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鄧拓簡介

欄目: 中國文學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2.64W

短文兩篇課文研討

鄧拓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談讀書》

這篇隨筆的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但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就是一個觀點。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説,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讀書的好處。而後從反面指出讀書中的三種偏向,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第二,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指出讀書要仔細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於文字推求。主張對不同的書採用不同的讀法,或選讀,或瀏覽,或通讀,或精讀,有的書可只讀摘要。在分析讀書、討論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後,提倡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

第三,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先説明各種學科的書籍,閲讀後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説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2.《不求甚解》

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自己的主張。

作者在第一段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説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首先,要養成“好讀書”這個習慣。只有“好讀書”,才能談到“求甚解”這個問題。其次,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而“會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淵明每有“會意”,就十分高興。

第四段,説明因為“會意”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説“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因為書不一定都能讀懂,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説明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而是瞭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以普列漢諾夫為例,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實際上做了許多曲解。今天我們讀經典著作,一定要虛心讀,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第六段,介紹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態度讀書的。舉了諸葛亮的例子。諸葛亮讀書是“觀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於精熟”高明,知識面更廣,瞭解問題更全面。

第七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從反面説,“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第八段,緊接上一段的意思,説明陸象山的語錄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後一段,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閲讀。因為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的。

總之,這篇雜文全面解釋了陶淵明的原話,揭示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並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作了否定。在批駁過程中闡述的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覆閲讀的正面主張,也就順理成章地立起來了。

二、問題研究

1.《談讀書》

這篇隨筆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隨筆對英國以至世界影響都很大。培根的隨筆,風格平易流暢,筆法靈活,語言警闢。全文好似一篇談話,富於針對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飽學之士,對世人的諄諄告誡。

作者運用比喻説理。例如,“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來説明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作者運用排比説理。例如,“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又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樣寫,所説的道理十分顯豁,讀起來富於氣勢,增強説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運用對比説理。正面説了以後,再從反面來説,使説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開頭從正面説了讀書的目的,接着又從反面説了讀書的三種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後一個層次,先從正面説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從反面説讀書可以彌補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2.《不求甚解》

①到底應該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説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有人認為,除了不要“咬文嚼字”符合陶淵明本意外,其餘不是陶淵明的意思。陶淵明愛好讀書,而且執着個人見解。《雜詩》説:“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移居》説:“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説明讀得相當深入,對疑義還要作一番辨析。其實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除枝葉,達到提要鈎玄、取其精髓的目的。這是道家不拘形式,專注精髓的一種方法論。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贄《四書評序》讚揚説:“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見蔣成《語文教學的儒道之辯──從“不求甚解”説起》)這種看法可供參考。

②為什麼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我國傳統的文化中,儒家與道家之間區別很大。儒家入世,為國、為家、“克己”、無我;道家遊世,以宇宙自然為本,張揚個體生命。兩家世界觀、人生觀不同,讀書方法也不同。道家的讀書方法以陶淵明説得最為明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就成為儒家批評的目標。

儒家對待讀書,講究嚴謹、精細,其理論以孟子“以意逆志”為基石。宋代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説:“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清代詩論家馮班則要求像鄭玄注《禮》、毛萇注《詩經》那樣深入地去讀書。因此,儒家批評道家的讀書方法,就毫不奇怪了。

練習説明

一、你讀了近十年書,對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經有了一些認識。熟讀這兩篇短文,在關於讀書的這些問題上,你有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體驗學習這兩篇短文,把兩篇短文中的精華化為自己的東西。

不妨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在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談。

二、揣摩《談讀書》中的下邊兩段文字,説説它們的觀點是什麼,又是怎樣闡述這些觀點的。

1.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從“人之才智但有滯礙”到“皆有特藥可醫”。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把握《談讀書》一文中的某些觀點,以及瞭解作者是怎樣論證觀點的。推而廣之,期望學生能掌握或者瞭解兩篇短文的所有觀點和證明觀點的方法。

1.觀點:讀書能夠塑造人的性格。

用歸納法證明觀點。先列舉六門學科的作用,最後加以歸納。

2.觀點:讀書能夠彌補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證明觀點。

三、《不求甚解》中説:“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説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順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對這兩種意見,你是怎麼看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先介紹有關資料,引導學生充分準備後,才有可能討論得起來。

葉聖陶先生在《讀〈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説:“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強調閲讀就是順着作者思路,進入作者胸境。這樣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難重逢了。

葉老批評陶淵明“疏狂不可循”,是因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閲讀理論。他説過,閲讀是通過文字這道橋樑,與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葉老認為,文本意義是確定的,它先於閲讀已潛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礦藏埋於地下,蘋果核包在蘋果裏頭,只要用適當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見,葉老批評陶淵明,是儒道兩種閲讀方法之爭,也是閲讀理論中的作者理論與讀者理論之爭。

四、把《談讀書》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來,並選出你最喜歡的一條作為論點,試着給它配上幾個論據,寫成一篇議論文。

《談讀書》中名言警句迭出,讓學生積累下來,好處多多。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沒有進行論證,但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學生不難找出一條來試着論證一下。教師可適當進行指導。

教學建議

一、這兩篇短文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談讀書的;在寫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論,一是駁論。兩篇文章可以作比較閲讀。

二、《談讀書》一文,應加強誦讀,力求熟讀成誦。課文是淺近的文言,在閲讀中也許會遇到語言障礙,應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掃除語言障礙。課文中名言警句較多,應指導學生摘錄下來,並學會運用。

三、《談讀書》的譯文有幾種版本,除本文外,較有名的還有水天同、呂同六、何新等人譯文,可找來供學生比較閲讀。如果有的學生英文水平尚好,可以把培根原文拿來,與幾種譯文對照閲讀。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語言運用的一些奧妙。

四、《不求甚解》是一篇雜文,但也是一篇駁論。不妨指導學生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體會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地駁斥對方論點,同時闡明自己觀點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時,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五、關於讀書問題,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議論過,但常談常新。學生對於這個話題,一定會有自己的經驗教訓可談。應指導學生聯繫自己讀書的酸甜苦辣閲讀這兩篇文章,力爭在讀書和做人方面獲得較多的啟示。

六、《不求甚解》主張的是道家的讀書法,此外還有儒家的讀書法,應該説這兩家各有長短。這方面爭鳴較多,可以引導有興趣的學生作一番探究。

有關資料

一、關於培根(王佐良)

培根.f.(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他自稱“以天下全部學問為己任”,企圖“將全部科學、技術和人類的一切知識全面重建”,併為此計劃寫一套大書,總名《偉大的復興》,雖然只完成1、2兩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響。例如他在用拉丁文寫的《新工具》(1620)一書中提出的“四假相説”,有力地揭露了中古經院哲學的主觀、片面、語詞混亂和盲目崇拜傳統權威等弊病,為英國經驗論哲學的興起掃除障礙。他強調通過實驗去揭示自然界的祕密,獲得知識,並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因此馬克思稱他為“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此外,培根還寫了法律著作、歷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遊記《新大西島》(1626)和58篇短文組成的《隨筆》。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於1597年,只包含10篇極短的摘記式文章;經過1612年、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個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在書中寫了對世家子弟的“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這是書的副標題),內容涉及哲學思想(如《真理》《死亡》),倫理探討(如《忌》《愛》《利己的聰明》),做官祕訣(如《高位》《黨爭》),處世之道(如《友誼》《詭詐》),治家準則(如《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還包括了對若干具體問題的建議(如《讀書》《旅行》《營造》《娛樂》),也不乏對藝術和大自然的欣賞(如《美》《庭園》)。

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鋭利,説理透徹,警句迭出,例如:“善擇時即省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順境易見劣性,逆境易見德性。”“一切騰達,無不須循小梯盤旋而上。”“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這些話充滿成熟的人生經驗,而寫法則務求清楚達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當,但都來自實際。培根的文章也寫得富於詩意。詩人雪萊讀了他的隨筆《死亡》篇以後,曾讚歎説:“培根勛爵是一個詩人”(《詩之辯護》)。

英國本無隨筆,由於培根的示範,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對此培根有開創之功。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

二、培根《論學問》(水天同譯)

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的用處是對於事務的判斷和處理。因為富於經驗的人善於實行,也許能夠對個別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斷;但是最好的有關大體的議論和對事務的計劃與佈置,乃是從有學問的人來的。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於用做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學問鍛鍊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驗的鍛鍊;蓋人的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而學問的本身,若不受經驗的限制,則其所指示的未免過於籠統。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因為學問的本身並不教人如何用它們;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不要為了辯駁而讀書,也不要為了信仰與盲從;也不要為了言談與議論;要以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説,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有些書也可以請代表去讀,並且由別人替我作出摘要來;但是這種辦法只適於次要的議論和次要的書籍;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的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閲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麼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麼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並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麼他就必須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似的。踢球有益於結石和腎臟;射箭有益於胸肺;緩步有益於胃;騎馬有益於頭腦;諸如此類。同此,如果一個人心志不專,他頂好研究數學;因為在數學的證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專,他就非從頭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於辨別異同,那麼他最好研究經院學派的著作,因為這一派的學者是條分縷析的人;如果他不善於推此知彼,旁徵博引,他頂好研究律師們的案卷。如此看來,精神上各種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種專門的補救之方了。

(選自《培根論説文集》,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三、作者鄧拓關於《燕山夜話》的説明

△《燕山夜話》的篇幅有限,而且從它一開始同讀者見面的時候起,我便決心叫它在這一小塊園地中生活,不許它多佔篇幅,不許它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那麼,遇到複雜的問題怎麼辦呢?我的辦法是分做幾篇來寫。……總之,有東西就寫,東西多就多寫,少則少寫,沒有就不寫,這是我信守不渝的宗旨。

(《燕山夜話》第二集《卷前寄語》)

△我常常想到、看到、聽到一些東西,覺得有了問題,隨時就產生一個題目;每一個題目有關的材料和觀點,只能利用工作之餘的一點時間,就自己現有的水平,有什麼寫什麼;寫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這個寫法,似乎對自己的寫作比較方便,而讀者在閲讀的時候,隨着這個思維過程,好像也容易體會問題的來龍去脈。

(《燕山夜話》第三集《作者的話》)

△有的同志問我:為什麼近來有個別問題,分明有不同的意見,卻不見你們正面交鋒,互相辯駁呢?這種態度你以為是正確的嗎?

我認為這是涉及如何正確看待百家爭鳴的原則問題。多聽聽各種不同的意見,只有好處,決無壞處。如果聽到一點不同的意見,馬上就進行反駁,這樣做的效果往往不大好,甚至於會發生副作用。正確的方法應該首先讓別人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真正做到百家爭鳴。即便有的意見在你看來是十分錯誤的,也不要隨便潑冷水,讀者自然會辨別是非。

(《燕山夜話》第四集《編余題記》)

△許多朋友來信問我,對這樣的專欄雜文應該如何看法?如何寫法?應該提出什麼要求?我認為這問題可以有種種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開門見山。我在別處發表文章講過這個意見,我認為現時文章的通病,就在於不能開門見山。許多文章的作者,即便有一二可取的見解或新鮮的知識,以及動人的事蹟要傳達給讀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當地寫出來,卻要寫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廢話,然後才夾雜着寫出一點點新東西。如果這一點點新東西確有可取之處,那麼,這樣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丟進滄海,讓泥水沖掉了金沙,多麼可惜!

(《燕山夜話》第五集《奉告讀者》

Tags:鄧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