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心得》有感3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6.17K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心得》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心得》有感3篇

讀《論語心得》有感1

在如今社會因為和諧社會存在着諸多不和諧的音符。如生財走偏道,提幹靠迎合,升官靠金錢……人們內心深感不滿。《論語心得》成為醫治人們心靈的靈丹妙藥,于丹的《論語心得》打破了《論語》的政治意義,另闢蹊徑,提出了半部《論語》修自身,她通過兩千多年的經典來給年輕人進行“心理按摩”。讓年輕人從“交友之道”、“心靈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年輕人的生存發展尋找支點。這就是心靈的呼喚。

“交友之道”,是指與朋友相處要注意分寸。與朋友交往時,什麼時候該説什麼話,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説:“言未及之而言謂之燥”,叫做話還沒有説到那兒,就發表意見,叫做毛毛躁躁,應等待眾望所歸,你再徐徐道來,才能合適。另一個極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説這個毛病叫做“隱”。就是話題已説到這裏,本應自然而然地往下説,你卻吞吞吐吐,不跟別人説心裏話,朋友會覺得彼此心裏還有隔膜。不是自我保護,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種,孔子説:“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瞽”字説嚴重一點,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插話,這叫做“睜眼瞎”,不瞭解對方,隨意插話,這是朋友之間的不尊重和顧忌。無論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間都有一些顧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觸及他人的隱痛,才能給朋友間營造一個寬和友好的氣氛,以便互相交流、溝通。正如孔子對子貢説的,向人進諫時,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對朋友提出忠告, 只需要循循善誘地説明道理,無需當頭棒喝,否則就會自取其辱。

“心靈之道”即如何解決心靈困惑。孔子説:“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為:顏回家裏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裏,這麼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説,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

子貢曾經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孔子 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就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生活所剝奪,不會因富貴而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的彬彬有禮的君子。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便是心靈的呼喚。

“君子之道”:彬彬有禮的君子是與小人相對而言,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歷史上的小人是指與君子相對應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則解釋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於男人的人,或者將其解釋為襁褓中的嬰兒,既從滿月到週歲的嬰兒是最難養的,説明女子與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對他:“進則不遜,遠則怨”這就是你對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遠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釋。

“理想之道”:怎樣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時説: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嚴,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以德報怨,不可取,你獻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對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資源浪費。第三種,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不僅要避免資源浪費。更不能忽視心靈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總之,心靈呼喚人們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學會用減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願望,不斷捨棄那些不是心靈需要的東西。人的內心,其實就像一棟空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總想着要把所有傢俱和裝飾都擺在裏邊,結果最後發現,這個家擁擠得像衚衕一般,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這就是被物慾奴役了。選擇自己需要的,放棄心靈不願的,心靈就會快樂和安寧,身心才會健康。

讀《論語心得》有感2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麼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就要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儘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後的最大收穫。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説“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為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裏。小男孩長大後,變成了家喻户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説:“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於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説:“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説:“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説:“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裏來,我們在一旁陪着你。”儘管他很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着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髮。每天早上起牀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髮。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着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後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鍊,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

讀《論語心得》有感3

一直以來,“寬容”一詞是被我這樣詮釋的: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就是不與人斤斤計較,就是時時與人為善,就是寬恕別人的過失。再次很認真很仔細地拜讀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後,我不禁為自己的知識淺薄而慚愧不已,我也終於明白了寬容的另一個真諦: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寬容別人,善待別人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因為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裏,人與人之間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於是我讓自己在忙忙碌碌中停下來對照對照,反思反思。

古人説: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怎樣看待自己的擁有。西方人則説:“同一件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 的確,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常是主觀的。 對此,我是深有感觸。記得我曾經的一位閨中密友,我們從小玩到大,在一起學習、一起工作,後來僅僅因為單位“評優”事件,她竟致多年的情誼於不顧,深深地傷害了我。當我得知真相後那種痛楚、傷心、失望的感覺是難以言表的。那次的打擊使我開始懷疑我一貫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我認為許多人在利益和友情之間選擇的是前者,所以從那以後原本快樂的我變得沉默了,經常生悶氣,脾氣也越來越差,我甚至曾想過與她絕交、也想過對她“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善良的愛人卻巧妙地告訴我遇事要理智、要冷靜,要學會寬容,並讓我學着寬容那位朋友。他説:“你現在就是在拿別人犯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你才會那麼痛苦。要減少自己的痛苦,你要學會寬容。寬容,意味着你不會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 寬容地對待自己,你就能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於是,在獨自痛苦地思索和反省之後,我發現那件事對我而言並沒有想象當中那樣糟糕,因為它教會了我認識人,使我在今後的日子裏走得更穩。後來,我一如既往地對待那位閨中密友。記得在我決定寬容她的那一剎那間,一直以來壓在我心頭的怨恨、憤怒、悲傷,全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寬容使我又恢復了以前的快樂。那位女友後來給我寫了一封長信,向我表示歉意,並表達了她也要學會寬容待人,善待他人的意願。多好的結局呀!它讓我們都明白了,學會寬容,對別人對自己都可成為一種毋需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我們仔細想想,為使別人痛苦,而自己的痛苦仍然存在,甚至比別人更痛苦,那又有什麼快樂而言呢,有什麼滿足可言呢?要降低傷痛,最好的辦法可能就只有寬容了。

因為學會了寬容,我給自己的心路找到了出口,我找回了失去了的快樂。所以,寬容別人,就是在寬容自己。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寬容自己,首先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讓自己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當我們不小心跌倒了,我們應該寬容自己,繼而不趴在地上懊悔,而是站起來擦亮眼睛繼續往前走;當我們的路走錯方向了,我們也應該寬容自己,繼而不停留在原地轉圈,而是迎着日月星辰,明辨方向不動搖;當別人不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寬容自己,要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時間終會證明一切,而不須急於解釋那一時難以説清的誤會。

再讀《論語心得》,我明白有了“寬容”隨身攜帶在自己的左右,既寬容別人,也寬容自己,那麼我們將是擁有了靈丹妙藥,我們可以時刻施展妙手回春,讓自己的心活得更健康,讓自己的一生更加“順水順風”……所以,朋友,請帶着“寬容”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