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精】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2.84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精】

論語讀後感1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編傳而成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書。讀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學習與做人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他在書中也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張因材施教與啟發誘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在學習上的主動。這一點與現在的教學方式很相似,都重視學生的思想,並且啟發學生。

《論語》雖然是一部關於教育的一部書,但它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這本書的語言簡潔,篇幅短小精悍還特別注意用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論語》還善於用修辭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以此宣傳孔子的思想與主張。這比單純的説教更生動形象,易於被人們所理解並接受。

作為青少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學習以及以後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啟發。它的教育思想與做人做事的主張也都很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論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思想史、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閲讀和學習。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我國的一部文學瑰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有多麼重要。那裏面的話令人受用終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治也。”

孔子説:“仲由,教你的知識你都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識啊。”

學習中,有許多人“華而不實”,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歸根究底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定義不紮實。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紮下穩固的基本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定要時常温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為自己那薄苦蟬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質疑。在講題時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瞞天過海,不懂裝懂。我們一定要紮下堅實基礎,堅決不當華而不實、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論語中的話令人受用,也為人的一生鳴響永遠的警鐘,警示我們學習,以及做人的許多道理。

論語讀後感3

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不要為一時的'利益就撒謊騙人,而自己在後面吃更大的虧。

《論語》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説的話,由他的弟子們編寫而成,裏面有許許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比如説:要誠實、有禮貌等。

我讀了以後,印象最深的是幾句關於誠實守信的名言警句,原來在語文書上學過,現在聯繫《論語》中的其他內容,我對“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説出來的話,絕對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説:有一次,小隊活動,我打電話給9位隊員,他們都一口咬定:“我來!”,結果,只來了8個人,是洪偉沒來,第二次,他又沒來,後來的幾次活動,我們都沒有告訴他,因為他不夠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來,現在我們總是第一個通知她。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沒有,而是很多,讀了《論語》,我告訴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樣誠實守信的人,不欺騙別人。

論語讀後感4

在我背過的古詩和學過的古文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中的“吾日三省”。

曾子説:“我每天必定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複習呢?”這是幾千年前,曾子提出的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誡人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幾千年後的今天,我仍要時時記着這句話,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時發現不足,找出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努力改進。我要從身邊的事做起,與同學互幫互助,勤奮學習,認真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個勤學好問的好孩子。

我還要從自己做起,保護我們美麗家園——地球,少用紙巾,重拾手帕,保護森林,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廢報紙、牛奶盒的回收活動,儘自己的所能做一個環保小衞士。

論語讀後感5

孔子説過好多的名言有關於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説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衞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衞,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論語讀後感6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説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後感7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着道理,隱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着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讀後感8

今天讀到《論語》一條。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感悟頗深。

想我們當教師的,平時有沒有以言舉人呢?想來想去,好像是沒有。那麼以人廢言呢?肯定有。因為很多次,我們並不能將孩子們所有的行為看在眼裏,所以在同學們有了糾紛,往往是孩子們報告的時候,才做調查。而很多時候口説無憑,有些心裏素質比較好的學生就會信口雌黃,而對方同學因為沒有如簧的巧舌,往往陷於對方的語境中出不來,這樣就會遮掩事情的真相。有時候,去報告的學生只有受欺負的一方,他往往只強調自己受的傷害,而對自己的不好行為拈輕怕重,輕描淡寫。如果老師不做調查,很容易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冤枉另一方,而另一方則根本沒有解釋的機會或者衝動之下就不聽他説話。這樣就容易造成人為的以人廢言局面,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讓自己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以後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所以,教師要做君子,要不以言舉人,更不能以人廢言。遇到問題要調查取證。事實上,孩子的事無小事。孩子的教育就更無小事了!

論語讀後感9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議,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説:“讀書人遇到危險便可獻出生命,看見有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嚴肅恭敬,沮喪時考慮悲哀那也可以了。”

子路問孔子:“什麼是有成就的人?”孔子鄭重指出三點:“‘見利思義’見到財利,首先要想想是否合乎道義;‘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於為正義事業獻身,不怕犧牲;‘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長時間遇到困難或與人有舊約,不忘當初的諾言。孔子又問那一條重要,子路回答:”‘見危授命’只有面對困難,不拍犧牲,才自然會‘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同學聽子路的回答,很激動,不由自主地報以掌聲。

這句論語告訴我們人生要做到三點“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三點,才能做到一個有成就的人,特別是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於為正義事業獻身,不怕犧牲,就像黃繼光,邱少雲等人一樣,為國家而犧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兩點。

論語讀後感10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説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麼學習,我知道了該怎麼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後感11

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説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閲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着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後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裏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祕,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裏面説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論語讀後感13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貢問説:“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説“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説:“那麼師更好些?”孔子説:“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於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裏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遇到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這裏“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後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後行,孔子説:再思之,可矣。

論語讀後感14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為政》,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説:“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15

這學期我讀了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那就是: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書》、《禮》、《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當中有我們時代流傳的名句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的意思是:學習的時候經常複習,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難道不是快樂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這難道不是君子嗎?

孔子的思想中心就是仁,在論語中一共有109處寫到了仁。仁是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你居住在有仁德風俗的地方,就薰陶上仁德風俗。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所以説“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論語是一部不錯的書籍,我們難道不需要讀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