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6.06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文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文1

你討厭母親的市儈圓滑,可她也和你一樣憧憬過未來;你討厭父親的平庸,可他也曾是一個擁有遠大夢想的男孩。

——題記

我的母親臉上雲淡風輕,可誰也不知道她的牙咬得有多緊;我的父親走起路來帶風,可誰也不知道他的膝蓋上還有曾摔傷的淤青。

初來乍到,請多關照

在爸爸媽媽很相愛的時候,我誕生了!我出生的那一天,哭得可厲害了,媽媽躺在病牀上張望我,第一次當父親的爸爸可焦急了,束手無措,趕緊叫來醫生幫忙,哦!原來是你們的小公主肚子餓了!爸爸當時可是捏了一把汗呢!當時寶寶心裏還想着有個這麼平庸的父親該怎麼辦呢!後來才知道,是他用血肉做的肩膀撐起了整個家!“爸爸媽媽你們好呀,我是這個家的新成員,謝謝你們給了我生命,把我帶到這個世界,初來乍到,請多關照。”

忠言逆耳,育子成人

在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遇到很多茫然無措以及很多次的堅強。那當然,父母帶來的忠言逆耳和心靈雞湯也數不勝數了。從小教育的誠信做人到現今的好好學習無不表現着你們對孩子的用心良苦,你們從來都不倡導棍棒式教育,會換着法子來懲罰我,讓我“措不及防”。記得九年級的時候,在學校裏太頑皮了,被請家長去陪讀,還記得媽媽您一進教室門就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對我説:“幺兒,你真棒,媽媽給你點個贊。”當時周圍的人都在嘲笑我,從那以後,我都不敢違紀了,真是一招制敵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説捐軀於國家,起碼要能衣食自理不説榮華富貴,平安喜樂便足矣。百善孝為先,都説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用着父母提供的物質,見識他們沒有見過的世面,學着他們從未接觸過的文化知識,享受着他們不得享受的生活,到頭來卻嫌棄他們如此笨拙。是啊,當今父母哪敢期望太大,可他們的內心深處永遠藏着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祈求,所以,努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父親的魚尾紋,母親的起早貪黑,周圍人的嘲笑以及天生的傲骨。

小時候不理解,父母每天為什麼起那麼早,長大後才明白,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而是生活和責任,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文2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的感恩;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這是鳥的感恩;士為知己死,女為悦己,這是人的感恩。

正是因為有了感恩,才使這個世界充滿了人性化,也豐富了我們內心的感情色彩。

當我們呀呀學語的時候,是父母一個字一個字的糾正我們的發音;當我們練習寫字的時候,是父母一筆一劃的勾勒着我們的名字;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不分日夜的照顧着我們。還記得當我們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微笑的眼神和含淚的激動,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眼前出現。可是現在,他們那烏黑亮麗的頭髮已經有了白絲;他們那光滑白皙的皮膚已經出現皺紋;他們那挺拔直立的背脊已經漸漸彎曲。我們是否還記得年輕的他們。時光已漸漸流逝,讓我們珍惜現在,感恩父母,讓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幸福洋溢。

當我們呱呱墜地的時候,剛睜開眼就看見多彩的世界,遼闊無際的藍天;廣袤無垠的土地,還有波瀾壯闊的大海,這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每天清晨,我們都可以聽到鳥語花香,呼吸新鮮的空氣;每天中午,我們都可以沐浴在陽光之下;每天傍晚,我們都可以看到遍天紅霞。而現在,渾濁的空氣,污染的大海,還有森林的砍伐,難道這些是我們對於大自然的回報嗎?俗話説的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大自然給予了我們那麼多,我們也應當回報它。讓我們感恩大自然,讓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吧。

當我們還是一朵小花的時候,我們正極力的吸收着養分,又是誰提供的?是老師。老師也有自己的孩子,但他們每天面對着我們,為我們解決一些難題。當我們生病的時,他們總會問候我們;當我們與他人爭吵時,他們總會開導我們;當我們考試不及格時,他們總會為我們着急。他們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為我們施肥,澆水,翻土,又怎能不讓我們感激呢。感恩老師讓他們更加欣慰吧。

懷抱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將愛傳遞。將別人無私的幫助,深深銘記,並將之傳遞,這世界因感恩而美好。

感恩不僅僅在物質上,更多是在精神上,讓我們學會感恩,讓世界更加美好吧。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文3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曾祖父還在世時常常念着這話。媽媽告訴我,我剝一顆葡萄,放入他的嘴中,喚他一聲“阿太”,他會很開心地牽動一下嘴角。這些,我幾乎沒有印象,但對曾祖父的話仍有着模糊的記憶。

逢清明回老家,媽媽都會帶我去一所簡樸的學校故地重遊,那是她讀國小時的學校。我讀國小了,她指着那幢三層樓的校舍,説:“這所學校是旅美華僑王廣量先生在1988年拜祖尋親的時候,看到家鄉過於落後,村裏的學校太陳舊,他想造福家鄉,投資了35萬港幣建了它,還用他父親的名字命名,叫乾明學校。”她的眼神裏閃着亮光,充滿了自豪與崇敬。

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故事,不禁出聲驚呼:“他好厲害啊!”

媽媽笑着説:“這樣的人可多啦,我讀的‘錦堂師範’,也是吳錦堂先生創建的。還有大名鼎鼎的邵逸夫、虞洽卿、包玉剛……”原來有一批人叫“寧波幫”,他們四處打拼,仍為家鄉做着善事——報效祖國、造福桑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耳畔漸漸清晰起來。

暑假,我們來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洲。聽説在我出生那年,這裏的汶川發生了可怕的大地震,千里之外的寧波人捐錢、捐物,為救援當地獻出了愛心。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們走進這片荒瘠的土地,看到人們大多都穿黑色的麻布大袍,打着補丁。那天,我們路過一座經幡,一個藏民媽媽抱着娃娃在整理草地,他們的臉黝黑黝黑的,娃娃一邊咬着奶瓶,一邊呆呆地看着我們。大人們走過去用手勢打招呼,幾番溝通,原來家中的主力都外出打工了,常年不回家,婦人帶着幾個孩子種種田、養養牛為生。我們從車裏取來幾袋準備好的衣服,有一些是我穿了兩次穿不下的,有一些是媽媽在出發前新準備的。我把衣服遞給藏民媽媽,她笑了,露出兩排雪白的牙齒,又想招我們喝茶,我們謝絕了,微笑着揮手跟他們告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我心裏越加堅定。

我懂了,付出者不是為了回報,是感恩,回報者也不是為了償還,是感恩的延續。我是多麼幸福,生活在這座城市裏,我也將傳承寧波人“知恩圖報”的精神氣質,繪製最美阿拉寧波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