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範文33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1.3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範文33篇

論語讀後感範文1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們讀了孔子的學説,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論語》中寫了許多學習態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還包括仁、德、禮、義、道、智、信等內容。

在《論語》這本書中有許多指導我們學習的方法。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謙遜,好學的人。他並不會體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而是不恥下問。還有對待學習的態度,例如:“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講述了學習不能有虛假,不知道就要虛心的向人請教,不能不懂裝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講述了學習是有樂趣在其中的。死記硬背還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尋找其中的樂趣。

這本書裏還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句話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訴人們交友的原則。交正直,誠信,知識淵博的朋友有好處。交阿諛奉承,花言巧語的朋友有害。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當他人不理解自己時也不要心懷怨恨。這樣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方法。學過的東西要不斷温習,學習是要勤于思考,這樣才能不多獲取新的東西。

論語讀後感範文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論語》,小時候我雖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我還不太明白為什麼要讀國學課程,我們這麼小的孩子學這些有用嗎?慢慢地就明白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瞭解為什麼我們所歸屬的民族叫做中華民族?它為什麼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它到底有些什麼樣輝煌的思想文化藝術在通過我們的血脈傳承?

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儘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論語讀後感範文3

論語是國學經典,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語錄,是我們學習國學必讀的書目。作為一個喜愛文學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國學這部分,而且我們還要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論語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閲讀過,例如學而時習之的學而篇,就是課文的一部分,被我們所熟知甚至背誦,但這只是《論語》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讀整部著作,你一定會收益更多。

在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經典語錄讓我感悟頗深,例如,孔子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含這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哲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就犯了這兩個錯誤,有的學生善於思考,但對於學習卻不勤奮,因此雖然很有天賦但學習的廣度和厚度不夠,因此也無法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的含義;而也有一些同學非常勤奮,但不善於思考,學習和閲讀的東西很多,但都是粗讀,淺嘗輒止罷了,並沒有深入思考到底讀了寫什麼,讓我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幫助,這些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了。

上面僅僅從孔子語錄學而篇中的句子為例講述論語的思想,雖然涉及內容很少,但足以説明論語的內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就必須繼承和發揚先賢的優秀思想和精神,論語就是代表優秀文化的經典國學著作之一。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堅持思考的過程,這是我從論語中學到的,以後的我會更加勤奮努力,也會多實踐思考,讓自己更加優秀。

論語讀後感範文4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範文5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 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麼《論語》要這麼説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着點着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 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 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論語讀後感範文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來自孔子的著作《論語》,而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在我成長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會我許多道理。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要謹遵父母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要做一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人也要仁德,禮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吿訴了我孔子他從小便有遠大的志向,堅持不懈地學習,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對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讓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學,還要學會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收穫很多的知識。兩樣少了一樣,都會讓學習變的學習變的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要常常複習回顧以前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

《論語》教會了我許多,孔子的那些話語讓我歷歷在目,深深銘記於心,對我來説,《論語》中的每句話都是座右銘,指導我前進的方向!

論語讀後感範文7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這兩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36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後感範文8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藴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説:“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後感範文9

假期,我讀過許多的書有:《孟子》、《三國演義》、《窗邊的小豆豆》、《論語》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本《論語》。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學的創始人。《論語》就是記載了孔子告訴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我讀完了一整部《論語》,知道了許多平時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必須具備的品格,《論語》這本對我來説是人生進步的一大階梯。這可是儒家創始人,聞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説的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釋文》孔子説:“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利用仁。”這句就是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我還記得一開始我讀《論語》的時候。沒讀兩天就沒有興趣了,不愛讀。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知道了論語中記載的做人的`道理是多麼的重要,才開始慢慢的閲讀《論語》開始還是覺得沒什麼意思。後來堅持每天閲讀,感覺其中每句話都有很深傲的意思,從讀完《論語》之後,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有條有理也喜歡和人交往了,結交了許多正直的朋友。

《論語》這本書裏邊講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裏,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論語讀後感範文10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篇,也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學做人,學做事。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學習中的經歷,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傳至今,對我們仍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今天仍然會學習孔子及其弟子所發揚的這種學習精神。不僅在學習中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及我們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適用。學而篇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孔子曾説,活到老,學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過學習。在他臨死前他都還一直記着老子對他的教誨,仍然不忘記他的政治報負。這也就是他之所以稱之為孔聖的原因吧,他一心為國為民,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他難以改變的事,他努力過了,他堅持過了,儘管結果不太盡如人意,但他卻為我們做好了一個榜樣,為我們發揚了一種精神,留下了他寶貴的學識,他寶貴的經歷。後人敬仰他,以他為榜樣,雖然有些人會對他產生誤解,但其真正的內在的精神品質永遠不會被人所厭棄。向孔子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曾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流傳至今,仍被人廣為傳頌。我們現代人更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不要不懂裝懂,或一知半懂。我們要從容面對我們自己所存在的這些問題,然後能夠解決的儘量解決,不能夠解決的,也要盡力解決。不要不知道的裝作知道,這樣問題會越來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對了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才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論語讀後感範文11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開創人。《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言論,論述了做人、治學、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宋朝趙普曾經説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我們學習《論語》這部著作,對我們成人、成才有着很好的教益和幫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説,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出門在外要言行謹慎、誠實可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學習,這樣,我們才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愛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説,我們的學習態度要端正,要謙虛謹慎、勤學好問。“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説,我們在學習上要講究方法,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温習、思考,這樣,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不斷提高。

《論語》這部著作內容豐富,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我們經常閲讀,受聖賢智慧的啟迪,將會終身受益。大家都來讀一讀《論語》吧!

論語讀後感範文12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説:“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麼樣?”孔子説:“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説:“《詩經》中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説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説:“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裏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並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後,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後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裏,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後感範文1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説:“教導你的話明白了麼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閒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説,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説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範文14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經典,過去被稱為“中國人的 ‘聖經’”,是人人必讀的書。有幸的是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我接觸了《論語》,慢慢地瞭解了《論語》,最後《論語》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師,我從《論語》中學到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

《論語》的思想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處事,如何修養自己,使我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能擔當大事、有益於社會的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是在儒學、孔子思想的影響下發展過來的。我們常用的許多成語、家喻户曉的禮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價值標準,都與傳統文化和儒學分不開。

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我們在學校裏學了許多的知識,但是做人的道理學得少之又少,《論語》就像是甘霖一樣滋潤着我的思想這棵幼苗,讓那棵幼苗茁壯成長起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雖然是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説的,但是我讀出了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這樣才能服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辨證地告訴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於求成,不能貪圖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訴我怎樣與人相處,怎樣交朋友……

《論語》用最簡潔而又最深刻地語言讓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淨化。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要尊敬長輩,誠信,友愛,節儉等道理。非常感謝有這部優秀的國學經典伴我健康成長。

論語讀後感範文15

去年暑假,讀了一遍《論語》,當時對一些諸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之類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誦。對於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過去了。

宋朝宰相趙普研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所以學《論語》對學習及做事很有幫助,我就找出書架上的《論語》書開始了第二次閲讀。

起初,我認為《論語》不是整篇的文章,連貫性不強,比較零散,不便於記憶,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運用起來也不能自如。這第二次閲讀,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論語》中的句子聽起來很深奧,但仔細一想,他講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學習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説的話,多是從其自身出發,很接地氣,符合實際。

比如對於“孝”的論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比如,對於治學的論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對於誠信的論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説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讀《論語》,要多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比照、思考、理解。學《論語》可治國,我沒有考慮那麼高,我覺得更適合來觀照自己,幫助自己修身養性。

《論語》已經兩千多年了,但讀起來,感到他離我們並不遙遠,他説的就是當下。讀着讀着,就覺得書中説的許多道理就是當今社會做事的準則,書中説的就是身邊的某某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近取譬”“切問而近思”,多讀幾遍,多想想,反思身邊的人和事,就會字理通順,學有所得。

論語讀後感範文16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後,按一定時間温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複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裏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論語讀後感範文17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雖然他距離我們比較遙遠,但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中,他的啟發式教學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貢獻巨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覆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就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一樣,啟發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以前學習過的長方形,讓學生經歷這個推導過程,那麼往後知識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告訴孩子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學習,反而會帶給他們很多困惑。

教育要循序漸進。啟發式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與當今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脈相承,可以更好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啟發式教學,就是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應時刻做到把握適當時機、因勢利導,且循序漸進。因此,要上好一堂課,教師不僅要備課充分,更應結合新課標,把科學的教法運用到教學中,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論語讀後感範文18

有這樣一位聖人,他的語言從古傳今,有的還轉變成了成語,從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傳下來,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裏面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師的講述,讓我終於知道孔聖人真是偉大。

打開語文書第50頁,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了學習複習的重要,從老師的話中,我聽到了孔子曾經七晝夜衣食無着卻還能講學、彈琴,真實絃歌不絕。繼續聽課,我終於更深刻的知道了我從小背到大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正含義,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

它讓我知道時間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我要珍惜時間,很多人都説時間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時間,而是浪費了它。時間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時間換不來也買不來,孩子的歡笑換不走他的腳步,老人的歎息也無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記錄下,也流逝着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我們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去學習,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是沒有終點的,它伴隨着我的成長,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始終都需要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的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也讓我開始了自己對時間的規劃與重視,但這都是因為那一個人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讀後感範文19

論語寫的是孔子説過的一些話,是由孔子弟子的再傳弟子的再傳弟子寫成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大人物,他是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分為奉道,尊禮,崇仁,重孝,尚德······其中孔子把“仁”作為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心。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説“看到賢人,就要和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以免自己與他有相同的毛病。”我喜歡這一句話是有原因的。

我們現在的人都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分外眼紅;看到比自己差一點的人,就嘲笑別人沒有自己好,可以説是“冷嘲熱諷”。我們不能像我們班的某某某同學一樣,看到自己沒考到100分,就説要把考100分的那個同學給宰了;自己考到100分,就沾沾自喜。

我們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所提高和進步。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你們也來看看這本“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書吧!説不定你還能比我收穫更大呢!祝願你能在《論語》裏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座右銘。

論語讀後感範文20

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場白。意思是:孔子説:“學習而且經常温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很注重温習,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鞏固起來。我在學習中,不應該學過就忘記了,也要向孔子學習,注重温習,這樣知識才能鞏固起來。同學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不和同學爭吵,這樣我才是一個受歡迎的好學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説:“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做事小心而誠實,對人要有愛心,親近有道德的人,做完這些後如果還有空閒,就用來學習吧。”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做任何事情要誠實守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還有空閒,不應該沉迷電腦遊戲,就用來看書學習。

《論語》不僅使我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學習,做人。《論語》這本書,為我們打開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的大門。

論語讀後感範文21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為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為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論語讀後感範文22

我第一次讀《論語》是在20xx,那是驕陽似火的盛夏,當時我正在國家會計學院學習新發布的《審計準則》。在近20天的時間裏,白天是48項新《審計準則》的滿堂灌,晚上我挑燈、赤膊、揮汗夜讀《論語》,讀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論語》並非孔子所著。它是2500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點點滴滴,被他的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所成,可以説是孔子學生彙集編纂的課堂筆記。《論語》的體裁是對話形式,通過一問一答,就事論事地回答問題,很少有長篇大論。千百年來,歷史沉澱,廣為流傳,很多對話成了膾炙人口的語錄。

傳説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我數了一下《論語》中提及的孔子學生,約32人,其中子貢、子路等均被後人封為先哲;據説《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37次,居眾弟子之首。

《論語》全書20篇,每篇的章數不等。自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就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而孔子是中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論語》中宣傳的就是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化、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等眾多方面。

我的古文基礎差,讀《論語》就顯得吃力,一字一句的摳。好在我讀完《論語》不到兩月,在20xx年十一黃金週裏,央視十套百家講壇節目,就播出了《于丹論語心得》。我看了電視又買了書,感到得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範文23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我們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説的話該做的事,説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説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説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説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這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閲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範文24

第一部分是《論語》與“對話錄”。《論語》書名之意説法不一,它主要記載的是孔門師徒言語形式的對話錄。論,是論纂之意;語,則為語言。今人趙紀彬考證諸説,認為“論”字有整理、撰次之義,“語”是二人相等而説,有論難、答述之義,因此,論語就是整理、撰次的對話,《論語》一書就是對話錄。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頭都出現了相同的對話體。一方面是這個媒介形塑的結果,紙質媒介的缺乏使口語交流成為主要的載體;另一方面是古典時代的人與人渴望溝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並沒有把人視為客化的一種認知對象,而是強調主體之間相互商量來涵詠人生。縱觀《論語》,因為對話的主題涉及到孔子與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等人,可以説《論語》是孔門的集體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歷史形象。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邃,當深切的體認到孔子思想的原創魅力與孔子其人的人性的偉大之時,絕對的崇拜、無條件的皈依,視孔子為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數目龐大的追星的大軍。孔子被視為至聖先師,因此,孔子就成為中國最可愛的人。第二是“中國最可塑的人”。第三是“中國最可憐的人”。

這次的聽課,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孔子,進一步走進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讀後感範文25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為政篇內,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這樣的人還能做什麼呢?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什麼行走呢?

如今,信譽已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資產,沒有它,我們將寸步難行。一個人的信譽千金難買,它既是一種品質的外在體現,也是無法衡量的財富。我們的信譽決定了許多方面自己所處的地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信譽即信用、名譽,一個守信的人,經過不斷與別人交往,自己的信譽越來越高,那麼人傳人,名譽便有了。這樣的人,別人與他(她)交往時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時。尋求別人幫助時也一定會容易許多,別人少了猜疑、不安、擔憂,自然會盡力幫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會在不斷的成長中失去別人的信任,無論做什麼,都不能順利完成,“信譽破產”一定會成為絆腳石。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確定的事別輕易答應。”儘管別人表面上看去無所謂,心裏卻可能將你列為“失信人”。我也曾違約過,且耽誤了對方的時間,現在想起,不僅慚愧,且感到羞恥:一個人連守信誠諾都辦不到,還能成什麼事?我將自己以前的失約當作一種警示立於心中,並且引以為戒,保證自己對別人的承諾一定要達到,即使再有意外搗亂,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發情況,實在脱不了身,就要嚴肅地向對方道歉,且要及時説明情況,徵得諒解。

人若無信,舉步維艱。

論語讀後感範文26

《論語》強調的學習包含仁、孝、信等道德範疇,絕不僅僅是學術性的知識那麼簡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年輕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離開家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説話誠實,廣泛地親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完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各類著作。我十分認可孔子將孝、悌、言、處世放在學文之前,正如現代一個詞彙斯文敗類指讀書人中道德敗壞的人,斯文敗類的學識再高,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也不過是敗類。日本懸疑小説家東野圭吾大多數小説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雖説小説是虛構的,但是小説又是現實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話説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如東野圭吾小説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會就亂套了,而出現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則是因為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因而我十分認同孔子強調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論語》帶來的新奇絕不僅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咀嚼。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看到了一代大師孔子。這一切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更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論語讀後感範文27

在我國中學習生涯裏,我常常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紮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後來,我反覆回味那《論語》中的“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衝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着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後,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麼樣,我這麼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覆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嚐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着成長!

還記得,國小剛畢業,心裏還有着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着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後,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着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於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聖經——《論語》。

論語讀後感範文28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yi佾》)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説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説並不是侷限於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註,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後感範文29

在寒假,我讀了《論語》一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們的言行舉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閲讀《論語》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尤其是《論語》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別突出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他説"君子"即是"仁者",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可是到底什麼是"仁"呢?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後來在在《論語·顏淵》中,就有一句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仍在於人的本心,需要人從自身做起。凡事約束自己,使行為和言語都合乎禮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時,我們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下,不大聲喧譁;在遊玩時,保持衞生……如果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謙謙君子。這也就是孔子所説的“克己復禮”吧。

論語讀後感範文30

《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後感範文31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藴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發。

國小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琅琅的讀書聲中,還摻雜着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複的念着。那時,我還不懂《論語》裏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藴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説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瞭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瞭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裏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説: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説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説好去哪裏,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後感範文32

孔子還非常挑食。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説,下文再談。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説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羣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説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敍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讀後感範文33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藴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與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説:“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與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