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5篇)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1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清澈在於源頭有不斷的活水送來,它在流動,所以充滿活力;而人的生氣以及萬物的光鮮也是因為動,或者是用的過程。

曾經我一度迷惘,人來到這個世上走了一趟,又逝去,有什麼意思呢?而且既然人要死,學了知識又有何用呢?後來我又想如果一個人庸庸碌碌地度完這一生,又無聲無息地死去,豈不是更無意義?直到讀到這篇文章,我才悟出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來“用”自己的,在用中快樂,在用中收益,在用中完美人生,在用中享受人生。

可以把人生比作一件樂器吧!如果因為膽怯,害羞,不敢陡然拉響它,那就聽不到那優美的旋律了;如果因為珍愛,疼惜,不敢經常使用它,那就看不到那長久的美麗了。鑰匙越用越亮,道路越走越坦,身體越動越健,大腦越用越新。

人生就像一把刀,越磨才會越鋒利。方仲永小時候能夠積極動腦而才思敏捷,當他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後,由於仲永被名利所惑而停止學習,所以最後“泯然眾人矣。”不用,仲永失去了天資,也失去了後來的發展機會。“玉不琢不成器”,又何況人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生命因用而豐實。

有時候,我們因珍愛某樣東西而不捨得用它,結果當我們丟了時,總會懊惱當初為什麼不去用它呢?生命亦如此,你不用它,老時必將後悔。

人生一世,能用的儘量去用,才不會有所遺憾。生命就是上天給你的一次“用”的機會,那我們何樂而不“用”呢?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2

星期五早晨,我們東街國小組織四到六年級去山丹花海、濕地公園和張掖七彩丹霞三個景點研學旅行。我從來沒參加過這種活動,非常期待,晚上在牀上滾來滾去,一點睡意也沒有,實在是太高興了!

早上,我看見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笑容滿面,書包裏全是好吃的,我也不例外。到七點時,我們便集體乘車出發了。一路上,同學們都拿着自己的拍照工具把路邊的風景拍了下來。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第一站山丹如意花海。進入新城區,觀光小火車道路兩旁是一片花的海洋,有萬壽菊、虞美人、芍藥、山丹花、月季等三十多種花卉,雲杉、樟子鬆、油松、榆葉梅等十多種植物。我們一邊聞着花香欣賞着花兒美麗的笑顏,一邊拍照留念,一邊聽小解説員給我們介紹如意花海的建成及景物特色。

聽完小講解員的講解,我們就上車向下一站張掖濕地公園出發了。

游完濕地公園我們就去今天的最後一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景點——七彩丹霞。遠遠的看丹霞如同一片紅色的丘陵,連綿起伏;又如同一片紅色的海洋,波濤洶湧;近看紅、白、黃、綠、藍,光彩奪目,令人目不睱接。一直往前走,會有一個紅色的平台,登上平台,入眼望去,五彩的沙丘讓人大為驚歎。再往前走,摸摸那裏的泥土,軟軟的,黏黏的。在最裏面,你可以看見兩座五彩的高高的山丘,裏面夾着一個滾圓的土丘,猶如一個張開的河蚌夾着一顆珍珠。

最後我們來到了丹霞博物館,裏面有恐龍化石、丹霞的巖土層等。

這一次的研學旅行,不僅讓我們開心的玩耍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又學到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此時,我才真正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3

北島在《青燈》一詩中坦言道:“穿過殘垣斷壁蒼松古柏,我們來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陽,心靜如水,向遠方眺望,其實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歡離合遠在地平線之外,而眺望是一種青春的姿態。”只有親身實踐,攀登到山頂,才會看到那雲海茫茫,只屬於你的最美的風景。

在浮華迷亂的舞台之上,我們需要靈魂的歌者。胡塞尼便是如此。這位立志拂去阿富汗人們臉上灰塵的美國作家,用他的親身實踐,感動着世界。童年生活在阿富汗,他見證了充滿硝煙的戰場,他用文字向世人展現戰爭背後人們的悸動與不安。他為真實奔波,不顧種族與膚色的偏見,從《追風箏的人》到《燦爛千陽》,再到《羣山回唱》,他的`實踐讓文字被賦予了生命,為世人所青睞。

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戰爭與和平》也是如此。當他寫到俄法雙方在鮑羅京諾會戰的一段時,總感到描寫得很抽象、不具體,他決定親自上戰場考察一番。到了鮑羅京諾,他仔細巡視了這個歷史戰場的一切遺蹟,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記在心裏,還特地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條地平線和許多樹林,標明各個村莊、河道的名稱,及當年會戰時太陽移動的方向等。回到家裏,又把自己觀察到的印象同歷史文獻上記載的材料聯繫起來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邊,重新寫這段文字。正是托爾斯泰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才讓這個會戰場面生動、色調明朗壯觀。

哥倫比亞的總統桑托斯説:“馬爾克斯的離開給哥倫比亞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獨與悲傷。”那個鍾情於故土與實踐的天才作家,為世人所銘記;湘西水邊,留下了沈從文的身影,孜孜不倦,縱然享有“一揮筆就兩崑崙”的盛譽,他依舊寄情于山水,不忘實踐;愛麗絲·門羅的實踐更讓她登上了諾貝爾文學之巔……

陸游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只有勇於實踐,努力攀登,才能最終到達山頂,欣賞到最美的風景!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4

古聖雲:知行合一。

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化經典以及其背後高聳參雲的文明之峯,思想之海,我們既不能只用眼觀其巍峨,亦不可只用心感其宏闊,而是要背起行囊,做一個行者。

知在行中始。行,行走,字面意思看,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將自己囿於象牙塔中,而是應該走出自己的世界,走一走前人的路,重訪過去的歲月。登泰山,於九曲十八彎處仰望南天門,登頂後於玉皇頂放眼四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油然而生。遙想當年酈道元窮天下名川臨萬里河山,終成就《水經注》的通古絕今。李時珍踏遍神州大地,躬行效法神農嘗百草,終著《本草綱目》萬古流長。很難想象,他們若沒有“行”,筆下如何揮舞生風的文字,自身又怎能流芳百世?

知行合一不是附庸風雅的旅行,而是帶着問題上路,用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為心靈解答疑難。出發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這是再正常不過。魯迅東渡日本前,想的是治病救人,而幾年後歸來,懷揣的是治國人心病的壯志,在“行”中,他清楚地明白到,身上的毒瘡,可以害死一個人,而國人心靈的毒瘡將置整個民族於萬劫不復。他以筆做刀槍,衝進革命的洪流中,向萬萬青年學子開啟了“知”的大門。我們不是生命的編程者,亦不是人生的解碼器,知道的總比不知道的少得多。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有限的時間裏,惟有把握住思想片刻的星羽,懷瑾握瑜,在冷酷的現實中摸索屬於自己的窄道,然後一步一步堅實地走過,才能渡過“知”的海洋,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守仁格竹,窮格七日也未得果,卻在被貶謫到窮山惡水的途中參透心學至理。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達西天修成正果。説明的也是這個道理。

當達到“絕知”的境界時,回頭望,生命是飽滿的生命,人生是無憾的人生。知顛撲不破的真理,曉陰晴圓缺的禪機,行自己的道,櫛風沐雨,走自己的路,披荊斬棘。於浮世中,心靈的塵埃拂去,留下一片空靈。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5

當國家隊游泳教練前來教習游泳時,眾人因怕水而不敢下水。

於是教練靈機一動,告訴大家要教他們救人。於是,眾人踴躍參加,不到兩天大家學游泳都成功了,但卻有一青年始終未下水,教練對此不解,就前去詢問,誰知他卻埋怨教練“我觀察你兩天了,我發現你根本沒教大家救人,還是在教游泳。”青年的説法錯了嗎?

應該説他並沒有錯,他只是未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要想去下水救人,他就必須先學會游泳,否則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又何談救人呢?青年只停留在了理論分析階段,沒有去親身實踐,也就沒有親身體驗游泳與救人的關係,也就造成了這種局面。最終別人都會游泳了,而他卻仍是不敢下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不能代表實踐。歌德曾經説過“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當應用;光有願望是不夠的,還應當行動。”如果目標只保持在理論研究階段,那麼你將永遠無法享受到真理的美好。只有不斷實踐,才能檢驗認識的真偽;只有不斷實踐,才能不斷髮展與進步;只有不斷實踐,才能不斷走向成功……沒有實踐的人所形成的認識是不具可信性的,沒有實踐的人最終只能擁有空中樓閣。成功來源於不斷的實踐。

如果愛迪生不堅持不斷的試驗,那麼也就不會有後來名震世界的發明大王了;如果李時珍不親自跋山涉水,親嘗百草,也就不會有今天名震中外的《本草綱目》了;如果伽利略沒有用一次次的試驗去檢驗自由落體,也許自由落體定律在當年就不會盡人皆知……雛鷹經歷了一次次的飛翔失敗,經受了一次次的艱難困苦,才最終翱翔藍天;幼虎經歷一次次生死廝殺,經受了一次次痛苦煎熬,才最終稱霸山林;而人也只有不斷經歷,不斷實踐,才能不斷磨礪自己,不斷成長。成功來源於不斷實踐,只有經歷過實踐,才知其中的深奧,才曉其中何為真理,才懂成功之途艱險,才會不斷成功。

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實踐才能檢驗認識的真偽,只有實踐才能實現意識與物質的統一,只有實踐才能不斷突破發展,迎接成功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