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熱門】有關年味的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年味的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門】有關年味的作文

有關年味的作文1

馮驥才: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崇拜的東西,而中國人崇拜的就是生活本身。

超市裏循環的音樂告訴你要過年了,學校的放假通知告訴你要過年了,各種廣告大氣的煽情牌也告訴你要過年了……年味就是這樣隨着春節的臨近,越來越濃,好像是一碗淡茶,在變成甜甜的清酒,最後又融入母親的瓦罐裏,變一碗濃湯。年味就是一種生活的快樂,就是中國人崇拜的味兒。

年味,融在舌尖。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貼福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這是老一輩們的年,也就是“吃”年。中國人喜歡年糕,哈,現在手上還拿着一塊。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滿足好舌頭,又有好彩頭。

有句俗話説:“好吃不如餃子”。餃子就是中國人特有的食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包餃子,雖然我包的難看,自己都不想吃,但還是有感受到那種快樂,也許這便就是年味吧!一鍋餃子出爐,在我面前的瓷碗裏,一個個可憐可愛的`餃子冒着熱氣佈滿了眼鏡又充滿了心窩。我知道,媽媽又偷偷地把我包的那些都盛到她的碗裏了,如果不是過年,這樣的“吃”年味,這樣的感動,怎麼會有呢?

年味,貼在門上。

當你走進省實驗高三教學樓,你不難發現,每個門上都貼着一副對聯,紅紙黑字,裝飾以金色墨點;比喻對仗,寄託以深深期望。年味兒,貼在各家的門上。有人説福字是一種人們快樂幸福的符號,只要貼着自家人看着舒服,有暗示幸福的作用,怎樣貼都是年味兒。

不是“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都包含着中國人對未來的希望,都給人以快樂的正能量。

年味,貫穿在人羣中。

過年,即是團聚。我喜歡看到春運時人們忙碌的樣子,嘴就是哈着熱氣,臉上流着汗水,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與年貨,臉上掛着笑,握緊的回家的車票……馮驥才是文化名人中最會過年的,他告訴人們,人情味就是最深的年味,年,或許也就失去了意義。

“新年好”,“恭喜恭喜”以前以為這都是人們掛在嘴邊的客套話,現在細細想來,這些話原來帶着一種真心的祝願的。爺爺奶奶盼過年,因為他們可以見到大半年沒見的兒孫,雖然重逢時的笑臉佈滿了皺紋,但那種快樂,卻如同新生兒一般純真。

中國人崇拜生活,中國人崇拜年。現在的我們,只需要在家人熱鬧的談天裏,美滋滋地喝下年味兒十足的濃湯了……

有關年味的作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作家王安石寫的古詩,可以説明春節的習俗在宋代就有了,那麼,時隔近千年的今日,春節的習俗會變嗎?年味,會變嗎?

在“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是我們13個家人的團聚之日。為什麼要以噼裏啪啦的鞭炮做一年的.開頭呢?傳説,有一種作惡多端的怪獸,叫“年”,人們為了趕走它,就以放鞭炮的形式來驅趕它。現在放鞭炮是用來迎接家人,甚至成了兒童的娛樂……年味,變了一些。

過年時,每家每户都要在門口貼上對聯,又稱“春聯”、“門對子”,傳説在古代,貼春聯是為了辟邪,掛年畫也是如此;如今,貼春聯掛年畫增添了許多紅色的氣氛,更加喜慶。雖然用意變了,但是形式確沒有變。年味,變了一些。

那大家知道壓歲錢的用意嗎?在古代,壓歲錢是用來給兒童辟邪、驅邪的,裏面可能會放一些錢,這是大人們對小孩的心意,祝福小孩子們平平安安;如今,家長們竟認為不應該接受別人的紅包,覺得不好意思,或者用一些善意的語言將錢拿來保管,反正我的家人保管的錢都要不回來了……年味,變了。

白天,我家並沒有去給別人一家一家的拜年,我們一家13人都在家裏,一年未見面的親戚白天在幹什麼呢?玩手機!圍着家中的圓桌,一種安靜的氣氛,並沒有以前那樣那麼激情的談話,講述一年中發生的事情。爺爺奶奶安靜的坐在中間,看着都寂寞,其他人個個拿着手機,大的在玩微信、發朋友圈;小的們在聯機打遊戲。爺爺奶奶孤獨的、靜靜的看着我們……這還是過年嗎?年味變了!年味完全變了!

晚上,孩子們在外面放起了煙花,大人們也玩了一天的手機,累了,所以圍成桌打牌、聊天。我在外面放煙花正起勁,一股濃濃的煙肆無忌憚的往屋裏薰着,大人們也不嫌棄,只是説説笑笑罷了。到了凌晨,天空放起了五顏六色的花炮,每家每户都要放的,漆黑的天空變得不黑,寂靜的天空開始不安靜,變得熱鬧非凡,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天上的煙花……晚上,真美。年味,似乎沒有變。

那麼,隨着時代的發展,可能春節習俗的用意變了,形式變了,但是年味並沒有變,變的僅僅是我們看待年味的心……

有關年味的作文3

小時候,外婆總是在過年前説一句話:小孩子望過年,大人們望種田。對於我來説,兒時的春節都是一些縈繞在舌尖的記憶。年,對孩子來説,無疑是美味的。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我們的小嘴就不曾閒過。“二十三,祭灶官”。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氣會驅走整個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這天不但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漿,母親還會抽空在煮豆漿時撈幾張豆腐皮出來,晚飯時和小葱芝麻一拌,最下飯不過。

再後來的這兩天,好吃的會更多。首先,外公會去殺年豬的人家割肉,遇到親戚家殺豬,我還可以跟着蹭頓“殺豬飯”吃,這樣的宴席,主人家是不會吝惜豬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盤大碗,極其解饞。如果沒有吃過癮也沒關係,母親正在家裏殺雞呢!每當此時,母親會將雞雜用大醬炒再和泡好的黃豆一起煨制,雞雜黃豆甭提有多香!

臘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會飄出炸圓子的香味。往日到處玩鬧的孩子,這天都一下不見蹤影,他們都在自家的鍋台旁圍着呢,第一鍋圓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鍋台旁的小饞貓都等着吃呢!這天,外婆怕我油炸的東西吃多傷脾胃,會在鍋塘裏事先放兩個紅薯,就着柴火烤熟,這樣的烤紅薯最解油膩。

炸圓子的香味還在嘴角邊縈繞時,轉眼就到年三十。除夕夜的年飯,吃的那就更多。當然,這桌年夜飯,也有不給動筷子的,那時的條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只有過年時才會準備,像“年魚”和“鴨胗”。這些菜燒好後,平時是不端出來的。即使年夜飯時,它們的出場也只是為做做樣子。外婆説,這樣的菜是拿來招呼客人的。記得那年,母親帶我和弟弟去親戚家拜年,吃飯時,六歲的弟弟看着眼前的`鹹鴨胗口水直流,最後實在忍不住,伸筷子夾幾次,在回家的路上,母親狠狠的批評弟弟。後來,長大才知道其中緣由。

大年七年級,孩子們都有一個固定的節目——拜年。我們會早早起牀,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拜年會得到一些好吃的,幾顆糖、一把瓜子都會讓我們心滿意足。一上午跑下來,我們總是會嫌衣服口袋小。於是正月裏,我們會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紙都會被夾在書本里珍藏着。

元宵節那香糯的湯圓下肚後,年味就慢慢淡起來。外婆會笑着對我們説:“小舌頭也要休息咯!”以後的日子裏,我們會經常咂摸着小嘴,回味那舌尖上縈繞的濃濃年味。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舊。

有關年味的作文4

又是一年除夕將至,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

剛到老家,爺爺忙起來了。他帶我去商店買了“福”字。經過爺爺一番叮囑,我們開始認真貼“福”。爺爺説“福”字是帶來吉祥幸福的,能祈禱在新一年過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貼,我們一聽,幹得不亦樂乎。我拿來一張金“福”字,往上貼時,爺爺説該把“福”字倒着貼,才能“福到”。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貼“福”字也講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門上倒着貼“福”!

除夕這天,奶奶忙了起來。她把磨好的麪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紅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鬆糕的原料。爺爺早已在灶前把火燒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會功夫,熱氣騰騰的咖啡色的鬆糕出鍋了。我看得眼花,來不及歡呼,奶奶又嫻熟地撒上芝麻﹑紅棗。在一旁的我早已饞了,趕緊切下一塊嚐了嚐,嗯——又香又甜,又鬆又軟,好地道的老家民間口味!

中午,奶奶用紅薯粉做了紅薯餃,餡是蘿蔔﹑瘦肉﹑豆腐﹑烏賊幹,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傳統的調料。一段時間後,奶奶把一個個紅薯餃放入蒸籠,過了一會,蒸籠周圍散發出陣陣香氣!出籠後,只見個個晶瑩剔透的紅薯餃衝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為快,夾一個放入口中大嚼起來,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滿頭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對我笑了笑説:“孫子,多吃點,這可是老家的特產,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過年,我們家都會收到壽桃,這是50﹑60﹑70﹑80﹑90甚至100歲老人的子女把壽桃送遍整個村子,他們送來時臉上洋溢着笑容,能讓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壽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長壽”。今年是奶奶70大壽,爸爸和爺爺挨家挨户地送壽桃,增進了鄰里之間的親情友情。老家過年的味兒就是也不一樣越!

初八,祠堂裏又開始唱戲了。祠堂裏樓上樓下是人滿為患,笑聲不斷傳來。我看了一會就不看了,因為我看不懂,也許是我沒耐心,只能看熱鬧。最後只剩下媽媽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鑼鼓聲、二胡聲還能傳出來很遠。整個祠堂則五彩繽紛,台上的戲子演得惟妙惟肖,贏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初九,我們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老家熱鬧的情景像電影一樣浮現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濃!

有關年味的作文5

其實總感覺這些年,春節的年味淡了。

過春節,中國人稱之為過大年,可見老百姓對春節之重視,場面之宏大。

是啊!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聲,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錢了,年味卻淡了,讓人遺憾。

從前,過春節時間比較長,從臘月的二十三,俗稱小年開始,春節就已經來到,這一天老百姓吃火燒、送灶君,祈求來年的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餃子等。大年七年級到處作揖,即給人拜年,大年八年級開始走親訪友,從大年七年級到大年初五,這是春節最為隆重的時間段。從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節的延續其,人們仍然陶醉在春節的氣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之後春節過完。

從前,春節是隆重的,剛到臘月,人們就開始“慌春節”,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春節,臘月二十三之後,開始準備春節的吃的、用的,無論家境富足和貧寒,都要盡一切可能,讓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從前,孩子們期盼春節的到來。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兒時渴望春節的到來。為什麼那個時侯的孩子都渴望春節的到來?因為那時,物質還不是很豐富,只有到春節才能夠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當然,家中的大人也會向孩子許諾,只要努力、聽話,春節給你買新衣服、玩具等。

從前,人們過春節需要鞭炮聲助威,需要煙火添彩。現在,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很多老百姓不再鍾情於鞭炮、焰火。沒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節也不熱鬧了。

現在的年味確是淡了。雖然過春節還要準備,由於物質豐富,手中有錢,隨手都可以買來,春節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可以辦齊;平時,老百姓的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節大吃了;從前,走親訪友才穿新衣服,現在,誰也不再穿舊衣服、補丁衣服,平時穿的衣服和春節沒有什麼兩樣;從前娛樂單調,廟會、元宵節是人們娛樂的好地方,好方法,現在,有電影、電視、網絡多種娛樂媒體,傳統的廟會、元宵節沒有了往日的魅力。

年味的確是淡了。

有關年味的作文6

年味兒有時候不一定是盛開在夜空中的煙花或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停的爆竹聲,但它一定是淺淺地瀰漫在我們心底的幸福。——題記。

四個字的年味兒

新年裏的第一天,睡意惺忪,QQ上的小企鵝忙乎得不停,我以為自己眼花了,發來怎麼都是這四個字——新年快樂。

走出家門,扎羊角辮的小女孩,放煙花的男孩突然停下來,不約而同和我説四個字——新年快樂。

收到筆友的來信,開頭也是四個字——新年快樂。

這個世界怎麼了?鋪天蓋地都是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也許和“happynewyear”一樣。一年365天,雖然不是每天都説,但它是每個人心中沉睡的温暖。當這句話被喚醒時,空氣中就像花挽着花,都是芬芳。我在心中細細地揣摩這四個字的力量,曾經零落在心頭多少的詞句,為什麼只單單漏了這一句?

原來我以為“新年快樂”這四個字是老土的,但是每個人都期盼都得到這老土的幸福,我沉浸在這四個字的燦然和温暖中,嘴邊也不禁勾起一絲笑,手心輕輕捧起那老土的温暖。

彎彎的年味兒

新年時的妹妹彷彿只有一個表情——彎彎的眼睛和彎彎的嘴巴。

也難怪七八歲的小孩最喜歡過年。她們穿着一身嶄新的衣服,明亮的眼睛好像如獲得糖果那般開心。我喜歡她們嫩芽一般地説“新年快樂”。新年,就意味着她們幼小的生命將一寸寸地長大。長大,在小時候好像只有魔法師才可以用的詞語。我們那時都像彼得·潘,以為永遠都可以擁有一片單純的天空。如果時光倒流七年,我想我也可以單純地對天上的煙花拍手,好像滿天散落的不是煙花,而是我新年的願望。

這些慢慢長大的安琪兒喲。

年味兒在每一個孩提時代總是彎彎的,如月牙一般,像糖果般被珍藏,年味兒在每一個幼小孩子的瞳仁裏發酵得越來越濃。

圓圓的.年味兒

元宵節算是春節的最後一潮了。

素來不喜歡吃湯圓。嚐到這東西的第一口,舌尖上似乎能開出甜絲絲的花來。第二口,第三個下去便覺的有些甜膩。今天不知道怎的,也許是想到春節的末了吧,一口一口地吃完了湯圓。這圓圓的東西在我嘴裏滾着,有磨去稜角的温潤。我突然想起了那些關於湯圓的故事。我的指尖在空氣中慢慢劃出一個圓形,彷彿看見了誰淳樸的幻想和幸福。

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比喻來給生活,那麼誰都有權利把生活想象得更美好。圓圓的年味兒裏咬開來是圓圓的幸福。

有關年味的作文7

一年一渡的新春佳節到來了,但令我最難忘的還是那洋溢着濃濃的年味的除夕之夜。

除夕,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每到這一天,遠方的親人都要回到家裏與親人團聚,吃上一餐團年飯,表示一家人永遠團團圓圓,相親相愛,幸福美滿。

晚上,我吃過年夜飯,全家人都一起觀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12點的鐘聲敲響了忽然,“噼裏啪啦”的一聲鞭炮聲印入耳簾,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禮花的聲音彼伏着,像是在與過去的一年告別。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還是那“非花卻比花甚之”的禮花了。十幾支禮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赤橙黃綠青藍紫,樣樣俱全,奼紫嫣紅,把夜空裝點得美麗、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晝。“通!”地面上又升起個通體發紅的大火球。它飛到半空,“啪”的一聲,化作千萬顆小火星飛濺開來,拖着長長的、閃光的尾巴緩緩落下,好似翩飛的蝴蝶,從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風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個調皮鬼,給它們塗上七彩的顏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顆顆發亮,五顏六色的火焰拖着長長的尾巴,爭先恐後,前仆後繼地躥上夜空;瞧!那邊升出了“天女散花”,這裏出現了“孔雀開屏”!哇!再瞧瞧那裏的“含苞待放”……

天空中頓時成了“花”園,“花”的海洋,璀燦奪目,火樹銀花,多美呀!多麼熱鬧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隨着一聲聲清脆的響聲,那漂亮的禮花托着一條美麗的長尾巴,在天空中劃下一道道拱們之後,“閃亮登場”了。禮花五彩繽紛,爭奇鬥豔,把節日的夜空裝點成美麗的大花園!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羣羣衝上天空,又慢慢落下來;有的像秋菊、月季,萬紫千紅,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竄上天空,剎那間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頓時像炸開了鍋似的,沸騰不已。那各種各樣的`喜慶聲連成一片,好似響徹雲霄的交響樂。真是動聽極了!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響聲在天空中迴盪。炮仗、鞭炮雙管齊下,一個個直衝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這邊的聲音弱了,那邊的又起來了,聲音此起彼伏,連綿不絕。鞭炮聲、炮仗聲匯成一股歡快和諧的交響樂,為這無邊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耀眼的禮花在空中閃爍,鞭炮聲聲震耳欲聾,家家户户燈火通明,那五彩繽紛的禮花映紅了大地,映紅了天空,這絢麗的色彩,不正象徵着我們祖國的錦繡前程嗎 ?

有關年味的作文8

“噼啪——轟!”一陣又一陣鞭炮聲從窗外傳來。我不禁想起了熱鬧的年,想起了那濃濃的年味……

距離大年三十還有兩天,或許是連天空也覺得這個年單調了一些。於是,天空最美的孩子——雪花,也湊起了熱鬧。我戴上手套、帽子,準備和雪花一起嬉戲。雪花像穿着芭蕾裙的舞者一般,在白色的大地上空翩翩起舞,潔白的身軀,曼妙的舞姿,大地也陶醉了……鞭炮的紅衣是大地的紅暈,五彩的霓虹是大地的新衣。啊,最讓人喜悦的時刻已悄然來臨……

儘管是大雪紛飛,寒風呼嘯,可依然阻擋不了新年到來的腳步,減少不了人們喜悦的笑容,隱藏不了人們忙碌的身影。街道兩旁,各種各樣的掛飾綴滿了樹梢,紅彤彤的中國結似彩虹一般掛在街道上空,紅色的店鋪滿滿地擺完了一條街。街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吆喝聲,叫賣聲,歡樂的歌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首別有趣味的《新年交響曲》。商場裏,人們擠在櫃枱前,大方地包攬着各色年貨,在這樣擁擠的場景中,也不乏“對不起!”“很抱歉!”的'對話,可更多的還是“謝謝!”“沒關係!”“新年好!”的話語,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大年三十,晚上《新聞聯播》過後,我們院子裏的小夥伴開始了我們每年的必定節目——放煙花。哪知大人們比我們還心急,早早放起了禮花。“呼——呼!”又一個禮花散開,“啊!你們看!”姐姐叫了起來,“好漂亮啊!是金色的,還有粉色的和綠色的,也有紫色的呢!”天空中,一朵又一朵鮮豔的“花兒”開放,讓人真有一種走進春天花園般的幻覺,又好似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表演的魔術一般,每一個細節都是那麼吸人眼球。禮花炸開,一個個小小的彩點兒如水滴一般輕快地跳躍着,在漆黑的夜幕上滑落,照得大地如同白晝,夥伴兒們臉上露出興高采烈的的神情。家家户户開了窗,開了門,人們帶着微笑一同欣賞着這夜色美景,光亮照耀在每一張幸福的臉上……

七年級,“新年來,福氣到,家家户户拜大年!”親人們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便會在一起計劃好每天的行程,給每個親人朋友拜年,小孩子們也便有了難得的歡樂時光。所有的人坐在一起圍着火爐,談談自己過去一年的收穫,説説自己對新年的展望,陣陣歡聲笑語久久迴盪。屋外,人們在那蜿蜒的田間小路上,相互攙扶着,説笑着,温暖、關愛、親情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年,熱鬧的味道;年,關愛的味道;年,歡樂的味道;年,親情的味道。這個年,年味濃濃……

有關年味的作文9

對於城市裏朝九晚五的人們來説,年味就是飯店裏上下半場的火速年夜飯,就是原來天空中璀璨的煙花,現在閃爍的星夜,是微信的紅包,羣發的短信……

而對於離開城市,下到鄉村的我,年味就是腳踩的泥土,就是搶佔露天茅坑、臭美的鴨子,就是皺紋爬上眉梢,步覆蹣跚的爺爺,是叔叔自賣自誇的年夜飯。褪去了城市的繽紛與繁華,離開了水泥地,高樓大廈,老家的年味是,是一年一度的“盛宴”。

出嫁日。喬遷喜。滿月宴。

老家過年,不僅僅是年三十的年飯和跨年的春節晚會,更是各種宴席扎堆的時間。於鄉里人而言,一年到頭都在外打工,很難有機會合家團圓,也很難有機會使鄉里鄉親聚在一起。

於是過年前後,嬌美的'新娘在暖冬時,披上聖潔的嫁衣;人們舉起紅酒白乾恭喜在外打拼的朋友終於賺足了立户金,遷入新居;可愛的寶寶藉着喜慶的時節辦上一個滿月酒,見見他忙碌的叔叔阿姨們。

這時的年味不再是辭舊迎新,不再是“總把新桃換舊符”,而是所有喜慶的總和,所有幸福的積累。它使獨居老人開懷,使親朋好友舉杯共酌。

粉蒸肉。觀賞魚。老滷味。

沒有松鼠桂魚,沒有鮑魚鼎湯,沒有剁椒魚頭,有的就是趙家村自制粉,用來蒸魚、蒸肉還可以蒸菜。鄉里人的餐桌上,都是自家的鄉土祕菜,老滷味就是隔壁家三爺爺做的,一身深藍色的制服,是原先三爺爺幫人掌勺時的統一服裝,指頭夾着一根煙就幹活了,揉麪、切菜、切肉、成團、浸油、下鍋,自有一番年味。

再就是那觀賞魚了,雖不吃,但夠看,紅的、黃的、綠的佐料讓人覺得年年不僅有餘,更有五彩的生活。

回鄉人。鄉里人。一家人。

老家的房子,門户相對,總是開敞着的,過年時,東家借米,西家借炭,就像是一家人。

叔叔總打發弟弟向別家借材料,弟弟則自稱專業跑腳的。

到了人家家,別人就問:“你是哪個屋裏的啊?”弟弟便説:“去就會軍屋的。”

別人就懂了,馬上拿上自家特色,抱給弟弟,還讓弟弟帶上些其它吃食。

回鄉後,我聽到最多的是:

“璇璇,你回來過年了,來,帶上雞蛋回武漢。”

鄉里鄉間的年味是有着泥土芳香的,伴着最幸福的味道。

有關年味的作文10

快要過年了。老人們都按照習俗操辦一些年貨。今天,我和媽媽去幫外婆,外公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外公讓外婆搓,自己去炸。可外婆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外公炸糊或是不熟。最後,外公同意了。於是,我,媽媽,外公三人負責搓麻花。外婆自己負責炸麻花。外婆給我們端來一盆面。外公把它們切成了一條一條的,媽媽和外公開始搓麻花了。我看着她們搓出來的麻花心裏真是急啊。我邊看邊問外公怎麼做。外婆耐心地説:“把小塊面搓成細長條,握住面的兩頭,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後,提起兩頭面條會自然捲到一起,形成麻花擰勁狀。”我邊做邊看外公做。外公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終於成功學會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裏給外公看。外公樂呵呵的表揚我:“哦,哦,真不錯,有點傳統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孫真聰明啊!”媽媽也複合“是啊,是啊,真不錯啊!”終於學會了,我興奮拿着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發上。開始漫不經心的為自己的小麻花編了首歌謠:“都説麻花兒香,香裏帶着甜,都説麻花甜,甜裏透着香……”我的歌聲引來外公的讚許聲和笑聲。

我忽然感覺外婆一個人在廚房挺孤單的。就拿着搓好的麻花。去找外婆了。看着外婆熟練的把麻花放油鍋裏,那小麻花在油鍋裏上下翻滾。一會就變成金黃色。我心裏癢癢的。就問外婆能不能讓我也炸上一根外婆開始説不行。因為怕我被油燙,説要過年了。可外婆哪能經起我的軟磨硬泡。最後,外婆教我:“要貼着鍋邊慢慢的放進去,一定不要往裏用力扔。那樣會濺起油花的。”我按着外婆的方法。慢慢的將一根麻花放進油裏。我繼續往裏放。放了幾根之後,外婆叫我停下了。説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會我放的麻花就飄了起來。一會就變黃了。等它一出鍋。我就拿出外公和媽媽嚐嚐。看着外公和媽媽都十分高興。我也特別高興。我看搓成長條的`面,真的像長鬍子。就將它貼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鬍子。大家被我的幼稚舉動笑的前仰後合。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外公,此時也盪漾着無盡的笑容。最後,連我自己都被逗樂了……

這次幫外婆炸麻花。我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決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為,這麻花炸出了歡樂。炸出了知識。炸出了團圓。

有關年味的作文11

看,街上的節日彩燈亮起來了,紅燈籠也掛起來了。聽,窗外時不時傳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走在大街上、市場上、超市裏,看着腳步匆匆滿載而歸的人們,才知道盼望着盼望着過年的腳步更近了……

我的家鄉在xx,那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村子裏有二十幾户人家。小時候的我最喜歡過年,臨近年關時和大人推着木車子去附近村子裏辦年貨,平時想吃的不捨得買的,在這個時候可以問大人要點。還有最重要的是快過年那幾天,就不用放羊了,家裏養了一羣羊,記憶中的我,放假後每天都是在山上跑來跑去,不放羊就可以在家,痛快的找小夥伴們玩,一起玩踢毽子,跳皮筋。一年到頭買不幾件新衣服,過年時可以買身新衣服,把新衣服小心翼翼的放在枕邊,興奮的睡不着覺,每天一遍一遍的試穿照鏡子,就等着過年那天穿上。家裏平時忙,也沒空收拾收拾,我和哥哥會在這個時候把院子掃的乾乾淨淨,屋子裏也會擺的整整齊齊。我家每年都會養豬,臨近年關時村子裏的`男男女女都會來幫忙殺豬,大家忙的不亦樂乎,燉一鍋白菜肉,一起喝酒聊天,剩下的肉賣一些,自己家裏留一些,來犒勞這一年的辛苦。媽媽在炸年貨,各種葷素丸子,麻花是我的最愛,我就蹲在火爐旁一邊燒火,一邊吃的滿嘴流油,還有媽媽蒸的玉米白麪饅頭,奶奶蒸的花饃饃,媽媽用豬頭熬肉凍,滿屋子的肉香味,我在一旁焦急的等待着啃骨頭…此時此刻滿腦子裏都是兒時年味的回憶,這些回憶在我腦子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讓我留戀,讓我不管在哪裏,不管是什麼年紀,每當想起來它,總能讓我內心波瀾,眼眶濕潤,這也許就是永遠不能割捨的家鄉情,讓我這個在外的遊子每當想起它心裏都是暖暖的回憶。這些回憶,在這濃濃的年關讓我更加想念,想念家鄉,想念親人,想念家裏的味道,想念那濃濃的年味。

一年365天,有很多節日,但是春節這個節日,有着特殊的含義,它是人們嚮往和平,嚮往團圓,嚮往美好的象徵。此時此刻,夜已晚,停下手中編輯的文檔,就讓這美好的回憶伴我入睡,夢中我彷彿看見了裊裊炊煙的村落和人們忙碌的身影……

有關年味的作文12

“快點,把媽媽單位發的春聯貼上!”爸爸説。

貼上那紅底黑字,下方還印着兩條小蛇的春聯。我無意間把頭一扭,“金蛇起舞……金蛇……有户人家貼的對聯和我們家的模樣一樣,要是我還小,看到這情景一定會歡呼雀躍,“別人和我們家的一樣!現在的我的確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回家問媽媽為什麼對聯與別人家的一樣,媽媽隨口説:“這是農行宿舍,住的都是農行員工,當然發的一樣,貼的也都類似嘍!”我一愣,又猛然想起,在課本上看到的一副對聯的黑白照片,一户人家在親手寫春聯,那歡聲笑語好像已經灌滿了我的內心,大人的心思我也明白,不就是兩個字“麻煩”或者三個字“沒時間”

時間一流,到了除夕晚上,在這世界上,在這世界上生活了十二年的我明顯覺得,年味消散,我下樓燃放小煙花,不經意間望了對面一樓的兩户人家,一户人家的兩個小孩子,各自手握一隻手機狀的東西正全神貫注的看着,大人們也沒有説説笑笑,好像都在上網,幹什麼的,一點兒也沒有過年的氣氛,另一户人家大概也是如此,難道正是一位科技的發展阻礙了親情嗎?

回家望望掛起的燈籠。也慘進了許多洋元素,這兒一個蕾絲邊,哪兒畫上一個方給子,曾經一如我腦海的那種鋪市而又傳統的大紅燈籠到哪兒去了呢?或裝點一些祥雲,一些生動的動物,可現在呢?這也不能怪大人,街上大部分都是這個樣子,那種傳統的大紅燈籠已經十分“稀有”

是啊!隨着科技的發展,西洋節日及元素波及全國,並且吞沒了大部分中國傳統元素,人民也越來越對洋節日感興趣,隊中國的節日越來越冷漠,曾經的談笑風生,變成現在的一片死寂,曾經的`創意想法,倒被現在高級印刷、複印全面的統一;曾經的忙忙碌碌,變成現在的簡單了事;曾經的正宗年味,也被西方節日所侵略……

中國的春節屬於中國,但是中國人怎樣過的好這個節已是一個問題?!

我小歎口氣,但是又立即拉起爸爸媽媽的手,開始與他們回覆曾經的氣氛,又端來飲料和飯菜,打破沉默,為新年乾杯,共同回憶難忘的時光,展望和祝福新的一年!

有關年味的作文13

二月十四日。放假。收東西。回家。

回家的路上,窗外的雨聲淅淅瀝瀝。透過蒙蒙煙雨,我看見深巷中的大紅燈籠撲閃着眼睛,我看見飯店門口張貼出了“年夜飯”的字樣,霓虹燈下的城市,無一處不體現着繁華與喧鬧,我突然意識到,新年就要到了。

回到自家的小區時,已是十點鐘的光景,幽暗的燈光下,道兩旁的樹在雨中微微搖擺着,好不悽清!年雖已近,我卻絲毫沒嚐到“年”的滋味,只是想着,今年的`春節,可是意義非凡的呢,但不能回老家團圓,又如何能有年味呢?

記憶中的春節如此浮現。

外公斟着小酒,在桌前分享着兒女們一年的喜怒安樂;外婆忙碌於廚房的火炕前,家中兒女多,她得一大鍋一大鍋的做菜。大人們在一旁又撐了張桌子,在玩着牌,互相打趣着。小姨抱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在房間看電視,我也過去,拿着糖逗兩個小可愛叫“姐姐”……

春節在記憶中是人多的,喧鬧的,也是幸福快樂的;分離一年的親人們又重新聚在父母身邊,歲月的流逝可抵擋不住這血濃於水的親情。

二月十八日,大年夜,也是這年的最後一天。

早晨的太陽照在了臉上,也照亮了整間屋子。這幾天休息的好,因此,看到雨過天晴後窗下的一片翠綠時,心情也愈加晴朗起來。吃過早飯,一條短信映入眼簾:今年過年雖不能一聚,但一家人心連心,祝你們一家新年快樂,丫頭明年大學聯考一定能考好!這是舅舅發來的祝福,温暖的話語,似把我又帶回了他們身邊。

我想到了我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想知道,若王維知道親人也與他一樣思念彼此,那份愁苦之情是否會減輕些許?我又想到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心在一起,距離又怎是問題?即使在此佳節看不見外婆外公慈愛的笑容,聆聽不到舅舅小姑們的淳淳教誨,捏不了弟弟妹妹們可愛的小臉,年也並不因此而冷淡了一絲一毫,正如此時,我在思念着老家的親人,他們或許也在談論着我們一家,這就足夠了,年的味不也正是在此麼?

晚上,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吃年夜飯。媽媽感歎一句,“現在老家可熱鬧吧。”在周圍炮竹聲的洗禮中,我似乎咀嚼出了真正的年味,那就是一份親情的樞紐,那就是一份“一家人”的喜悦!今年,我們一家也可與家中親戚“千里共嬋娟”,共同吟誦着“炮竹聲中一歲除”的意藴。

我開始期待十二點各地天空上綻放的煙花。

有關年味的作文14

這是我18歲過後過得第一個年,記憶力的張燈結綵都還殘存了那麼點。親情的温暖或許在慢慢減淡。出於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理由,整個重慶市在20xx年歡慶之際。沒有同往日的張燈結綵和熱鬧喧騰。整個大街上儘管是大年三十也少了一絲紅色。今年的信念姑娘或許結了婚,羞得不敢再出來見人,我無比希望她不會永遠躲藏,能有從來見我們的一日,那日必定熱鬧非凡,光暈和彩色充斥佔滿整日重慶,大街小巷上必定全都是歡慶着新一年的人兒,為了一年的忙碌生活,為了展望新一年的歡慶景象。我們都將會在大年三十里站在空地上,在夜市裏(估計大年三十也不會有什麼夜市出來,畢竟是人團圓的日子)。我們會把自己雙眼閉着,共同期許我們未來美好幸福的明天。共同為自己昨日而感恩祝願。許下新一年的願望。我想,一定是充滿愛與光亮。

但我覺得年味消逝不僅如此,許多天前看過一篇文章。説中國的幸福感隨着城市的發達而減少。的.確,我們如今的生活在平日裏也能得到以前不易得到的一切。原來過年才有的渴望,包括六零年代的大米飯,八零年代的小布衣,九零年後的甜蜜糖果,在平日裏,我們都能遇見都能動用我們如今很豐裕的現在去實現我們以前的渴望。金錢的富裕卻降低了我們的幸福度這不得不説是一種時代的退步。但把這歸結給進步這個東西,實在有些不大合理。進步是一件好事情,究根結底,是我們越來越浮躁的心,我們想要什麼呢,想要的很多,只是我們以前那麼渴望的東西變成常日裏隨處可見,只是由於自己缺失了一個對平凡的渴望。有人在評論裏寫了這樣一段話。平時吃鮑魚,過年也吃鮑魚。把過年的味道和風俗糟蹋的到底。過年是什麼。是隔了很多月沒見的親人朋友相互寒暄,互相關心。但是如今都變成了互相敷衍,網上的段子很搞笑。也很現實。做了一段過年時候親人的問答。當時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覺得心裏還是有些寒心的,為什麼如今的過年和人們的心變得如此。把別人的關心當做了負擔,我也承認有時候他們過於關心的話語確實挺讓我們無奈。讓人感到特別沒趣。

但是逃離別人的關心,在我們歡聚在一堂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有些不忍心,年味還是該有,親人的親切的問話還是該回,這不是關不關你事的問題,是我們對你有的最基礎的人文關懷和一種愛護而已,想了解你的最近狀況,想知道你的近期打算 想為你操操心,儘管他們確實不能改變什麼。

用心去感受過年吧,讓我們真誠的去過這麼些年。讓消逝的年味活起來。

有關年味的作文15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的老家味,從我的記憶深處傳來。

老家味是秋日清晨盪漾在空氣中的桂花香。爺爺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裏擠出來,從未掩好的窗户裏鑽進屋裏,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並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後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着一點點早晨的濕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鑽進你的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着香味去尋它的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着,只聽見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了牀,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裏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裏的有時香的沖鼻,花朵也沒有城裏的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順着味道探尋。

老家味是豬圈草棚裏臭烘烘的,陰冷的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着我愉快的童年回憶。草棚裏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於牆角那堆黑漆漆的東西吧。偶爾會有幾隻睡過了的雞從草棚裏不緊不慢地踱着步過來。有一次,姐姐帶我到後院摘了白菜,一起餵豬。不好聞的味道始終瀰漫着,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隻窩在牆角的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的脆響,歡樂極了。

老家味是大鐵鍋裏炒出的飯菜的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户户的`煙囱裏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淨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裏翻炒着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顏六色的食材在鍋裏跳躍着,彷彿是害怕自己被燙到而跳着腳。鍋裏還冒着點點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發光。廚房裏當然還會有嗆人的濃煙味。姑姑總是端着板凳,坐在灶台後,一面添着柴火,一面與我們聊天。香味與煙味混雜在一起,讓我一邊流着淚一邊仔細嗅着各種菜的香,既滿足卻又難以忍受。可每當菜端上桌,一股温暖的香味撲鼻而來,只讓人心生對家的眷念。

老家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老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