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老規矩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規矩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規矩作文

老規矩作文1

作為一個在外地長大的孩子,若是讓我説出幾條北京的老規矩,恐怕我是做不到的。但像是“忠厚傳世、勤儉持家”這一類的大體印象卻同老北京話一起,埋在了我的心底。可惜的是,當我真正在這裏生活了數年後,若不是“老規矩”這個詞重新被網友提起,我是根本不會感受到這些細緻而繁瑣的老規矩也曾是組成“北京”的一員。

翻看了眾多關於北京老規矩的文章,發現究其根本,無論是“笑不露齒”還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老規矩其實是一種含蓄的傳統文化的縮影,是由老北京人老實本分的品格具體化所形成的規矩意識。隨着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老規矩逐漸成了北京的地域代表,在一代代北京人心中打上了文化烙印,給了北京人無限的地域認同感,使得每一個受老規矩薰陶的北京市民都抱着讓家鄉更好的理想奔跑。但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不同文化的碰撞,北京漸漸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成為了全世界展現自我的舞台,各式各樣的人在這裏謀求自身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中國首都。像是老規矩這種地域感極強的事物便自然而然的被淡忘了。

若老規矩只是一些例行條文,那它被更符合的現代社會的紀律去帶便不足為道。然而,紀律或許可以帶來當下需要的秩序,但卻是被動的,只有一個人屬於一件事,一羣人,一個社會,才會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去照顧它的願望。這正是“老規矩”最大的貢獻。只有我們被什麼東西打上所屬的烙印時,我們才能在這個人與人差別越來越小的社會中脱穎而出,不隨波逐流,讓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老規矩恰恰可以彌補這個空缺,它培養了一種行為習慣,培養出一種北京人所特有的氣質。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意識到腳下的這片土地不僅僅是新聞上的GDP柱狀圖上最高的一片顏色,更是一個需要我們去愛、去守護的,仍在其他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的普通城市。

事實上,“老規矩”被淡忘這類事情不止發生在北京,只不過北京最為突出。正因如此,北京才更應做出表率,為其他城市尋找一個平衡點。問題已經出現,並且不可避免,但這不代表可以放任其去。改善現狀,重新喚回“老規矩”和更多的傳統文化將會是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但即使他們就快要失傳,總是那些仍舊遵守它的人已經搬到了五環六環甚至是不能被稱之為“北京”的地方,只要尚且存在,就值得付出。

我想象過這樣的畫面:當一個普通的上班族結束了一天勞累的工作,走過黯淡天空下長長的人流,拐進一家麪館,點完菜拿出筷子放在桌上時,他疲憊的雙眼中會因為這雙筷子的擺法變得明亮——原來我還在這裏。

老規矩作文2

【作文題目】

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閒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 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

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

老規矩被重新提起並受到關注,這種現象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於700字。

範文:

北京的老規矩

凡是老規矩一定不知道是誰制定的,也不知哪年哪月傳下來的,老規矩就是老規矩,不一定有道理卻一直存在着,而且是頑固地存在着,一代又一代地糾正着子孫們的行為。

我記得小時候挨的叱責大部分都是因為不規矩了,比如見人不叫了,見人不叫被大人認為是最沒規矩的表現,所以我的記憶裏總是被母親拉着叔叔阿姨大爺大媽爺爺奶奶地一通叫,稍有遲疑就可挨説。但男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看見二十郎當歲的小夥子有點兒叫不出口,我小時候在軍營長大,遍地都是剛剛當兵的“解放軍叔叔”,凡是穿軍裝的我就得叫叔叔,許多時候叫得我內心鬱悶。

可母親説,這是規矩。自古就是這樣,人有輩份,不論歲數大小。這是在城市,還是在部隊,如果在老家,比你歲數小的備不住還是長輩呢!我想想也是,祖父,父親,我都是長子,心裏感覺大,實際輩份小,過去有句俏皮話,別看蘿蔔小,卻長在背兒(輩兒)上,説得就是這層微妙關係。

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太快,許多東西不經意間就丟了,丟了還往往不知。加之這個世界像決了堤的圍堰,沉渣泛起,魚龍混雜,想保住些好的有用的沒那麼容易。我們處於社會裂變的節點上,好壞優劣善惡往往都是共同而生,保持住好的不容易,增加些惡習稍不留神就既成事實。古人説,積善似壘土,縱惡如彎弓。積累善行如用鍬壘土,一點一滴進行,形成的大山才會日久天長;而縱容惡行如同弦上之箭,思想稍稍放鬆一下,惡就是離弦之箭,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規矩得老,這“老”是時間的檢驗,這“老”是文化的磨合,這“老”是自然法則淘汰留下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過去的規矩一定很老,老到無從追根溯源。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孟子告誡説,魯班雖為好木匠,沒有尺子和圓規也沒有辦法畫出方形和圓形,也就做不出好作品。繼而我想,今天隨處可見的這麼多的好傢俱,它們的存在並不因為是採用了良材,而是緣於曲尺和圓規最初制定了規矩。

老規矩作文3

“規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著名相聲表演者郭德綱去年在微博上羅列了早時老北京的習俗。在微博的最後,他這樣寫道。

在這兒,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老規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綱在微博中羅列的北京老規矩有:闔家坐在一起吃飯,座位次要長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寵的小孩子可以挨着長輩,但是不許亂了次序。開始吃飯,便不許端着碗到處跑——那是乞丐的行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嚴的體現。可見,規矩是體現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的教養和人文素質傳承之道。

老規矩是對文化的堅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潤了文化。我一直記得一次在擺餐桌的時候,順手將筷子插在了米飯上。母親因此而狠狠教訓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極大的不吉利。因為這使整一碗飯像是香爐,更是犯人臨刑的辭陽飯。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規矩,卻體現了人們對生死的敬畏與講究。

規矩是中華文明流傳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輕的家長已經不再在乎這些了。飯店裏時常有孩子歡跑的身影,家長們往往是端了碗在後面追。甚至很多溺愛孫輩的老人亦不再講究規矩。宴時座次早已沒了順序,孩子獲得了第二寶座。老規矩曾經體現的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傳統已經不見了。

20xx年底新聞聯播推出了家規系列的採訪,引發許多熱議。北京是全國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點,正是源自於這老規矩。無論是對一言一行的約束,還是對內心的教養,規矩起到了約束人們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產生了行為上的文明,產生了法制和禮教。

時代發展,文化的衝擊加速規矩的流失,規矩背後的文化也在被人遺忘。新的文化快速銷蝕着傳統文化。人們以所謂自由忽視了老規矩,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沒有了規矩。然而近來,年輕一輩的人們熱議起了老規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在這個文明搶劫的時代,內心缺失了束縛和因文化衝擊而帶來了日漸明顯的冷漠與輕漫、孤獨與反省。也許他們意識到千百年來,老規矩約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約束着人們的一舉一動,是人們日常行為的底線。不僅是一言一行要規矩禮謹,更有內心對正義和善良的堅持。這份堅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有了所謂文化、傳統、特色。而這恰恰是現代人們所缺失的。

“規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何時開始,人們的要求也變得這樣低了?老規矩需要社會的重視,需要內心的珍重。這並不是網絡上的一時興起就能夠喚起人們內心對文化禮教的尊重的,然而對於這突然而至的熱議與懷念,人們卻應當為之欣慰。

老規矩作文4

陽光將大海當作調色板,隨意地勾勒出彩虹的輪廓。波浪用力地去擁抱沙灘,討好似的給她送去深海的寶藏,卻被一次次拒絕,無奈地打回了大海的深淵。幾隻海鷗在藍天下翱翔,無憂無慮地哼着輕快的歌謠,我和她就這樣靜靜地坐在美景當中,想着詩和遠方。

她是我從小玩到大的閨蜜,她老家在海南,也就是那片美景的所在地。去年夏天,她盛情邀我及父母到她家做客,一起享受那難得的假期。

“孩子們回來吃飯啦。”她的母親將身子探出屋子,邊揮手邊向我們喊道。“來了”,我如是答道,起身正打算跑回那涼爽的房間,可她卻一動也不動,愣愣地望着遠處的海面,我順着那視線望去,是一艘中等大小的漁船,我知道這是他外公的船。此刻,她外公正與她父親在船上辛勤地勞作着。

今天中午是吃魚,這是今早他們外出海釣的成果:“黑棘鯛”。我狼吞虎嚥地吃着這魚。味道特別鮮美:不同於我們這邊的鯽魚,體大;也不同於海邊的三文魚,肥膩。魚肉帶有一種很清淡的甜味,魚身卻很小,還沒來得及回味,便已所剩無幾,不一會兒,這魚的一面可謂是被我們“掃蕩一空”了。

我將自己的“魔爪”再次伸入盤子,靈活地用筷子夾住魚頭,想要把它翻一面,繼續品味這“人間極品”,可正當我提起筷子要翻動的時候,母親突然站起來,一把打掉了我的筷子,衝我呵斥:“你這是幹嘛,你不知道這是沒有禮貌的嗎?”我一臉茫然,一種委屈的滋味油然而生。我慌忙地扭過頭,想從別人的眼神中得到一絲安慰,卻驚奇地發現其他人的臉色也驟然變得十分嚴肅。就連剛才還在和我談笑的她,此刻也鼓着眼睛一言不發地瞪着我。

怎麼啦,這是?

這低氣壓逼迫得我有些喘不過氣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順着臉頰滴落到了狼狽地躺在米飯和菜、油中間的筷子上。她的母親有些心軟了,走過來摸摸我的頭,安慰着説:“欣雨啊,這吃魚可是有老規矩的。”“什……什麼?”我哽咽地答道。“在我們這個海港城市啊,最忌諱的就是給魚翻身了,因為魚諧音“漁”,是漁船的意思,給魚翻身,可是意味着翻船啊!”説罷,她便將目光投向那依舊搖曳在遠海的那隻漁船。

看她們望向漁船的眼神,那寫不盡的是擔心與期待,我好像漸漸領會了什麼。這個老規矩中是他們對出海者的祝福,是他們的心靈寄託。那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人兒,那是他們至親至親的人,他們希望他們平安回來,希望一切都變得幸福和美滿。

而這樣的老規矩,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遵守呢?誰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平平安安呢?老規矩,老的是規矩,不老的是家人間脈脈的温情和牽掛。

從那以後,我吃魚再也不翻動魚了。我會一直記住這個老規矩。

老規矩作文5

三龍村是一個偏遠的山村,七爺在這生活了一輩子。他年輕時是要呆在農田裏忙活的,這樣一過就是好幾十年。如今他老了便在閒時拎着一杆長煙在村上溜達,嘴裏吐着濃濃的煙,説話總帶着一腔老調,村裏的人都叫他“老規矩”。

老規矩沒什麼文化,也沒去過哪村子是他的世界,他是知道在七年級十五的時候上幾柱香,護求保佑在外的兒孫能夠平安發財,可心裏還是不時地埋怨道:家裏多好啊,非要往外跑。

三龍村的村民大都是老人了,年輕的小夥姑娘都去城市了。就在這天,老規矩的孫子回來了,他是個留洋的博士。

老規矩見到孫子,並沒有一把擁抱過去,而是停在孫子周圍打量着。一身筆挺的黑色西服,腕上戴着一塊表,閃閃發光,一雙發亮的皮鞋,眼睛後的眼神炯炯有神。在老規矩的心裏只有當官的才有這身打扮,他問道:“孫啊!當官了? ”

“沒有。”孫子無奈地笑了笑,順手抓了把腦袋。

“咋穿的跟個領導人似的呢?”老規矩順手摸了摸孫子的西服,“還挺順滑的哩!”

孫子沒有解釋,而是把爺爺拉到椅子上,給他倒了杯茶。

老規矩咧着嘴笑了,悠悠地喝了口茶。“孫子有出息了。”説罷,便從腰間提起那杆子煙,正準備點火抽起來。

孫子見着了,一步跨了過去,從老規矩的嘴裏拔出那杆煙,嚴肅的説:“爺爺,您這樣抽煙太傷身體了!”

老規矩頓時也不樂呵了,那杆子煙是他的寶貝,是他的命。他説話的語氣有點衝:“就這樣抽了一輩子了,哪管得了這般多,戒不掉也不打算戒了,死在煙桿子上也就算了。”

孫子沒有回話,只是在包裏摸索着什麼,不久就從包裏拿出了一個小小的東西,一個像小柱子般的玩意。他遞到老規矩面前,説:“爺爺,您以後就用這吸煙吧,別用那煙桿子了,真不健康!”

“啥東西呢?"老規矩接過這個新玩意,眼裏放着好奇的光。

“這個可是美國最新的研製品,可以將煙草中的致癌物質吸收,而且還不會影響那股醇厚的煙感。”孫子耐心地解釋道,“不信您試試,我教您用。”

老規矩不緊不慢地將這新玩意遞到嘴邊,閉着眼吸了一口,又緩緩的從嘴裏吐出了一口煙,驚歎道“這玩意舒服着哩!”

一股子N瑟勁來了,老規矩便叼着這新玩意出門,跟村裏人炫耀了一番,説這是孫子從國外帶回來的洋貨。村裏人都説老規矩享福呢,老規矩一路樂呵呵地。而客廳的茶几上那杆子長煙還孤獨地躺在那兒。

吃過晚飯後,爺孫倆坐在一塊聊着天,孫子給老規矩展示了很多稀奇古怪但各有實用的新玩意,這些都是最新研製的產品。老規矩盯着這些新玩意,聽着孫子講訴,如同一個聽着有趣故事入迷的孩童,眼裏閃着光,嘴上沒説一個字,心裏卻充滿無限幻想。

之後,孫子給老規矩放了一部科幻電影,並耐心地回答老規矩好奇的問題,這時候的老規矩心裏有了一個充滿新玩意的世界。漸漸地,老規矩入睡了。

當天夜裏,老規矩做了個夢。他夢見他成為了像電影裏那樣的科學家,把弄着各式各樣的新玩意。

老規矩作文6

女大十八變,這是人知常理,我也不例外。作為一名高中學生,面對着一門門的功課,一堆堆的作業,真是煩惱透頂,自己也覺得判若兩人。

有時冷靜,我也會想,再變也不能沒有規矩。於是我必須要了解“規矩”一詞的意思。據《現代漢語》中的解釋有兩個義項,其一,指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如老規矩,立規矩,守規矩,按規矩辦事啦;其二,是指(行為)端正老實;合乎標準或常理,如規矩人,字寫得規矩,等等。由此,我想到了學生在學校的規矩就是遵守學校制訂的一些規章制度。

規矩是必須要的,但我卻作了大膽的假設,並不應全盤接受。

因為規矩不一定都是好的,即使是有一些是好的,還有一個時代問題。也就是説今天認為是對的,明天就不一定認為對。社會是發展的,觀念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變化的。比如過去不主張學生上網,看電視,閲讀課外書籍,認為那是學生分外的事情。現在學校還開設了微機課,又説多看電視書籍有利於寫作和交際水平的提高,不願看書的學生才是不好的學生。

至於壞規矩,猶如一棵棵毒草。它會抑制一個人成長,我們必須摒棄它。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青少年最應“敢為天下為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無論學什麼做什麼沒有規矩是不行的。這是多少年來形成的普遍認識。但這句古話不適應當今青少年的教育,規矩説的都是用來磨練技術。練技術是需要技術標準的,技術的級別是通過練功取得的。如體育。而青少年的作文卻無技術可練,可指導的地方也只是在認識上、審美上。相反,寫作忌的就是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同學們的作文都象流水生產線上的鋼精鍋,個個是一個模樣,那可就慘了。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説過,有個性的作品才是美的。藝術貴在與別人不一樣。既然青少年的作文沒有統一的標準,哪裏還有什麼規矩呢?

有些家長要求老師嚴厲管教,這種願望固然是好的。可是自己整天忙着賺錢,甚至還耽誤子女的課程。還有不跟老師請假卻帶着子女去喝酒什麼的,這不是破了學校的規矩了嗎?

人人都説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新知識觀念,但遇到問題具體操作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最近我在家裏被説成一個不聽話的女孩,要麼看電視,要麼看些輔導書,難得象國中那樣規規矩矩地寫作業。我看得多,寫得少,常被爸媽説成是走馬觀花,越看越嘰咋。

我喜歡自己沒有大人眼中的規矩。更不想做一個父母眼中百依百順的女兒。也希望老師和父母理解我沒有規矩的執着。

規矩,是約定俗成的。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校風,創建一個和諧氣氛

老規矩作文7

規矩總是老的好,老的好規矩便是老規矩。老規矩是民族的,中國人以忠孝傳家,以禮義為本,以廉恥為界,以勤儉為德,很多老規矩恰恰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比如:“忠厚傳世勤儉持家”,“首孝悌、次見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等等。老規矩是歷史的,先王之道,聖人之德,任何一條老規矩都不是慢慢積累而形成的,任何一條老規矩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老規矩的形成是首先是一個演化過程,其次是一個累積過程,更是一個歷史過程。老規矩是實踐的,這是老規矩最重要的特點,當一條規矩被創立,它必然要經過實踐,而實踐恰恰是檢驗規矩的唯一標準。一條規矩行不行的通,能不能被人們熟悉、記住並廣泛遵守,這需要實踐來證明。而老規矩正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結果,許多老規矩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原因便是因為這些老規矩經過實踐檢查被證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否則早就被淘汰了。所以説,規矩都是老的好,留存下來的老規矩是珍貴的財富,值得我們繼續發揚光大。

老規矩中有新規,老規矩是新規矩產生的基礎,老規矩之中孕育新規矩,沒有老規矩也就沒有新規矩。新規矩是老規矩的傳承,更是老規矩的發展,當老規矩與時俱進,當老規矩順應時代,這樣的老規矩就變成了新規矩。老規矩叫“先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新規矩則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老規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新規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老規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齒話不高聲”,新規矩“舉止得體”、“請勿喧譁”。規矩是隨着時代發展的,規矩是隨着時代進步的,規矩不是一呈不變的,不論什麼樣的規矩,只是符合以人為本、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這樣的規矩就是好規矩,這樣的好規矩就是老規矩。

有了新規矩,忘了老規矩,有了新規矩,有了新感受,有了不同的存在方式,老規矩被放棄了,被遺忘了。新規矩接地氣,新規矩適應發展,對老規矩愈發不平,愈發摒棄起來,於是,對老規矩也就忿忿不平了。新規矩慢慢地變成熟規矩,熟規矩最終成為老規矩,一個輪迴就是這樣。偶然,回到老規矩,卻發現事如昨,意不同。曾經的事物,蓬勃盎然中,自有一番生機,曾經的經歷,踽踽獨行裏,舞蹁躚任逍遙。新規矩變老了,老規矩變新了,或者規矩本沒有新老之分,有的只是人心之分。

世上本沒有規矩,遵守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規矩。是耶?非耶?有的規矩,只有開始卻沒有結尾;有的規矩,還沒有形成就到了終點;有的規矩,平順易行;有的規矩,阻力重重;有的規矩,通向天堂;有的規矩,通向地獄……。多少人遵守的規矩,對你來説也不一定就是規矩。你遵守的規矩,不論是否有人遵守,這都是你的規矩。選擇自己的規矩遵守下去,不後悔,選擇自己的規矩向前進,不回頭。規矩在心,方圓天下。

老規矩作文8

“用手扶碗!”我爸敲敲桌子嚴厲地對我説。“哼,在學校裏可沒有人扶碗。”我嘟囔幾句,最後還是不情願地將碗捧在了手上。

我爸對吃飯扶碗這件事好像特別執着,每當看到我垂着左手吃飯,他必要訓上幾句。而我,確是沒有扶碗的習慣。有時他會“引經據典”,給我讀幾篇微信上的文章——“吃飯不扶碗,窮苦一輩子”之類的,我往往是不屑一顧,甚至能找出不少“大逆不道”的話來反駁。

後來,把這些事情跟小夥伴一分享,發現大家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遭遇,其中關於“扶不扶碗”這個問題的鬥爭是最普遍的,有的家裏甚至還規定“拿起筷子第一口只能吃飯,不能吃菜”等等。

我沒有想到,在從日新月異的世界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周圍,也會有這麼多老規矩。這些規矩是舊時代的繁文縟節經時間流逝被一點點刪減和修改而最終得到的“精華”。它們與舊時的禮節比起來算不得什麼,但對自由無拘束慣了的我們來説,確實很難接受。

大多數的我們認為這些所謂的規矩毫無必要,甚至是封建是迷信是糟粕;而我們有着這樣或那樣規矩的家長,雖不至於真的認為這樣一個小習慣能與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但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依照規矩——起碼沒有什麼壞處。造成這種分歧的原因,説到底還是社會環境的差異。我們這一代正趕上祖國大力改革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些傳統的觀念因其不適於主流文化而漸漸被社會拋棄和改變,人們樂於接受新事物,而往往忽視傳統文化的缺失。但是家長們,大多是七十年代的人,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對封閉,社會上還沒有現在這樣激烈的文化碰撞。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長給予的、相對落後和封建的教育帶來的影響。

歸根結底,所謂的老規矩就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雖有“傳統文化”這個名頭,但並非所有老規矩都是值得傳承的,很大一部分的舊俗,如“傳男不傳女”“門當户對”,都是不適於社會上趨於平等和自由的大方向的,這些觀念就應任之被時間的洪流拋棄。而真正有價值的老規矩,是不論時光流逝、世事輾轉,都能被世人奉為“傳統文化”的。“孝親敬長”“尊老愛幼”的思想之所以傳承至今,不僅僅是先秦時期宗法制的影響,更是因其藴含的尊重、友愛的內核在社會的發展中起着積極的淨化人心的作用。

而對於“吃飯扶碗”這樣的小規矩優秀與否的評判,或許就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了。若將它看做餐桌禮儀,那垂手弓背扒着飯確實有傷文雅;但若是把無拘無束自由不羈作為自己個性的表現,又不在意長輩的眼光的,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吃飯也無傷大雅。

當老規矩遇上新一代,老規矩正按照社會的形狀被細細打磨,新一代也在從亙古吹來的春風中被漸漸軟化。文化的傳承從來都不是一個單方面的灌輸過程。

老規矩作文9

世殊時異,人人都在為蠅頭微利而奔波忙碌,而那些藴含人生真諦的老規矩卻逐漸被淡忘,盲目地前進只換來越發浮躁的心。唯有重新拾起老規矩,聚集能量,方能成就開闊人生,方能鋪就和諧大道。

勿忘老規矩,即遵守好的準則、做人的典範。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老規矩是我們航行的風向標,指引我們做對的事,成為正的人。

忘不了的是曾國藩在《冰鑑》中提到的“為一須在一”。這是他所遵守的規矩,並且身體力行,無論充當什麼角色,都能心在一焉。為官則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則機智沉穩,奇正相佐;為儒則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為兄則嚴於律己,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於是,在混沌不堪的末代王朝,曾老能主掌沉浮,內聖外王。在我看來,若非他始終遵循着“為一須在一”的老規矩,豈能成為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名傳千古?

曾國藩又言:“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若非他始終遵循着事親、責己、恕人的老規矩,又豈能成為國人精神之典範,流芳百世?

老規矩從來不是供旁人把玩和品頭論足的飾品,而是每個理性與道德的個體對自己生命設置的信條。勿忘老規矩,為自己的靈魂豎起一片高地,不被紛擾浮華所修飾,雷打不動地堅守自己的信念,以老規矩律己,亦可成為凝天地之氣的滄海明珠,光華流轉,即便不成大師而內心也必定清明,眾人皆醉我亦會獨醒。

伍爾芙在《到燈塔中》寫道:我們現代生活中所有那些醜惡的贅餘,那些華而不實的虛套,世俗因襲的正統,枯燥乏味的矯飾,都是絕對的罪過!罪過!罪過!這句話言之有理,在老規矩中不乏有過時之物。於我看來,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一昧地追隨,更不是完全捨棄。

昔日,季羨林老先生秉持着一心一意做學問,專心致志讀國學的態度,不忘踏實肯幹的老規矩,終成一代國學大師;今日,保安陳明德不忘“缺錢也不能缺良心”的老規矩,拒絕金錢誘惑,千里返鄉還錢婉拒事主酬謝……他們身份不同,卻都是不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我看來,他們都是靈魂高地上的偉人。他們的操守藴藉着規矩,老規矩已經成了隱藏在他們血脈裏的基因。

勿忘老規矩,褪去急躁,赤心堅守。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老規矩;一聯“詩書傳世久,勤儉繼日長”是老規矩。老規矩暈染,何其多也?不管以何種姿態黃土白骨,也能於故事末尾朗然笑談:榮幸來過,亦決然不悔。秉持老規矩,我心誠然。

老規矩作文10

北京地鐵裏,上班族們滿臉睏倦,身子隨列車晃動,整個人都懶懶的。而當他們的眼前出現空位時,則像瞬間充了電一般,三步並兩步地迅速落座,隨後又陷入混沌的狀態,無心再抬頭看一眼,花白頭髮的老人,懷抱小孩兒的婦女……也真是應景,恰在這時,廣播響起:“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將座位讓給需要幫助的人。”

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怎麼了?怎麼這般沒有了規矩?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難以做到嗎?“尊老愛幼”不是人類的普適準則嗎?“做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不應該是人們的基本規範嗎?老規矩能這樣漸行漸遠嗎?我們社會文明程度如此低下嗎?

好在,有人將“被人漸漸遺忘的老規矩”重新整理投諸網絡,並引起熱議。先不論人們是否認可老規矩,也不論老規矩是否在新時代仍然有積極意義,我只是感歎記得總比忘掉的好!畢竟,它在我泱泱大國存在了上千年,滋養了億萬華夏兒女。然而,我不禁又要一問,這本該是傳家寶的老規矩為什麼會被人們遺忘了呢?其原因是什麼呢?

是啊,我們在努力進行經濟建設,迎來城市化、工業化、數字化、現代化。我們堅信那轟鳴的機器,數字的攀升,遠比那些陳舊的“老規矩”有用得多。於是,你看到了自己身邊的“空巢老人”守着偶爾才會響起的電話,望眼欲穿;你看到公車上青年人因一點爭執對老人謾罵不止,大打出手;你看到旅遊者作為祖國的名片在國外名勝留下“到此一遊”,遭人白眼……

莫言曾感歎,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處。因為文學帶不來GDP,帶不來高樓大廈,帶不來樓堂館所,帶不來升官發財的政績,但是它滋養的卻是心靈,是鋼鐵森林間的靈魂棲息地。我想,包括老規矩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吧。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人們的心靈怎麼保持一份寧靜?和諧社會豈不會成為海市蜃樓?我們又如何自信地弄潮於世界之潮頭浪尖?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經濟的附屬、產業的點綴、甚至是財政的包袱,卻看不到文化能夠自主發展、形成產業、創造財富之重要地位,恐怕有短視之嫌吧?

孔子説“禮之用,和為貴”。沒有老規矩等傳統道德的約束規範,怎麼會有社會族羣之間相互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睦融洽呢?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離不開老規矩。

我想,是時候該重拾並發展老規矩了,即使在這樣的新時代裏。“老規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孔孟之道、程朱理學,到如今的核心價值觀,它通過約束個人的行為,由點及面,由內而外地發揮作用。它能夠提升社會精神文明——而這是僅停於表面的經濟建設所帶不來的,是使國家進步的源泉和動力。

值得慶幸的是,就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老規矩被重新提起並受到熱議。老規矩,不應蜷縮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裏。

老規矩作文11

老北京的確有許多老規矩,比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見生人打招呼用“請”“您”“對不起”“稍候”等謙詞敬語。隨着時代的前進,這些規矩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老。他們會不會死,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認為,他們不會死,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在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

首先,北京老規矩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北京老規矩多為謙詞敬語,也有一些是行為約束。無論是説話,還是行為,都是中國人言行舉止的形態,也是人類文明的外在形態之一,怎麼能不要呢?其次,北京老規矩並非如有些人所説是對人性的壓抑,對人自由的束縛。從我們知道的一些老規矩來看,絕大部分老規矩僅僅是對人社交場合言行的約束,不包括對某些特定場合,比如男女私密空間或兄弟姐妹之間的要求。總的説,老規矩屬於社交禮儀範疇,並不太多涉及私人空間。難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不應該有必要的禮儀嗎?第三,老規矩經過千百年來無數人的錘鍊,經過幾十代人傳承而未被淘汰,足以説明其生命力,為什麼要消失在我們這一代呢?

老規矩所以有被淡忘之勢,所以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不説歷史原因,就看我們周邊的現實吧,足以説明老規矩有多麼寶貴,足以説明人們多希望它回來。以我自己近年來的經歷看,我就經常遇到陌生人愣突突的發問和冷冰冰的諮詢,甚至連起碼的問候語、抱歉話以及謙恭之態都沒有。最近在參加語言大會期間,被不禮貌的語言對待,還不要緊;善意的提醒後竟被更不禮貌的語言,包括一些大人而包圍,這可怎麼得了啊!我並不是讓這些孩子們用北京老規矩待我,而是用起碼的謙詞敬語。比如,你好(當然説您好更好),對不起、請稍候和謝謝等等。更可怕的是,對這樣一件本來無關緊要、提個醒兒而已的事情卻招來一所大學個別老師和學生們的莫名奇妙的攻擊,有説我們如何辛苦,有説南方人不懂北京話裏的“您”,有説無錄像無真相,甚至有人冷嘲熱諷的説還是請你回北京講老規矩去吧,更有甚者,伴以各種人身攻擊和謾罵侮辱之言,太可怕了。

老規矩始自老北京,但其內涵和骨髓是文明修養禮貌待人,這一點應當是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中國以及每一箇中國人的必備。換言之,老規矩應當發揚光大,應當是更多人的規矩。俗話説,無規矩何以成方圓?十三億人生活在一塊土地上,怎麼能沒有一點規矩呢?如若無規矩,豈不亂成一片,回到原始社會了嗎?!

老規矩不老,也不會老。在新的時代,老規矩還會被注入新的血液,煥發出新的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