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科學家從失敗到成功的小故事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4.2K

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敗時千萬不要氣餒。樂觀地對待失敗,成功就會向你招手。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科學家從失敗到成功的小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家從失敗到成功的小故事

科學家從失敗到成功的小故事篇1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鐘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只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着一位30多歲的年青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度的刺激,已使他面無血色,渾身不住地顫抖着——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流芳百世的大化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着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的助手。燒得焦爛的5具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復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這一連串挫折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設備,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祕的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後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會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顫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經過多次試驗,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接着,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科學家從失敗到成功的小故事篇2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是以色列科學家,他1941年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一個鄉村,父母都是農民。1972年,他在以色列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由於謝赫特曼習慣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切,因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就難免與他人產生磕磕碰碰。或者説,他過得不是那麼如意,甚至有人嘲笑他是個瘋子。

1982年,41歲的謝赫特曼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這年4月8日,他在大學的實驗室裏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鋁錳合金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固體物質。他異常興奮,把這種固體物質命名為“準晶體”。

謝赫特曼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了同事,但沒有人能理解,更沒有人相信。他不但沒有得到與同事分享驚喜的歡樂,反而遭到了無情的嘲笑。因為在傳統理論看來,固體物質只有兩種存在形式,要麼是晶體,要麼是非晶體,不可能有第三種,這就是説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準晶體”的存在形式。

謝赫特曼千方百計地試圖説服同事,“準晶體”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幾個月過去了,一切皆是徒勞,不僅沒人願意聽他的解釋,反而嘲笑他是個瘋子。實驗室的主管走到他面前,把一本書放在桌子上,不屑地説:“你為什麼不讀讀這個?你所説的新發現是完全違背科學基本常識的,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被要求離開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小組。

一年後,無奈的謝赫特曼返回了以色列工學院,開始與材料學專家伊蘭·布勒希一道繼續從事對“準晶體”的研究。可是,他依然沒有擺脱被嘲笑的命運,有的人甚至指着他的鼻子説:“本想你這個瘋子去了美國我們可以安靜些了,沒想到你還是被遣回了。”

1984年,謝赫特曼、布勒希二人同美國科學家約翰·卡恩、法國晶體學家丹尼斯·格拉蒂亞斯合作撰寫了論文,詳細地描述了製出“準晶體”的具體方法。爭取發表這篇論文的過程很不順利,眾多的科學雜誌都拒絕了它。一些編輯甚至嘲笑説:“我們不需要如此無聊的論文,更不需要違背‘科學常識’的論文。”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篇論文總算在一家小刊物上發表了,論文發表後,立即在化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學術權威公開站出來質疑謝赫特曼的新發現,美國著名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嘲笑説:“謝赫特曼是在胡言亂語,世界上沒有什麼‘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一些高校的老師還以這篇論文為例,教育學生要尊重“科學常識”,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做不學無術的“偽科學家”。顯而易見,這篇論文根本沒有改變科學家們對“準晶體”理論的否定態度。

實踐檢驗真理,時間解決問題。在經受了近30年的嘲笑後,“準晶體”理論終於得到了全世界最權威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可。“準晶體”材料硬度很高,不易損傷,使用壽命長,加上具有無黏着力和導熱性較差的特性,適合製造眼外科手術用的微細針頭、刀具等,還適合製造不粘鍋具、柴油發動機等,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將極大地改善人類的生活。謝赫特曼也因此成為了20xx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一人獨享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的獎金。

20xx年10月5日,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拉爾斯·特蘭德等人在解釋謝赫特曼獲獎原因時説:“他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中觀察到了一種‘反常理’的現象——鋁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種不重複的非週期性對稱有序方式排列的。按照當時的理論,具有此種原子排列方式的固體物質是不存在的。因此,他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爭議,為了維護自己的發現,他被迫離開當時的研究小組,但這一發現促使科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對物質結構的認識。”美國化學協會主席納西·傑克遜説:“他的發現勇敢地挑戰了當時的權威體系,是科學界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有自信就不怕嘲笑,已是古稀之年的謝赫特曼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説:“科學需要質疑,任何新事物的發現,難免要遭受誤解甚至嘲笑,經受住嘲笑而笑到最後也就成功了。”

從根本上説,這個世界並不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些能夠經受住嘲笑且勇往直前者的手中。

科學家從失敗到成功的小故事篇3

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國小,不恥下問的習慣被人們認為他是低能兒,而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大部分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現在我為大家講一下愛迪生髮明電燈的趣事!

早在1820xx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因此,愛迪生就暗下決心:“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户都用得上。”

他的實驗開始着手於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愛迪生面對失敗,面對所有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敗,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着麥肯基説話時一晃一晃的長鬍須,突然眼睛一亮,説:“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裏。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髮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説。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愛迪生,但他明白,頭髮與鬍鬚性質一樣,於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裏,用高温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此時,夜幕正在降臨,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裏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着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鬥,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1小時,2小時,3小時„„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後來1879年10月21這一天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標誌着可使用電燈的誕生。

Tags: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