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愛情故事

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

欄目: 愛情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3.02W

愛情是不受制是不受制約的;一旦制度想施淫威,愛神就會振翅遠走高飛;愛神和其他諸神一樣,也是自由自在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

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篇一:文公山與他的妻子

文山公是民族大英雄,也是一個帥哥,身高一米八,被宋理宗稱讚為“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他和妻子歐陽伊人感情極為深厚,幾經國家亂世,顛沛流離,不離不棄。後來妻子和兩個女兒在亂軍中元軍掠去,文天祥寫下了催人淚下的《亂離歌》,足見夫妻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

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結髮不下堂。

亂離中道逢虎狼,鳳飛翩翩失其凰。

將雛二三去何方?何虞國破家又亡,不忍舍君羅襦裳。

天長地久遠茫茫,牛女夜夜遙相望。

嗚呼一歌兮歌正長,悲風北來起彷徨!

愛情愛情有愛也有情,西方人重視的是男女之愛,中國人重視的是夫妻之情,男女之愛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褪,激情不再,夫妻之情卻隨着歲月的積累而日益深厚,親密無間。

後文山公又有哭妻文,短短二十四字,然情至深,不由使人潸然淚下:

哭妻文

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而主。天地之間,惟我與汝。嗚呼哀哉!

好一個天地之間,惟我與汝!我們都知道文山公是我們民族氣節之典範,其實他也是我們中國人愛情堅貞之代表啊!

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篇二:梁山伯與祝英台

傳説當年浙江上虞祝家莊有個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學,其父祝公遠拗不過愛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裝,並由丫環銀心扮作書童相隨從,來到杭州草橋門(今望江門)外,邂逅來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青年書生梁山伯與其書童四九,梁祝兩人談得投機,當場結拜為兄弟,這就是“草橋結拜”。

兩人來杭州就讀於萬松嶺的萬鬆書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性。後來,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歸。英枱鐘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將白玉扇墜請師母轉交山伯,別時,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頻頻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未悟。兩人行經鳳凰山時,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願為山伯做媒,望他早來祝家,這就是“十八相送”。

山伯後從師母處得到玉扇墜並獲悉真情,急忙趕去祝家莊,但這時英台已被其父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英台據理抗婚,至死不從,並與山伯在繡樓中相會,表明心願,這就是“樓台相會”。

山伯突遭此打擊,氣急而病,一病而亡,英台聞噩耗拼死到樑家弔孝,這就是“弔孝哭靈”。後馬家前來娶親,英台渾身縞素,要求途經山伯之墳一祭,祝父無奈只好應允。轎至山伯墳前,英台下轎祭奠痛哭,霎時雷電大作,風雨交加,霹靂一聲墳頭開裂,英台縱身躍入墳中。瞬間陰雲四散,雨過天晴,一對美麗的彩蝶自由地在一碧長空中翩翩起舞,這就是梁祝精靈的化身,表示了生不能成婚匹配,死也要成雙結對的強烈願望

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篇三:孟姜女哭長城

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的封國。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樑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裏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相傳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感人的古風愛情故事篇四:趙明誠與李清照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恩愛纏綿、至死不渝的的愛情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雖然他們的愛情總是遊走在聚散離合之間。

李清照18歲便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為連理。婚後,兩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詩詞文章,共同研砥鐘鼎碑石。經常會有新奇感悟和發現。雖然當時夫妻兩人家境都較寬裕,但是為了蒐集名人書畫和古董漆器,他們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每逢七年級和十五,夫妻兩人總要到都城開封的相國寺一帶的市場上去尋訪金石書畫,然後傾囊買回家裏。如此幾年,積少成多,他們的書齋“歸來堂”,單是鐘鼎碑碣之文書就有兩千卷之多。

在趙明誠編纂《金石錄》的時候,李清照給予丈夫全力支持,憑藉廣博的見識,出眾的記憶力,每當丈夫對材料出處有所遺忘疑惑時,李清照總能很快説出出處。長此以往,夫妻之間就以誰説得準、説得快決勝負,確定飲茶先後,勝者往往舉杯大笑,致使茶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裏,他們相互鼓勵,樂在其中。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中秋佳節,趙明誠的好友陸德夫等人來訪。陸德夫向李清照施過禮後,轉身笑問趙明誠:“趙兄,近日又有幾首佳作,能否拿出與大家共享?”趙明誠將夾有李清照填好詞的十幾篇近作遞給好友們,大家傳換閲讀,吟詠品味。忽然,只聽陸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陰》,真可謂千古絕唱。”眾人也都齊聲叫好,紛紛評論説:“《醉花陰》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別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更是絕妙之極。”趙明誠又是高興,又是慚愧,只好承認這一闕實為夫人所作,並當着眾人的面拜夫人為師。

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作進入成熟期,並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就這樣,他們在互相激勵與學習的日子裏,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然而,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美好的時光總是不能長久,長期的離別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對丈夫的思念之中。

隨着趙明誠離家日子的無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於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任何花開花落,秋風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會激發多愁善感的她的創作靈感,用詞來寄託和表達自己對愛人的綿綿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悶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趙明誠卧病不起的消息時,當天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後一面。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錄後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此後,直至客死他鄉,李清照對愛人的追憶始終沒有消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