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17W

有很多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那麼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

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肝腦塗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20xx年),齊人婁敬到隴西戍守邊塞,路過洛陽。當時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了天下,正住在洛陽。婁敬進城後就去找同為齊人的虞將軍,請求覲見皇帝。虞將軍就進宮報告皇帝,漢高祖果然召見了他。

劉邦問婁敬要談什麼事,婁敬説道:“陛下要建都洛陽,難道是要跟周朝比比誰更興盛嗎?”劉邦説:“是啊。”婁敬説:“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從后稷開始,積累德政善事十幾代。周文王成為稟受天命、統治天下的人。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八百諸侯都主動到孟津與週會盟,這才滅掉了商紂。周成王即位,在周公的輔佐下,在洛邑營造成周城,作為天下的中心,四方諸侯都來納貢朝拜。所以説,凡是建都於洛陽的,都要像周朝一樣用德政來感召人民,而不能依靠險要的天然地形。在周朝鼎盛時期,四方諸侯歸附周朝,一起侍奉周天子,八方大國的百姓沒有不歸順臣服的。到了周朝衰敗的時候,天下再沒有人前來朝拜,周室已經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勢太弱了。

“如今陛下從沛縣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席捲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在榮陽交戰,爭奪成皋之險,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肝腦塗地,父子枯骨曝露於荒郊之中,橫屍遍野不可勝數,悲慘的哭聲不絕於耳,這樣還想與西周興盛時相比,我認為這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再説,秦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雄兵可備一戰。藉着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可以説是形勢險要、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地。如果陛下進入函谷關內建都,控制秦國原有的地區,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啊。”

漢高祖就這個問題又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羣臣大都是華山以東的人,紛紛説周朝建都在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而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傳到二世就滅亡了,所以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漢高祖聽了猶疑不決。後來,留侯張良向漢高祖明確闡述了入關建都的利處。漢高祖聽後,當口就乘車西行進入了關中。

建都關中後,劉邦感慨道:“最早主張建都在秦地的是婁敬啊。”於是賜婁敬改姓劉,還授給他郎中的官職,稱號叫奉春君。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求解驛站】肝膽、腦漿濺了一地。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

【活學活用】軍人守土有責,為能擊退來犯之敵,即使~,也在所不惜。

【妙語點撥】主張建都洛陽的大臣們為了一己私利,將都城位置與王朝的氣數胡亂聯繫起來,而置國家安危興衰於不顧。相比之下,婁敬則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定都關中,乃遠見卓識。再者,婁敬直言進諫的精神,也值得稱頌。天子賜其皇族姓氏,享有榮耀,當之無愧。

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朝浙江錢塘人,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做了監察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間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賞識他。于謙被破格提升為河南、山西巡撫後,衣食住行仍很儉樸。

明宣宗九歲即位,宦官王振專權。他以權謀私,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壞蛋。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説:“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着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

于謙笑着舉起兩袖風趣地説:“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于謙在詩中説,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徵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衚衕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後來,王振把于謙陷害下獄,終在羣臣的保護和壓力下,把于謙放了出來。

——《入京》

【求解驛站】原指兩袖迎風而起,飄飄揚揚的姿態。後比喻做官的時候,十分清廉,除衣袖中的清風之外,別無所有。現也指清貧,沒有財產。

【活學活用】當官,就應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

【妙語點撥】于謙每次進京,不屑於行賄而是兩袖清風,光名正大地去奏事,堪稱清廉為官的楷模。那些送奇珍異寶給王振的官吏,只會“肥”了自己,“瘦”了百姓。“吃、拿、卡、要,打官腔”是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的具體表現,不可不除。為官者只有像于謙一樣兩袖清風,思人民之所想,給人民之所需,才能當好人民的公僕。

短小勵志的經典成語故事:卧薪嚐膽

春秋時期,我國南方有兩個小國——越國和吳國。兩國相鄰,經常打仗,勢力相當,始終難分勝負。有一次,吳王闔閭領兵攻打越國,在戰鬥中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不治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他的王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與此同時,他又想方設法為吳王夫差送去很多美女和金銀財寶。結果吳王以為他真的不想復仇了,就放鬆了戒備。

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

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為了使越國強大起來,他不但親自參加勞動,生活也十分儉樸。他非常尊重那些有才能的人,而且對老百姓也非常愛護。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後來,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就越傳越廣,演變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求解驛站】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發奮圖強,不敢安逸享受。薪,柴草。

【活學活用】中國足球要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必須~,刻苦訓練。

【妙語點撥】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卧薪嚐膽”和三國時期蜀國末帝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一經對照,越王勾踐的風采和蜀帝劉禪的頹廢讓人感觸良多。相似的背景、同樣是君主,卻以不同的志向、不同的人格演繹出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不一樣的結局。後世人常用“卧薪嚐膽”的故事警醒自己,其用意並非強調報仇雪恥方面,也不是當真要掛起苦膽來嘗一嘗,而是比喻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刻苦自勵,激勵自己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