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哲理散文

對教育感悟的散文

欄目: 哲理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9W

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對教育感悟的散文,供大家欣賞。

對教育感悟的散文

對教育感悟的散文:教育的一點感想

昨天,一位朋友請我將一篇文章翻譯為英文。做完後,感慨頗多。我想到了這些年我們所受過的教育。這位朋友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中學時,他的成績是很好的,英語自然也考得不錯,大學是讀的名校。可就是我這位同學,大學期間英語四級考了四次才過,讀研期間,六級也是勉強通過。再來説説我吧。國中時,我受過的英語啟蒙教育還是不錯的。及至高中,學英語只是做題和考試,老師所教的無非是一些解題技巧與考試方法,天性愚笨的我並沒有掌握住老師所教的那些技巧與方法,故沒有太好的成績。上大學後,由於沒有領會高中老師所教的那些技巧,所以我的學英語,基本還是靠着國中時的基礎,用最笨的法子來學——字彙、語法、篇章樣樣不落的從頭開始了。費的功夫自然比別人多,長此以往,收到的效果卻也是顯而易見的。而我的這位同學,受技巧影響深重,雖努力做題卻已遠在我之下。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高中時代成績不同的兩個人,大學時的成績卻完全調了個個。

想到這些事,現在作為一名老師,我不得不深思。我想到了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此文説的是種樹的事,並以此諷喻為政之道。我認為這篇文章對於我們教書育人亦不乏警示作用。先來看看郭橐駝是如何種樹的吧。“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要説郭橐駝種樹用了很多功夫嗎?其實不然。郭橐駝做的很簡單,只是順木之天性,為其打好其基礎,然後就讓其順天性而生長了。教育不同樣應該如此嗎?為學生打好基礎,然後讓其根據自己的特點與長處發展,自然會有所收穫的。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老師是怎麼做的。先來説一下打基礎的問題。老師們為我們打的基礎可謂紮實過頭了。老師們把大學聯考的規律,做題的技巧都研究得純熟了。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起來也是得心應手,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解題技巧練得爐火純青。只要用心,每一個題目都能找到相應的辦法來解決。學習,完全變成了一種技能的練習。至於學科的基礎,知識體系內在的聯繫,因與大學聯考無關,早已被拋到了九霄雲外。我想,這樣的基礎,無非是做題的基礎而已,對學生以後的專業發展、學術研究有何基礎可言?

有學當然要考,現在老師們的工作可以説細緻到家了。今天考,明天考,週考、月考,期會考、期末考,考的是不亦樂乎。也許老師們會説,只有考才能發現問題,才能知道不足然後改進。考試的作用我是不反對的,但學生還沒有領會、還沒有吸收就去考,這麼考不是如郭橐駝所説的“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嗎?知識的學習是需要不連貫的鞏固的,這是一個心理學上已得到證實的結論。我對高中的所學已是印象模糊,而對國中所學卻是記憶猶新,我想也能夠驗證這個結論的。老師們都上過大學,學過心理學,我想也應該知道這點吧?

寫到這裏,我又想到了“授人以漁”的教育觀點。我想,大多數老師都是這樣做的。但是你所授的“漁”,是什麼?課本中的知識點和與其相對應的解題技巧。目的是什麼?答案很明確,考大學。考上大學以後呢?現在管不了,先考上大學再説吧。考上大學以後跟誰説呢?跟社會説嗎?社會需要的是做題考試型人才嗎?當然不是,社會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技能的大學畢業生。老師們,捫心自問,你所授的“漁”,能讓學生們在考場這個小池塘之外,社會的大江湖中游刃有餘嗎?恐怕不能吧。所以我想,我們的高中老師啊,在教給孩子們解題技巧的同時,還是應當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培養他們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是解題技巧)的。

也許有人會説,這很難辦到。是的,很難辦到。很難辦到並非辦不到。老師們會説大學聯考的壓力很大。大學聯考的壓力大,難道育人的壓力不是更大嗎?想想你的學生考了一個名牌大學,你會感到欣慰;但看到你的得意門生大學畢業後拿不到畢業證,或者從工作起來力不從心,你還會欣慰嗎?

後記:寫下此文,不是對高中老師們的菲薄,而是希望老師們從學生髮展的角度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努力。教育大背景、社會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從自身做起還是能對學生做些有益的事的。

對教育感悟的散文:教育有感

都説現在的孩子很幸福,衣食無憂,要星星給星星,要月亮給月亮,無憂無慮,快樂逍遙。其實,現在的孩子遠遠不如我們那一代生活的幸福快樂,雖然那是一個缺吃少穿的歲月。

那時,我們穿的是粗布衣,補丁摞補丁,還有不少是哥哥姐姐們不能穿的衣服,改改就給我們了。雖然穿的很樸素,但是我們穿的大大方方的。粗棉布吸汗,柔軟,比現在各式各樣的衣服要強的多。現在的衣服雖然樣式比較多,顏色異常鮮豔,但是這些經過各種化學藥品浸泡後的衣服,穿在孩子們的身上,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是隱形的,不容忽視的。

小時最大的願望是吃飽飯。那時候喝的是地瓜湯,吃的是地瓜煎餅,和自家菜園裏種的那些時令青菜。儘管是這些,吃還是吃不飽,經常餓肚子。逢年過節的時候菜湯裏能見一點肉,感覺那就是人間美味。現在的孩子們不缺吃了,雞魚肉蛋不稀罕了,可是問題也就來了,油炸各類食品,方便麪,烤羊肉串。。。一個個的肥胖孩子就出來了。在我的童裝店裏,經常見到一個個的肥胖兒童,手裏拿着一串串的炸雞柳,骨肉相連,炸薯片。。。嘴裏塞的滿滿的,嘴角流油,試衣服的時候那叫一個費勁,吭吭哧哧地蹲下,氣喘吁吁地再起來,試完衣服之後緊接着再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能做什麼呢?

前兩天孩子上高中了,剛開始是一週的軍訓。軍訓的第一天上午,孩子那個班上就有3個學生因適應不了勞累暈倒了。回想我們那一代,從小就在泥土地摸爬滾打,爬樹掏鳥窩,下河捉魚蝦,赤腳走山路,徒步走七八里路上學,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累,什麼是苦。頂着烈日在田地裏鋤草,熱的汗流浹背,曬得黑不溜秋,就是不暈倒。現在的孩子體質是個問題。

百事孝為先。我們中國人歷來注重孝道,小時的我們都是在孝敬老人的思想薰陶下長大的,尊敬長輩是我們做人的第一底線,直到現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做事前提仍然是“孝”,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老人,周圍的人就會鄙視他,進而不和他交往,孤立他。現在的孩子們有一些做的就和我們不一樣,會享受,會生活,會交際,但是不會和老一輩們溝通,出現“啃老一族”,想想老人們也很可憐,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指望養孩子養老,可是到了老了卻仍然讓自己撫養孩子,真的很難想象,在父母百年之後,孩子們怎麼生活!

對教育感悟的散文:教育感想

做教師接近二十年了,由以前的懵懵懂懂的、有一股衝勁、一心想當個好老師的新手,變成了現在的冷靜看待孩子、理性看教育的老手。最近看了許多有關教育的書籍,拿中國的教育方式和美日英法等國的教育相比較,感覺愈來愈覺着看不透中國的教育了。我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説他們的教育方式比我們先進,比我們好的多;但是從人的發展來説,確實他們的教育模式比我們更體現出對人的尊敬,特別是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問題的方式。更能體現出更好的人文價值。舉幾個例子: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從孩子3歲開始自己穿衣,自己吃飯,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對於孩子做必要的懲罰,決不手軟,直到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為止。孩子不吃飯説明不餓,餓上半天讓他嘗試捱餓的滋味;和其他孩子衝突時,自己去處理自己做的事。從這點上中國的家人應向美國的父母學習,溺愛孩子,嬌慣孩子的後果就是孩子長大後對於父母的冷漠和無情。

本人教國小,親眼目睹了國小生的壓力、無奈和可憐,且不説那每週都必須上排的滿滿的課,單單就每天多得數不清的課後作業,就能抹殺孩子們的天真童趣和對於生活的感悟,每天埋頭於題海中,只是為了那點可憐的分數。缺乏對生活的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際間的情感體驗,這樣長大的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考嗎?反觀美日的教育和我們正好相反,在五年級之前,沒有家庭作業,教師佈置作業,家長會質問教師:佈置這麼多作業,我們的孩子沒有玩的時間。直接讓教師啞口無言。即使以後有了作業,他們的作業和我們的作業也不一樣:我們重視的是知識的温習;他們強調的是收集資料,自己總結的能力,在不好收集的情況下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們給我們的孩子洗衣服、幫孩子做一切事情,目的是讓孩子能有給多點時間去學習;外國的孩子不光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還每個學期都抽出時間去做義工,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個對比的話,讓中國的高中畢業生和美國的畢業生同時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裏生活,誰能夠活下去?誰能活的更好?結果不言而喻。

中國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就看出了中國教育的弊端,倡導教育的改革,只可惜中國的教育卻逃避不了歷史的延續,大學聯考就是延續的八股文的一種變形。不改革大學聯考,中國的教育就逃脱不了圍繞分數來衡量人的尺度;教育的改革只能是空談。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