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江上》賞析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2.68K

《江上》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江上》賞析

宋•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

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

忽見千帆隱映來。

【賞析】

詩描寫詩人泛舟長江所見景物。起句寫雨過天晴,陰雲半開,天空呈現出晴朗的景象。次句寫黃昏時的雲霞,暮雲低垂,在空中緩慢地移動。作者寫景,靜中有動,幽遠淡雅,情趣橫生,寥寥幾筆便勾勒了一幅朦朧而略顯暗淡的秋江暮雲圖。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兩句從寫雲轉寫江邊的青山。青山是“繚繞”的,它曲折縈迴,像是要擋住詩人前行的去路,然而正當詩人迷茫之時,卻看到點點白帆緩緩駛來。正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心中的愉悦之感可以想見。這兩句寫江行所見所感,描繪的畫面中不僅有山水、白帆,還有人物。那回環曲折之青山、時隱時現之帆影,都為畫面增添了一種閒淡構悠遠的意境,與前兩句所描繪的秋江暮雲圖渾然一體。

這首詩還藴含了深邃的哲理,詩人在晦暗的環境中,不斷追尋探索,最終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並找到了一種閒淡之美。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鐘山,追求心境的寧靜,創作了大量雅麗工緻的絕句,以表達自己閒散恬淡的心緒,這首小詩就是一個典型。

擴展閲讀:王安石的簡介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曾隨文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瞭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王荊公。

擴展閲讀:王安石的詩詞成就

詩歌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

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6]張舜民評:“王介甫(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尋繹,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孫稱其詩“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為功”。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志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