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哲理散文

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

欄目: 哲理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4.26K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賞。

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

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懂你

5月22日,騰訊網一個題為《20xx年蝸居衞生間,媽媽打4份工撐起一個家,兒子成北大研究生》的新聞引起眾多網友對該兒子的強烈指責。將心比心,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今日國館君想討論的話題是:同理心。

許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兒子大學畢業不去找工作,早點賺錢奉養含辛茹苦的母親,居然考研考了三年就為了讀北大金融系的研究生。有些人表示不屑,一家四口十幾年蝸居在不到10平方米的衞生間,這種幸福有什麼好羨慕的。

我們的生活每天充滿因不懂彼此引起的偏見和爭執。輕鬆找到工作的人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每天跑招聘會還找不到工作,從小自立自強的女漢子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女生要整天向男朋友撒嬌裝可憐,從童年就有保險的人質疑患癌症求助的人為什麼不買健康險。

“同理心”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許多事情,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你根本無法感同身受。

你沒有窮過,你不懂他為什麼那麼努力還是貧窮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寧靜幽美得讓人遺憾,唯獨《丈夫》裏吊腳樓上的故事讓人無比心酸和震撼。

生活在衣食充足的我們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這樣的真實故事。為了生計,農村的丈夫願意把年輕妻子送到城裏河邊的吊腳樓上當妓女;為了不得罪恩客,偶爾去探望妻子的丈夫會很“自動”地躲到船艙後邊,聽前頭妻子與陌生男子在牀上低低地喘氣,自己面對着茫茫的河面,默默地抽煙。再在受盡委屈又心疼妻子的複雜情緒中,低頭接過妻子手中的錢,抹着淚回家。

西晉饑荒時晉惠帝問,何不食肉糜?晉惠帝一片善心,想幫窮人度過饑荒。可是他的生活多的是肉,想像不出啃草根的人過的是什麼日子。

我們如果不是真的窮過,真實被生活逼過,也無法理解錢這麼“好賺”的今天,為什麼有人還能那麼窮,還天天在太陽底下做着“沒價值、不起眼”的工作,心甘情願。

窮人比任何富人都思變,比任何人都在努力為生存想着法子。只是他們摸不到把資本變成財富的途徑,越努力越絕望,越絕望越努力掙扎。

如果不是面臨過窮到窒息的絕境,你不會理解有些人為了生存曾如何苦苦掙扎。

你沒有富有過,你不懂富豪為什麼不節儉

“國民老公”王思聰開始做一個“低調的網紅小王”、罵明星、爆粗口的時候,許多善良的網友不明白,為什麼那麼有錢不好好呆着,要出來“坑爹”?

很多人嗤之以鼻,舞台上的明星光鮮亮麗,那麼漂亮那麼有錢,能有什麼壓力逼到自己去抽大麻,吸鴉片?

馬雲那麼有愛心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把家產的80%捐給災區人民?

如果沒有富人的思維,你自然不會相信,王思聰那紈絝的表象只是為了創造價值千萬的人肉廣告牌。知道沒錢苦的人不知道有錢的悲哀。你世界裏的慈善是捐錢和節儉,馬雲世界裏的慈善卻是創造更多的財富造福人間。

《紅樓夢》裏的劉姥姥總覺得,富貴人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要比窮人日子容易些。王煕鳳無奈地説,“外面看着雖烈烈轟轟,不知大有大的難處,説給人也未必信。”

白天不懂夜的黑,正如窮人無法懂富人的傷悲。富貴人家自有富貴人家的思維和活法。你沒那麼富有過,永遠不會懂。

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能真正懂你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説,“我們飛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的人眼中的形象就越渺小。”

一個人的時候多麼孤獨,我們總希望有人能知我知心。但沒人走過你的來路,這個世界沒有人能真正懂你。你也沒吃過他人一路走來吃的苦,你不可能真正懂他人的世界。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這個世界看起來自由,其實處處有成長的壁壘。過去的經驗是現在的壁壘,不同的階層是不同的壁壘。它們凝聚成我們處處矛盾的思維。

因此面對誤解,要學會承認自己的不懂。對於你不懂的人,別急着責罵,先學着寬容。對於不懂自己的人,別急着辯解,先學着原諒。我們不懂彼此,但可以試着寬容。

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磨難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努力打拼,這樣能讓我們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然而我們好像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人之所以能產生強烈的意願,不論是強烈地成為誰或者強烈地渴望改變境遇,都往往產生於我們最不願提及的那個詞語,磨難。

我們正變得越來越不堪一擊,無法接納自己曾經的磨難,也不願孩子重複我們的痛苦,然而成長這件事,誰都無權越俎代庖。

那天上課的時候,我發現教室的後排座位上多了一個新面孔。

課間休息的時候,我走過去與她攀談了起來,作為一名職業培訓師,我養成了一個職業習慣,那就是每次只要出現新的面孔,我都會去了解對方的學習意願以及過往經歷,因為經驗告訴我,不同的意願及不同的經歷,對一個人今後的學習效果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得知這個姑娘還是會計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時,我不禁感慨道:“現在的孩子真了不得,這麼小就有如此強烈的學習意識了,能提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準備,更是難能可貴了。”接着我問她:“你想過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嗎?”

沒想到女孩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她説她不想上班,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通過考試拿下注會證書,以後把證書掛靠就能躺着賺錢,剩下的時間就可以任性地吃喝玩樂,這就是她嚮往的理想生活。

我怔住了,從年齡上來説,這位女孩不正是應該處於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的年紀嗎?可從她臉上流露出的老成及莫名的自信來看,我隱約感覺她的家庭條件不一般。

一問才知,她的父親是某銀行的中高層領導,她説從小到大,父親就提前給她制定好了一個完美的人生方案,包括她上學就讀的會計專業,以及現在來培訓班上課,完全是由她父親一手安排的。

“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來注會考起來並不輕鬆,否則這個證書就不會有如此高的含金量了;二來掛靠這種事情存在不少風險,同時市場上的掛靠價格顯然遠遠不夠你的開銷。”我説。

“沒事,我爸説了,我這些年不工作無所謂,他出得起錢養得起我,以後再找個有錢的老公,這一切就全妥了。”她説。

我已經不止一次接觸過類似的孩子了。

他們從小養尊處優,生長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這種安逸的生活讓他們逐漸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種觀點在他們的概念中幾乎沒有,他們知道的就是,既然父母已經給我規劃了一個完美的人生,剩下的,就是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做就好,工作不工作的也無所謂,家裏也不差他們賺的那點錢。

於是這些孩子表現出來的,是對學習的嚴重不上心,換句話説,他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學,更多的像是為了給父母一個交代,所以學習動力不足。

而動力不足的後果,就是對知識的把握永遠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由於目前的現狀遠沒有達到迫切需要改變的地步,所以他們的學習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中,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有制定計劃的習慣,但同樣的計劃,有些成功有些沒成功,關鍵在於兩個字“堅持”。

而“堅持”這件事情更容不得一絲虛情假意,尤其在看不見未來的日子裏,你難免會產生懶惰反覆等情況,有的時候意志力並非想象的那般堅定,你會常常禁不住誘惑,從而導致很多努力都以無效告終。

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那就是你之所以無法堅持,根本原因就在於你發自內心想要實現這個目標的慾望或動機不夠強烈,不夠“致命”。

換句話説,在你沒有感受到切實的壓力與危機之前,你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這些往往可以通過一樣東西獲得,那就是“磨難”。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裏面提及猶太民族,説他們這個種族之所以那麼傑出,和他們的歷史生存環境有着密切聯繫,甚至可以用“多災多難”四個字來形容。

我相信所有人的骨子裏都是貪圖安逸的,那根懶惰的神經會時不時把你往回拽,讓你繼續呆在舒適圈裏,但正如“温水煮青蛙”一樣,它會慢慢消磨你的鬥志,直到你失去最後一絲反抗的氣力。

某一天,教師羣裏的一位老師分享了一張圖片,畫面讓人震撼。

那是一位媽媽,一手託着一個一週不到的孩子,那個孩子在媽媽的腿上睡着了,另一隻手騰出來在專心地登賬本,那股堅毅的眼神足以打動每一個看到照片的人,那個眼神裏滿滿都是兩個字——渴望。

她渴望改變自己的現狀,她渴望學到一技之長能在社會上立足,她渴望自食其力不受他人白眼,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生活給她的磨難。

所有的女人還是女孩的時候,都曾有一個粉色的公主夢,恨不能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圍繞着自己轉,恨不能自己一聲令下什麼也不用做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而當我們真正接觸到實實在在的柴米油鹽的生活,你會知道原來再親密的愛人也會因為你的不思進取給你白眼甚至冷遇,你更會感受到婚姻這所圍城裏難以言説的人情冷暖。

眼看着你的雙親逐漸老去再也無法呵護你,你的孩子嗷嗷待哺每天巴巴地望着你,用稚嫩的聲音喊出一聲“媽媽”——你會瞬間明白生活切切實實的份量,也漸漸學會放下曾經那個任性自私的自己,轉而去做好所有該做的事,而不僅僅是出於喜歡。

你明明白白地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救世主,真正能喚醒你的潛能讓你成為不可思議的自己的,恰恰是磨難而不是安逸。

磨難使人發奮,安逸使人墮落。

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瞭解自己比了解什麼都重要

偉大的心靈,在這個世界更喜歡獨白,自己與自己説話。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叔本華

有許多人——我指的是那些無足輕重的人——僅僅生活於現在;而另一些人則又沉湎於未來,總是憂心忡忡,愁思滿腹。很少有人能夠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於未來,為之奮鬥並僅僅生活於未來的人,對那種即將來臨的事物總是翹首以待,急不可耐,彷彿這是栽種一經到手便可獲得幸福的東西,儘管那些人聰明絕頂,氣質非凡。

我們既不應該讓未來牽掛而思緒不寧,焦慮企盼,也不應該沉湎於對往事的追悔惋惜,而應該牢牢記住,惟有現在才是實在的確定的,未來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過去也常與我們曾經預料的相去甚遠。只有現在是真實可行的,它是惟一富有現實性的時刻,正是在這絕無僅有的時刻,我們的生存才是真實的。因此,我們應當永遠為此而充滿歡樂,給它以應有的歡迎,並盡情享受這每一時刻——由於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而擺脱了痛苦和煩惱的快樂。倘若我們對過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對未來的前景焦躁不安,我們將無法做到這一點。

拒斥當下的幸福時刻,或由於為陳年往事懊惱,為未來憂心忡忡,而妨礙了眼前的幸福,均屬於愚蠢之至。

讓我們記住塞涅卡的忠告,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我們全部生命彷彿就在這每一天中:“讓我們儘可能愉快地迎接它,這是我們惟一真實的時刻。”

一個人倘若總是處於一種戒備狀態,那麼,他便永無安寧之時。

一個人心靈的寧靜越是不為恐懼所侵擾就越是可能為慾望和期待所騷動。一個人惟有當他拋棄一切虛偽自負,並且求之於非矯飾的赤裸的存在時,方可達到心靈的寧靜,而這種心靈的寧靜正是人類幸福的根基。

一個人若無所事事,則很難保持其心靈的寧靜。

對於人生的經驗可以被看作是一本教科書,通過對它的反思、評判,我們將獲益匪淺。如果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不對之進行反省,也得不到大量的知識。

這裏,我們要提出一個忠告——每晚入睡前反省你白天所做的一切。

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幸福意味着自我滿足。”

追逐名利,飲酒狂歡,生活奢侈,所有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大障礙。

一個人惟有當他獨自一個人時,他才是他自己;倘若他不喜歡獨處,那麼,他必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他孤獨無依時,他才真正是自由的。

對於獨居,是歡迎、忍耐還是逃避,要依據一個人的個人價值的大小來決定,——當一個人獨自一個時,可憐的人體驗到的是他的全部不幸,而聰明人喜歡的卻是獨居的高尚偉大,簡言之,每個人都將成為他自己。

一個人的價值越大,他越是發現他所得到的遠不及他所失去的多,而獲利的則是對方。

一個人不可能與除他自身外的任何人——甚至包括他的朋友或生活伴侶——完全和諧一致。個性差異、氣質迥然常常或多或少會引起不和——儘管這種不和可能是極輕微的。

思想真正的平靜,靈魂深處的安寧以及身體的健康,所有這一切是世間所能給予的最大幸福,而這一切也只有在獨居中才能獲得,而這種平靜和安寧作為一種持恆的心境,惟有身處絕對幽靜之處方可達到。

應當讓年輕人從小就接受獨處的訓練,因為這是通往幸福和心靈寧靜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在這樣的條件下必定生活得很幸福。

如果一個人聰明機智,那麼,一個夥伴便足矣。如果你只與普通人打交道,那麼,擁有大量的夥伴就是恰當的,這樣你就可以讓他們協同工作,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正從管絃樂隊中得到的啟發。

拉布呂耶爾説:“愛交際才真正是危險的,甚至是致命的。”

無需與他人為伴,僅僅依靠自己是交好運的重要因素。因為幾乎我們遭受的全部不幸都源於與他人的交往。正如我曾説過的,這種交往破壞了思想的平靜,而在幸福的各種要素中,身體健康是首要的,其次便是思想的平靜。若無適度的孤獨,思想的平靜也是不可能的。拒斥社交是一個人所能夠做的最明智的事情。

聖·皮埃爾有一句非常精彩而透闢的著名論斷:“節省食物是強健身體的手段,捨棄社交是心靈安寧的途徑。”

不能説喜愛獨處是人類本性的一種原始特徵,毋寧説是經驗和反省的結果。隨着時光的流逝,人的經驗隨着理智能力的發展而日漸豐富,他對自身經驗的反省也隨之越發深刻。

偉大的天才——人類真正的導師——從不關心他人之間的那種持久的交往關係,這是天才的秉性。這些偉大天才們的天職是引導人類越過茫茫的謬誤大海而達到真理的殿堂。

偉大人物命中註定要成為孤獨者——儘管他也多次為此命運而深感痛苦,卻又總是選擇它,因為成為孤獨者的命運,畢竟要比成為精鄙者的命運要少一些痛苦。

六十歲之後,對孤獨的偏愛漸漸成為一種真正的、自然的天性;因為,在這個年齡,一切愛好與興趣都溶為對孤獨的偏好。甚至最強烈的衝動——與女人交往的愛好——也很少有或者根本沒有作用了。這是暮年的無性狀態,它為某種自我滿足提供了基礎並逐漸解除了與他人交往的全部慾望。一旦克服無數幻覺和愚蠢,生命的富有朝氣的年華便逝去了。一個人不再有任何希望翼、謀劃和目的。他所歸屬的那一代已經消失,而新的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並認為根本不屬於富有生氣的一類人。於是,當我們步入垂暮之年時,時光飛逝,我們寧願為理智奉獻自己的餘年,而不願沉湎於生活的現實之中。

賀拉斯説:“幸福並不意味着事事如意。”

與世隔絕有許多長處,也有若干缺憾與煩惱。但是,這種缺憾與煩惱與社會的缺陷相比,畢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任何真正有自身價值的人,獨自一人生活要比與他人一起生活好得多。

在與世隔絕的各種長處中,有一點最易被我們所認識,這就是:“當人們整日閉門不出時,他們的身體變得極為敏感,以致於哪怕極輕微的氣流也足以使其生病。我們的情緒也同樣如此,長期與世隔絕使之變得如此敏感,以致最偶然的一件小事,最尋常的一句話,最不經意的一瞥,也能激動我們或者傷害我們的感情——而這一切則從不為那些生活於紛繁嘈雜之中的人所留意。”

社會恰如一團熊熊烈火——聰明人因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而得以取暖;傻瓜則不是因靠的太近而被灼傷,而是抱怨火的灼燙而逃逸,以致於孤零零地忍受嚴寒的煎熬。

妒忌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很快變成一種邪惡,並引導致不幸和痛苦。我們應當把它當作幸福生活的大敵,像壓抑制止任何惡念一樣,熄滅中燒的妒火。這是塞涅卡給予我們的忠告。正如他正確地指出的那樣,“拿自己的命運與別人的幸運相比,是一種自我折磨,若能避免此種苦行,我們將會滿意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如果別人生活得似乎比我們要好,那麼,想一想還有多少人身陷窘境。”當真正的災難降臨於我們時,最見效的安慰——雖然它也產生於像妒忌這樣的同樣根源——恰恰是想到了還有比我們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世界上那些與我們處於相同命運的人——他們分擔了我們的不幸和災難。

倘若遭人妒忌,你就應當與心懷妒意的人保持一定距離,並且,儘可能避免與之發生關係。這樣,在你與他們之間便形成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這一點若你做不到,那麼,就泰然自若地迎戰他們的攻擊。在後一種情況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最好的辦法。一般來説,人們都是這麼做的。

意大利格言:“欲騎須仔細備鞍,上馬則勇往之前。”

在你將一個計劃付諸實施之前,需要經過周密而審慎的考慮;並且,即使你經過深思熟慮,人類本身的不完善性也會造成種種侷限。然而,一旦作出決定並可能開始工作,你就必須堅持到底,並做出成就。既不要讓新想法干擾已經作出的決定,也不要對可能遇到的危險顧慮重重。

如果你失敗了,那也因為人類事物本身就是充滿僥倖和失誤的遊戲。連蘇格拉底這位偉大的智者也需要他守護神的忠告,以便在有關他自己的個人事物中正確行事,或者,至少不要犯錯誤。這證明人類理智不能完全勝任它所承當的重擔。

在災難已經發生,因而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你就不應再悔不當初,更不應去想用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或許就能避免它。因為這種反省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而使之無法忍受,這樣,你將會變成一個自我折磨者。我們將清楚地明白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當你的不幸來自你自己的輕率或愚昧時,或者,至少是部分地由於你自己的錯誤所導致時,考慮如何去避免這種輕率或錯誤則是有益的。儘管這是個極敏感的問題,但經常反身思考——一種自律的恰當形式——將會使我們今後變得更加聰明,更加完善。

我們千萬不要杞人憂天,徒傷腦筋,而要沉着地從容不迫地考慮問題,雖然這個問題並不具體地與我們有關。

早晨是一天之始,萬物都是那麼清新而富有生機。這時,我們感到自己強健有力,各種能力運用自如。因此,要珍惜早晨的寶貴時光,不要貪睡懶覺,不要將它空耗在無益的事物或無聊的空談之中。在某種意義上,清晨時光就是生命的本質。每一天都是一次短暫的生命:萬物甦醒、獲得一次新生;每一個清晨都是一次初始,爾後萬物都要靜止安息,睡眠如同一次暫時的死亡。

有時候我們一味地沉湎對所處困境的鬱悶焦慮的考慮之中,過分地渲染了所感受的種種困難。對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採取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則要明智的多。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困難面前應付自如。

偶然地考慮一下可怕的災難也是有益的——這樣一些災難時常可能會發生的——儘管實際上它們已經發生了,因而我們對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小災小難更容易承受得多。這也是我們回想那從未發生過的災難時聊以自慰的東西。

對於每一個思想高尚的人來説,最重要的是避免被個人事務和世俗煩惱所糾纏而不能自拔,從而排斥更有價值的事物。因為,那才真正失去了生活的目的。

塞涅卡説,服從理智就是使萬物從屬於你,自制也是我們自身力量的體現。萬一發生最糟糕的情況,使我們遭受不幸。我們也能緩和、減輕其嚴重性。

我們必須限定我們的希望冀,抑制我們的慾望,緩解我們的憤怒。並要記住,個人所能得到的僅是他應具有的東西的極少部分。另一方面,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必然遭受若干次災難的折磨。總之,我們必須忍耐和剋制。在一切有識之士中,凡能合理支配的人,皆平和地度過一生時光,不要總是讓貪慾來煩惱你。

戰勝困難就是充分體驗生存的快樂,無論我們將在何處碰到障礙,不論在生活中、社交中、工作中,還是在精神的勞作——亦即在試圖左右其對象的精神探尋中。鬥爭以及勝利永遠會給人帶來快樂。倘若一個人沒有振奮自己的機會,就應該儘可能創造機會,並且,依據他個人的能力和嗜好決定自己是去打獵還是玩枱球,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結束那令人難以忍受的死氣沉沉的靜止狀態。正如我們指出的,當你無所事事時,很難保持悠然閒靜的心情。

鍛鍊身體使之強健的方法,是在身體狀況良好時,參加大量的勞動——既鍛鍊整個身體,也鍛鍊身體的各個部位。

體力可以通過大量運動而得到強化,但神經則不然,神經的過度使用會導致衰竭。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借一切適合的方法訓練體力;另一方面,應當注意儘可能不要使神經過於疲憊。

絕不能在進行劇烈的體力鍛鍊時使用大腦,或者在進行劇烈的體力鍛鍊之後立即使用大腦。因為,運動神經在這方面與感覺神經是一樣的。當我們的腿或臂感到疲乏時,這種感覺的真正發源地在大腦中。這就是為什麼肌肉只有同大腦相聯繫才能處於自覺主動的運動狀況,才能產生疲乏感的原因。換言之,肢體的活動依賴於大腦。顯然,如果在同一時刻迫使大腦既進行劇烈的體力訓練,又進行理智思考,或兩種活動間隔時間太短,那麼,大腦肯定會受到損害。

此外,輕微的體力活動有益於呼吸器官,並能產生一種更純更多的氧化物供給主動脈,再由主動脈將新鮮血液輸送至大腦。

十分重要的是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這是大腦恢復功能必需的,因為,睡眠對於人來説,如同給鐘上發條一樣。這一適度是直接隨大腦的發育和活動而變化的。超過了這個度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倘若如此,那麼,睡眠的時間越長,其熟睡的適度就越低。

一般來説,一年中的每一個月都會對我們的健康的身體狀態,甚至對精神產生特殊而直接的影響。這是一種以氣候為轉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