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詩經

詩經讀後感[優秀14篇]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2.79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優秀14篇]

詩經讀後感 篇1

終南真是個小地方,每一天和姊妹們嬉鬧以後回到房間裏,望着窗外的楠樹和正開的美麗的海棠花,心底總是生出許多傷感。村裏的姊妹們嫁了以後,便日日的勞作,從此韶華漸去,玉容黯淡,如果鏡子中的我有一天,也是變成了那般模樣,該是多麼可怕?母親又在庭院呵斥着不知道的什麼,那嘶啞的聲音,居然是老人們傳説的那個曾經的黃鸝鳥麼?母親的例子更讓我對未來充滿了畏懼。想到將來的醜陋,骯髒,種種不堪,怎麼能讓我安然?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風了,青青草兒的味道和楠木的香隨着風兒飄來,唉,如果沒有可怕的未來,那麼,應該是多麼的快樂。隔壁的永安哥哥在門外問母親有沒有吃過午飯,那聲音説的響亮,我知道其實是説給我聽。可是,和他一起縱有萬般的快樂,又怎麼敵得過我對嫁做人婦的恐懼呢?他家和我家是一樣的小户,難道我以後就陪了他一起喂那些豬兒和小油雞麼?我煩惱的把窗户關了,自己躺在牀上悶悶的不樂,不知道怎麼的就睡着了。

是什麼聲音啊?把我吵醒。我起身,打開窗户,卻正好看見庭院門口停着一駕漂亮的馬車,我詫異的起身,探出窗子想要看個仔細,卻看見那馬車裏下來個錦衣華服的少年,翩翩的`風采,白裏透紅的肌膚,甚至比我們村許多姊妹還美。這少年穿的繡有黑色與青色花紋的禮服,和昂貴的裘皮大衣,頭上戴着高高的威儀的冠,看車下那些圍着他轉的僕傭,想來是大地方來的公子。那些人中間的一個走向我家,我不由的豎了耳朵,仔細的聽了,卻原來只是找我母親問路。

我有些失望,又為自己的失望羞恥。手抖的就把那支着窗户的木棍掉落。意外的聲音,驚的那些人都朝這邊看來,我看見那公子,也轉過臉,目光正對了我的眼睛,我的臉剎那間紅了。急忙的退回了房間,心如鹿撞。少少的安靜,我恍然記得自己是剛剛睡醒的模樣,蓬頭垢面的一定也很醜,急忙的尋了鏡子來,卻看見鏡子裏,粉面俏然,髮髻凌亂,完全就是個小家碧玉模樣,上不了枱面。心裏惱着自己,不該就那樣唐突的推窗出去,更不應該在中午時分睡着,如果剛才,是如戲文中唱的正梳粧得體的在庭院看書,那才應該是多麼的合適!

心思輾轉,卻聽見院外玉佩輕撞的聲音,馬車的聲音重又轆轆的響起,遠去。

詩經讀後感 篇2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閲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温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裏最美的邂逅。因為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緻,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裏,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裏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詩經讀後感 篇3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極清冷寂寞的夜。無邊的暗夜將呼嘯着寒風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雲層後無力地閃着黯淡的光。令人幾近致盲的黑中,幾顆稍顯明亮的星點零落地散落在東方的夜空中,掙扎着將殘燭般微弱的光輝灑向大地。原野盡頭的村落中,只有一間房內透出幾束搖曳的火光。影影綽綽地可以看見一點忙碌着的人的輪廓,仔細看去,確乎是在翻閲着什麼似的。夜深了。

這個夜晚和過去的千百個無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這位官員批改文書疲倦的神情與渙散的目光,大概也與從古至今千萬熬夜苦讀抑或加班加點勞作的人們沒什麼不同。他們沒有顯赫的地位,僅是中華五千年曆史中沒有留下過任何存在痕跡的無名小卒之一。從未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大概將來也不會有人記得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奔波於塵世之間,被一樁樁不足道的蠅頭小事攪得煩躁不堪罷了。

或許生活對他們來説真的就像白開水一樣。機械,重複,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週轉於人與人、事與事之間,勞累疲倦卻還是要咬牙堅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後一絲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體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與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還是忙碌着把自己散發哪怕一點星光無私地灑向大地。奔波操勞、疲於奔命的同時,內心深處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窺見,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帶來改變。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實上,不如説是可笑又可悲。

那幾點小星,大概就是無數勞苦羣眾心中燃着的最後那絲火苗。學子渴望教科書式的成功,努力堅持埋首書海;職員希望物質的豐富,遂讓青春留在辦公桌前,心底歎息抱怨卻不知何時休停。為了心願與信念犧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為心中不可及的夢想努力發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識到夢想不切實際後就放棄發光發熱的信念泯然眾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滅,最後凝固成堅硬冰冷的石頭,墜於大地,遍體鱗傷。

我曾不明白奮鬥的意義。關於未遂的.夢、達不到的遠方我有太多猜測。事實上,星空絕不是被無故點亮的,《小星》的含義也正在於此。

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能成為人上人,所能點亮的也不過是偌大天空的百萬分之一。不過,若是每個人心裏常閃爍着這麼一顆明淨的小星——無論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點兒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無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實,只要活過、真正存在過,那麼留下痕跡與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麗的啊。

詩經讀後感 篇4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裏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為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説,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的傳言。看着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説。這個傳説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脱也!

也許是為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為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着,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讀後感 篇5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粧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為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為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為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讀後感 篇6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温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裏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説,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着《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讀後感 篇7

呦呦叫的小鹿們在野地裏邊吃艾蒿,一邊相互呼應。人們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邊宴飲,一邊招呼嘉賓。這是《鹿鳴》給我們展現出來的一片熱鬧卻一片典雅中和的氣象。

《鹿鳴》作為一首經典的宴飲詩篇,頌揚禮樂精神,但是並不在意對具體綱紀的強調,擺脱了對維繫一個王朝政治各項法則的陳説,迴歸到了宴飲本身應有的安詳和快樂。而這種安詳和快樂,正是由宗族的團結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撐,以每一個參與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會上的琴瑟合鳴,營造出一種熱烈和睦的氣氛,烘托出參與宴飲主賓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對一種生活境界的歌唱,而這種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禮樂和諧,人們世世代代不斷追求的理想。

宴飲是一種儀式。無論是交往、酬謝、慶賀,還是喜事、喪事,純粹滿足我們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這種吃喝這種所特定形式表達的意義。人的飲食與動物的飲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於它已不單是為了延續肉體生命的必需。

從古到今,宴飲在中國從來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聯繫,人們賦予它特定的內涵,用它表達某種意義。儘管宴飲作為一種儀式,它的地位卻沒有祭祀那麼正式和莊重,但宴飲卻是祭禮無法替代的。如果説祭託是以莊重方式進行的儀式,那麼宴飲則是以輕鬆方式進行的儀式。

人們在觥籌交錯、大快朵頤、笙歌樂舞之中,製造出為了一種輕鬆快樂的氣氛,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人們借了飲酒吃肉這一機會,突破平時的社會規範的約束,暫時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放鬆平日裏緊張的情緒,讓受到壓抑的精神和肉體得到解放。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聚會通常選擇聚餐作為更進一步的溝通一個重要途徑。聚餐中輕鬆氣氛,更讓每一個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宴飲便達到了人自身精神與生理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理想。

據文獻記載,周代各種典禮都離不開樂器的伴奏,詩篇《鹿鳴》歌唱伴奏這現象,更體現和諧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樂對人們精神振奮,為宴飲更添愉快氣氛,再加上適度飲酒對神經的放鬆,人與人之間超越了等級的隔閡,個人更容易融入羣體中,這個和諧的環境使每一個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鳴之中。通過以上的品讀,《鹿鳴》所體現的和諧和理想之道對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啟示。正如美國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樣,“精神不再是一種受到利益影響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並獲得它最大的靈性。”我覺得,這也能對《鹿鳴》解讀中,道出這首宴飲詩歌的精髓。

詩經讀後感 篇8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於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説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為魚鷹,胡先生認為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説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説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於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佈於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xx年前後,它在山東地區最後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混合種羣。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於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羣結隊地去採摘。

《詩經》中的“穀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於穀物生長,《邶風穀風》描述的“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穀風》中描述的“習習穀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詩經讀後感 篇9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閲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衞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衞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説。”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閲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裏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是我們的結局是那麼的完美。

詩經讀後感 篇10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着藍天白雲發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聲歎氣,因為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成為她們以夢為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着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谷、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通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放鬆。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欣賞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為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蔓延在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為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説:心中若有桃花,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讀後感 篇1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課本上,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詩經》,就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着、那份淳樸、那份聖潔所吸引了。於是帶着好奇,又一次翻開了這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像一條深沉的河流,隨着時間不斷向前奔湧,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質樸和安然。在這條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紅、杏花白、香風玉露、奼紫嫣紅,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邊唱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邊思念着自己心愛的人。我想,在那個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搖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滿着男子温柔而又細膩的思念。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着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又怎樣?崎嶇難攀又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這就是草色的愛情。詩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熱情似火的玫瑰來的.嬌豔,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卻更加質樸和真實。

曾有戍邊征戰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將士在歸途中,看見一片衰敗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離家時,家中庭院前那充滿生機之景,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歲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卻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況,是哀,是大哀!每當讀到此處,總感到一絲草色的憂傷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濕的淚跡。

曾有憂愁的詩人,吟誦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愷我寤歎,念彼周京”追憶着舊時周朝的繁華。詩人在寒冷的水邊行走,忽見水中難以生長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敗,再不復往昔盛景,不禁傷感不已,這就是草色的懷念。懷念着昔日的盛世繁華,懷念着周王室當時的四夷賓服……

草色在《詩經》的紙間瀰漫,有憂愁、有歡樂、有離別……這是千年前的人們最質樸無華的情感。閲讀《詩經》,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脱於世俗的安然愜意。而這,正是《詩經》的魅力之所在!

詩經讀後感 篇12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在詩經的藝術世界中,我們看到的有腳踏大地深耕易耨的辛勤;有“如金如玉”“如切如磋”的高雅;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的明德;有人間苦難離別相思的同情;有純真浪漫樂而不淫的愛情。《詩經》將詩歌文學的觸角伸向那些胼手胝足的百姓,唱出古代中國人民各種風俗情態,生活際遇,而不是補天浴日的怪力亂神,也不是戰場上的嗜血好殺。

古人相信以“詩”可以觀“民風”,他們遣送王官,在如此遼闊的地域空間內採集,加工,傳唱各種土風,民謠,以為“風”。《詩經》中描寫戀愛與婚姻的篇章尤為動人,總量佔到約《詩經》的三分之一,體現了先人的浪漫和對愛情、婚姻、幸福與美的理解與想象。讀《詩經》,我們先走進其中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的愛情。

開篇第一首《周南·關雎》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為了多少青年表露款款深情的佳句。心愛的姑娘啊,你怎忍心,讓我無時無刻不思念你,讓我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陳風·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深情表白你聽到了嗎?我愛慕的你如月光美好,心中牽掛讓我坐立難安。《召南·摽有梅》是女子在娓娓傾訴“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梅子熟了初春,我的愛情啊從青澀變成了苦澀,你什麼時候來娶我呢?《鄭風·女曰雞鳴》那句“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是多少人心中期盼的婚姻模樣,佳餚做成共飲酒,白頭偕老永相愛,女彈琴來男鼓瑟,和諧美滿在一塊。

《詩經》中大量婚戀詩篇的存在,是因為婚姻關係的締結以及婚姻關係的穩定關乎王朝政治。從“生死契闊,與子同説”“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禮教下婚姻觀念的從自由到保守的改變。從自由浪漫的愛情,和諧美滿的婚姻,到禮制滲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戀,以及傷感的離別。這是周代初期禮教初設古風猶存,是西周後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孔子提倡的禮教,是對愛情的無情打壓。但是人們對真愛的理解和追求沒有改變,使中國人民即使跨過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後,還是回到《詩經》中描寫的那些最高尚最純樸的愛情中去。

《詩經》婚戀篇唱出了人人之和,羣族之和;宴飲篇唱出了上下之和;勞役篇唱出了家國之和;而農作篇唱出的是人與自然之和。如此説,《詩經》如何算不上一首和諧之歌。美哉,詩經!壯哉,詩經!(蘭華)

詩經讀後感 篇13

我閲讀過許多經典文學,但我閲讀之前,閲讀之時以及閲讀之後,仍深深打動我的,還是《詩經》這本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閲讀之前,我便早已被這些詩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學氣氛,也開始在我心中瀰漫開來。那優美的四字短語拼湊成的奇蹟,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園畫面,魅力無窮。在國中時,學了幾首《詩經》的詩,再也忍不住,自己購置了一本。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期,帶着吉他和這本《詩經》,在公園的一處坐定,翻開了《詩經》的第一頁。

第一首看到的詩是《卷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懷念讀到這句話的感動,因當時也在深深思念一位遠方的朋友。“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也從中第一次認識到《詩經》不止是美好的歡樂與愛情,也有古人無可奈何的憂傷與思念。而這靈動的節奏,也讓這悲傷添一股詩意,餘音裊裊,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國詩詞大會》,對《七月》也還有巨大的興趣。這首詩,也徹底堅定了《詩經》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讓我對美有一種直觀的體驗。我愛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的天然趣味。還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這何等美好的春日圖畫!更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豪邁與壯闊等等。這首詩既滿足了我的審美要求,也有壯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閲《詩經》,翻到《桑中》這首詩。“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斷重複的一句,顯現着浪漫主義的無窮妙處。尤其是註釋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與之類似,更覺醍醐灌頂,心情極為暢快感動。甚至將此句寫在課桌上,煩躁時一讀,便覺身心輕盈,煩惱盡散。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令我感動的詩篇。我曾為之陶醉,深夜嘗試軟筆摘錄;也因此深覺文字之美,翻看新華字典來學習繁體字。即便可能忘記如何背誦,但細細品讀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動,震撼,享受,都將是永恆的精神財富,在未來漫長人生中,不斷滋潤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詩經讀後感 篇14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着藍天白雲發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聲歎氣,因為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蓮成為她們以夢為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着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山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山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山谷、山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通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來放鬆。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來欣賞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為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蔓延在山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來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來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為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説: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