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讀《弟子規》有感【薦】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6.51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弟子規》有感【薦】

讀《弟子規》有感1

最近老師講解《弟子規》,讓我知道我是個不孝女,因為我常和妹妹吵架,讓爸媽為我們操心。有時候我還會和爸媽頂嘴、惹事生非。我要盡力的改掉這個缺點,不讓爸媽替我操心,要讓他們每天都很高興,而且不讓他們生氣,不跟爸媽頂嘴,不和妹妹打架、吵架和搶玩具,我一定要讓爸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孝心。

我也要謝謝老師教我們《弟子規》,因為我在這裏面學到了好多,要不然我還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爸媽開心呢!

讀《弟子規》有感2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邊是個“孝”,右邊是個“反文”,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的尊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眼中的孝道越來越淡薄,而名利和權益已快佔盡了人的整個身心,無論是新聞頻道還是幫忙頻道,子不孝的報道越來越頻繁,為什麼這種社會醜聞會層出不窮地被拋頭露面?究竟是親情冷淡了,還是現在的年親人都忘了本?

讀了錢文忠的.那句“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之後,我忽然頓悟到了子不孝的根源在哪裏。爸爸媽媽把孩子像寶貝般的捧在手心裏呵護,而不教育他們的寶貝捧着他的父母有多麼艱辛?孩子理所當然地從父母那裏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愛。爸爸媽媽滿面笑容地把這份愛推向孩子,孩子又怎麼可能懂得這份愛背後的沉重,他從你那裏只學會了接受,而你並沒有告訴他在接受愛的同時也要回饋愛呀?

傳統的啟蒙讀物強調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隨着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啟蒙讀物越來越多,但是有幾本把孝搬到了書面上?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育”上,有幾個父母知道把時間擠給“德育”一點?現在來埋怨子女的不孝,為什麼不反思當初沒有在最好的教育時機把“孝’傳給孩子?

父母們,請給予孩子正確的愛,莫讓他長大後成為被指責的對象啊!

讀《弟子規》有感3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温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説,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峯,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説,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有感4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媽媽的指導下,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的主要內容是,它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首先,我們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愛護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謙虛謹慎,信守誠諾,講求信用。然後,對大眾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後還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迪,它啟迪了我如何做人。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人。

爸爸為了讓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為了讓我和弟弟以後能上更好的學校。他孤身一人遠離家鄉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媽媽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我和弟弟,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天天圍着我和弟弟轉,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教給我們文化,教給我們禮儀。他們無私地奉獻出他們的全部,包括他們美麗的青春。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後認真完成作業,珍惜老師們的勞動成果。以後學有所成,一定不忘師恩,常去看望我們的老師們。

我覺得《弟子規》是一本好書,同學們一定要去讀一讀、學一學。

讀《弟子規》有感5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裏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國小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鑽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眾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恆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製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能有着;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裏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後,我就做什麼事都讓着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説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為什麼都要讓着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裏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我説:“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着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説:“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和讚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着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後,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誇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着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信。二十課講的內容是做人要有誠信,要實事求是。凡是説出的話,首先要誠實講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不會行得通!多説話不如少説話,説話就是實實在在的,不要將不符合實際、做不到的花言巧語。刻薄挖苦的.話、讓別人不舒服的話、骯髒不雅的詞語以及粗俗的小市民習氣都要切實的戒除掉。

做個守信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藴含着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説,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裏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裏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讀《弟子規》有感8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為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裏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閲讀。閲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後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藴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説,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麼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後,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為了一個懂禮貌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9

今天中午在家小憩,無意間看見了擺在書架上的《弟子規》。仔細地翻看了一遍。雖未領會其精髓,但也受益匪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短短千餘字,內容頗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並傳承。

“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牀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温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牀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為我們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人讀罷這千餘字的文章,感慨萬千,在當前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應該有怎樣的道德情操。所以我們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熱愛祖國、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為最大的“孝”,以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業務知識,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幹好本職工作為最大的“信”。要認認真真地學習,老老實實地做人,乾乾淨淨地幹事,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和意識,爭做合格黨員、優秀黨員。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能力,為哈密公路養護工作做出貢獻。

作為一名政工科的工作人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增強服務意識。在完成本職工作同時,增強為領導服務、為科室服務、為一線職工服務的意識。我要努力提高服務能力。俗話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低,與服務質量、服務業績息息相關。水平高,就能在服務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如果能力不強,眼高手低,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政工科工作紛繁複雜,對業務人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工作既要懂得黨的方針政策,還有精通本職工作,只有通過實踐的磨鍊和砥礪,才能不斷提升思想水平、知識素養,更好地為單位服務。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閲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後,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後,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多説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麼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佈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11

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了以前做兒女的是多麼尊敬長輩,可現在我們是怎麼做的。

母親忍着疼痛將我們生下來,之後父母養育我們,供我們上學,把飯盛到嘴邊。可我們長這麼大,誰又給父母成過飯?在以前,做子女的幫父母做事根本不用叫,對父母恭恭敬敬。

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我們不要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恨父母。雖然父母很嘮叨,但不是為了我們好嗎?父母疼我們,愛我們,可我們卻根本不理會她們的苦心。《弟子規》中説: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牀。父母生病了整夜照顧,熬的'夜要先嚐一嘗是不是很燙。現在是父母這樣盡心盡力的照顧我們,我們要孝敬父母。

媽媽出去做事了,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掃地、洗碗、煮飯。媽媽回家端一杯茶,遞一雙鞋,爸爸工作累了,幫他捶捶背。其實好兒女並不難做,難做是我們不樂意去做。

從現在開始,多説一聲:“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看過“讀弟子規有感350字”的人還看了:

讀《弟子規》有感12

我讀過很多書,有《格林童話精選》、《藍飄帶》、《名人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弟子規》這本書了。當然,我並不是喜歡那些深刻的道理,而是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很喜歡讀古代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禮節和做法使我越看越想看。

《弟子規》中,有一個故事是晏子出使楚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時,有一次,晏子到楚國訪問,楚靈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五尺高的小洞,想奚落晏子一番。不料,晏子用智慧使楚靈王無話可説。一會兒,楚靈王心想再奚落一番晏子,快到設宴招待時,楚靈王專門安排了醜劇侮辱齊國人,可晏子的一番話使他們轉怒為喜。真想不到遇到困難時,晏子卻用智慧使自己“死裏逃生”,真可以説他是“自秦以前智慧高的人了”。晏子用智慧給齊國人爭得了面子,從此楚國人再也不敢侮辱齊國人了。看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智慧。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在博克圖上幼兒園時學的。當時只會背,卻不知道背的到底是什麼。

到海拉爾上了國小後,學校還讓背,老師也講,媽媽也説,漸漸的我有點懂了。以前,我對爸爸媽媽的批評總是學習大熊貓,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在明白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我有了很大轉變。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作業,把“7x8=56”,誤寫成“7x8=54”,媽媽發現後,狠狠地批評了我,説我做作業心不在焉,太馬虎了,並罰我再做十道數學題。看媽媽發那麼大的火,我有點委屈,可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上面那句話的意思,該聽媽媽的話,按媽媽要求的.去做。

於是我沒有像以前一樣,跟媽媽頂嘴,而是很快地完成了加罰的十道題。當我捧着題給媽媽看時,媽媽流着淚笑了。今後,我要像《弟子規》裏説的那樣,聽長輩和老師的話,更加愛他們,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14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裏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裏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羣,在羣裏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羣裏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麼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裏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着急。結婚後,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幹,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着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後,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裏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麼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説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麼這麼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麼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麼,他們都説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説:“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着這件衣服,不捨得脱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15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裏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説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為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説:“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麼?”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後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於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才回家,到家後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説:“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