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史記

讀《史記》有感【推薦】

欄目: 史記 / 發佈於: / 人氣:9.53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有感【推薦】

讀《史記》有感1

孟母,一位家喻户曉的母親,家境並不好,但她不怕苦獨自一人將孟子拉扯大,將孟子培養成一位偉人。

孟母一生吃盡了苦,但為了將孟子培養成一代英才,再大的苦他也吃得下,孟子早年喪父,僅靠孟母一人在家做些零工補貼家用,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由於孟子,因為孟子年紀太小什麼事都比較喜歡模仿,搬到了一個鬧市,那裏的叫賣聲整天連續不斷,孟子也學起了他們,整天叫賣,孟母立刻認為這個地方並不是我兒可以居住的地方,不能讓他受到這個環境的迫害,第二次孟母搬遷到了一個辦喪事的地方,這次孟子沒有再次叫賣過,孟母認為這個地方可行,沒想到過了幾天,孟子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學起大人們哭喪,孟母知道後認為這還不是我兒居住的地方,於是孟母又搬到一個學堂的旁邊,孟子每天醒來時就能聽見讀書聲,孟子覺得好奇,於是孟子就經常跑去學堂的外面聽他們讀書,並且自己跟着學習,盜了最後孟母想盡方法讓孟子進入學堂,孟母這才安心。

在現實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爸爸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從小受到了爺爺的薰陶,他為人正直,真誠。所以有許多人景仰我爸,因此我爸爸希望我可以超過他,比他更好,從小就不讓我和一些品質惡劣的`孩子在一起玩,但時間流去,我也漸漸的不聽爸爸的話了,我爸爸多次叫我不要和那些孩子走得太近,可我就是不聽,現在我知道了。

孟母含辛茹苦的將孟子養大,也讓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是為了不讓孟子自毀前程,我也知道我不該這樣做,但是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這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像陶淵明那樣“出淤泥而不染”不能讓不好的人或事物矇蔽了你的雙眼,要自覺抵制,千萬不要自毀前程。

讀《史記》有感2

星期三下午,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我一人獨自在家,坐在沙發上,看完了一整本《史記》。

《史記》這一本書記載了72個歷史故事,有什麼:大禹治水、五張羊皮的故事、楚莊王一鳴驚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周亞夫駐軍細柳營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章,就是“吳起愛兵”了!

“吳起愛兵”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吳起是衞國人,家中富有,後來輾轉到了魏國,當了大將軍,統帥兵馬。吳起帶兵打仗,很得士兵擁護,吳起平易近人,愛護士兵,士兵都很尊敬他。有一次,吳起發現一個士兵身上長了一個膿瘡,吳起毫不在乎地用嘴吸他身上的瘡,想把裏面的膿吸出來。這位受傷士兵的`母親反而哭了起來,害怕自己的兒子因這件事情而太效忠於吳起將軍,擔心連兒子死在那裏都不知道了!

“吳起愛兵”中的吳起平易近人,使得士兵們十分尊敬並效忠於自己 。我們也要像吳起一樣,熱心幫助他人,最終,一定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俗話説得好:“好心有好報”。

這本《史記》讓我懂得了不少的歷史故事,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史記》真是一本好書啊!

讀《史記》有感3

夜讀“呂太后本紀”和“孝文本紀”,有感,記之。

有感之一,文人雖成事不足,卻可憑一支筆桿、一己之好惡,改寫歷史,影響後人。

有感之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開國大臣,非君子也。

有感之三,文帝是高手。

小的時候看史記覺得陳平周勃真是了不起,力挽狂瀾。而今再看感覺大不同。

簡單説原因:

其一,兩文中多次出現“諸呂欲亂”,“諸呂欲亂關中”之詞。可是你看了通篇也沒見到呂氏有何禍國殃民之事。除了呂太后在後宮做了一些殘忍之事之外,司馬遷也承認在呂氏當政期間國家得到了發展。至於呂氏封王,雖有違先帝之約定,實際也是為了局面的穩定力量的平衡。且到了孝文帝的時期,也封了異姓王,而司馬遷對在此卻不加評論。至於説呂祿呂產,他們做了什麼壞事嗎?你拿着放大鏡也找不到有何壞事,作者卻多次説他們意欲為亂。再有太尉周勃北軍奪權一事,倒可以看出呂祿思想簡單,並無做亂心思。相國呂產更是無緣的被殺,並沒做任何惡事。可是,作者卻把諸呂立為反面,把陳平周勃立為英雄。唉,歷史啊!掌握話語權太重要了。

二,呂太后當權之時,陳平,周勃,當面不提反對意見,順其意而説取悦呂太后。被正直的王陵責備:為什麼瞪着眼睛説瞎話?以後有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

陳平、周勃大言不慚的.説:“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可是我們是為了保全國家,你不如我們”。在太后當權期間,沒見過他們做了什麼保全江山的事,只是太后一過世馬上奪軍權。

三,文帝本紀,細品每一個環節,文帝都是深思熟慮,高瞻遠矚,手段老辣。

歷史真的不堪。

讀《史記》有感4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的紀傳體通史,體現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作者司馬遷出生貧窮,身世坎坷,忍辱負重,謹承家業,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客觀地紀錄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故事》裏,記載了許許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們有血有肉,熱愛祖國。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為敬佩和感動的兩個人物。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他堅貞不屈,剛正不阿,最後投江而亡,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這種愛國主義行為深深感動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隨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難之時,曾經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重耳吃了肉湯漸漸恢復了,過了幾年,重耳又做上了國君,他把當時跟他一起受難的人都升了官,唯獨忘了介子推,眾臣都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領賞,介子推不去,帶着它的老母親隱居綿山,當重耳想起介子推,後悔不已,便放火燒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讓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沒有出山,重耳進山看到介子推揹着他母親燒死了,介子推在旁寫了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介子推這種捨生取義,不圖回報的行為令我感動。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繼承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

讀《史記》有感5

當年司馬遷忍辱纂寫《史記》,一時間感動天下。它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為司馬遷的忍辱折服感到感動。

《史記》中載入了許多古代事蹟,如,武王伐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則是“紂王的暴政”。

商紂王和她的愛妃妲己為了貪圖享受,不惜花巨資建造“鹿台”。只要他一不高興,就拿奴隸們出氣!他和妲己發明了一種叫作“炮格”的殘酷刑具,專門用來殘害奴隸們。他的叔父比干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好言相勸於紂王,不想紂王反咬一口,殘害了自己的親叔父!

紂王是人怒天怨,但是當時沒人趕反抗。就這樣,商朝逐步走向了毀滅。

看完這個章節,我的心潮久久難以平靜。人活着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幫助別人!

説遠的,就拿司馬遷來説。古時,他活着一天,就多纂寫一頁《史記》,就多幫我們後人留下一段歷史。

説近的,再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説。古歌――我家門對門的一個女孩兒,十六歲。她愛好音樂,她已經創作了近百首歌曲。她家很有錢,樂器一大堆。古箏、評彈、揚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會二十多種樂器!令人更為驚訝的是,她是無師自通的!每種樂器,只要到她手上,不出五天,她一定會彈出美妙的樂曲了!她利用她的這種天賦,創作了近百首樂曲:古典樂器她創作的樂曲彈起來如高山流水,西洋樂器她創作的'樂曲彈起來高雅脱俗。她現

在已經是好幾家唱片公司的特約作曲人了!我曾經問過她為什麼要創作這麼多首曲子,我以為她是為了賺錢,誰知她竟説:“我活着就是為了讓人們的那一雙耳朵多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多享受一次靈動的感悟。”!我聽後,大為感動。可是――你知道嗎?作曲天才古歌姐姐竟一位失去雙腿的殘疾人!雖然她是一位殘疾人,但她一直堅守着一個信念――活着是我了幫助別人,我唯一能幫的,就是讓他們多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

人活着,真的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幫助別人!

讀《史記》有感6

雖然在多年之前就知曉《史記》,但一直未靜心閲讀,甚至是沒有讀過它。之前提起《史記》,只知道它是紀傳體通史,也知道它的作者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就在幾個月前,突然萌發一種念想:通過讀《史記》多瞭解一些歷史常識。於是到縣圖書館借來一本白話文版《史記》,在平時的閒暇之時讀一讀,也知道排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故事和道理。

兩週前的一個星期六,我在教育局值班。除了一些基本的值班工作,大多時間都在閒暇中度過。拿起《史記》這本書,靜心地讀了起來。由於單位人少,也十分寧靜,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好時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讀書的環境,才能讓我靜下心來,才有機會走進書的情景裏。很多時候,甚至多年來,都難以有這樣一個讀書的機會,倍感珍惜。

讀書,不僅僅是閲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過閲讀文字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感知歷史,感受人物,感悟其中藴含的道理。當我沉浸在歷史的情景中時,那是一種與歷史、與歷史人物對話的過程,那是一種能讓心情激盪的歷程,這種入情入境的感受,是平時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難以感受的。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充分感受讀書的樂趣。

收穫之一:瞭解了一些歷史故事。大禹治水、秦王統一六國、趙高指鹿為馬、陳勝吳廣起義、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約法三章等等,都是我在讀書過程中瞭解到的。雖然之前也對歷史故事知道一些,但也只是星點碎片,如今讀書在此感知這些歷史故事。偶爾和楊亞軍老師交流讀過的故事,他總能認真傾聽,而且對我敍述不完整、不準確的情節予以補充或糾正,我就覺得他是一個對歷史博學的人,就像老師一樣。我也曾將我看過的歷史故事和孩子交流,也希望孩子能夠多瞭解歷史,不指望能夠給孩子講多少歷史故事,只希望在與孩子交流中,讓孩子產生了解歷史的興趣,激勵孩子主動地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收穫之二:瞭解了一些歷史人物。像大禹、秦始皇、項羽、劉邦等,還有很多很多,在讀書的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一些人物的形象特徵,特別是能夠靜心讀書的時候,更是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徵。他們曾經都是歷史的演繹者,是他們譜寫了中華悠久、文明的歷史。很多叱吒風雲的人物,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他們是被人們敬仰的。

收穫之三:懂得了一些事理道理。這一點,算是我收穫最大的。一是感受到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凡是有所作為之人,總是經歷的很多磨難,在抗擊各種磨難和打擊的.過程中艱難的成長。我在當今的社會中,不能甘於安逸,面對當前的一些挑戰,還是要對自己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二是能夠收到他人尊重的人物,他們總是不忘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的重要的地位。我覺得,只要堅持走羣眾路線,就容易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三是我們其實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都將成為歷史,與其選擇平庸和安逸,還不如付出一些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人説,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就應該在有限的生命裏,努力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不求歷史牢記我們,只求自己一生無悔。

收穫之四:讀書的本身在於自己。平時沒有時間讀書,或者其他什麼原因,都不能成為我們不讀書的藉口。只要想讀書,就一定能夠擠出時間,而且要善於把平時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才能夠讀更多的書。樊登老師舉辦了“樊登讀書會”,我通過抖音看了一些他講書的短視頻,很有啟發,啟發最大的還是對讀書意義的認識。當我看到樊登老師講“可複製的領導力”時,我們就買了《可複製的領導力》這本書,同時還買了《思考快與慢》和《怎樣説孩子才會聽》兩本書,只是疏於讀書,還是未能將這兩本書讀完。另外,我得張長恆主任買了一套第九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感覺十分敬佩,這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花錢買書是一樁永遠不會虧本的買賣,在智力、文化的投資上,花點錢是值得的。

收穫之五:讀書是要講究方法的。我很佩服張長恆主任和魚紅文老師通過讀書獲取信息的能力,他們都能在讀書的時候,快速獲取主要的信息,並能把獲取的信息概括地講出來。我在後來讀書的時候,就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在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和分析,不要一味追求讀書的速度,像看小説一樣囫圇吞棗,這樣可能連大意都不太明白。讀與思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取有用的信息。

閲讀應該成為習慣,而且要善於把平時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堅持讀書。只要有幾分鐘時間,打開書本看一看,就會有收穫。除了書本,能夠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有很多,只要留心學習,只要時刻追求上進,就一定要讀書學習的願望。

願讀書能夠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讀《史記》有感7

兩千多年前,有這樣一個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着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難以企及更無法超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後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發憤着書,全力寫作《史記》。

我相信現在的人很少有他這種毅力和勇氣。常人從獄中出來,就自甘墮落,萎靡不振,別説做點有用的事了,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都有點......

史記雖然沒讀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麼意思,可總是讀過一遍了。本紀,世家,記住了一個個人物,可是要表達什麼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讓我記憶在心。

説的不好聽點,司馬遷就是一個太監,一般的太監活的就是一條狗,雖然是皇上養的狗,可到底也是狗。沒辦法,只能按照自己主子的意思行事。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讓人對生活比較畏懼。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為生活付出努力。我長這麼大,沒吃過什麼苦,太懶,相信如果讓我放棄現在父母給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會成問題。

曾經一次和父母吵架,就離家出走。出去兩天,雖然有工作的勇氣和信心,但是沒有機會。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司馬遷為寫史記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就是一時衝動,就想找到一個好點的能掙點錢的工作。太費勁了。至此,我不在相信船到前頭自然直,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有回報。認定的目標一定要努力實現,因為沒有人會幫我,有些人不願意幫,有些人是相幫幫不了。司馬遷就是個例子,靠的就是自己,就是曾經的努力,現在的堅持,未來的信心。

他成功了!

向司馬遷學習,不求名垂千古,只求無愧於心。

讀《史記》有感8

我們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讓我在這裏為你祝福!她很謙遜對人也很和善,記憶中她的勤勞,拖着年邁的身體用廉價的勞動力換取我的書學費,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勞作供我念書上學付之不尋常的艱辛,可惜我資質愚鈍有負她的期望。後來父親被妻子勸到樓下散心時,母親開始斷斷續續地哭訴,我從中探尋到了緣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説:“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讀《史記》有感9

今天,我看了一本史書,名字叫做《史記》,它使我思考了很久。

這本史書是“二十四史”(所有正史的統稱)之首,很多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傳説這本史書的作者司馬遷,二十歲就遊歷四方,考古的同時還尋查古資料。然而,在他四十九時,漢武帝因“李陵事件”判了他宮刑,這在當時是奇恥大辱。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而是更加發奮地編寫這部史書。終於,這本《史記》橫空出世,魯迅先生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史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與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其中,我最喜歡看《孝文本紀》。

《孝文本紀》記述的是漢文帝的所作所為,其中處處是他寬仁的.做法。如:他廢除了殘酷的肉刑;還親自下田耕種,與民同苦,與民同樂;他平時的生活也比較節儉,大部分時間都穿着粗布衣服,還不許宮中的裝飾過於華麗……像這樣的好事,漢文帝還做過很多很多。就連死後,他留下的遺詔內都提出不要過度哭喪。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連一個堂堂的九五之尊,宮裏堆金積玉,卻還是如此節儉,那我又有什麼資格浪費糧食與物資呢?還有,漢文帝非常愛民,那我又是否做到友善呢?《孝文本紀》值得我們每人深思一回。

《史記》,一部文學鉅著,藏着無數祕密,等着我們來探索。

讀《史記》有感10

暑假裏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史記》。

《史記》中記述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其中的時間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這本書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這個名字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是端午節,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一開始在楚國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懷王的懷疑,悲憤中的他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等到頃襄王在位時,令尹子蘭又在他面前講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後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的最後滅亡,便懷抱着一個大石頭,投入了江南的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剛正不阿,我一開始讀還有疑問,屈原為什麼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裏,還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後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願意用自己清潔的身體去沾染髒東西,屈原他的高潔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污染。

讀到這裏的時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偉大,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惋惜這樣愛國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就這樣死去,同時也感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的情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留存的輝煌。

屈原的故事也讓我知道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人,永遠值得後人尊敬。

讀《史記》有感11

《史記》,司馬遷以其“究天之人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自傳體通史。

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就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容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歎語中發出點感慨,品味人生。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隨之而改變。體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陋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

司馬遷還説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重於泰山,而那些為壓迫人民的人做事的人,他的死,就是輕於鴻毛。

《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故事,一次次的震撼了我的心,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史記》有感12

夜晚,我從書架上取出一本精裝的書――《史記故事》。這本書其實早就買了,只是我看着太厚就懶得翻閲,自從學習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之後,這本書就經常出現在我的書桌上,讀着讀着,我漸漸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翻開書籍,如同乘上了一列時空快車,穿越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各個朝代,目睹了各個王朝的興亡盛衰。在這列時空快車上,我最感興趣的還是漢朝這一站,最敬佩的'人仍然是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

在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中,經受了風霜艱辛。有一次,由於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説了一些對漢武帝不利的真實言論,竟然被關入監獄。後來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於寫成了這部歷史名著。

司馬遷為了他所追求的事業,他無私地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合上書,我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打退堂鼓,比起司馬遷來真是相差太遠了。就拿上週做奧數題來説吧,老師放學前佈置了幾道稍有難度的數學題,説是讓我們回去挑戰挑戰,我一到家就拿筆做了起來,可是有一道題我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於是我便放棄了。誰知第二天,其他很多同學都做出來了,其實我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做出來。我想,司馬遷在那樣的環境中仍然能堅持寫書,我的學習條件這麼好,還有什麼條件不認真學習呢?

感謝司馬遷給我們人類留下了這部史學鉅著!感謝司馬遷堅持不懈的執着精神!

讀《史記》有感13

五月份,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裏有個故事叫《孫武練兵》,是説:春秋時代有個軍事家名叫孫武,有一天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問他能不能訓練女兵,孫武説:可以。於是吳王便撥了一百多位宮女給他。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

並告誡她們還要遵守軍令,不可違背。不料孫武開始發令時,宮女們覺得好玩,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武以為自己話沒説清楚,便重複一遍,等第二次再發令,宮女們還是隻顧嘻笑。這次孫武生氣了,便下令把隊長拖去斬首,理由是隊長領導無方。

吳王聽説要斬他的愛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孫武説:君王既然已經把她們交給我來訓練,我就必須依照軍隊的規定來管理她們,任何人違犯了軍令都該接受處分,這是沒有例外的。結果還是把隊長給殺了。宮女們見他説到做到,都嚇得臉色發白。第三次發令,沒有一個人敢再開玩笑了。

我明白了:人要大公無私,不能因為某些利益而開後門。要踏踏實實的做人。

在一些故事中,也有這樣的人物: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説: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

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説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裏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

祁黃羊説: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説: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史記》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讀《史記》有感14

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史記》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日得閒有幸瞻閲,吾輩深以為然,可惜鉅著洪篇,倘若要一一道來,可謂是蛤蟆吞天,只得輕擷一二,雖説不解其中三昧,但也稍稍有些想法,或是博諸位一笑,或是與君共勉,且聽我慢慢道來。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曾説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單打獨鬥永遠敵不過團隊作戰,這就是"仁而愛人"的項羽最終卻敗"慢有侮人"的劉邦之手的根本原因。萬物一理,市立醫院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也絕對不是隻靠一個人或者一個科室就能支撐的起來的。經營發展和成就帝業一樣,個人的能力在集體的力量面前只能説是很有限的,我認為建設互補型團隊,聯動相關科室,流程化服務才是市立醫院發展的方向。文負其責,武盡其能,文武同心輔佐方可成就帝業,放在醫院身上則是,各科室齊頭並進,在集團的指揮下每一個成員連結成為榮辱與共的整體,才能事半功倍,在發展壯大的道路上一日千里。

身為醫者,既然拿起《史記》自然不得不説名醫扁鵲。扁鵲三見蔡桓公示君有疾,蔡桓公不以為意,最終身亡。通讀此篇,此事雖錯在桓侯本人,但是反觀扁鵲,也着實有不當之處。原文有書"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可見在第一次見到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就對扁鵲產生了不信任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影響了他接下來的判斷,導致後文扁鵲再三提醒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依然不信任他,那麼為什麼蔡桓公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呢?無非是扁鵲在第一次與蔡桓公的交流過程中就產生了問題,並且扁鵲並沒有積極地去解決,而是徑自離開,為之後的一切埋下了伏筆。從現在的看來,扁鵲是一名醫生,而蔡桓公是一名患者,這件事明顯便是醫患溝通不暢導致的一系列事件。醫院是依託患者存在的,一份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在當今醫患關係愈加緊張的社會背景下是成為一名合格醫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得到準確的第一手患者資料,可以更快速的瞭解到疾病的進程,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這是進行醫療操作,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也是每一名市立醫院醫生都必須身體力行的.準則。只有走進了患者的心靈,才能成為患者的朋友,才能做到一次為醫,終身為友,才能讓市立醫院更好的成長。

《史記》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篇恢弘鉅著,忍辱負重,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立志高遠,不卑不亢的自尊精神,每一種精神都在它所展現的人物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年的一幕幕被定格在這字裏行間。《史記》的博大精深國人至今尚不能説是完全參透,我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而今倉促拜讀之下,有感而發,做一打油詩以娛大眾:漫漫長夜月當空,揮毫碧血繪諸雄,多少王朝終歸土,千年猶記太史公。

讀《史記》有感15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年暑假,我在家裏看了《史記》,其中一個個傳世不朽的故事能讓我從中感悟到歷史的深邃,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韻味。魯訊先生評論《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史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趁機羞辱他。因為聽説晏子個子矮小,就在城門上開了一個3尺高的洞,叫晏子從那洞裏進去。晏子得知此事後,説道:“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會走狗洞,請問我是到楚國還是到了狗國呀?”士兵沒辦法,只好大開城門,讓晏子進去。但是,楚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説齊國沒人才派晏子這樣矮小的人來出使,晏子的回答是:“上等國派上等人,下等國派下等人,象楚國這樣的國家只能派我這樣的人來。”第三次,楚王使得招數是故意找個囚犯,説是齊國盜賊,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説明了問題,淮南結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結又小又苦的枳,這是因為水土不同,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了盜賊,就説明楚王治理無方,使得社會風氣不好。

看到這裏,我深深地被晏子的智慧所折服,也為楚五的狡猾而憤怒。晏子通過他的語言藝術,婉轉地,不失禮儀地回擊了楚王,成功的完成了出使任務,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由此可見,好的語言,好的智慧,可以使你走出困境,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象晏子一樣永垂史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但學習晏子的語言能力還要學習晏子的大智慧,爭取做一名有智慧的有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