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8.26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礁江渚上,慣看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記

合上書本靜默,我好像在恍惚間感悟了桃園三結義的真摯、煮酒論英雄的豪邁、單刀赴會時的英勇;似乎看到三顧茅廬時的真誠與固執、草船借箭時的機智、火燒赤壁時的瀟灑和激情……三國啊,我為之而讚歎的三國時期。

《三國演義》中的一波三折很多,我認為最遺憾的是張飛了,一個英勇過人的人竟然死於兩名無名小卒之手,他曾怒鞭督郵,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不過在桃園三結義中,他十分真誠。

令我讚歎不已的是《關雲長刮骨療毒》了,講的是雲長在攻打樊城時,曹仁見他沒有鎧甲,讓大家一齊放箭,一支毒箭正中了他的胳膊,讓士兵們救了回去。

這時,神醫華佗來了,他割開了皮肉,骨頭已經發青,華佗用尖刀,刮骨聲在沙沙作響。眾人屏着呼吸無一動靜,華佗鄭重地縫好了最後針,然後合上了眼睛,也表達了對關羽的一種敬佩。

還有曹操曹孟德獻寶刀,曹操用王允的寶刀行刺國賊——董卓,結果拔刀時讓董卓發現,被董卓問幹嘛時,説是獻刀,最後,他騎寶馬逃走了。

這就是三國,或憂傷,或驚喜,或豪情壯志……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2

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武林外傳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説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説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瘦肉精敗,又被人説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説中所説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讚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説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3

《三國演義》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名著,它的內容經常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每本書都有我最喜歡的人物,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張飛,張翼德。

話説趙雲保護阿斗直向長阪橋奔來,猛將文聘緊追不捨,趙雲漸漸體力不支,朝橋上的張飛喊道∶“翼德快來助我!”張飛閃身讓過趙雲,喊道∶“子龍先走(趙雲字子龍),追兵交給我來抵擋!”之後,曹家許多諸侯都陸續趕到,他們見張飛單槍匹馬站在橋頭,怕孔明詭計多端,於是一字排開,並派人去稟報曹操。曹操聽了,急忙從後隊趕來。張飛見到青羅傘蓋和丞相節鉞,知道是曹操來了,就大喝一聲,高叫道∶“我乃燕人張翼德,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這一聲大吼,猶如晴空霹靂,曹軍將士聽了,無不瑟瑟發抖。

曹操急忙命人把青羅傘蓋放下,又讓拿丞相節鉞的人散開,説∶“你們不要跟着我,以前聽雲長説過,翼德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今天遇到了,千萬不要讓他認出我來!”話音未落,張飛瞪眼大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曹操心裏發慌,就想退兵。

張飛見曹軍後隊一直騷動,知道他們害怕了,就把長矛一抖,又大吼道∶“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待要怎樣?”

喊話未落,曹操身後的夏侯傑大叫一聲,吐血而亡。曹操見狀,回馬就走。其餘曹軍人馬亂作一團,倉皇向西逃去。曹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後人有詩稱讚張飛道∶

長阪橋頭殺氣生,

橫槍立馬眼圓睜。

一聲好似轟雷震,

獨退曹家百萬兵!

至今,我都把這首詩銘記在心,每當回想起來吟誦時,心裏還忍不住為張飛的勇猛稱讚。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4

東漢末,羣雄起,自董卓以來,劃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孫劉赤壁以抗之,後天下三分,曹操北聚,劉備駐中,孫權南定。三國對奕,兵戈相向……

《三國演義》,羣雄聚會,“悵廖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關羽!亂世英雄也。

關羽忠肝義膽,一身正氣。温酒斬華雄,抗萬人之異議,沙場交鋒。温酒未涼斬敵於馬下,氣懾敵軍,威震羣雄。單刀赴會,關羽從容赴約,談笑自如,視敵人如草芥,機智周旋,舉一反三,創萬世佳話。為報曹操收留之恩,他誅顏良,斬文丑,後得知劉備去向,關羽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忠義”二字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羽一生南征北戰,但誰也不是常勝將軍,荊州之戰,由於他的驕矜自負,自以為是,終於命隕於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浩浩中華歷史,吞雲霄,沒乾坤,其間,又有多少個關羽似的英雄啊!

清末譚嗣同變法失敗,他自以為是要犧牲自己,就能喚醒國人的鬥志,他毅然放棄出逃,殊不知,他的死只能染紅歷史,卻改變不了歷史。而如果他活下去,又何愁沒有機會呢?前者後者,他竟選擇了斷頭台!無奈,又一個關羽似的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逝去。

劉邦卻沒有上演關羽和譚嗣同的悲劇。垓下之戰,劉邦深知自己的實力遠不如楚軍,他廣招賢士,廣納良言,最終大敗楚軍,一統天下。試想,如果關羽能像劉邦一樣斟酌損益,廣納良言的話,相信,歷史將會被重寫。

縱看關羽一生的戎馬之路,前期他縱橫沙場,殺敵無數,功高蓋世,威震天下,義氣指天可歎。然而,英雄得志氣嬌虛,隕命麥城淚歎息。我想,這就是關羽的宿命——血染徵袍透甲紅。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記述中國古代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征戰的故事。書中的人物絕大部分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故事是經過作者羅貫中加工美化的。

從前,我一直認為曹操是個壞蛋,因為許多影視作品都把他刻畫成奸臣。爸爸告訴我,按照正統思想,漢朝的皇帝姓劉,而曹操佔領北方大片地域,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當於篡位奪權。他有悖於正統,所以在書中作者要貶低他,而抬高同樣姓劉的漢室宗親劉備。

其實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他率領軍隊,征戰殺伐。在官渡,曹操以少抵多,以弱勝強,一舉擊敗了強敵袁紹,奠定了功業。連年戰爭,他終於統一了北方。歷史就是這樣,誰造成了統一,誰就推動了歷史進程,誰就是英雄;誰想分裂,誰就倒退了歷史車輪,誰就是千古罪人。

曹操的文才也是一流。爸爸説,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尤其是曹操的四言詩,可以説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的人能算是奸臣反賊嗎?

《三國演義》裏曹操的表現就沒那麼高大了,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他因為懷疑華佗想要謀殺他,一氣之下,將華佗下獄處死。一代名醫就此身死,如果不死,不知道他又能救活多少蒼生百姓,他的醫術也能傳世後人,造福後代。他因為多疑殘殺了呂伯奢一家,逃亡路上將錯就錯,連呂伯奢也一起除掉,留下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句子

其實,這種亂世,對一個大人物來講,多長几個心眼也沒有錯。不然的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人家幹掉了。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曹操,一個功績遠遠蓋過缺點的英雄。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6

暑假裏,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忠與義品質的重要。

《三國演義》裏的忠與義,有多種多樣的體現,無論是正面形象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還是反面形象的曹操,就算是一些路人,都或多或少的體現忠與義的品質。但也有缺少忠與義品質的人物,例如被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呂布,有一身很好的武藝,算得上是武藝高強,但由於缺少忠與義的精神,被人罵為“三姓家奴”,最後落得喪命,而且得不到人們的同情。

令我感到可惜的是蜀國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劉備又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個人才請出山,但後來還是敗在了孫權手下,只剩下諸葛亮一人把蜀國撐起來。可最後獨木難支,迴天無力。

這本書裏寫到“三國:智者的舞台,勇者的天下”,我覺得非常對。就説諸葛亮吧,諸葛亮是作者傾注最大熱情塑造的一位智者形象。他身居隆中,沒有出山時已對天下大事十分了解;追隨劉備之後,每次蜀國戰爭,對敵人的評估和算計稱得上完美無缺,就連一點點微小的細節,也安排得十分妥當。真是個天才呀,他有着不同尋常的智慧。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忠與義品質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智者是多麼的聰慧過人,勇者是多麼的勇於挑戰。整本書,描寫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戰爭,每一次戰爭都寫得有詳有略,讓人看起來恢弘大氣,也讓人讀得目不轉睛。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7

前段時間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可以説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中講述了很多個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那麼精彩,那麼扣人心絃。比如説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桃園結義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故事講述了劉備死後,諸葛亮南征,七次擒住其首領孟獲,又七次放歸,最後孟獲對諸葛亮心悦誠服,發誓以後不再謀反的故事。

整本書中三國羣雄眾多,每個人都各有千秋,但最感動我的是諸葛亮的擔當。諸葛亮不僅輔佐劉備開創大業,更是在劉備死後繼續殫精竭慮的輔佐劉禪,期望他可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僅有他對先帝的忠誠,還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的情感在裏面。

當然,諸葛亮也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所能的幫助劉氏一族開創霸業,《出師表》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擔當盡責的忠言。

諸葛亮的言行也使我反省起了自己。我在學校裏也有沒有擔當的時候……

那是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當上了值日小組的組長,也擔任着擦黑板的工作。因為我有時會忘了擦。所以我先是丟掉了組長的職位,接着又讓丟掉了擦黑板的工作。唉!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充分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誰能料到我自從犯了這次“失職”的錯誤後,竟慢慢沒有責任心,也沒有擔當了。後來,老師相信了我,又給了我一次機會,但是,我依然沒有完成。漸漸的,別人也不再給我任務了。

但是,當我讀到字字真心的《出師表》裏説“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我才恍然大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想,我可以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8

今年寒假,我把《三國演義》這本書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了兩遍。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時,發現我原本不想看這本書是很愚蠢的,當我拿起了這本書,就再也放不下來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出場約400個人物的歷史長篇小説,有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或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雲……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熟知天文地理,神機妙算,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辦事一向小心謹慎,能化險為夷,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巧擺八陣圖,還製作了木牛流馬。他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歎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讀完《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這麼多的歷史人物、歷史知識,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9

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不僅使我瞭解當時的歷史,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的開頭就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國家支離破碎。從這裏誕生了400多個個性鮮明的、而且沒有一個是重複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曹操……在我的印象中,諸葛亮當仁不讓地戴上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聰明機智”等光環。是啊,他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妙設空城計……這些事情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他最終還是“命殞五丈原”。不知是天妒還是人妒,曹操手下軍師、奇才郭嘉去世。他生平為曹操想出了無數計策,甚至在死前都預料到將發生赤壁大戰,且曹操將慘敗,結果真的靈驗了。東吳的周瑜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年僅24歲就率軍破曹。可惜他心胸狹小,千方百計地謀害比自己有才幹的諸葛亮都沒成功,反而憋了一肚子氣,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歎息聲中英年早逝。關羽是書中一位重要人物,他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重義輕財,降漢不降曹……他雖然水淹七軍,但卻死在自己的驕傲下。描寫曹操有一句話“在和平時,他是治國能臣;但到了亂世,他就是一個大奸臣。”從刺殺董卓的角度看,曹操十分大膽;而從煮酒論英雄的角度來看,他又十分大度。

《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要聽從有用的勸告,不能讓火燒連營的悲劇重演。做人的心胸要寬廣,否則就會像周瑜那樣鬱悶而死。

這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儘管內容有所虛構,但仍值得好好品讀。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10

《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書中,作者通過講述三國時期吳國、魏國和蜀國的明爭暗鬥,給世人展現出一個戰火紛飛的場景、生動的展示了許多歷史故事。在書中,作者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把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讓我看得耳目一新。其中,有些人物也給我帶來了一些道理。

曹操。在書中,曹操雖然是個奸詐、多疑、任性的反面人物。但是他卻雄才大略,擁有政治家野心。曹操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每當曹操打敗仗的時候,從來都不氣餒,反而還是一笑而過,做出理智的判斷,每每反敗為勝。他告訴我,在什麼時候,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往直前,不要灰心喪氣。

吳國,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其中能算得上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但是,後來也還是被諸葛亮給氣得歸天。儘管周瑜也足智多謀,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嫉妒心的後果。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些人比我們厲害,你是會對他冷嘲熱諷,還是為他恭喜,或者暗暗努力呢?不同的心態決定了結果,如果你化嫉妒、鬱悶或後悔為力量,那就會得到自己應得的成果,終究會露出成功的喜悦

《三國演義》這本書,給了我很深的.道理。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11

這段時間,我看的書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還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趙雲、呂布、孫權、周瑜……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本書中的開篇——“桃園三結義”。劉備是漢朝皇帝的後裔,漢室宗親,志向非常遠大,一心想要匡扶漢室!但苦無能人志士幫忙。一天,在街上走着,邊走邊歎氣。忽然,前面走來了一個人,他叫張飛,靠賣豬肉生活。他問:“先生為什麼歎氣?”劉備説:“我是漢室宗親,空有一顆匡扶漢室的心,可是囊中羞澀,辦不了大事!”説着,他又歎了一口氣。張飛説:“我有點錢,説不定可以幫你!”兩個人笑了笑,就一起去酒館喝酒去了。他們二人正喝得高興,忽然來了一人,這人名叫關羽。見此人長得一副英雄模樣,劉備和張飛趕緊走過去,三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而且想結為異性兄弟。於是三人來到張飛家的桃花園結拜成了生死兄弟!

我不太明白結拜成兄弟的意義。為了加深理解,爸爸給我看了電視劇版《三國演義》裏的桃園三結義場景,其中有一個插曲《這一拜》令我很感動,“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這一拜,忠肝義膽,患難相隨,誓不分開……”後面我看到了關羽拋卻曹操的封侯拜相,“過五關斬六將”,只為了回到大哥劉備的身邊;關羽敗走麥城後,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舉全國的兵力發誓要為關羽報仇的場景,我才真正明白了結拜成兄弟的意義!

《三國演義》裏面還有很多很多的英雄故事,我都很喜歡,而且我好希望劉備的蜀國能贏得最後的勝利!不知道,有沒有跟我有一樣想法的小朋友呢?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站在長江岸邊,回顧那幾千年前的三國,也不禁感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那個年代,那個三國,雖然民不聊生,但是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但是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時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三國演義》。

這本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羣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誰是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厲兵秣馬,野心勃勃,想成為最終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個老大。然而這場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勝負時,贏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吳,而是新崛起的勢力晉。可憐一代梟雄,謀劃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頭來卻是白為他人作嫁衣。

我從三國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妄圖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孫權。由小到大,從無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國也用每個人物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道理。曹操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心計。劉備説一個人只有賢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諸葛亮輕搖羽扇:“一個人只有做事小心,謹慎,才有成功的機會。”關羽慚愧地説:“你可別像我那樣,心高氣傲,做不成事。”趙雲來了,呂布來了,孫權來了,他們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誡我們。

《三國演義》,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13

每當我讀到《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時候,我內心都十分的敬仰諸葛亮,他真不愧是智與勇的化身。諸葛亮不僅聰明,而且知識淵博,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蜀國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

《草船借箭》主要講的是赤壁大戰時期,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智,於是就叫他三天趕造10萬支箭,明知是辦不到的事,沒想到諸葛亮一口答應了,後來諸葛亮,假裝發起進攻,諸葛亮知道曹操疑心大,不會水上交兵,於是用草船騙到10萬支箭。

讀完之後,我內心十分敬佩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考慮到第三天的風可以讓他順利借箭。心胸狹窄的周瑜,看到足計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自己一招,便心懷妒忌,還想置諸葛亮於死地。周瑜不但有妒忌心,而且又十分狡猾陰險。諸葛亮揭露了周瑜忌賢妒能、心胸狹窄的本性。

我不由得想起數學家華羅庚爺爺,華爺爺能夠説是知識淵博,名揚天下了。但是他在讀國小的時候,學習也不好,算術常不及格。在這種情下,他沒有灰心,更沒有妒忌學習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經過刻苦發奮,華爺爺最後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然而,華爺爺沒有停止腳步,他發現了並推薦陳景潤叔叔,去摘取數學的王冠。華爺爺這種刻苦發奮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以前,我每次考試後,成績不理想,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與別人的差距,錯在什麼地方,而是灰心、失望,外加對優等生妒忌,回想起來,多慚愧。

妒忌這個東西,害人誤己。我們必須要從小杜絕它,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國演義國中生讀後感14

《三國演義》原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後來的《三國演義》是後人的簡寫。《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説。主要説了三國時期的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國家的互相鬥爭,為搶奪地盤,爭當國家霸主,作者用了非常詳細的描述三國大開殺戒的一場場惡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兩百多個人物,其中作為成功的人物有大名鼎鼎的孔明;詭計多端的無恥小人——曹操;威風凜凜的關雲長;智勇雙全的劉備等大小將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人還是關雲長,他身長九尺,聲若巨雷,丹鳳眼,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刮骨療箭毒不怕一點疼。

在《三國演義》裏,作者匠心獨運,以生花妙筆勾勒出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長板橋等一系列的生動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一次吳國缺箭,周瑜讓孔明三天之內造上十萬枝箭,還立下軍令狀。孔明掐指一算,算到第三天必有大霧,他向魯肅借草船。到了水寨前,曹兵箭如雨下。諸葛亮帶着插滿了箭的草船,就順着急水回寨。回寨後魯肅向周瑜把事説了一遍,周瑜只能長歎一聲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讀了《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知道了打勝仗不僅需要勇氣,力氣,武功,還要智慧,我們還不能像曹操一樣做人太狡詐。也不能像周瑜一樣,心胸狹窄,縱然很有才幹,可還是被氣死了。要像劉備一樣,仁義當先。

《三國演義》裏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