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善“辨”作文(2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善“辨”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善“辨”作文(2篇)

善“辨”作文1

善者不“辨”就是真理的獲得其實最終還是靠每個人自己的意識領悟,不是靠別人用語言告訴你的。世界上任何一句話,只有一半的真理,另一半是謬誤。語言是有侷限性的。“辨”者不善在於不要為了辨論而辨論,而是為了真理而辨論;真正有意義的辨論不能摻雜私心,要往一個方向想問題,而不是在言辭上亂下功夫為了駁倒對方而找言辭論據。現實中這樣的實例很多,比如我以前有一次跟朋友爭論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你明明已經認同我的説法了,為什麼還要和我爭辨呢?他告訴我説:因為我們是在辨論呀,我總得找論據來堅持我的立場來駁倒你。

這就是不瞭解辨論侷限性而走向了誤區。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間有忠奸,也有善惡;馬有優劣,人有賢愚;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人類有其邏輯,天體也有其規律。若不善辨,豈能識之?不善辨析,登上高峯你也不知天之高;身處深谷你也不知地之厚。讀書不善辨析,無異於盲人摸象,摸來摸去,把大象摸成了變形金剛;研究不善辨析,無異於在黑暗中摸索,轉來轉去,又轉回原地;遠征不善辨析,無異於飛機上不配備指南針,隨時都有墜機折戟的隱患。善辨是老子“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的哲學思維;善辨是孔子“因材施教”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藝術;善辨是孟子“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的處世之道;善辨是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對宿命論的堅決否定;善辨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執著;善辨是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的對賢才的.渴望;善辨是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灑脱;善辨是謝安大戰在即還談笑風生的風度;善辨是陶淵明“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恍然頓悟;善辨是周文王屈尊下駕於渭水河邊而主動上鈎。?

無形的黑暗隱逸在光明的太陽裏,從而散發於人間,侵蝕着萬物。我們要有一顆善辨的眼光,辨善惡,辨真偽。儒家《大學》中闡述了“止於至善”的八個步驟:“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實,這裏所説的“正心、修身”就是“取捨善惡”,“家齊、國治、天下平”是取捨善惡之“果”,而“意誠”(也即具有判斷善惡的正知正念)是取捨善惡之“因”。如何才能“意誠”呢?這裏説得很清楚,必須“格物致知”——也即對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進行仔細觀察和分析(格物),以獲得判斷善惡的智慧(致知)。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如果一個人行善卻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出現自以為自己在行善,實際卻是造惡的現象,這樣就會枉費苦心,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在這真真假假,説謊成風的現代,求真辨偽似乎已成過往,消於風,滅於水。真的東西可以説成假的,假的可以變成真的,害別人的果最終會還於本人,這就意味着我們要求真。白樂天臨近西湖築亭,修稿成詩,這是對藝術的求真;祖沖之多演圓周率,子墨子潛心治學,在荒蠻時代探索科學真諦,這是對科學的求真。屈大夫沉吟江畔,隨湘水逝去,自沉汩羅,九死不悔;毛澤東學魏武揚鞭,縱然馬革裹屍魂歸關西,也要血染沙場,留名邊疆,這是偉人對人類社會的求真精神。求真就是對事物真諦的追求,是幹任何事情都要有的精神。

?國人辨則國智;國人辨則國強;國人善辨於歐美,則國勝於歐美;國人善辨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善辨中國,縱有千古,與天不老!壯哉!我善辨國人,橫有八方,與國無疆!吾若善辨,世界必變!

善“辨”作文2

一天,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課堂上拿出一個蘋果讓學生聞聞空氣中的味道。一位學生很快回答説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又讓每個學生仔細聞以回答剛才的問題,到最後除一名學生外,其餘學生都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問那位沒有舉手的學生説:"你真的什麼氣味也沒聞到?"那位學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麼氣味也沒有聞到!"這時,蘇格拉底對大家宣佈:"他是對的,因為這是一隻假蘋果。"這學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柏拉圖。

這個故事並不旨在批評第一位學生的錯誤引導,更多的是在反映盲從之可怕性,而盲從的源頭便在於人們不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辨明真假是非。

所以,我們應學會善辨,善於去分辨。

在當今的時代,他人不管做什麼事,自己總心甘情願地插一腳進去,卻從不考慮這樣做對自己有無裨益,甚者都沒有想到做這件事根本就是錯誤的。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盲從,隨其流而揚其波。造物主賦予我們每個人一個大腦,本意就是希望我們有自己的主見,有辨別的能力,但現實又是怎樣,我們的從眾心理越發強烈,越發沒有堅定的立場。蘇格拉底的學生可分為三大種,其一是第一個發表自己想法的學生,然後是一羣苟同與他人的學生,最後就是敢於有自己見解的學生。試想如果你就是當初那羣學生中的一員,你會成為哪一種呢?就我看來,成為最後一種自然是別無挑剔,即使是第一種也依舊值得肯定,唯獨萬萬不要向中間一種人看齊。可能你會有疑問,第一種人給出的答案分明是錯誤的,為何還要加以褒獎?原因很簡單,他的結論是屬於自己的,是自己思考的結晶,勝於那些隨波逐流的人千萬倍。其實從此也不難看出為何柏拉圖在哲學這一領域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原因之一應該就是他從學生時代就體現出的與他人與眾不同的一面。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讓人理性,人云亦云讓人陷入盲從的漩渦;具有懷疑精神讓人理性,一味聽信他人讓人難走出盲從的陰影!

善辨,就是善於分辨對與錯,用自己的理性與冷靜抗擊衝動的魔鬼,若能如此,像"哈醫大弒醫案"這樣的悲劇就能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善辨,就是善於分析,用自己的智慧與大腦決定自己的言行,若能如此,像"搶鹽潮"這樣的大眾行為將逐漸在中國的'土地上煙消雲散;善辨,就是善於辨明好與壞,用自己堅定的立場抵制不良的誘惑,若能如此,像青年因交友不慎誤入歧途的遺憾就能少之又少。善辨使我們得以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辨"在字典上還有另一種解釋,"辨"同"辯",意為爭辯。當然我此處所説的爭辯自然不是扯着嗓子像潑婦一般與他人爭執不休,這是沒有修養的蠻人所為,我們要做的是文明的辯論。

我們應學會善辨,善於去爭辯。

爭辯同樣是不附和他人的表現,但除此之外,爭辯的過程也是讓我們的思路逐漸縝密,趨向完善,與此同時考驗着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多人誤把爭辯等同於是一種競爭,認為勝利就是其唯一的目的所在,其實這是錯誤的。當你我對同一問題持不同想法時,彼此都應感到幸運,尤其是彼此都願意將自己的思想説出來。正如一位偉人所説的那樣:兩人交換蘋果,但兩人手中仍只有一個蘋果,但兩人交換思想,那彼此的腦海中同時多了一種不同角度的認知。這才是爭辯的目的與魅力所在。

善"辨",從"辨"中尋回真正的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收穫思想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