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譯註讀後感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1.04W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裏面記載着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下面給大家分享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讀論語譯註讀後感

讀論語譯註讀後感篇一:

近年來,伴隨着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是國內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孔子作為世思想閃爍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着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發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裏面記載着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下面我就着重説一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説: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這樣説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説,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在的學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在的80、90後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後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了,也是中國現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為中國人傳統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羣朋友聚在一起玩、説説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後,“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後是希望得到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説: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説,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説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説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為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可以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讀論語譯註讀後感篇二: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幾千年前的不朽經書讓我獲益,並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説還是有些太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後,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了。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片酬,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敍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誇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羣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性跟更好罷了。

讀論語譯註讀後感篇三: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

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近來,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學生忙者摘抄《論語》,交談中還時不時説幾句“子曰”、“詩曰”。究其原因,原來是教授《語言與文化》的姚麗華老師佈置了作業——全篇抄寫《論語》並寫出讀後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着作,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編撰而成。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目前,“英語潮”、“韓語潮”的興起,卻讓我們將古代的精華遺忘在了角落。為了讓大家對中國的經典着作,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瞭解,增加自身素質,更為以後的英語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才特有此佈置。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翻譯人才,首先就應該對本國的文化十分熟悉,這樣才能將正確的信息傳達給外國人。“雙語人才”是要掌握兩種文化,並會熟練應用兩種語言的人才。假如連自己本國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傳播我們的悠久歷史呢?

對於人倫關係的探討是孔子學説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説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係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人倫關係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豐富,僅就《論語》而言,可以將其梳理為以下三個部分。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託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係加以維繫。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繫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瞭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脱功利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