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鄧子恢簡介

欄目: 中國軍事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1.3W

鄧子恢

鄧子恢簡介

鄧子恢(1896.8.17—1972.12.10),閩西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曾用名鄧建中。

生於福建龍巖東肖區龍泉鄉泉井村。1916年畢業於福建省立第九中學,曾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後赴日本東京留學,1918年回國。五四運動後,曾於1921年在龍巖參與組織進步青年團體“奇山書社”,傳播新文化、新思想。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參與組織江西崇義縣“五一”暴動,隨後回龍巖,組織農民協會,建立中共基層組織,開展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1928年3月與郭滴人等領導龍巖後田農民起義。4月任中共上杭縣委宣傳部部長,後到永定參與組織農民武裝,開展農民運動。7月任閩西暴動委員會副總指揮、閩西紅軍第7軍19師57團黨代表。1929年3月任中共閩西特委書記,組織農民舉行武裝暴動,配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入閩作戰,並參與領導創建閩西蘇區。同年7月主持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閩西特委書記。1930年3月起,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後兼閩西紅軍學校政治委員和紅12軍政治委員,致力於閩西蘇區和紅軍的建設。1930年10月調任中共福建省委巡視員、閩西蘇維埃政府經濟部部長。先後到閩中、閩東、閩西地區發動與領導農民運動,整頓紅軍游擊隊,開展土地革命和工農武裝鬥爭,建立遊擊根據地。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財政人民委員。主持建立和統一中央蘇區的財政制度,制定發展蘇區經濟的各項政策和措施。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返回閩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部部長兼民運部部長,後任副主席,與張鼎丞、譚震林等領導閩西地區軍民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多次挫敗國民黨軍的“清剿”,保存了革命武裝力量。

1937年7月代表閩西南軍政委員會與閩西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達成該地區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協議。1938年3月與張鼎丞、譚震林率領新四軍第2支隊由閩西開赴皖南後,留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部長,堅決貫徹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發動羣眾,擴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1939年5月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兼任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協助張雲逸等率部向東發展,開創淮南津浦路東和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1940年3月在來安縣半塔集組織指揮不足千人的部隊,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擊退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韓德勤部8個團的進攻。同年5月參與組建淮南津浦路東人民抗日聯防辦事處,兼任主任。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第4師政治委員和中共淮北黨政軍委員會書記、中共淮北區委員會書記。在1942年冬季反“掃蕩”中,與師長彭雪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率主力部隊跳出日偽軍的合圍圈,迂迴轉戰33天,取得反日偽軍“掃蕩”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後參與指揮山子頭等戰役。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書記兼華中軍區政治委員,領導華中解放區的建設,開展土地制度改革運動。1945年冬起先後參與組織指揮高郵、蘇中、宿北等戰役。1947年1月到山東,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參與領導山東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同年在渤海地區與張雲逸組建中共華東後方工作委員會,組織軍民支援前線。1948年5月調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書記兼中原軍區副政治委員,參加淮海戰役後方支前的組織工作。1949年3月被選為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三書記、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解放中南的重大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兼中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主持中南地區的黨政軍工作,參與領導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的鬥爭。1953年後,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曾被選為中共第八、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2年12月10日病逝於北京。著有《龍巖被壓迫階級的現狀及其出路》(1926)、《福建抗戰的基本問題》(1937)、《新四軍怎樣做政治工作》(1938)、《閩西三年游擊戰爭》(合著,1959)等。

Tags:鄧子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