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6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6篇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1

一聽到《論語別裁》這個書名,就感覺是囉囉嗦嗦講大道理的書。剛開始看確實感覺挺沒有意思的,但後來漸漸地有意思起來了,先説了學習是最基本的,後來講了許多的人生道理,中間還附帶一些小故事,看完後感覺挺震撼的。

我在以前認為古人都是比較蠢的,看慈禧太后那個老妖婆出行居然那麼奢侈,還對侵華的外國使者畢恭畢敬的',那個時候沒有想起古人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地動儀,也用中醫治病等等“偉大事件”。

《論語別裁》看完每一章時都會感歎古人真的特別聰明,他們懂得的比我們一些現代人多很多,而且,他們還有着一顆本心,一顆君子的心。這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是特別缺失的。

《論語》中有很多講人際關係的道理。如每個人都有缺點,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人與人之間必有所長也必有所短……

前兩天看的有一條比較喜歡,貢子分享自己認為對的道理,“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然後孔子告訴他完全這麼做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也如子貢一樣這樣想,也從來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對,但這本書中讓我認識到我錯了。這是多麼難得啊,在生活中讓別人教會我們“這樣是錯的”,是很困難的,在教會的同時,我們也會付出許多的代價,這就是我認為這本書好的地方,它可以以一種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在讀書中教導我們平時做錯了什麼,怎樣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2

近日,課業之餘,或睡前靜卧,或週日賦閒,隨意而安,清茶相伴,讀先生之《論語別裁》。

今之吾輩,對國學望而生畏,恐與古文晦澀難懂有關;對國學望而生厭,也許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舊”觀之。今聆聽先生娓娓而談,古今逸事,人生家國,信手拈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論語別裁》顧書名知其意,此書是南懷瑾先生對儒學經典著作《論語》基於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種新解,故稱“別裁”。這種新解當然不是對於經典的離經叛道,也不是對經典的勢利功用,而是南懷瑾先生基於其畢生致力於國學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學識昇華。它使我們以一種新的思維去解讀這一本中國人必讀的儒家思想經典,並從中獲取養分,受到啟迪。

這本別裁裏的思想是教我們如何讀《論語》。雖然時代不同,見解不同,且不評孰對孰錯,一本文言《論語》拿來,就要有自己的見解。這裏教我們的讀法就是“以經解經釋名言”。

如果象孔孟後世一些人一樣,將《論語》一段、一句分開,不把論語二十篇當作一個整體融會貫通來看,就很有可能誤解孔孟語錄的本意。比如“無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勢利了!還什麼聖人呢?但我們聯繫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以及後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師”等句,我們是否應理解為,前面要人自重,後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現實就是,人各有所長,學人長處避其短處,當如是。

《論語》是一本語錄集,一句一句可以當作名言來看。又看似一段一段沒有體系,其實它是經過孔子弟子們精心編排的,是首尾相連不可分割、支解的。另外,以經解經可以是本經的首尾前後相解,也可以它經來旁通此經,如用佛經解論語,也有相通。

我們要知道從前的.先賢聖者做學問是以人格修養為觀察點,與現代人着重看有沒有價值而學習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現代的標尺衡量先輩們的觀點,因出發點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究竟誰對誰錯誰強誰弱還很難説,還要看今後的變化。

另外,隨着歷史的演變,社會的發展,時代的不同,相同的詞句,意義上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要注意的,否則很容易誤解。比如,“自然”一詞,現在大家都以物理的大自然為概念,但在《老子》中有“道法自然”一句,這時的“自然”就不是物理的大自然了,應為“本自當然如此”之意,是説“道”效法自己的意思。

所以南先生對論語的別裁自然會招來一些學者的非議。人情見得多了,而又不困於人情,仍有所依持是非分明,説出話來往往就成了智慧。至於是不是《論語》本來面目,有什麼打緊?只要參照其他平實嚴謹的本子就行了。南先生也只是藉着《論語》來説事兒,還説得特別有趣、妥帖。讀書嘛,管他誰對誰錯,要讀出自我才有味道。

《論語別裁》使我們感到《論語》並不神祕,它不過是一部關於人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的文獻而已。就好比我們學習駕駛,第一步就是要背誦交通規則,以便能夠順利駕車。路有多種,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鄉間小路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立交橋等等,各種各樣的路況,需要不同的操控方法。人生呢?有多重身份,有多重職責,有多重的行為選擇;人和人之間又有多重差別,所以人生世上猶如汽車行駛路上,不同情況不同的操控選擇。經歷不等於經驗,經歷是曾經做過的事情,經驗是在做過的事情以後,總結出來的一些東西。所以,經歷是經驗的前提條件,但是經驗未必是經歷的必然結果,要使經歷有價值,提升到經驗,我們不但要實踐地“學”,還要隨時隨地地總結、反思,就是“習”,即我們要“學而時習之”。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別裁》,可能未必都能理解。但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都是一種境界,我想這也應該是《論語》的價值和意義。

南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當時,先生即對現行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先生言: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一味強調職業教育或技術教育,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在這個物質的天堂、人文的沙漠裏,和諧何從談起?!這是先生的憂患意識,他也曾在書中説到“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惟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國後,這個國家不可能復活了。”

這個世界,人是決定性力量。若是人文盡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這個世界何能不亂?!所以,《論語》跨越幾千年、傳承至今,而且必將繼續延續,以其人性的光輝照耀着人類前進的歷程!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3

雖然家裏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隻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麼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並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後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説的什麼。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説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才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並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説:“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所以他接下來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説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並沒有那麼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也正因為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4

隨着國學熱潮的洶湧而至,我也通過閲讀提升自己的國學積澱和文化素養,讓自己更充實起來。閲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一書,我從中讀出了先生的謙虛和虛懷若谷,把學問做透的執着態度。特別是讀完先生對《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讀,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鄉明》、《兼收幷蓄見仁心》等篇章對“仁”的闡釋和講解,讓我更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仁”的認識,更堅定了“仁在心,學做人”的信念。

南懷瑾先生認為“里仁”是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要求我們重視個人修養,強化精神提煉,追求“仁”的境界。這就引導我們以“里仁為美”,讓修養、學問、做人達到智慧之境,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這就啟迪我們從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樹“仁”之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只有以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他人,以博愛之心“泛愛眾,而親仁”,能夠深刻認識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愛作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漸超越血緣基礎之上的親親之愛,以無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漸讓“仁愛”作為一種品性和能力,並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落實,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展現出“仁”的風範,併成為一種行為的自覺。

堅信心中有愛,以仁愛之心愛人。在日常生活中,堅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想別人所想,以一顆仁慈之心學會關愛,做到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在外愛朋友、愛他人,逐漸構建愛的和—諧氛圍。做到以寬以待人的胸襟勇於承擔,摒棄自私自利之念內修文德。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以仁愛之心平等對待他人,以和睦相處促進團結協作,那麼怎麼會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聽聖人啟迪,提升綜合素養。通過學習閲讀,從先賢聖人那裏學習做人之道,以“恭、寬、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於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堅持做到必恭必敬,對世界、對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則不侮;以“寬”勉勵自己,以自然寬和之態善待他人,以寬容和美匯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講求信用,力爭做到誠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鋭、敏捷的態度抓住機遇,能以敏鋭的應變能力力爭敏則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動別人,發揮精神感染力。

總之,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學習中,我都將以“仁”為追求人生向善的動態的進取過程,進行自覺地地“仁道”選擇。最終,以良好的品性為保障,以過硬的本領為支撐,以遠大的理想追求為航標,以超強的主觀能動性為自覺,以恆久的“仁心”勤踐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5

這次看《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講了一番有關孝道的話,對此我深有感觸。

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是空氣,摸不到卻時刻圍繞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專屬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對我們無盡的深愛和期盼。今天偶然間在成語書上翻到“懷瑾握瑜”這個詞,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這個詞的含義。“懷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見,南懷瑾先生的父母對先生的.期盼。現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數不勝數,父母都希望我們健健康康一輩子;“一鳴”在人名中也屢次出現,一聽便知道,父母希望我們“一鳴驚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從名字,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為等等中,我們隨處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盼。可是面對這些,我們應該用什麼做以回報?我想,遵守孝道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有子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是否有學問。可見,孝道如此重要。

説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的故事。他為了養母親,想要把兒子埋了,説實話,我覺得這種“孝順”太為過了,不如做到父母開心,父母順心,父母無憂,父母健康,這不是更好嗎?

百善孝為先,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我們也應該學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並且盡力用微小的力量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範文6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先生最暢銷的幾本書之一。書名為“別裁”,是因為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所見”。先生如此解釋。他把原典放到一個個人文掌故中進行發酵發散,個性十足。先生形容自己是“擺脱二千餘年的章句訓詁範圍,重新確定章句訓詁的內義”。經史合參,以《論語》和《春秋》為藍本,勾勒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社會的概貌,從中體會國學精神。

有句話叫做“大道為簡”,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啟示。看先生的書,你會發現,世界越來越寬廣。因為他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一本書裏的內容。那種境界,那種氛圍,那種對中華文化的解讀,為我們更加容易瞭解塵封多年的歷史大門增加一把鑰匙。先生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經歷,給我們這些後輩娓娓道來孔子門學的可貴。孔子不愧為萬世師表,幾千年前的所講所語,歷經歲月的剝蝕,也能照亮後來人的心路。社會問題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這也是先賢的偉大之處。並且先生寫書一項的風格如此,向我們説明為人處事的原則,以及道德的.可貴之處,且不是那種誇誇其談,只歌功頌德,很貼切、很實際,讓我們由心底自發的認可。

作為一個普通的80後,我自認是沒有信仰的人,社會的複雜讓人無所適從,自小接受的教育與社會的巨大反差導致的自己內心無比的空虛,而回歸傳統的經典,讓我深感自己所學淺陋,必須放下浮燥的心態,拿出“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細細品讀,潛心求學,不僅提高文化涵養,還有讓自己放鬆在古人的世界裏,在這樣一個鬆靜自然的氣場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釋放,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狀態,才能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