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5.5K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1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下方簡單説説。

《論語》一書,傳世已逾二千載,歷史上也幾經沉浮,但總體而言光華遠甚於晦暗,其中思想縱有消極一面,但用心一面也構成了一些中華傳統美德。不但國人古來拜讀,也遠播於海外。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極為推崇,稱“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數理,無可與此純粹道理相比擬。”

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貶加諸其上,現代人應對當今紛雜多變的繁華世界,該如何去看待明白這部傳統經典,於咱們又有何啟發,于丹所著《論語心得》帶給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説:“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讚譽,使得後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於或仰視或鑽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樣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麼?在於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咱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愉悦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着眼於當下談了自我的心得。

書中多次提到了現代人應對的心靈困惑,這是人人都有體會的。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物質禮貌高度發展,精神禮貌發展卻並不一樣步,最顯著的外在表現便是藝術文化的整體下滑,現代人應對而今這個聲色犬馬的繁華世界,正如書中所説“咱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取,而是選取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

于丹舉了一個GHP(國民愉悦指數)的例子,中國的GHP指數從20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經歷的是一個凸形曲線,至2008年中國的GHP指數排在世界48位,説明經濟增長並不代表國民愉悦感就增強。這是全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在相當重視GHP的不丹,其總理也表示過自我的憂慮:“咱們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軀,究竟能把多少‘東西’——快餐,電視AD,豪華轎車,新奇玩意和時裝——塞進自我的身體卻又不致打亂心靈的平靜呢?”

那這些你我多少都經歷過的彷徨和擾亂又從何而來呢?一,是正因不平,拿自身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這山那山高。二,是正因信念不堅定。全球化時代早不是舊時代相對閉塞的環境,物質禮貌發展程度和信息傳播的速度遠超過去,可比可圖的東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錢非萬能”,但看到親戚兄弟姐妹同窗周圍之人中誰誰香車寶馬意氣風發,難免生出消極心理,更消極一點,原來心中規劃下的雄心壯志也動搖了,對於自我以前的堅持產生了懷疑。

並不是説人不該去圖謀,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時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於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結果,人生命都拼搏奮鬥過,奮鬥背後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嘗過,因此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時該設身處地地想想別人可能吃過什麼樣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就應看到不是比對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輛名車,學識口才不及等等,而該看到對方做到了我沒做到的,從自身找原因,是正因不夠發奮還是機遇未到或錯過了。更何況,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將愉悦過多建築在物質欲的滿足上的話,只是愈發放大內心的空虛,愈難填滿。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總是糾結於八九,而忘了擁有的一二愉悦,加以時日便連或許誰人曾豔羨你的一二也愈發單薄了。

因此于丹舉了個例子。孔子最鍾愛的弟子是顏回,稱讚他:“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只是夠温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兒了,顏回便陶陶然渾不覺苦。他內心充實着富足愉悦,且這種富足愉悦並不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動。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都是這種崇尚心靈自由不為外物所累的寫照嗎?這樣的心態便是君子之態。

那何又為君子,《論語》中沒有確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簡而言之便是“愛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還是很寬泛,于丹歸納出了四個君子的標準。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時刻、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寬厚他人,嚴於律己。

二、志必堅。君子胸懷天下,有遠大志向,堅持自我的信念,是恆心與定力兼備之人。

三、易事而難悦。君子的人際關聯必須是融洽友善的,不會去結黨營私,很容易處事,但是難以取悦,也就是賄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不把漂亮話説在前頭,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後再從容道來。

這樣的君子標準做來很難,也非一日可就,歷史上可稱上君子、聖賢之人也是經過千錘百煉。孔子的生平就頗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後,欲使魯國強盛卻因國君的沉湎享樂而失望離去,自此開始周遊列國遊説當權者,傳播自我的思想,歷經十四年卻終不見用,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後將精力轉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時逝世。

正是正因這份坎坷鑄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寬和愛人的胸懷,但他也絕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報怨”,他認為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態度去應對有負於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憒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從之。”有個仁者掉井裏了自我也跟着跳下去的行為在孔子看來是“罔行”,是不動腦子失了分寸的行為。

君子,或説賢者的標準,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論語》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標準都有相同相近之處,就如《心得》開篇所説,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間最基本的真理。這標準咱們個人也許終其生命也許也難完全到達,但不可忘記,不可力有所及時不去發奮接近,不去引導自身。這也必是個漫長無止境的歷程,正如人人能説的那幾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語出《論語》,是孔子自我歸納的心路歷程。大徹大悟之人畢竟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可參照的都是這循序漸進非跳躍式的發展歷程。

于丹的《心得》資料頗多,讀後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寫出來,僅淺談一二,且書中已有了更有力語句,便不再贅述。

但是,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説好便有説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於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即便在一些人看來於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因此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刻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理解的長久性命力,口口聲聲説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一樣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麼:“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2

讀過《于丹論語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要作出正確的判斷。《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説説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3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于丹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因此,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透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以前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説,這但是是説説,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務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説,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奮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聯。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着一份清醒,我堅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温暖照亮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