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漢語 > 咬文嚼字

漢字趣編(之九)死

欄目: 咬文嚼字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漢字趣編(之九)死

死:是“歹”與“夕”合成的字,“歹”表示殘骨,“夕”是爬在地上的人。“死”是會意字。在漢語中,死的同義詞很多。這是由於中華文明的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風俗各異、民族心理內涵豐厚、宗教觀念複雜、中國社會長期等級森嚴等原因影響的結果。 在奴隸社會,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天子死,除了崩、薨外,還可以稱崩殂、宴駕、山陵崩等。人君死後,未定諡號之前,叫大行。一般官員和百姓死亡,則稱歿、殂、千古、殞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棄世、故、終等。父母死後,孩子們則諱稱孤露、棄養,長輩去世則婉稱見背。佛道徒之死,説法更多,如涅般、圓寂、坐化、羽化、示寂、仙遊、登仙、昇天、仙逝等。仙逝現也可用於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在現代社會,死可以稱為安息、長眠、逝世、長逝、謝世、離世、亡故、永別、訣別、疾終等。口頭則一般婉稱老了、沒了、斷氣、壞了、過世、走了、去了等。
“死”還有許多特殊意義的諱稱,如:就義、獻身、犧牲、捐軀、殉國、殉職、遇難、夭折、病故、壽終正寢、與世長辭、心臟停止了跳動、停止了呼吸、去見馬克思等、去黃泥公社報到等。
對厭惡的人的死,也有很多説法,如:見鬼去了、終於完蛋了、翹辮子了、兩眼一瞪去了、見閻羅王去了、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了、滾蛋了、被小鬼帶走了、罪有應得、惡有惡報等。
人的死是一件大事。面對死亡,中國人往往採取存而不論的策略,執着於現世的生活。中國人往往忌談死亡,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就是對死亡問題採取迴避擱置的態度。他告訴人們,人應當把注意力全部投入當下的現世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慮死亡及死後世界的問題。而西方人對死亡往往採取直面正視的態度,往往更執着於精神上的超越。
當然,説中國人迴避死亡,並不是説中國人沒有正視死亡的勇氣,而是或他們知道生命之短促時光之不可挽回而產生的一種對現世生命的執着。死亡的痛苦與焦慮也會剝蝕他們的心,從而使他們走上自己的超越之路。
司馬遷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文天祥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對於死亡的思考。
Tags:趣編 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