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史記

讀《史記》有感(集合15篇)

欄目: 史記 / 發佈於: / 人氣:1.9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有感(集合15篇)

讀《史記》有感1

聽窗外雨的聲音,時而如微風拂過輕揚的柳樹,時而如暴雨掠過水麪。一種節奏,一種韻律,一種閒適,更有一絲愁緒!讓我想起了《史記》,感受到了美,一種莊嚴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説:“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讀《史記》有感2

今天,我終於把《史記故事》這本書給看完了。

《史記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千年前,一個一個的人物在當時被司馬遷記錄下的所發生的各種事情。如:在周本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齊太公世家,齊桓公稱霸;在鄭氏家,鄭莊公掘地見母;在……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呂后擅權》。這篇文章生動形象地把呂后怎樣擅自用權的一件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我面前。

我覺得書中的呂后先前做的'事情只不過是為了報仇,以解心頭之恨。因為戚姬要不是當年日夜向劉邦哭訴,讓劉邦廢掉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想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成為以後的皇上,呂后也不會這麼恨她,也不會等劉邦過世之後這樣折磨她。不過我感覺呂后用這種方式折磨人,實在太可怕,太殘忍了,報仇報過頭了。我認為劉邦很偏心,很貪圖美色,而且是一個昏君,竟然被戚姬的花言巧語騙得團團轉,為了她好幾次要廢了劉盈,他還認為劉盈太仁慈,太軟弱,不像自己,劉如意才像,所以他偏向劉如意,真是太傻了!

從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不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搶來了,擁有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讀《史記》有感3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畫卷,在這部畫卷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明史。

這是一部説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在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都栩栩如生,他也將自己的看法融入這本書中,他飽含熱情地歌頌了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的歷史業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昏君的剛愎自用,拒諫飾非,荒淫無度,迫害忠良,殘害百姓的暴行,情節跌宕起伏,讓人回味無窮。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為國駐守邊疆,上戰場多次的衞青,霍去病;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無所畏懼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

讀《史記》有感4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 司馬遷先生,他的執着,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説。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讀《史記》有感5

戰國時的易水河邊,荊軻懷藏利刃,口中吟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義無反顧地踏上救國之路。

同為戰國同是水邊,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於楚國,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投江自盡,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詩篇供後人憑弔。

秦統治殘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項羽,以舉鼎之力振臂高呼,為楚國聚集了十萬雄兵,一舉滅了秦國。為了楚國的復興,他披荊斬棘,浴血沙場,獲得了“西楚霸王”的稱號。儘管最後敗給了劉邦,但是依舊給後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人格。瀟灑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是一顆希望朝廷清明、國家繁榮的愛國之心。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獨闖長安,直到天寶十四年的冬天,他寫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後杜甫官至左拾遺,事事為國家着想,卻為皇上所不喜,最終一路顛沛流離地死去。到死的最後一刻,他掛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國家的富強!

儘管我年紀尚小,但是我把這些故事牢牢記在心裏,不斷用荊軻的義無反顧、屈原的可歌可泣、項羽的蓋世霸氣、李白的狂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來勉勵自己。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炎黃子孫共同跳動的脈搏。

作為學生,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把自己的基礎夯實再夯實,把祖國的未來抗在肩上舉得更高走得更遠。一個少年的我或許只能發出螢火之光,但是我們有無數個愛國奮進的少年,手拉手匯聚起來,定能勝過璀璨的銀河。

讀《史記》有感6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記》創作了從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中國通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我只讀完了本紀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國中時光中讀完這部書。《史記》的文筆幽默藝術,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閲讀的快樂。

當年,司馬遷因為幫西漢將軍李陵辯護,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刻。編寫《史記》成為了他在那個萬念俱灰的日子裏,唯一活下來的理由。《史記》成了司馬遷唯一的寄託,是他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的偉大之作。

《史記》裏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有實行禪讓制的堯舜,有輔佐齊桓公的管鮑,有名揚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覺得輔佐越王稱霸的范蠡聰明絕頂,這裏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與越王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於是越王稱霸後,他就離開了,到陶地居住,自稱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於是他讓小兒子帶好一千鎰黃金去救哥哥。可是長子聽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寫好一封信給舊時好友莊生,並囑咐長子把千諡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長子到達楚國後照辦了。莊生清廉,收下黃金,打算事成之後再還給朱公,於是,他找機會對楚莊王説,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建議楚王實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長子也聽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於是認為弟弟要被釋放了,他的一千鎰黃金白花了,他跑去找莊生取回了黃金,還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然而,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恥辱,又去見楚王,“聽路人講説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在楚國,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錢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君王並非體恤楚國人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的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達大赦的詔令。朱公長子只好帶着弟弟的屍體回家了。回家後,母親和鄉鄰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説,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時經受過生活的艱辛,把錢財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來,家庭就很富有,把錢看得極輕。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兒子去的。長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這樣看來,范蠡還是精通心理學的喲!

《史記》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輩子去品味。

讀《史記》有感7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年暑假,我在家裏看了《史記》,其中一個個傳世不朽的故事能讓我從中感悟到歷史的深邃,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韻味。魯訊先生評論《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史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趁機羞辱他。因為聽説晏子個子矮小,就在城門上開了一個3尺高的洞,叫晏子從那洞裏進去。晏子得知此事後,説道:“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會走狗洞,請問我是到楚國還是到了狗國呀?”士兵沒辦法,只好大開城門,讓晏子進去。但是,楚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説齊國沒人才派晏子這樣矮小的人來出使,晏子的回答是:“上等國派上等人,下等國派下等人,象楚國這樣的國家只能派我這樣的人來。”第三次,楚王使得招數是故意找個囚犯,説是齊國盜賊,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説明了問題,淮南結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結又小又苦的枳,這是因為水土不同,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了盜賊,就説明楚王治理無方,使得社會風氣不好。

看到這裏,我深深地被晏子的智慧所折服,也為楚五的狡猾而憤怒。晏子通過他的語言藝術,婉轉地,不失禮儀地回擊了楚王,成功的`完成了出使任務,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由此可見,好的語言,好的智慧,可以使你走出困境,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象晏子一樣永垂史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但學習晏子的語言能力還要學習晏子的大智慧,爭取做一名有智慧的有用人材。

讀《史記》有感8

這段時間,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是我國古代作家司馬遷完成的一部大型立學著作。書內有各種歷史事件,從黃帝開闢中原大地到商朝/周朝的足跡、春秋時期的戰爭、秦國的興亡,以及漢的建立等。而且書內還有各種歷史人物,如黃帝、晏嬰、勾踐、屈原、蒙恬等等,這些人物在書裏都留下來許多故事。

讀書這本書後,我還有一些感悟。首先,我發現有些國家會抓壯丁強制服兵役,雖然這樣會使國家強大,但是傷害的人很多,老百姓的.親人也會因此而家庭破敗。還有,我認為書中有兩種君王:第一種就是盡心盡力治國理政,善待百姓,深受人民擁戴的進取式君王;而第二種就是整天沉迷於歌舞酒色,不理國事,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腐朽式君王。如果是第一種君王治理國家,那麼人民生活的應該都很幸福,受到百姓擁戴,如果是第二種,那麼百姓將會顛沛流離,民不聊生。

在書中也看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也有不同的品質。遇到好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讓自己更好。遇到不好的,我們要審慎面對,對照自己身上有否類似的缺點和錯誤,讓自己比以前更加進步。正如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讀《史記》有感9

第一次讀《史記》是在高二,那時候年少輕狂,總覺得歷史老師講得不夠通透,索性買了一本嶽麓書社的《史記》,三個月時間,囫圇吞棗。那年大學聯考出的課外文言文裏就有《田單列傳》的內容,印象特別深刻。大學時,被古代文學老師一番“威逼利誘”,選修課程再讀《史記》,學期考核得了一個優。上班工作後,當了語文老師,教材裏有《史記》的文章節選,帶着學生們一起讀了一些“常規”篇目,後來還講過幾次公開課。所以《史記》對我而言,太有意義了。這次讀書,又選《史記》,也算有一份情懷的驅使吧。

《史記》一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部分。作為史書,雖然是以人物傳記的寫法記錄歷史,但是卻依然要有大的歷史框架做為成書的脈絡。

我們縱觀全書,發現本紀是《史記》全書的大事綱要,是經;世家、列傳是寫具體人物、具體事件,是緯。要想弄清某人某事與其前後左右的關係,必須看本紀;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體細節,必須看世家、列傳。所以,讀《史記》必須要先讀本紀和表。

讀《史記》總也繞不開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因為很多時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學和史學區分得那麼清楚,可能會很難分離,分離了之後也很難確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當讀《史記》,必然會首選《項羽本紀》(後文均稱“羽紀”)。這是因為羽紀的影響太大了。羽紀堪稱是太史公《史記》的得意之作,充分彰顯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精神”。無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事件的記錄,都有着其他本紀無法比擬藝術魅力。但是就從史學文字記錄體例來看,我還是首推《高祖本紀》。而且如果系統的讀《史記》,那麼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讀了。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記錄方式,在以“本紀+表”為綱要外,人物傳記之間還可以起到一個相互參照的作用。比方説“鴻門宴”則在《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中均有記載,並且是依據傳主個人視角而寫。這樣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觀記錄歷史了。所以我覺得讀本紀也要參考這樣的讀法。所以這次讀《史記》中的.本紀,我首推《高祖本紀》,它不像《始皇本紀》、《文帝本紀》等那樣簡簡單單,只有一個輪廓;也不像《項羽本紀》、《呂后本紀》那樣集中地寫人物、寫事件,完全像一篇傳記。它介於二者之間,既有對劉邦這個形象本身的比較細緻全面的描寫,同時又照覽全國,又簡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國各地區、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千頭萬緒,而又井井有條。這才是《史記》“絕唱+離騷”的根本屬性。這一點是後人不可望其項背的,比方説班固在《漢書》中將項羽“降維打擊”寫成列傳,司馬光乾脆把項羽拿來做了一個帝王得失的“教材”……

讀《史記》能讓我們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性思考。同時也能讓我們有更直觀和深刻的對於中國悠悠歷史的認識。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説了這麼多,好像有點偏離語文學科了。幹嘛要從史學角度去分析全書的讀法呢?其實,如何讀書本就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命題,那麼如何讀史書,讀史書的方法也自然是語文學科的範疇之內了。讀史書,可以瞭解其情節,但更多的還是要讀出史書的原汁原味,讀出作者的創作想法,在這兩點基礎之上,再去讀史書的價值和意義吧。

讀《史記》有感10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前後歷經14年才得以完成。

讀完史記後,我不禁感歎這本書不愧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首先,史記的創作對後人瞭解這300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幫助,司馬遷為保證歷史的準確性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四處探尋遊走,記錄下真實的故事,但在上古傳説中的故事上司馬遷又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極富文學藝術性,該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其次,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司馬遷是個極其讓我敬佩的人。李陵寡不敵眾,被俘投降。司馬遷看不慣同僚對李陵落井下石,忍不住為其辯解,結果漢武帝遷怒於司馬遷判其宮刑,受此奇恥大辱,司馬遷固然絕望過,但憑着驚人的意志力,為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辜負父親的遺託,他毅然決然地繼續編寫史記。他的.堅強不屈讓我震撼,讓我覺得像司馬遷這樣的人註定會創作出史記這本恢弘鉅著。

除此之外,史記中司馬遷的許多看法也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先是他對於”禪讓“的推崇,小到伯夷的讓位,大到蕘舜的禪讓,可見司馬遷對那些不爭權奪利以及在權勢面前淡然灑脱的人的敬仰;在史記中,司馬遷還特意在世家中描寫了孔子,孔子與史記中其他人相比只是一個文人,但司馬遷眼光獨到,他預言孔子的思想會對後世影響深遠,果然如此,孔夫子的思想如今傳揚四海。

劉向認為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總之史記是一本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品讀的書。

讀《史記》有感1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書名是《史記》。原著司馬遷,改寫王家毅,這兩個人能把這本書寫的這麼好,把所有人物寫的有聲有色,個性鮮明很值得一看。

講了“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從“黃帝”到“三國”時期的故事。有些大臣一心為民。忠心耿耿,但有些君王不聽勸告只知道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以後的發展,聽了那些奸詐貪婪,野心巨大的小人危言惑眾導致國家滅亡。屈原則是個偉大的詩人,才智出眾,雖然原先在楚國做大臣,但是一直沒有受到朝廷重用,楚一天比一天衰弱,最終秦軍攻了進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滅亡的慘痛場面,於是投汨羅江自盡。我讀了這個故事為之歎息 很敬佩他,他為國盡心盡力 用生命見證他的愛國之心。我們長大以後也要為國家分擔責任,做出貢獻……還有秦王最終統一六國,歷史上稱他為“秦始皇”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是因為他們幾代君臣目標專一,知道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拾起,不看眼前利益,而總是想着以後的宏圖大業,而且正邪分明,再加上賢才的幫助才成功的。

通過讀“史記”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更讓我懂得人活着的意義和做人的道理。

讀《史記》有感12

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史記》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日得閒有幸瞻閲,吾輩深以為然,可惜鉅著洪篇,倘若要一一道來,可謂是蛤蟆吞天,只得輕擷一二,雖説不解其中三昧,但也稍稍有些想法,或是博諸位一笑,或是與君共勉,且聽我慢慢道來。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曾説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單打獨鬥永遠敵不過團隊作戰,這就是"仁而愛人"的項羽最終卻敗"慢有侮人"的劉邦之手的根本原因。萬物一理,市立醫院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也絕對不是隻靠一個人或者一個科室就能支撐的起來的。經營發展和成就帝業一樣,個人的能力在集體的力量面前只能説是很有限的,我認為建設互補型團隊,聯動相關科室,流程化服務才是市立醫院發展的方向。文負其責,武盡其能,文武同心輔佐方可成就帝業,放在醫院身上則是,各科室齊頭並進,在集團的指揮下每一個成員連結成為榮辱與共的整體,才能事半功倍,在發展壯大的道路上一日千里。

身為醫者,既然拿起《史記》自然不得不説名醫扁鵲。扁鵲三見蔡桓公示君有疾,蔡桓公不以為意,最終身亡。通讀此篇,此事雖錯在桓侯本人,但是反觀扁鵲,也着實有不當之處。原文有書"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可見在第一次見到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就對扁鵲產生了不信任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影響了他接下來的判斷,導致後文扁鵲再三提醒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依然不信任他,那麼為什麼蔡桓公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呢?無非是扁鵲在第一次與蔡桓公的交流過程中就產生了問題,並且扁鵲並沒有積極地去解決,而是徑自離開,為之後的一切埋下了伏筆。從現在的'看來,扁鵲是一名醫生,而蔡桓公是一名患者,這件事明顯便是醫患溝通不暢導致的一系列事件。醫院是依託患者存在的,一份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在當今醫患關係愈加緊張的社會背景下是成為一名合格醫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得到準確的第一手患者資料,可以更快速的瞭解到疾病的進程,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這是進行醫療操作,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也是每一名市立醫院醫生都必須身體力行的準則。只有走進了患者的心靈,才能成為患者的朋友,才能做到一次為醫,終身為友,才能讓市立醫院更好的成長。

《史記》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篇恢弘鉅著,忍辱負重,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立志高遠,不卑不亢的自尊精神,每一種精神都在它所展現的人物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年的一幕幕被定格在這字裏行間。《史記》的博大精深國人至今尚不能説是完全參透,我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而今倉促拜讀之下,有感而發,做一打油詩以娛大眾:漫漫長夜月當空,揮毫碧血繪諸雄,多少王朝終歸土,千年猶記太史公。

讀《史記》有感13

星期三下午,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我一人獨自在家,坐在沙發上,看完了一整本《史記》。

《史記》這一本書記載了72個歷史故事,有什麼:大禹治水、五張羊皮的故事、楚莊王一鳴驚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周亞夫駐軍細柳營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章,就是“吳起愛兵”了!

“吳起愛兵”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吳起是衞國人,家中富有,後來輾轉到了魏國,當了大將軍,統帥兵馬。吳起帶兵打仗,很得士兵擁護,吳起平易近人,愛護士兵,士兵都很尊敬他。有一次,吳起發現一個士兵身上長了一個膿瘡,吳起毫不在乎地用嘴吸他身上的.瘡,想把裏面的膿吸出來。這位受傷士兵的母親反而哭了起來,害怕自己的兒子因這件事情而太效忠於吳起將軍,擔心連兒子死在那裏都不知道了!

“吳起愛兵”中的吳起平易近人,使得士兵們十分尊敬並效忠於自己 。我們也要像吳起一樣,熱心幫助他人,最終,一定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俗話説得好:“好心有好報”。

這本《史記》讓我懂得了不少的歷史故事,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史記》真是一本好書啊!

讀《史記》有感14

暑假裏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史記》。

《史記》中記述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其中的時間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這本書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這個名字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是端午節,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一開始在楚國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懷王的懷疑,悲憤中的他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等到頃襄王在位時,令尹子蘭又在他面前講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後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的最後滅亡,便懷抱着一個大石頭,投入了江南的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剛正不阿,我一開始讀還有疑問,屈原為什麼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裏,還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後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願意用自己清潔的身體去沾染髒東西,屈原他的高潔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污染。

讀到這裏的時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偉大,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惋惜這樣愛國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就這樣死去,同時也感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的情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留存的輝煌。

屈原的故事也讓我知道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人,永遠值得後人尊敬。

讀《史記》有感15

今天,我看了一本史書,名字叫做《史記》,它使我思考了很久。

這本史書是“二十四史”(所有正史的統稱)之首,很多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傳説這本史書的作者司馬遷,二十歲就遊歷四方,考古的同時還尋查古資料。然而,在他四十九時,漢武帝因“李陵事件”判了他宮刑,這在當時是奇恥大辱。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而是更加發奮地編寫這部史書。終於,這本《史記》橫空出世,魯迅先生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史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與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其中,我最喜歡看《孝文本紀》。

《孝文本紀》記述的是漢文帝的`所作所為,其中處處是他寬仁的做法。如:他廢除了殘酷的肉刑;還親自下田耕種,與民同苦,與民同樂;他平時的生活也比較節儉,大部分時間都穿着粗布衣服,還不許宮中的裝飾過於華麗……像這樣的好事,漢文帝還做過很多很多。就連死後,他留下的遺詔內都提出不要過度哭喪。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連一個堂堂的九五之尊,宮裏堆金積玉,卻還是如此節儉,那我又有什麼資格浪費糧食與物資呢?還有,漢文帝非常愛民,那我又是否做到友善呢?《孝文本紀》值得我們每人深思一回。

《史記》,一部文學鉅著,藏着無數祕密,等着我們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