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文章

畢淑敏勵志文章

欄目: 勵志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1.24W

畢淑敏,是我國著名的一級作家,他寫過很多優美又勵志散文很值得我們去閲讀。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畢淑敏的勵志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畢淑敏勵志文章

畢淑敏勵志文章篇一:我對生命悲觀 ,但不厭倦生活

有人問我,對自己的才能有沒有過懷疑或是絕望?

我是一個“泛才能論”者——即認為每個人都必有自己獨特的才能,贊成李白所説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這才能到底是什麼,沒人事先向我們交底,大家都矇在鼓裏,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細尋找加上運氣。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費時一世一生;還有的人,乾脆終身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終。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越來越多施展才能的領域,例如愛好音樂,愛好寫作……都是比較傳統的項目,熱愛電腦,熱愛基因工程……則是近若干年才開發出來的新領域。有時想,擅長操縱計算機的才能,以前必定也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沒這物件時,具有此類本領潛質的人,只好委屈地幹着別的行當。他若是去學畫畫,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萬分,覺得自己不成才。比爾•蓋茨先生若是生長在唐朝,整個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尋找才能是一項相當艱鉅而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閒視之。

人們通常把愛好當作才能,一般説來,兩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並不像克隆羊那樣惟妙惟肖。愛好這個東西,有的時候很能迷惑人。一門心思憑它引路,也會害人不淺。有時你愛的恰好是你不具備的東西,就像病人熱愛健康,矮個兒渴望長高一樣。因為不具備,所以就更愛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斷人對自己的才能,產生深度的懷疑以至絕望,多半產生於這種“愛好不當”的漩渦之中。因此在大的懷疑和絕望之前,不妨先靜下心來,冷靜客觀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於何方。評估關頭,最好先安穩地睡一覺,半夜時分醒來,萬籟俱寂時,摒棄世俗和金錢的陰影,純粹從人的天性出發,充滿快樂地想一想。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充滿快樂地去想呢?我以為,真正令才能充分發育的土壤,應該同時是我們分泌快樂的源泉。

遇上人生的低潮期,最好選擇安靜地等待。好好睡覺,像一隻冬眠的熊。鍛鍊身體,堅信無論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體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談天,基本上不發牢騷,主要是回憶快樂的時光。多讀書,看一些傳記。一來增長知識,順帶還可瞧瞧別人倒黴的時候是怎麼挺過去的。趁機做家務,把平時忙碌顧不上的活兒都趁此時幹完。

有人問我,對生活,你有沒有產生過厭倦的情緒?

説心裏話,我是一個從本質上對生命持悲觀態度的人,但對生活,基本上沒產生過厭倦情緒。這好像是矛盾的兩極,骨子裏其實相通。也許因為青年時代,在對世界的感知還混混沌沌的時候,我就毫無準備地抵達了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靈魂經歷了大的恐懼,大的悲哀。平定之後,也就有了對一般厭倦的定力。面對窮兇極惡的高寒缺氧、無窮無盡的冰川雪嶺,你無法抗拒人的渺弱和生命的孤單。你有1000種可能性會死,比如雪崩,比如墜崖,比如高原肺水腫,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戰死疆場,比如車禍槍傷……但你卻在苦難的夾縫當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得繼續活下去。

愁雲慘淡畏畏縮縮是活,昂揚快樂興致勃勃也是活。我盤算了一下,權衡利弊,覺得還是取後種活法比較適宜。不單是自我感覺稍愉快,而且讓他人(起碼是父母)也較為安寧。就像得過了水痘,對類似的疾病就有了抗體,從那以後,一般的頹喪就無法擊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實是如何善待每人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為小的苦惱而厭倦生活。因為泥沙俱下並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

畢淑敏勵志文章篇二:青蟲之愛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這個毛病。早春天,男生把飄落的楊花墜,偷偷地夾在她的書頁裏。待她走進教室,翻開書,眼皮一翻,身子一軟,就悄無聲息地癱到桌子底下了。從此再不敢鍛鍊她。

許多年過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廚,她在一旁幫忙。我擇柿子椒的時候,突然鑽出一條青蟲,胖如蠶豆,背上還長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識地將半個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彈扔出老遠。然後用殺蟲劑將那蟲子撲死,才想起酷怕蟲的女友,未曾聽到她驚呼,該不是嚇得暈厥過去了吧?

回頭尋她,只見她神態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説,一條小蟲,何必如此慌張。我比剛才看到蟲子還愕然地説,啊,你居然不怕蟲子了?吃了什麼抗過敏藥?

女友苦笑説,怕還是怕啊。只是我已經練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絕看不出破綻。你知道我為什麼怕蟲子嗎?我撇撇嘴説,我又不是你媽,我怎麼會知道啊!

女友説,你可算説到點子上了,怕蟲就是和我媽有關。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叫蟲蟄了。從此以後我媽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蟲子,就大喊大叫地嚇唬我……一來二去的,我就成了條件反射,看到蟲子,真魂出竅。

後來如何好的呢?我追問。

女友説別急,聽我慢慢説。有一天,我抱着女兒上公園,那時她剛剛會講話。我們在林蔭路上走着,突然她説,媽媽……頭上……她説着,把一縷東西從我的發上摘下,託在手裏,邀功般地給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飛天外——一條五彩斑斕的蟲子,在女兒的小手內,顯得猙獰萬分。

我第一個反應是要像以往一樣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會摔壞她。第二個反應是想撕肝裂膽地叫一聲。但我立即想到,萬萬叫不得。我一喊,就會嚇壞了我的孩子。於是我硬是把噴到舌尖的叫,嚥了下去。如果我害怕,把蟲子丟在地上,女兒一定從此種下了蟲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媽媽是無所不能無所畏懼的,如果有什麼東西把媽媽嚇成了這個樣子,那這東西一定是極其可怕的。

我顫顫巍巍地伸出手,長大以後第一次把一隻活的蟲子,捏在手心,翻過來掉過去地觀賞着那蟲子,還假裝很開心地咧着嘴,因為女兒正在目不轉睛地看着我呢。那一刻,真比百年還難熬。女兒清澈無瑕的目光籠罩着我,我不能有絲毫的退縮,我不能把我病態的恐懼傳給她……

不知過了多久,我把蟲子輕輕地放在了地上,我對女兒説,這是蟲子。蟲子沒什麼可怕的。有的蟲子有毒,你別用手去摸。不過,大多數蟲子是可以摸的……

那隻蟲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遠了。女兒還對它揚揚小手,説“拜……”。我抱起女兒,半天一步都沒有走動。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濕。

女友説完,好久好久,廚房裏寂靜無聲。我説,原來你的藥,就是你的女兒給你的啊。

女友糾正道,我的藥,是我給我自己的,那就是對女兒的愛。

畢淑敏勵志文章篇三:告訴孩子,並不是只有比別人優秀才會更幸福

什麼是幸福?

成績好就能幸福?成功了就是幸福?最近,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因為事業與生活中遇到挫折,哭着跟爸爸説,我成績好又怎麼樣,你知道我每天晚上做噩夢嗎,你知道我現在是一部工作的機器嗎,你知道我生活不幸福嗎?

親,你怎樣看待孩子的幸福、夢想與成功?你是否在讓孩子更有出息還是更幸福中,變得糾結呢?你是否願意讓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呢?

著名作家畢淑敏是這樣看待幸福和成功的:尊重孩子的夢想,讓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成功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後又將如何?

人們對於成功的理解越來越功利,以至於成功的標準最終都可以簡化成掙錢的多少。這是社會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後代發展上來,就變得非常畸形了。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一路拼殺而上,在一個大的社會範圍內經歷着嚴酷的競爭,好像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整個社會承認,才是成功者,而絕大多數人都成為失敗者,這樣的評判標準是錯誤的。

成功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後又將如何?其實這個問題經不住幾次追問,事實上,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就是成功。

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

要讓孩子從小懂得,並不是只有考第一才會更幸福

人活着總在追求幸福,那麼自給自足的幸福感從何而來?有錢就是幸福嗎?女孩兒一定要長得漂亮才能幸福嗎?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嗎?

這些都是不能畫等號的,但是人們一窩蜂地把這個問題簡化成為“永遠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沒有窮盡的,真正的幸福應該是有意義加上長久的快樂。因為快樂是一種停在表層、比較短暫的人生體驗,吃喝是快樂的,但還不等同於幸福,不等同於有意義。

怎樣讓孩子體驗到幸福?一定要讓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標準,讓孩子明白並不是不出類拔萃就沒有資格享受幸福,並不是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社會認可,並不是只有比別人更好才會更幸福。

現在的網絡和電視媒體不加區分、一股腦兒地將各種成人的問題赤裸裸地展現在孩子面前了,以至於孩子對“幸福”產生了諸多困惑,十一二歲的孩子甚至也會問“人活着是為什麼”。我覺得,類似問題不是孩子思考得來的,而是現代媒體立體化地灌輸給孩子的,他們的心智還不足以思考這些問題,不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尋找,人生是一個過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課,撒下一粒種子,不懂得等待,是不會看到它開花結果的那一天的。

愛孩子,請給他更多可能性

中國的作文從來不是一個讓人説真話的地方,它只是應試教育下的一個技術。中國不乏對應試教育中技術化、程式化的東西掌握得很好的學生,但是大學生開始找不到工作是一個轉折的信號,它讓人們逐漸領悟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實的本領,而真實的本領不是來源於技術,而是熱愛,一個人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麼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興趣所在。真正愛自己的孩子、與孩子朝夕相處、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做到這一點並不是那麼難,很多家長為此焦慮是因為他們封死了很多可能性、過於急功近利,當一個孩子説他想當救護車司機時,往往被家長斷然否定了。

我覺得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利選擇其他道路,當孩子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讓家庭環境惡化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你怕什麼,孩子就來什麼,孩子有時候會不惜自毀來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

有些精英階層的想法非常微妙,他們本身是高學歷的受益者,有些人來自農村,他們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簡化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我學習好”,因此他們竭力為子女選擇最優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藐視自己出身的過程,是自己人生經驗的一種投射,孩子可能從小就在他們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我會讓他就近上學。之後儘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時間去玩,去看博物館、去接觸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諧相處。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

一天,我和兒子面對面坐着剝豆。當翠綠的豆快將白瓷盆的底鋪滿時,兒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個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將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問:“想比賽?”

“對。”兒子眼動手剝,利索地回答。

“這不公平。我的盆裏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幾粒。”我説着,順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裏。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這樣,才能試出我的速度。”

一絲喜悦悄悄湧上心頭,我欣賞兒子這種自信和大氣。

一時,原本很隨意的家務勞動有了節奏,只見手起豆落,母子都斂聲息語。

“讓兒子贏吧,以後他會對自己多一些自信。”這樣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

“在外面競爭靠的是實力,誰會讓你?要讓他知道,失敗、成功皆是常事。”剝豆的速度又快了起來。

兒子手不停歇,目光卻時不時地落在兩個容器裏。見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憐愛,剝豆的動作不覺又緩了下來。

“不要給孩子虛假的勝利。”想到這些,我的節奏又緊了許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剝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難以比較,但憑常識,我知道兒子輸定了。我正想淡化結果,他卻極認真地拿來一個碗,先將他的豆倒進去,正好一碗,然後又用同樣的碗來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來了,像一個隆起的土丘。

“你贏了。”他朝我笑笑,很輕鬆,全然沒有剝豆時的認真和執著。

“是平局,我本來有底子。”我糾正他。

“我少,是我輸了。”沒有賭氣,沒有沮喪,兒子的臉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這樣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覺得自己瞻前顧後,實在是小心得過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失望、失誤、失敗,傷痛、傷感、傷痕,自有他的價值,不必人為地營造一片虛假的生存空間,因為生活是實在的,生命也要經過磨難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