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蘇東坡傳作文(通用18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東坡傳作文(通用18篇)

蘇東坡傳作文 篇1

在很久以前,蘇洵63歲,他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一個在前,一個在後。

可是蘇洵不怎麼讀書,不認字兒。他人品好,酒品好,蘇軾和蘇轍就比較喜歡讀書了。蘇洵受到了感染,也立馬開始讀書,可是他不會寫詩,但是散文寫得好,考試也一直過不去。

蘇軾和蘇轍的關係有多好呢?蘇哲送蘇軾去鄭州,這是他們第一次分開,蘇軾就寫了一首很長的詩,來思念自己的弟弟。在鄭州,蘇軾遇到了一個人叫章衡,他不顧及自己的生命,爬到山上去。刻有幾個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字,蘇軾就説了,他將來以後肯定會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及,也不會顧及別人的生命。所以當時蘇軾的眼光是很毒的,後來這個章恆當了宰相。

上陪玉皇大帝,下陪要飯乞丐,就是説的跟誰都能聊起天來。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為王安石讓老百姓國家貸款,本以為是對老百姓好,結果卻有更多的老百姓被餓死。流離失所,抓緊監獄。有些地方官員就是逼着老百姓貸款,如果還不上,就要受牢獄之災,所以有些老百姓把公牛都殺了。在古代,公牛是勞動工具,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可老百姓為了還錢,只能這麼做。

1969年7月28日,蘇軾在湖州被捕,他讓孩子給他送飯時,送牛肉就是沒事兒,送魚肉就是要殺頭。有一天,孩子沒去送飯,讓了另外一個人去送,可那個人不知道現在的規矩和暗號,送了魚肉,這下蘇軾就感覺要完了,寫了兩首詩,一首送給孩子,一首送給弟弟。交給了皇帝。當天晚上,有人拿了一個枕頭就睡在蘇軾的身邊。蘇軾非常好奇,但是也沒有多想,也睡了下去。第二天,那個人醒來後拍拍蘇軾的肩膀説,沒事兒了,原來這個人是皇帝派來的,來測試蘇軾。如果蘇軾輾轉反側睡不着,那就説明他心裏有鬼。要出大事,不可控制,可蘇軾晚上鼾聲雷動,這就説明了沒事兒了。

蘇軾來到黃崗後才叫蘇東坡,他發現了當地的人們不會吃豬肉,於是就做了有名的東坡肉。有一天太行,發現他跑了,心想這可不能跑啊,於是又把他抓來。後來我謠言就是蘇東坡死了,就有人到他家哭喪,其實沒有死。蘇東坡這一生受過很多皇后的喜歡,他每次運氣好,都是皇后幫他的忙。在杭州,因為西湖的水不通,蘇東坡就做了訴鬆的工作。倒黴的是,1094年有兩個女人去世,都對蘇軾非常重要。一個是皇太后,一開始蘇東坡是皇太后的人,現在皇太后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一個是他的妻子潤之,而1095年,趙雲換了一種傳染病,也去世。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的,勉強想就錯了,要有浩然之氣。

蘇東坡傳作文 篇2

由於一些事故,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我拿到手比較晚,聽大家在羣裏的誦讀,及誦讀的心得,我有些怯了。這是一本什麼書啊,這麼繞口,還有這麼多字不認識,這不是自己為難自己嗎?加入至善讀書社,剛開始想着是讀一些優美的散文,一些流行的小説,最好是拍成電視的劇本。現在可好了,還有這麼多難關需要過。

看着別人發到博客上的一篇又一篇讀書心得,我真有點震驚!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談感受,每個人的感受是那麼的深刻,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啊。一遍又一遍的合上又打開,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蘇東坡傳》章節很多,我主要是從是蘇東坡的童年與青年談起。

首先談一下舒東坡的家庭情況。

蘇東坡的父親在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就一直進京趕考,父親的積極上進,對蘇東坡的學習無疑有很大的觸動和啟發。父親趕考鎩羽而歸,但其積累的學習的方法及淵博的知識對蘇東坡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父親可以矯正兒子的讀音錯誤,對孩子的學習存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在蘇東坡的父親進京趕考期間,蘇東坡的母親在家管教孩子,母親教蘇東坡《後漢書》、《範滂傳》,教育蘇東坡有正確的人生觀,激勵蘇東坡進行苦讀專研。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和他傳説中的妹妹蘇小妹都一起苦讀書。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住,彼此相會與夢寐枝江,寫詩相互寄贈。

家裏各種圖書插列滿架,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合於富有文學天才的蘇東坡發育。

從蘇東坡的父母對蘇東坡的教育,作為老師和母親的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學生和孩子的過程中,一定注意自身的修為,自身的素養對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影響。要給孩子好的教育,要想讓孩子學好的話必須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是學校也是家庭。

蘇東坡非常聰明,十歲時,已經能寫出奇句。但他的聰明並沒有讓他懈怠。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背書時不僅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好多時候整本書都給背下來了。這種記憶實在是艱難和費事的苦事。蘇東坡正是用這種方法對所讀的書本理解的非常深刻,並能加以靈活的應用。

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也想要成績。學生更想要那種不費事就能得高分的捷徑。我們不是蘇東坡這樣的奇才。所以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沒有好的方法,沒有捷徑可走時,簡單吃苦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能夠吃苦,只有付出才有回報、

再來想想自己,整天以各種忙為藉口,變得越來越懈怠。想要教育好孩子們,必須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學習不分時候,走近舒東坡,熟悉蘇東坡就是自我改變的開始。一定要變成一個勤奮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一個能激勵別人的人。

蘇東坡傳作文 篇3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粧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説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説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説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蘇東坡傳作文 篇4

我是十分喜愛蘇東坡的,然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來解釋我的這種喜愛。要硬是讓我説出個所以然來,那我也只能回答:“他的所有。”

林語堂所創作的這本書講述了蘇東坡平凡卻又傳奇的一生。或許他的一生,是堅持自我,堅守本真的一生。林語堂稱其為“大自然的頑童”,極其貼切,幼兒是最真的,率性而為,而“頑”中又帶着一絲倔,正是這股本真和隨性,使他的一生過的快樂,閒舒。

如他一般的人物,也許在這世上是不可無一卻難能有二的。年少時參加應試,他的那篇論為政寬與簡的文章被歐陽修傳給同輩觀看,激賞數日。那正是他的基本政治哲學。然而卻因歐陽修斷定此文出此其友曾鞏之手,將這本列為首卷的文章改為二卷。但卻絲毫不影響他二十及進士,以一流之學者聞名天下。

在一個可以看作近似全才甚至完美的人身上,想挑出他的若干惹人敬愛的特點是十分輕而易舉的。我們又何嘗不可稱他是堅守初心的樂天派,是體恤百姓的善官,是悲天憫人的道德者,是為人隨性的詩人,是新派偉大的書法家,是佳餚的創新者,是飲酒成癖者,是皎潔月光下的漫步者,是瑜珈術的愛好者,是為官之道的堅持己見者,是生性風趣詼諧的人…然而這都並不足以來勾勒他的全部面貌。我若在人前一提蘇東坡或許人們的心中自有自己的答案,並回以一個親切卻又滿懷敬意的微笑。

也許也正像描述耶穌的那樣———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温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可望其項背的。他的一生保持率真淳樸,終身不渝。官場的那番勾心鬥角自不是他所能適應的,這也與他格格不入;他的詩詞歌賦,或即興之作,或不滿而發,一切那麼順乎天性,自然流露,剛猛激烈,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必説“為作新詞強説愁”那般了。

而現代的人們是否早已遺失了什麼,率真?隨性?過的那麼壓抑,痛苦。精神生活貧瘠不堪,人們總是在抱怨,懊惱身邊的處境,卻不曾從自身出發,從心出發,去尋找心中的世界。我們又何不學習蘇東坡的心態,安之若素,順乎天性。

或許會説蘇東坡的一生都在政治漩渦之中,但他卻光風霽月,遠超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的作品無一不吐露真情本性,而今吾輩讀其文,別無其他,只因他寫的那麼美,那麼迴歸本心,那麼朴茂健雅,字字隨性。

他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擾而改變。他不接受人間苦難的説法,而是享受人生的每刻時光。或許肉體是軀殼會死會腐爛,但他的精神卻確確實實一直存活着,滋潤後代,成為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我們為何不像他一般,堅守本心,順乎天性,不去被世俗瑣事所壓迫着,在人生旅途中去欣賞每處沿途的風景呢?

所以,蘇東坡,他一生過的快樂隨性,無所畏懼,正如清風流水般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東坡傳作文 篇5

我在前天剛讀完由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正直, 豪放, 有問題敢於指出的人。 本書講述了蘇東坡坎坷的一生和蘇東坡一生所經歷的有記錄的事情。

他的性格: 他為人剛正不阿,有問題便會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撓, 他也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比如,神宗皇帝時期,那是一個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萬馬齊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極少數正直的人敢於發表言論以外,就沒有其他人敢説反對新政,反對王安石的話。蘇東坡卻是元祐大臣中最積極的那個,他一直在向皇帝上書説新政的危害,青苗貸款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

他的文學作品:他的文學作品十分優美,連歐陽修看了之後也歎了一口氣説:“30年後就不會有人再談論我了。”讓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他的文章沒有一點是虛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覺得一個人真實是最重要的,敢於發表自己正確的言論也是很重要的。蘇東坡將這一行為做到了最大化,他幾乎一生都在説真話,都在為國家發表着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言論。蘇東坡十分愛家人,所以他也十分愛他的弟弟,有一次與他弟弟分別之時心中十分傷感便作下了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詩十分的真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蘇東坡內心的傷感,那種對弟弟難得一見的悲傷。

最後,他的思想層次。 我覺得他的思想層次是很高的,因為他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居住環境之陋而悲傷,他看中的是居住環境周圍的氛圍,周圍的雅。比如,他在被貶嶺南之時,他發現了周圍的雅,酒的雅,嶺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於這種雅之中,因為他也是一位愛飲酒作詩的人。我從此能看出他對自己的居所之簡陋只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對周圍的雅是寫的可謂是十分詳盡。我覺得這種早已脱離物質生活的思想層次值得每個人去學習。還有,他很少會直接正面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時,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時寫了鼈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將鼈相公寫得繪聲繪色,也將董必這一人物完美的轉化成了鼈相公。

蘇東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於人間。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説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我覺得第二類人説的正是蘇東坡!我們都應該學習他的精神,體會他的境界,學習他人生的層次。

蘇東坡傳作文 篇6

《蘇東坡傳》敍述了蘇東波的一生,讓我們能夠對這位詩人有更深的瞭解。

《蘇東坡傳》似一位老人,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

《蘇東坡傳》似一盞香茶,把蘇軾的性格細細品味。

《蘇東坡傳》似一片大海,把蘇軾的命運包含其中。

説到蘇東坡,幾乎所有人都會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蘇東坡可謂聞名天下,婦孺皆知。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敍述了這一位偉人的一生,使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蘇東坡的性格十分鮮明。蘇夫人評價説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時急燥火暴,這樣的形容是十分貼切的。蘇東坡因為這樣的性格,似乎對很多人都以誠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為這樣的真心誠意,才足以讓他在當時的社會成為名人賢士。

蘇東坡的盡忠職守是令人感動的,他所管理過的地方,無不百姓和樂。他曾為陝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辯滔滔的奇才,也正是這一點,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為百姓驅鬼鬥魔。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為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盡到了一個為人父母官者的職責。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描述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這話足以概括出蘇東坡的一切了吧。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覺得和自己眼中的蘇東坡差別甚大。印象中的蘇東坡是文學才子,才高八斗;可是在林語堂先生的敍述裏,蘇東坡的主業是政治家。印象中的蘇東坡是不問鬼神的儒家,可是在林語堂先生的敍述裏,蘇東坡有些迷信,還煉丹給龍王寫信……關於蘇東坡,林語堂先生還想告訴你什麼?

《蘇東坡傳》是客觀史料的主觀剪裁,畢竟我們所見的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林語堂將蘇東坡的特殊地位歸功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持原則,始終堅定不移,這和其旅美背井離鄉多少有些共性。在林語堂眼中蘇東坡是自由的象徵,蘇東坡一生的故事,在林語堂先生的思想裏,儼然也成為了一幅巍峨壯觀的人生風景,“不喜亦無懼”,“人生過得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一個有趣的靈魂從來不懼世間的苦難。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的英文名字是《The Gay Genius》,直譯過來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可以想象蘇東坡在林現身心中的光輝形象是多麼的偉岸。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烈斯·費爾巴哈所言,宗教的本質之一就是認識到“人有一些限制,而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場上想象到、感覺到的限制,譬如説,人不能知道未來,不能長生,不能連續不斷無憂無慮地幸福。”在林語堂眼中的蘇東坡經歷着人世間的美酒與美女,也經歷着人世間的禁慾生活。也許林先生在美國的時候真的是太羨慕蘇東坡先生了,羨慕蘇東坡用“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驅逐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雲淡風輕的説:“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這只是林先生想象中蘇東坡,一生坎坷還算不上,只是在官場不太順風順水,其他方面都還好,真的是每個人眼中都有一位蘇東坡。林先生眼中的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樂天派的蘇東坡一邊面對挫折一路高歌,在文壇上留下了奼紫嫣紅般的成果,還徜徉在女人和美酒美食之間。這種坦蕩,這種豁達,林先生認為,一個人的才氣與其所具備的性格存在天然的某種關係,藉着描寫蘇東坡認識將自己的價值觀也抒發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讓我們熱愛生活,並享受生活,做一位愉快的天才。

蘇東坡傳作文 篇7

最近再次讀了《蘇東坡傳》,獲益頗多。

古今中外的文人數不勝數,我卻唯獨鍾愛蘇軾。原因有二:一便是其作品;二便是其為人。其作品豪邁、灑脱、果決;華麗的辭藻之下無一絲半點遮遮掩掩、拖泥帶水,而又富含哲理。他的詩詞文章,是絕不會留下後話,不存在所謂俗套的多餘的“弦外之音”,這便是説,他是把他所想一吐無餘了,這也是為何讀蘇詞,末了只留下強烈的震撼的原因了。

蘇軾的性格、為人,我想是千言萬語也訴不盡。僅從生平而言我想杜甫與他最為相似:前半生錦衣玉食;後半生顛沛流離。不為別的,只因他口無遮攔、心直口快,因而成為了朋黨之爭的受害者。我想他是上天派來的使者。他興辦水利,注重農業發展,拯救廣大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他關心人民疾苦,他沒有狂熱地追求權力的慾望,取而代之的是懷着悲天憫人的情懷去實幹。他儘自己所能,為百姓所思所做。人們所敬重的不是權傾朝野、胡作非為的王安石;而是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的地方官吏蘇東坡。他的這些偉績,我想比起他在文學上的造詣絲毫不會遜色,反之也許會更加耀眼。

他走遍大江南北,廣交朋友無數。歌姬、僧人無一例外,他都一視同仁。他懷着一顆佛教徒的心,感化他人;無謂鬼神。他處世圓滑而無心機,嫉惡如仇而對事不對人。也因為如此,奸佞之人決容不得他的正氣凜然。他一日不除,奸黨一日不安。面對彈劾,他不為之所動,毫無畏懼,其政敵也無可奈何。獄中的他仍安心養息,鼻息猶如驚雷。被貶黃州,仍不忘記憂國憂民。自從“東坡居士”為人所知,他已矗立於人生之最高峯。

或許他真是因降生於天蠍宮下,一生禍多福少。而他是以堅強的意志勇往直前、意念無轉。他生於盛世,最終卒於亂世。

無所謂勝負,但結果顯而易見。名列於元祐黨人碑上的他最終將永遠被世人所銘記了。

蘇東坡傳作文 篇8

品《蘇東坡傳》蘇東坡,或許在眾多人心中,是一位名垂千尺的詩人,一位家喻户曉散文作家,稍瞭解一點的人知道他是一位書畫家,佛教徒。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真實的蘇東坡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精神世界更為豐富,人生閲歷更為精彩的蘇東坡。

蘇軾熱愛寫作。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稱為傑作,因為它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之不怕實驗,真金之不怕火煉。他是位徹頭徹底的文人,他一生沒有停止過寫作,即使是身居高位還是被貶域外,無論是孤身一人還是全家團聚,甚至在知道“禍從筆出”的情況下,都積習難改,熱衷寫作,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泄於筆端,或抒發兒女私情,或感慨兄弟情誼,或描繪山間美景,或鞭撻政治腐敗。無論是散文,記敍文,還是詩詞,小説,寫得都如行雲流水一般,表現精妙而得心應手,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能不求而自至。

蘇軾是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他被貶謫到黃州期間,他修築了一座臨皋亭,據作者所言,這座亭子並不見得是可誇耀的,但在這位樂天派而言,卻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使在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在被誣陷而受牢獄之苦時,依舊能夠酣然大睡,也因此得到信任而釋放。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他一生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南北,雖然是被貶而迫不得已,但他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性格深深紮在了大江南北百姓的心裏。

蘇軾也是一位幸福的人。他的三任妻子都對他幫助甚大,在他背後默默鼓舞着他,教他如何提防那些過於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蘇東坡有一條原則“天下無壞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添加了不少樂趣。他有一個與他志趣相投的弟弟蘇轍,兩人在一生坎坷的旅程中總是互幫互助,對彼此都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父母也都是明事理的學問人,對他從小的培育,從小的薰陶也是他成功必不可少的關鍵。

蘇軾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百姓中的好朋友。他堅持“君之為君……乃得自人民之擁護”並且堅持要革除王安石的新政中青苗法等一系列法律。即使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依舊不計後果的坦率表達自己對百姓的感慨。從一個奏院監管到一個登州太守,又從翰林學士知制誥到被貶海南,他從未改變過自己的主觀原則。

蘇軾是水利工程師,是釀酒師,是書法家,是制墨家,是醫生,是建築師,是瑜伽大師,是佛教徒,是皇帝祕書……。在林語堂的筆下,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性格多變,才華橫溢的大家風範。

寫一篇傳記並不容易,需要收集各種資料,不能杜撰也不能僅僅是資料集合。林語堂先生用其犀利幽默而又獨具特色的文筆描述一代天才,讓讀者讀得暢快淋漓,且讓我在不經意中也積累了不少蘇軾名言。或許林先生與蘇東坡有些許相似,一樣的直率,一樣的樂觀,一樣的幽默,一樣的熱愛生活,否則怎能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把握得如此恰當而又準確?而且他們的行文都是行雲流水一般,簡潔自然,少了一份矯揉做作。彷彿這就是一篇自傳,就是在從蘇軾的眼中看待世界萬物,讓我們為他的升遷而喜,為他的貶謫而歎息,為他的釋然而樂,為他的執着而感動,為他的才華而敬佩,為他的命運多舛而感慨。

整本著作思路清晰,每一章節都時時刻刻吸引着你讓你讀完,引用許多經典實例以及運用精彩幽默的文字描繪一位大家的出生到他逝世,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蘇軾。“蘇東坡這位天縱大才,所給予這個世界者多,而所取這個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處,總是把稍縱即逝的詩的感受,賦予不朽的藝術形式,而使之長留人間。”蘇軾豐裕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感謝林語堂先生的這本書,同感懷這位曠世奇才蘇軾吧。

蘇東坡傳作文 篇9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粧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説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説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説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蘇東坡傳作文 篇10

今天我寫的是大文豪蘇東坡,我上八年級了,張老師是我們的新老師她是很棒的老師我們都很喜歡她。她剛一上任就讓我們讀一本書《蘇東坡傳》從開學開始到現在我們已經讀完了這本書了。讀完了這本書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

蘇東坡他一生有許多的坎坷與悲哀。説到底,在於蘇東坡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可惡的事情,他的奮鬥目標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百姓他們的愉悦和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阻礙,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坎坷與泥濘,可從他的詩中,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蘇東坡不管怎樣他依然能夠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作文 篇11

他讓語言和文筆中永遠沒有隔閡;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他讓生命因為語言而奪目;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他讓宋氏筆調源遠流長……

——題記

一提到蘇東坡,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彷彿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東坡傳》讀後感。蘇東坡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麼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説:“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説:“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變,縱使蘇東坡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説:“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同時他也把這種豪放之風吹入了詞中,大大擴寬了詞的題材。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人生之中難免會有些風風雨雨,當他遇到暗礁時,早已用闊達的胸襟將其粉碎,好一個曠古奇才。

蘇東坡傳作文 篇12

《蘇東坡傳》是作者林語堂先生所作,初始稿為英文,後經漢化翻譯引進回國內。林語堂先生一生致力於將中國國學經典通過英文的形式向世界進行推廣,是一位極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學大家。而著名的蘇東坡更是不復贅言,東坡先生一生坎坷卻極富樂天派,網上給其的評價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等等,可謂是全能至極。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例如牛頓、伽利略等在近代歷史上具有偉大貢獻的偉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長的多面手。因為這展現出了他們人性中的不同側面,而這點東坡先生與他們是相通的。人物傳記不同於史書和民間小説,人物傳記類文體加入了作者個人對撰寫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卻又相對於一般小説的架空編撰要更忠實於史料。因此,經過同樣多面的林語堂先生的再創作,《東坡傳》中的人物必定也會是更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這裏要談論我對《東坡傳》的讀後感,我只能嘗試從其中選擇一個側面來加以説明。

蘇軾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歡的是《定風波》和《臨江仙》,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脱,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大氣和飄渺,都是蘇軾在不同時期面對人生的態度。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官場上的堅持自我導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蘇軾依舊是那個蘇軾,無論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卻依舊是樂觀灑脱如初。曾經有人這麼評價過他,在遇見同樣巨大的挫折時嗎,李白選擇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淵明則是一走了之,只有蘇軾,蘇子,東坡先生,選擇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來讀書人對文學大家各有偏愛,卻很少有人不佩服蘇軾的。

在蘇東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個不時出現、偶爾相伴的神祕人物:神奇道士吳復古。此人行蹤不定、難以捉摸,但時常在關鍵時刻出現一下。有時覺得,他彷彿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東坡,悠遊自在,仙風道骨。東坡先生與之出遊之時,飄飄乎如仙人獨立,晃晃乎渾然天外仿若一體。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還是他就是東坡先生精神上的寄託,意識外另一個自己?細細想來,如果蘇東坡生來是個隱士或者道士,是否還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來超然世外的隱者數不勝數,但真正為世人所記住的,缺如鳳毛麟角。

吳復古提醒了我們,蘇東坡一生其實從未真正忘卻營營、超然世外。我們知道他、記住他恰恰因為他入世、鮮活、甚至飽受打擊的一面。我不知道蘇軾是否在他身上看到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為不了吳復古的自己。以他的才華和影響力,他也許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內心深處並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間。吃吃喝喝與蒼生同樂,大概才是他內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無論後人如何評説,東坡先生依舊是那個文人史上具有着獨特魅力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個竹杖芒鞋嬉笑怒罵間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壇上不願依附他人而鬱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壇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書法、文筆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從他的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他的才華橫溢以及被人欣賞的文人氣節。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歷經坎坷的人生經歷,或許這也正是他為無數後世文人所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蘇東坡傳作文 篇13

這樣的題目的確有點類似中學生的課後作業,頗顯幼稚,名著讀後感三篇。但在看過《蘇東坡傳》之後再想以蘇軾本人為題材的話,要麼就是以自己的語言複述林語堂筆下的蘇軾,要麼就是另起爐灶,為林的蘇軾“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後者非自己能力所能為。所以只好以“讀後感”為題。已經自由成性自然又不會寫成中學時所寫的八股文式的讀書心得。文章可能寫得零散、鄙陋,沒有章法,望老師諒解。

一直覺得傳記是個奇妙的東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關年代遠久的人物的傳記。一個人寫自傳,如果寫出來的內容大大超出讀者的預期或他們先前對自傳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轟動的。至於是會博得巨大的同情還是洶湧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異了。“書寫使人精確”,書寫的過程讓人反思,老練的作家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讀者,他們所寫的也就是他們希望被大眾所瞭解的。那麼傳記內容的真實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為他人作傳則不免加入了很多傳記作者的“私貨”。哪一件事,哪一個人是“主人公”命運的轉折,對其今後影響的權重有多大,都掌握在傳記作者手中了。可是一個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個人呢?太多東西本來就是説不清的。總的來説我是個人的“不可知論者”。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私人版本的“蘇東坡”,一千個人就可以有一千個。

林氏雖然不是史學家,但為了此書的創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據的考證。蘇軾的人生可謂波瀾壯闊,寫他的話不可避免地要帶出整個時代,要折射出同時代的許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據正確的話,倒也不失為我們瞭解中國歷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後果對我現在的專業也算是有一點幫助的。最近開始看一本不厚的書《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寫的都是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方知識分子們。有老師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歡的阿倫特和福柯。才剛開始看,沒有來得及與中國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的政治命運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國歷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讀書便是要輔佐君王的。當然,“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個舶來品。我們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談談自己對林語堂的看法。林語堂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説。大概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林語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記得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裏提到了他,課文中的註釋便使用了一些貶義的詞語來描述。後來專門去找他的.作品來看,僅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歡,覺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若以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標準來評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於兩者之間吧。我想或許是受意識形態荼毒太深,無法消受這類文章(但我卻是喜歡張愛玲的)。也不喜歡那類以《生活的藝術》為題的書,讓人感到庸俗淺薄。《蘇東坡傳》的寫作就與小品文的寫作相去甚遠。如果依舊以那種格局狹小的文字來描寫蘇軾這樣人物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不過這大概很與此書是英文翻譯過來有關。一種語言一個世界,説不定林語堂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如蘇軾附身那般行文激盪,也有可能是翻譯者張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這本傳記更為可讀、悦目——當然這都是根據我自己的喜好來評價的。沒有讀過林氏的《吾國與吾民》,讀過的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處。用外文來寫國人的事,總有點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覺。

不過中國人看起這本寫給鬼子的書應該還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針對中國讀者則無須解釋的事是如何被詳細説明的。為了讓國外讀者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與英、法、美、德等國的比較。所使用的慣用語、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這些都讓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鬆有趣。有點像看國人耍三角貓或者野狐禪的功夫表演給外國人看,絕對是眾樂樂的效果,當然大家所樂並不相同。不過這樣評價林先生的著作實在是刻薄過度了。《蘇東坡傳》還是給了我很多閲讀樂趣的。

以前也曾與人討論過為何名人之後大都沒落了,譬如都少有聽説李白、蘇軾、杜甫的子孫如何如何。有人戲稱這些詩人都太愛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鈍。讀了《蘇東坡傳》至少可以對本段開頭所述的“現象”給予解釋。能否成名得看天資。也有父母不願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魯迅先生家。蘇軾這位思想行為上“儒釋道”合一的父親對子女的未來看得還是很淡的,大有“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意思,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當然,蘇軾與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響而後代的仕途。

書中引起我興趣的還有蘇軾的宗教信仰與迷信。他可真是個“拿來主義”的體行者,參禪,打坐,練瑜伽,煉丹。他也拜龍王,也企雨……中國文人向來是“進則孔孟,退則老莊”,其實只是具體到個人的具體時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蘇軾倒好,退路可多了。

讀傳記總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單調的,我們總想看看傳奇。人們往往喜歡與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但卻可能欣賞與自己全然不同的人。這些欣賞與崇拜的對象就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蘇軾可謂將自己人生的體驗極大化了,其寬闊的人生格局大概是為林語堂所羨慕不已的,世人相與同。

蘇東坡傳作文 篇14

最近,剛剛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蘇東坡不禁感到無比的崇拜。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畫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書法家。他還是工程師,釀酒師……每次想到他,腦海中東輝浮現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蘇東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興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緣”。宋朝洶湧澎湃的朝廷中,堅持正義的蘇東坡總是遭人排斥。好在歷代的皇后們總是在關鍵一刻幫助蘇東坡化險為夷。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着,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勢;在晚年時,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攝政,蘇東坡估計早就放逐蠻荒了。雖然,在宋朝有幾個不明事理的皇帝,幸運的是還有幾個賢德的皇后。她們總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廢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蘇東坡、司馬光,並皆以重用。這些皇后們的庇廕總是讓我讚歎又惋惜。

蘇東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時,他便又稱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個地方便都受到百姓愛戴。他幫助百姓們治水挖井,並用竹子做管子連接起來,千家萬户便都能喝到乾淨的水。他還為當地修建醫院,這個“安樂坊”便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僅三年之內,治好了一千個病人,人們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幹平常太守不幹的事——修繕房屋。經過歲月的侵蝕,原本古老的房子變得破爛不堪,蘇東坡為了更好的保護他們專門請人修理。可以這麼説,他所到之處,人們無不歡喜。

浪跡天涯的時候,蘇東坡還迷上了釀酒與養生。閒暇之餘,蘇東坡便在自家屋子裏釀起了酒。偶爾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個外行中的內行,有些人甚至嚐了他的釀的梅子酒,腹瀉了好幾天。睡前他時常盤起腿打坐,他認為調整好呼吸節奏並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壽。

蘇東坡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以前耕作過一塊田,那塊地方叫做東坡,於是便有了東坡居士這個稱號。他總是在不同時期遭受不同的打擊與fei謗。 正如人們所説,做好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更何況蘇東坡呢?我的心底,他卻做了一個大寫的人。

蘇東坡傳作文 篇15

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東坡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峯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

比之於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一生都在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繫百姓,為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俗更為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為了解決農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地人讀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採藥,為海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於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為農時安於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為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於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一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任務。蘇東坡做的菜餚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一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過現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東坡,不管朝廷怎麼貶都貶不倒他,因為不管在哪裏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瞬即逝,一切經歷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麼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該趁着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蘇東坡傳作文 篇16

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鋭,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裏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温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個言論並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憑藉着冷靜、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後快。第一次得意過後的失意來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一部分讓我最為感動。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頭髮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那一刻我認為他是個孩子。“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那時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搖頭的模樣,這個小丈夫。“他會努力地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地種地。”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夫。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製過墨,後來聽大兒子邁説,他差點把房子點着了。最讓蘇東坡着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識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閒雲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後又有了變化。他脱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為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后説“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后,一紙聖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並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對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新一輪陰暗的較量出現了。

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為“以後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為自己備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還要無止盡的解釋,還自己清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這事每天都會依據不同程度出現,還有一個智囊團為了扳倒你而絞盡腦汁,你會做何感想。沒錯,逃離。一代文豪也是人,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后對於他的信任,同時不捨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愜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是非之地,迴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佈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聖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倖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閒雲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並不埋怨國家。據説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為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禍首。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作文 篇17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着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為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遊天地之間,不為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鬥,終身鬱鬱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脱,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為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為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台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着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

蘇東坡傳作文 篇18

近幾日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筆寫來。因學識尚淺,直呼“蘇東坡”感覺對這一代文豪頗有不敬,下文姑且稱其為“東坡先生”。

東坡先生文采蓋世,為人仰慕。最早接觸東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記承天寺夜遊》,其中最著名的一句當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雖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經東坡先生這麼一想象,讀者眼前便浮現一幅畫面:晚空晴朗,輕柔如水的月光靜靜地傾瀉在庭院裏,好似院子裏積了一層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輕的腰肢,原來只是竹子和柏樹在月光下的投影罷了。那清新絕妙的筆觸,那歡快澄澈的心靈,在這短短一行字裏一覽無餘,每每讀起,心頭總不禁盪滌起層層漣漪。

東坡先生處逆境而自強不息令人敬仰。東坡先生雖文采絕佳,但其一生頗為坎坷。也許他的才華令上天嫉妒,於是給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這一路的艱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藝術的巔峯,終成時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細細品來,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礪他的意志,豐富他的人生,激盪他的思想。倘若東坡先生一生官運亨通,順風順水,也許他的文采足夠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但絕不會橫跨幾個世紀,依舊震撼着人們的心靈,洗滌人們的思想。

東坡先生是一個難以琢磨的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全猜透他的內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許有時就連他本人自己也辦不到,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他的事蹟中去感悟、去觸摸那個真正的東坡先生。借用評論老子的一句話,東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從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滿載而歸。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更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影響着後世的人。

東坡先生不僅是個才子,更是個好官。他的數次流放讓他更加趨向平民的生活,體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處的時代接近北宋滅亡,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先從內部腐朽開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圖自己利益,整日沉溺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的人。東坡先生雖潔身自好,清高自傲,卻孤身一人,難以與龐大的政治團體抗衡。但這並不代表他會喪失為百姓服務的信念。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因洪澇造成的饑荒。這一刻,他的精神品質超越了他的文學藝術,令後人敬仰和傾佩。

東坡先生是個説不盡的人,也是個説不清楚的人。回讀此篇,自恨讀書尚少,所識不多,未能將滿腹騷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紙上,也未能將對東坡先生的愛慕敬仰之情寫於文中。這本《蘇東坡傳》僅是認識東坡先生的開始,希望在日後能更多地接觸東坡先生的詩文,繼承他的思想,如他一般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追尋人生的真諦。做一個正直有為、堅持自我的樂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