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彙編14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彙編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説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方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露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事的原則。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行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

《論語》讀後感 篇2

閲讀《新論語》才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俗易懂,可讀性非常強。通過這次認真地閲讀,我竟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新論語》把孔子評價弟子的所有言論都集中在一起,便於初學者閲讀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對顏淵、子路、子貢三位弟子的'評價。

對顏淵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子路的評價——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對子貢的評價——女,器也。(瑚璉也)

孔子對三個弟子評價不同,在顏淵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貢身上,他看到了“智”。“人無完人,孰能無缺”,孔子是一個大聖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們的優點,而且在後面的言論中,他也充分地發揮每一個弟子的優點和長處,擇其長處而用之。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卻都能和諧相處,這可以看出他統籌有方、協調能力強,因而他對弟子的評價,就顯得很重要。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對公司各部門的協調,與外界的溝通合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使工作成為一盤散沙。因此,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一門必修課,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學學《新論語》,從中擷取所需,為我所用,從中學到更多的關於為人處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點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來。

《論語》讀後感 篇3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寬廣,小人侷促經常憂愁;後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後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論語》是記錄孔。及其弟。言行的書。孔。被稱為"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説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説的是孔。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稱孔。為"聖人"也不為過。

但《論語》也經歷過不少風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這些事在我們歷史課上都講得很詳細。通過這點,我們知道了要一分為二的去看《論語》,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論語》讀後感 篇4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有哲理,閃爍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説,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為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不僅談到了做人、學習、教育,還談到了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國與安邦等重要問題。

有人説讀《論語》的過程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細細品茗。享受我倒沒感受到,主要還是自己資歷太淺,沒能完全領悟,就談不上享受。不過我倒覺得讀《論語》的過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遊走在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當然也是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開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覺更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到儒學的甘霖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彷彿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在讀《論語》時,於我的心靈間,會盪漾起一片純淨。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

《論語》讀後感 篇5

國小生論語讀後感一: 《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後感 篇6

我愛看書,我有一本好書,這本課外閲讀——《論語》,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論語》書裏記載着古時候魯國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剛開始我讀起來並不理解,可是當我靜下心來認真讀了幾篇後,就越來越喜歡這本《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中有精美的插圖,豐富的知識,趣味的故事,十分適合我們少年兒童閲讀,爸媽讓我背誦原文,開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頭有註釋,告訴我們怎樣來理解這個詞,註釋旁還有詳細的精彩解説,最終是故事鏈接,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我很快就背的滾瓜爛熟。我們不但要學會背裏面的資料,還要按照書上的去做,養成書中所説的那些學習生活的好習慣。

《論語》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意思是説:學了知識以後,按必須的時間去温習它,不是很愉快的嗎?這正是我們在學習上應當做到的,無論是教師在學校裏教我們的知識,還是在家中父母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都應當去反覆的去複習,做到温故而知新。

《論語》還有一則給我的感觸最深,文中説“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把所見到的,所聽到的`知識,都默默的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不感到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困難呢?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深遠。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書裏有學不完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應當多讀像《論語》這樣的好書,用知識來武裝自我,豐富自我的閲歷。

《論語》讀後感 篇7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説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例如:同為花崗巖,台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

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

一個抑鬱症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説,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閲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樹立的,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也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論語》讀後感 篇8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和終身學習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先做好了應有的準備工作,自然得心應手,事半功倍。這使我想起了最近吉他考級的事。雖然我學的時間不長,但我堅持每天彈奏練習,即使手皮磨破了,我也從不放棄。考級前的一個月,我把樂理知識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複習,該背的背,該記的記,做了充分的準備。在考場上我輕鬆應對,最終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了考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六一舞團組織表演活動,導師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套表演服,我發現我的衣服上面有個黑色的污垢,看上去影響美觀,我就想,何不趁沒人注意的時候換一件好的過來?但轉念一想,我自己不喜歡穿的,別人也不喜歡穿啊!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就是將心比心。於是,我決定把這件衣服留下來自己穿。即使己所欲,亦勿施於人。這應該是我們終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則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生活中,某些人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嫉妒或厭惡,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嘲笑或輕視,這都是不好的處世觀念。我們要朝好的行為看齊,學習他人的優點。倘若看到別人身上不足的地方,要引以為戒,不要犯下同樣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讓自己更趨於完美。

《論語》字字珠璣,句句在理。朋友們,讓我們都來讀一讀《論語》吧!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 篇9

讀了《論語》一書之後,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着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麼,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通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麼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通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説現在台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國小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國小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並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論語》讀後感 篇10

讀于丹論語,讓人領略到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讀後確有感觸。

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一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説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説,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有些同學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説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等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添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説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論語》讀後感 篇11

不同於春節紅紅火火,讀書要心自然涼,要的是專注修心,火候不可太過。

似乎曾經見過,一千年前也許與他品過茶論過學;他對世俗施教對人民的教誨不難看出;看他風情淡雅學富五車書,那和睦之下更沒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伕不需錢直接渡河也許還能改變人心修教。

似乎與論語而從他相見,又于于丹更深領悟,更喜歡翩翩君子而不是莊重面孔,孔老夫子為何賢德賢能為何寬宏大量飽含其中,並不是在品書似乎更能親人,似乎不是誦讀而是直接對調,他為講師,吾為學生,于丹為聚緣人。

妙句不説,精髓片面何處不在,置身仙境之處的人何不嘗知道內也如凡塵一般。從偷窺者到勝任只一步之遙,只是否到情到義是否為灑汗好男兒亦或是郎才小書生時代隨於變化,本心質不變便天變樣,一千年前教書知道又豈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為解心,人又七情六慾但並不會看一字有同樣體會,那些感覺豈豈不過千張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於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説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見只不過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領罷。

如何?手捧竹卷書頭扎髮帶盤頭嘴裏唸唸有詞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園世外桃花緩緩落下,此處美景何處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飛天也不覺如讀書來的.輕盈,聽他談國家大事何治何説何學何親,似以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説如果能一張嘴説完所有人睡熟無人高議自己飛上一片寂靜又豈不是天下太平?

《論語》讀後感 篇12

人們口中都能説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為人呢?

孔子在自然情況下教學時,總會誘導學生抒發自己的抱負,現如今的我們,都是在老師的追問下,隨口説出自己的理想或抱負,年輕的我們不重視理想和抱負,更不是很明白什麼是理想和抱負。孔子那個年代的學生卻不同,孔子的弟子更是個個懷有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這不得不讓我們汗顏。孔子的弟子們説到做到,這無不和孔子的言傳身教相關。

説起不求名利,孔子眼看時局紛亂,有心出仕濟助眾人,但他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而求官。再説他潔身自好,雖然他屢次受到一些潔身自好的.隱者的嘲諷,但他絕不消極,仍抱持進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從他的這些話中可知,他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不像有些所謂的聖人,只在乎名利,他對於不義的富貴,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對道德、學問等不在於慾望的滿足,而在於德業是否精進,所以説孔子“不求名利,潔身自好”。

現在,身為中學生的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應樹立自己的抱負,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動力前行。有了抱負也還不夠,更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和謙虛的學習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還有,我們還是學生,不能有攀比心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人們競相做官,追求金錢和權力,想想,是多麼的可笑。一個連自我都迷失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和無盡的財富有何意義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們都來讀讀《論語》,都以孔子為榜樣。

《論語》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並沒有什麼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説: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説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説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讀後感 篇14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歎,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歎。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歎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説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