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關於當代中學生的勵志故事,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閲!

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

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走路特別,説話特別,寫字特別,這是一名腦癱患者,卻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一個腦癱博士是如何煉成的?”來自河南焦作農村的張大奎的事蹟經報紙、網絡等媒體報道以後,人們非常震驚。

在大奎兩歲的時候,得了一種病,高燒39度一直不退。父母連夜把他送往鄉醫院,然而鄉下有限的治療條件導致了嚴重的後遺症。後來,父母把他抱到北京求醫,卻得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回答:“核黃疸後遺症”,小腦機能嚴重受損,運動平衡、肌肉協調等功能有較大障礙,俗稱小腦癱瘓。

醫生告訴他們,這樣的病在醫學上沒有好的治療方案,惟一的方法是通過自己的鍛鍊恢復部分身體機能,才能達到自理的狀態。張大奎6歲之前只會在地上爬行,根本無法獨自站立。

但是他的父母始終堅信專家的論斷,一直沒有放棄對他的培養。那個時候,還沒有今天這樣好的康復訓練機構和求助機制,大奎的父母自創了一套特別的鍛鍊方式。他們在兩顆大樹中間綁上兩根竹竿,類似雙槓,讓他雙臂架在上面練習腿力。後來又換成了繩子,他經常是走到一半就雙膝跪倒在地,膝蓋不知道磕破了多少次。他也曾想過放棄,但父母總是鼓勵他,只有加強訓練,大腿才能有力量,才能學會走路。

這樣的鍛鍊方式,不知道磨壞了多少雙鞋子。大奎的家庭本不富裕,母親只能給他買十幾元一雙的軍用膠鞋。由於他走路和保持平衡的姿勢只能是腳拖來拖去,所以一個月基本上要磨壞兩雙膠鞋。每當父親給他換鞋的時候,都語重心長對他説:“奎,咱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大奎理解父親的用意,他深深記住了這句話。每當自己累了、倦了的時候,腦海裏就浮現出父親的話。經過不懈的鍛鍊,九歲的時候他開始學會使用枴杖,能夠自己獨立行走了。

長大了的張大奎,看到同村的小夥伴都去上學,他也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母親知道以後,非常支持他。剛開始,他連筆都拿不好,更別説在本子上寫字了。母親只好手把手教他寫字,又特意給他訂了大一些的本子,並畫上米字格。就這樣,大奎向人生邁出了新的一步。

國小、國中、高中,儘管不容易,張大奎還是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學業,並在20xx年考上黃河科技學院。就在他大專快畢業的時候,猶豫了,是繼續讀書?還是就此結束?因為許多身體健全的名校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況他是這樣特殊的人,他不想再給父母添負擔了。父親知道他的想法後,開導他説:“奎,你要記得,咱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在父親的鼓勵下,張大奎考上了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本科,並在那裏讀完了研究生。讀研期間他接觸到了更多優秀的老師,並在他們的指導下接受了一些科研和工程方面的鍛鍊。這一經歷讓他更清楚地瞭解了自己,尤其是明白了自己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他不但學會了自理,而且還有了更大的夢想。

張大奎決定考博。幾經周折之後,他聯繫到了北京理工大學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專家樊孝忠教授。經過考慮後,老師同意了他的報考,但能不能考上,完全要靠自己。得到樊老師的允許,他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備考當中。經過筆試,面試,還有漫長的等待,一路過關斬將,他終於成為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生。

張大奎創造了自己的生命奇蹟,他用如此與眾不同的方式感動了萬千學子,感動了世界。當別人讚賞他的成功時候,他常常想起父親的話:“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比爾蓋茲和沈從文

讀教科書的時候,我們知道孫中山先生説過一句話:“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在當前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環境下,這句話也許可以加另一個引伸:“不要做大事,要做適合自己的事。”

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説,很容易從行業上做些大小之分。以前這種大小之分也許在於行業的社會地位,今天則也許在於行業的實際金錢收入。對已經工作很久的上班族而言,行業的更動,已經沒有那麼輕易,所以就在職位的高低上做些大小之分。

不要做大事,要做適合自己的事。也就是不要只注意熱門的行業,不要只注意高的職位,而要做自己性向和能力適合做的工作。只有在這時候,我們工作的力量才會發揮到最大。

但這很不容易。因為,這牽扯到對自己,以及對這工作的清楚認識。有人在這種認識的過程裏,很幸運,很快就掌握到了;有人則不然。

比爾蓋茲,是個幸運中的幸運代表。讀着哈佛大學的法律系,他認識到最適合自己投入的行業是計算機,就輟學改行去創立了微軟。最後,他不只做了件適合的事,也做了件大事。

然而絕大部份的人都沒有他這麼幸運。大部份人不但很難認清與查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更經常被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在折磨。這又要怎麼面對?可以看看沈從文的例子。

沈從文在文革的時候,下放勞改。他的工作中,有一件是打掃廁所。對文學大家如他的人來説,這是一件多麼不適合又折磨的工作,然而,他每天在清洗廁所的過程裏,最大的樂趣卻來自於他把便器都擦拭得光可鑑人。多年後他回憶這段日子時,都為自己把廁所清理得那麼好而很得意。

文革之後,沈從文沒寫小説,反而完成了《中華古代服飾圖錄》。就外人來看,大家會驚歎於這個考據工作的巍然。但事實上,他主要是因為環境雖然不像洗廁所時那麼糟糕,在小説創作上卻仍然見忌於郭沫若,因此不得不改做考據。

我們大部份人應該都沒有沈從文那麼出眾的才華,但也沒有遭受到他那麼大的折磨,必須清洗廁所,或見忌於諸如郭沫若在當時大陸的紅人。所以,即使我們還沒認清與查找適合自己的工作,起碼,我們可以比較愉快地接受自己當前的工作,把這個工作先做得“光可鑑人”。

用心,加時間,也許某一天,一個答案就跳了出來。

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輸一時,贏一生

美國有一家克頓運動鞋公司,老闆皮爾曾是一位短跑運動員,他25歲時退役,創立了公司。皮爾在體育場上,雖沒有得過一次冠軍,但是,在商場上,卻屢戰屢勝。

公司成立50週年慶典大會上,一位電視台採訪了75歲的克頓老人。問克頓,記憶中。影響您一生的一件事是什麼?克頓的目光突然暴張,然後又迷離起來。半晌,他才緩緩地説,有一件事,我永遠不能忘記,在我24歲時,曾與一位隊友爭奪參加短跑運動會的惟一名額,隊友在第4跑道。我在第5跑道,從實力上講,隊友略勝於我,但是,那天,我抱着必勝的信心,因為入隊5年,我從來獲得過獎盃,我要以一次勝利來證明自己。比賽一開始,我們咬得很緊,跑到一半路程,隊友的鞋帶意外地開了,然後他的鞋逐漸鬆開,又跑了幾十米,他不得不蹲下。在他繫鞋帶時,我停了下來。我認為乘人之危勝之不武。隊友繫好了鞋帶,我們繼續比賽,結果,隊友比我快了幾步。我敗了。那次比賽後,教練、親友都嚴厲地批評了我。之後我便懷着複雜的心情結束了運動生涯。

機遇一閃而過,競技不容忍讓。創業幾十年,我時刻牢記着那次教訓,可以説,我雖輸了一時,卻贏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