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書籍故事精選3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6.44K

成語故事書籍故事精選 斷袖之癖

成語故事書籍故事精選3個

龍陽之癖即斷袖之癖。

出處:《漢書·董賢傳》:常與上卧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着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

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

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説:據説,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着,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牀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隻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着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

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

成語故事書籍故事精選 劃粥斷齏

另作:斷齏畫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 處: 宋·魏泰《東軒筆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分開搗碎的醃菜和凝結的粥,按定量來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成語。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説:我有數,不少。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

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裏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裏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着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

隨着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成語故事書籍故事精選 馬革裹屍

馬革裹屍,成語,指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即戰士犧牲於戰場。寓意將士要英勇犧牲在戰場方為天職的英雄氣概。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成語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手中邪?

成語故事: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説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説:我盼望先生能説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説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説話,繼續説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户。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户。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説話,便繼續説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牀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説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説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徵,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徵。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説: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説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准了他的請求。 於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於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