較。 新教材中則取消了這些基礎知識的鋪墊,這種內容上難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學生無法適應學習這麼抽象的內容,他們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補充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才能夠較好地理解並掌握,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量和學生課堂的學習量。

3、案例、活動的增加

相對於舊教材而言,案例和活動的大量添加則是一個創新之處。新教材更加註重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直觀、生動。另外,個別活動的問題設計不科學,有些問法太簡單。

(二)練習與課改的不同步

任何一次教學改革都必須有相應的輔助措施,這次進行的新課改對於教材的改變只能説差強人意,但是練習和配套的地理圖冊則沒有任何的改變。其中所採用到的圖片、例題可以説和往年沒有不同,沒有體現出新課改的精神,問法還是老一套。因此,沒有一套與新課改相匹配的習題,使得教師在課後的知識鞏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見肘。

二、教學評價機制的改變

傳統教學中,對於學生的評價機制是以考試分數為主要依據,而新課改則改變了這種模式。新課程改革中,對於學生的評定引入了大學的學分模式,除了以卷面測試來評定學生外,還加入了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評價是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努力程度)、平時作業(完成質量)、探究活動、平時測試(進步程度)等確定分數,最終由學習過程評價和模塊考試兩者分數之和來確定學分。

應該説,新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評價更多地集中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也就是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培養,相對於以前的傳統評價模式更科學、更全面;而且學分制的提出,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今年是海南省再次實行新課改的第一年,各個學校都在實施和探索中,但是每個教師心中都有一個指揮棒,那就是國中地理會考。只有國中地理會考的改革,才能很好的解放學生和一線教師,才能更好的執行新課改,在會考制度不變的情況之下,新課改也是很難進行下去。

三、教學方法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基本上課堂屬於滿堂灌。而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更強調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通過教師的逐步啟發,結合課本案例,學生自主學習,從而獲得知識。

其出發點,無疑是很好的,對於學生的要求也是很高:

1、學生必須要有充分的知識積累;

2、要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3、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廣、渠道多。

而從實際情況看,能符合上述條件的學生是鳳毛麟角,一些重點中學的學生也許能夠達到要求,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中學來説是不切合實際的。

以上是我對於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國中地理新課改的一些想法,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不妥之處,請指正!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0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更廣泛、更容易地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那麼,什麼才對學生終身有益呢?除了人文,地理知識經驗和觀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質和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於生活的表層領域,不為技術經驗或工具理性拘檢、束縛,進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滿睿智和靈性地觀照世界,應答世界,表現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地理教學應當有這樣的文化追求,應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藴!

什麼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興起的'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它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其分支學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旅遊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

為此,人文地理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指不包括經濟地理學的人文地理學,廣義的則是指包括經濟地理學的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區域性以及綜合性。社會性是指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地理學科;區域性是指人文地理學包含了區域研究的特性,重視了區域特徵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綜合性的特點來源於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是指人文地理學在綜合研究一個區域的人口、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發展的條件、特點、分佈規律和人地之間地相關以後,在一個更高地層次上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矛盾的構思。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1

這學期我們多了一門專業課----物流地理,作為港航專業的專業課之一,物流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劉念老師帶領我們學習這門科目。

在這門專業課中,很多以前我們忽略了的交通要道竟然都是我們所要了解的重點,“八縱八橫” “五縱七橫”“兩縱兩橫”等專業詞彙讓我們花了眼,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我們慢慢才知道“八縱八橫”包括京哈、沿海、京滬、京九、京廣、大湛、包柳、蘭昆和京藏、煤運北、南通道、陸橋、寧西、沿江、瀘昆、西南出海,“五縱七橫”指的是公路國道主幹線,,“八門”指的是虎門、虎跳門、蕉門、橫門、崖門、磨刀門、雞啼門、洪奇門等等。

在學期初,老師就要求我們自己上網查資料,在一幅幅地圖中畫出鐵路、公路、水陸、八大經濟區等等,在這期間讓我們磨破了頭,開始對着地圖不知所措,到慢慢的得心應手,最後當一大沓地圖展現出來時充滿了自豪感,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確實記住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對知識的瞭解不侷限於書本,並隨時間的發展不斷更新自我瞭解,就如劉念老師一樣,每年都在教書,每年都在學習新知識。

後來,老師讓我們自己做專題,作為歷年的'熱點問題,這些專題相對而言專業性比較強,對我們的要求也比較高,在做專題PPT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説資料過舊,甚至是錯誤信息的存在讓我們耗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在這期間我和張爽花了不少時間才弄出一個樣板進行最後的修改,在做PPT的過程中我們不但瞭解了自己專題的知識,順帶還了解了很多別的方面的知識,讓我們的見世面更廣了。

當然,只有理論是沒有用的,所以劉念老師也帶我們到蛇口、鹽田碼頭進行了實地考察,現場觀看碼頭的工作流程,生動活躍的教學內容讓我們獲益匪淺,遍地的集裝箱、工作中的岸吊龍門吊、幾百米長的集裝箱船無一不讓我們大開了眼界,並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專業知識以後來這裏工作!

一學期又過去了,專業課也即將結束,學到的知識可能我們現在還用不上,但我相信一定會有大施其用的時候,感謝老師的悉心教導!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2

關注學生必備的地理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索質,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地理事實、慨念、原理等知識,更重要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具備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學生傳輸説教式的、純理論性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使學生的觀念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如讓學生關注身邊環境的變化、城市的建設及全球資源狀況等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發他們學習的使命感。在地理學習情感轉化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去獲取與生活密切關聯的信息,同時教會他們如何處理、分析、加工這些信息。

滿足不同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學生羣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過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課程標準從側重生活的地理、側重文化的.地理、側重科學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課程三個模塊和選修課程七個模塊的課程要求。由於教學對象是全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教師掌握全體學生學習地理的思想動態,運用聯繫生活、啟發興趣、淳淳善誘的方法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選修課程內容突出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索養。由於教學對象是對地理學科有興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高而主啊動性強。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對他們進行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滿足他們求知慾和探索欲。

學生是教的活動的對象,是學的活動的主體。怎樣檢驗學習主體的學習成效?新課程提出了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舉措,更加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地理學習。通過質疑求異活躍度評價,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如在地球的公轉對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影響教學中,通過與學生互動教學,及時地瞭解學生對正午太陽高度角時空分佈規律的掌握,再通過質疑求異活動過程,讓學生探討不同地區的太陽高度與建築設計關係等生活實例,提高他們對複雜問題的應變能力。由於地理學科關注的是全球問題及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因而對學生參加探討活動的評價,更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能力。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3

作為一個剛上崗的地理老師,能有機會參加學校給我們提供的這次培訓機會,我感到十分的榮幸。這次培訓留給了我滿滿的收穫和深深的思考。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所以學習對於老師來説很重要。

20xx年2月12日,學校組織召開了寒假培訓。

一、這次培訓非常及時,使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

因為學校在下學期準備全面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而我在這方面總是感覺無所適從,覺得毫無頭緒,所以我對下學期高效課堂教學感到很茫然。學校組織的這次培訓可以説是雪中送炭,使我在迷茫的道路上看到了一絲希望。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通過聆聽各位老師的發言,我才發現自己各方面的不足。比如,班級學習小組的建設,小組評價方案的確定,班級公約的制定,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評價各小組及每個同學,如何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小組及個人評價機制如何保證對每位同學都有長久的吸引力、使他們還能時時保持興趣和新聽了各位老師的發言,我才認識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還有很多。自身不足就需要提高,需要學習。

二、通過這次培訓我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這次學習培訓我認識到了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而要想提高,必須要學習。通過不斷地學習,才可以彌補自己各方面的缺陷,培訓是一種學習,但這畢竟非常有限;大部分內容的學習還需要自學,需要看書,需要在網上學習,所以,我們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在行動上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需要轉變一些行為習慣,比如,暑假的時間,我以前總是無所事事,白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沒有用在學習上,使自己延誤了自身的提高,這些損失是無法計量的,等於説是耽誤了自身的提高。今後我一定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使自己儘快提高,儘快成長起來。

三、學習的理論知識必須要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方法,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每次培訓,我總是感到理論易學,但真正用到實踐中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這就必須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樣才能鞏固所學,強化自身技能,提高運用能力,為實行課堂教學改革服務。

創建高效課堂,我總覺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就需要我們不遺餘力地學習、提高、創新,為實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而不懈努力,把這條課改之路堅定地走下去。畢竟,我們嚮往的是有幸福感的生活,而真正做好了此次課改有助於我們的幸福生活的實現。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4

高中地理遠程研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感觸很多,現總結如下:

一、重新認識了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主體,學生被動接受,教材是灌輸的內容,而新課程最大的本質特性是加強了探究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且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探究活動,是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範例和素材,它不是將結論直接寫在教材中,而是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代為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教師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讓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二、專業的培訓

從理論到實踐,從方法能力到具體實踐策略,專家老師們的新穎教學,在提高課堂氣氛,提起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值得借鑑。全面到位的講座可以説讓老師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全方位的培養和提升,同時期間穿插學員之間的討論、專家答疑和提交學員思考實踐的結果——作業——的形式,使培訓多姿多彩,遠程培訓加上網絡互動,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方法的探究。

1、地圖的使用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學中廣泛而又系統地使用地圖,利於開發學生形象思維,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使

用地圖,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

2、舉例的方法

為了深化地理概念,或者為了説明地理現象,或者為了揭示地理規律,舉例成為了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認真研究案例,巧妙運用例子,做到直觀,形象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如果能夠在教學中例舉一些當地的或者與生活實際更貼近的例子,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學科間的滲透

尤其是聯繫實事,與政治、歷史、化學等學科間的知識融合。

4、學生參與課堂設計

在新教材的教與學中,尤其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可以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學應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學習能力,但不是“天馬行空”的教學,教師在進行開放性課堂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應該有利師生在課堂實踐中與教學內容發生深層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的培養,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

學習學習再學習,將講座中涉及到的內容精華部分轉化成為自己內在的東西,這才是真正學會了,才能夠在具體實踐中真正

指導我們的教學,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長期堅持,才會有進一步的突破,真正成長成為合格的地理教師!

地理學習心得體會15

通過本次網絡研修培訓,我認真參加了六門課程學習,在論壇上積極發帖和回帖,與同學開展熱烈交流,撰寫並提交學習心得、教學設計與反思、我的教學故事。老師精心編寫的網絡教材、專題講座、案例展示和評析、思考與活動、參考資料,內容詳實,包括了地理學科的實際教學設計案例,應用性很強。網絡在線學習方式以新穎、獨特的教學模式,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在這短暫的一個多月中,我學到一些基本常識並由此深化,體會和感觸很多,本次培訓對我教學有很大幫助,

第一,我意識到,作為地理教師在研讀義務教育20xx版地理課程標準時,首先應該知道課程的性質、領悟課程的基本理念、熟悉課程的設計思路,在分析、研究“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時,需要注意緊扣地理課程的核心論題,以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條紅線,把各項教學內容串聯起來,突出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和綜合性。X新課程標準對“教學建議”起始自然段的一段文字進行了改寫和充實,強調地理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指出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學科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實踐與創新,不僅是地理學習的兩大重要環節,又是地理學習的主要目標。實踐是深化地理認知的需要,是把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社會經濟、自然環境聯結起來的途徑。創新是地理知識在運用層面上的重組,是地理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創意,是思維活動在地理價值判斷中的昇華。

第二,如何在地理課堂上,根據不同的地理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地理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回答問題、收集資料、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辯論和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動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學習方式或過程。廣義的“地理學習活動”,包括學生在課堂的地理學習活動和課外進行的地理學習活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回答問題、收集資料、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辯論和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動獲取知識,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學習方式或過程。是學生除了被動聽課以外的各種學習活動。 地理學習活動具有兩個特徵:一是“動”,包括動耳聽、動眼看、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説、動腳走。二是“生動”,包括教師引導下的“動”和學生主動的“動”,學生在動中學習,在動中體驗,在動中發現問題,在動中進行科學探究。教師應注重利用活動進行地理教學,注重活動設計,注意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位,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第三,為提高地理課教學的效能, 教學策略的運籌超越了那些具體方法,屬於教學原則性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的實施更加強調了方法的選擇及優化組合。課堂組織是成功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因素,教師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課堂活動,有效地處理課堂問題,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以下結合國中地理教學實踐,從組織策略、提問策略上,對地理教學策略的優化組合進行思考並提出建議。

1.運用組織策略開展探究學習,擴大有效的參與

課堂組織策略涉及教師角色的認定、課堂活動的控制、交互模式的選擇等。課堂組織策略成為課堂有效管理的保證。

地理探究學習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科學問題是開展探究學習的前提和出發點,提出具有探究價值和科學意義的問題是科學探究學習的關鍵,沒有問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地理探究學習指以促進學生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探究技能掌握和加深對科學的理解為目的、以一定的問題為導向,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教師指導下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反思評估和表達交流等探究要素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運用地理科學方法體驗地理研究過程,嘗試解決地理科學問題,由高度科學思維參與的各種學習活動。探究學習要讓學生經歷思維活動或實踐活動的過程,獲得切身感受,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養成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教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課時“東南亞”時,教師精心設計了學案:

在航海遊戲中選擇不同的線路:

在東南亞大洲大洋地圖中已標出經馬六甲海峽到達波斯灣、紅海、非洲東部、好望角的海上航線,並設置任務:

①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西洋的航海活動。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瀏河)出發下西洋,到達紅海。

②日本橫濱出口一批汽車到地中海的希臘。

③波斯灣的石油運往中國上海。

④印度孟買的棉紡織品出口到澳大利亞悉尼。

⑤達累斯薩拉姆港有一批銅礦運到日本大阪。

首先,教師請學生用彩色筆描畫不同的航線,在學生們感受到馬六甲海峽的交通要道地位之後,靈機一動,要求學生討論:

問:鄭和下西洋返航時,從會東南亞帶回一些紫檀、雞翅等木材用於壓船艙、穩重心,被蘇州的能工巧匠加工成紅木傢俱,會不會對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會產生不利影響?

接着,教師引導學生把新教材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與補充的20xx年中國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國和石油進口量列表整合後進行問題設置:

為了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

能源專家首先建議,俄羅斯和中亞等地區石油資源也較豐富,所以……

環保人士認為,小汽車太多污染太重了,霧霾天氣對健康不利,所以……

你還有其他辦法嗎?

學生從表格和材料閲讀和討論中,明白了除了海上輸入石油,還有管道運輸,後者受南海爭端的影響小,有利於中國的石油安全。另外,選擇綠色出行,多坐公交,發明用於替代的新能源。

可見,教師在備課中充分把握新教材知識聯繫後,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成功控制課堂活動,選擇合適的交互方式,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建議選用兩種課堂組織策略:

①指定輪流參與。這是課堂教學中促進討論的一種技巧,每一堂課指定一個小組參與討論。通過輪流參與的方式,給每個人和每個小組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為了確保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的活動,教師可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張紙記錄參與活動,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記錄自己在上課討論時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情況。這樣便於教師掌握課上有多少同學真正參與了活動,有多少學生被忽視,以便調整自己教學。

②表演訓練。為確保學生真正參與,可讓學生獲得自己的理解或答案。表演訓練讓學生使用所學術語、信息進行有效的表演。例如在教“巴西”這一課讓學生扮演印第安人,描述遷移農業的過程和弊端;從不同的身份去體驗生活,效果較好。教材中可設計表演的題材廣泛、滲透了文化素質,包括風俗習慣、人際關係等內容,融思想性、知識性、真實性於一體。地理課上,小組活動中常有些角色需組織男女學生共同扮演,如: 扮演導遊介紹蘇州美食,分析魚米之鄉的農業與氣候地形的關係;扮演巴西卞卡一家人,直觀説明混血種人的形成;扮演澳大利亞農民,反映其農業地帶的特殊分佈。教師可充分考慮到這些差異,佈置角色表演任務,可分小組活動,這種經常性的人人蔘與的角色表演可在廣泛發動學生基礎上獲得與那種為了公開課需要,浮於熱鬧的表演形式有迥然不同的結果。為了小組的共同榮譽,組員們發揮團隊精神,分工協作,通過競爭選拔,使一些才能出眾的學生髮揮出潛能,脱穎而出,參加校內外擁有更廣闊空間的活動。

2.選擇提問策略,實現有效的調控

提問作為最常見的課堂交互活動。問題的種類,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估,以及對回答過程的控制,決定提問的成功與否。不同問題對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等各有要求。但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問題有難有易、等待時間有長有短、反饋方式各式各樣,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提問的質量。提問策略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準備有效的問題。

有效的提問應能使學生做出相關的、完整的答覆,並且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相反,如果提問造成學生長時間的沉默,或者學生只能做出十分簡短的或不恰當的回答,那麼,提問就一定存在問題。

例如:在新課教學時,如果教師提問:“泰國人為什麼喜歡吃米飯?”,學生會感覺難以入手,因為提問指向不明。因此,建議教師明確條件,這樣提問:從自然和人文條件上説説東南亞人選擇種水稻是什麼原因?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從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農業發展的一般方法,也可便於清晰順暢地獲得信息。

可見,有效問題一般都是開放性問題、發散性問題,要求回答者運用其思維機制進行回答,鼓勵學生做出自己的答覆,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問題發人深省,需要回答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有效的問題意思明瞭、具體,為回答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能夠引發活躍的課堂對話,照顧學生的思想,學生的理解力;能夠運用學生的語言,從而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氛圍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要求學生能夠在各個概念之間建立聯繫,通過組織學生推論、概括、解釋給學生提供機會加深其對材料的理解。

②問題設計的方法

首先,多問挑戰性問題。問題應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知識水平都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對這類挑戰性問題的正確回答,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巴西的`熱帶雨林中會大面積種植水稻嗎?通過與東南亞耕地較少,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的人文條件展開對比,以明確不同區域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上的差異。

其次,問幾個能夠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學生的回答不得當、不完整時,教師應繼續提問,通過暗示等手段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答覆;當學生的回答正確時,教師也應在其回答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問,使問題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討論。提問深入思考的問題可以避免一次性問答現象,增加學生的參與。

再次,提問與學生經歷有關的問題。余文森教授認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當所談論的話題為學生所瞭解、所提問的內容與學生的經歷範圍有關時候,學生就會感興趣,參與意識也就會增強。如:讓學生展示自己拍攝古老的山塘街上的各式屋頂照片,觀察分析蘇州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地處濕潤區的特徵。

此外,提問具有發散性的問題。學生比較喜歡發散性問題,而不大喜歡聚合性問題,因此,提問時應增加發散性問題的比例。如:鄭和下西洋和麥哲倫環球航行,有何不同?

③過程調控的建議。

這是指保證提問過程順利進行的方法技巧,主要有注意全方位、提問不主動的學生、轉移和誘導等。提問時,教師首先應面對所有的學生,讓所有的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在面對自己説話,從而集中精力於課堂活動之中。將提問的問題應按由易到難,由封閉性問題到開放性問題,由聚合性問題到發散性問題,由淺層問題到深層問題的順序排列,體現出層次性。班上有的學生比較靦腆,有的學生容易走神,有的則可能做小動作。有針對性地提問可給以靦腆的同學機會,喚回走神同學的注意力,制止擾亂課堂的同學,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注意到提問不主動的學生,促進學生的參與。

當被提問的學生不能回答提問,教師可將問題轉向另一個學生。當被提問者不能回答出問題時,大部分同學希望教師能夠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而不是希望教師馬上將機會轉給其他同學。教師應瞭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轉移和誘導:調整自己的問題,給予提示,幫助被提問者找到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