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觀音菩薩民間流傳的傳説故事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2.3W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音的傳説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觀音菩薩民間流傳的傳説故事

千手觀音的由來

古時候,有個妙莊國,國王叫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公主愛打扮,天天濃粧豔抹,穿紅戴綠;二公主一天到晚輕歌曼舞,吃喝玩樂;三公主卻穿布衣,吃素食,在房裏讀詩文。妙莊王年老了,他想,這王位傳給誰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進取,三公主賢淑方正,人又生的聰明,比較合適。故妙莊王拿定主義,要給三公主招個上門女婿,儘早成家立業。

一天,妙莊王對三公主道:“兒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學過人,可配於你,我想叫老太師去做媒,如何”三公主聽了眼中含淚,只是搖頭。

過了數日,妙莊王又説:“兒呀,當今的新科狀元才學出眾,這樁婚事你願意嗎”三公主聽了又搖搖頭。

不幾天,妙莊王又來了:“兒呀,這回你一定滿意了,為父給你找的這個駙馬郎是當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銀山……”不待妙莊王説完,三公主把頭搖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兒不願。女兒甘願侍奉父王一世,終生不嫁”。

妙莊王聽三公主説終身不嫁,立即氣得臉發青,跳起來喝道:“大膽畜生,你敢違抗父王的旨意!老實告訴你,今日這樁婚事,不管你願還是不願,一定得辦!今日定親,明日行聘,後天就成婚!”

第二天一早,新駙馬家吹吹打打來送聘禮,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源源不斷地用車子運進宮來。妙莊王看了樂得什麼似的,忙吩咐身邊宮娥,請出三公主來看看,跟這樣富貴人家結親,有多體面,多榮耀!宮娥奉命去了,不一會兒就慌慌張張地跑來:“啟稟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蹤了!”妙莊王聞報也慌了神,頓足道:“來人呀,快給我去找三公主!”剎時間,王宮裏亂了營,宮女、太監奔來竄去到處搜尋。

妙莊王又派人外出各處尋找,歷經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島的白雀寺裏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當了尼姑,法名妙善。妙莊王派大臣去勸説三公主,要她回心轉意,還俗回宮。誰知三公主心堅如鐵,毫不動搖。妙莊王勸説不成,便用重金買通白雀寺的當家師姑,要師姑虐待三公主,逼她還俗。那師姑得了銀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計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牀幹活,直到夜裏三星出齊,方準她回房做功課,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給飯吃。可憐三公主自幼生長在王宮內,哪吃過這般苦,只見身體一天天消瘦下來,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在苦難中煎熬過日子。 這一年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桃花島上遍地白雪覆蓋,無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師姑肯定不會放過她,她冒着寒風在雪地上爬呀爬,尋找柴草。漸漸地,手腳凍麻木了,沒有一絲力氣,一頭栽倒在山溝裏.....

朦朧間,她的耳邊響起“嘩嘩”的水聲,山下有人撐着船過來了。不一會,船靠了岸,一個白鬚白髮的老翁走上山來。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邊,掏出一顆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脣間。“咕嚕”一聲,珠子吞進嘴了順着喉嚨滑下肚去。説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頓時神清氣爽,渾身舒暢。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來,在老翁的指點下,登上小船,順着潮流來到桃花島東邊的一個山頭。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結茅為蓬,與鳥獸做伴,唸經修行。這樣過了幾年,三公主的行蹤終於又被妙莊王得知。這一次他御駕親征,帶領人馬開赴東海大洋,將三公主安身的小島團團圍住.妙莊王帶着人登岸搜山.誰知山上蛇蟲百腳一齊出洞,見人就咬。搜山的人連滾帶爬逃了回來。妙莊王氣得七竅生煙,命人用硫磺、硝石點火燒山。火仗風勢,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見火海里升起一團紅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腳踏蓮台,隱現在紅光裏,徐徐飄向島對面的一個礁洞。妙莊王枉費心計,只好收兵回宮。

妙莊王回宮沒幾日,忽然奇癢難熬,渾身長出一顆顆無頭膿瘡。防遍名醫,用盡良藥,全然無效。妙莊王躺在牀上等着死神降臨。忽然,一個聲音在他耳邊叫喚:“妙莊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兒!”妙莊王聽清了,趕快命人準備車船去求三公主。

妙莊王來到礁洞前哀聲呼叫:“女兒呀,快來救救父王吧!女兒呀,快來救救父王吧!” 突然,洞裏透出一道亮光,只見三公主端坐蓮台,向妙莊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須將女兒手臂拿去作藥引,父病即可痊癒。”説着,“咔嚓”一聲,折斷手臂,拋在妙莊王面前。妙莊王接過女兒手臂,又愧又悔又擔心,只怕女兒失去手臂落下殘疾。正猶豫間,忽見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兩脅之下突然長出無數條手臂。妙莊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 原來此時,三公主已位登三寶,成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後來現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斷臂後抽出手臂無數,故又稱作千手觀音。

 魚籃觀音的故事

傳説觀音菩薩得道之後,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層人民,對他們進行教化。有一次,觀音得知東海之濱住着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一個小鎮。正趕是小鎮的集市很熱鬧,便提着一隻竹籃,竹籃裏裝着兩尾魚,便混跡在那一羣賣魚人當中。眾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着買魚。可是漁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麼用呢?”眾人都説:“當然是回去做菜吃。”漁婦卻微笑着説:“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眾人一聽,都不願意,誰也不想花錢買條魚又放了。結果漁婦站了一天,兩尾魚都沒有買出去。第二天早上,漁婦又來了,仍然堅持只能賣給他們放生,結果還是沒有人願意買。只是有個馬朗的人卻開始注意漁婦他發現那漁婦賣的還是昨天那兩尾魚,可是那魚離開了水整整兩天還是活蹦亂跳,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又實在看不出什麼名堂。

不久,金沙灘上的漁民,特別是那些單身漢,見漁婦長得實在漂亮,於是便紛紛跑來説親,爭着想娶她為妻。漁婦笑着説:“你們這麼多人,叫我嫁給準呢?這樣吧,我教你們頌經,你們誰先在一天之內學會,我就嫁給誰。”大家一聽,都覺得可行,於是便答應了。漁婦便教他們念頌《普門品》,結果一天之後,有半數的人背會了。漁婦又説:“還是不行,《普門品》只是入門的,還不能最後分出勝負,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誰一夜之間念會,我就嫁給誰。”

十多個人都同意了。於是漁婦又教他們念《金剛經》,第二天,能完全背會的,只有三四個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樂地走了。漁婦又對剩下的幾個人説: “先別急,最後的勝負還沒有分出米,我這裏還有一部大乘寶藏《法華經》,誰能在三天之內背會,我一定嫁給他。”結果三天之後,只有馬郎一個人背會了。於是漁婦便答應嫁給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而且屍體很快就腐爛了。馬郎很是難過,可又沒有辦法,雖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將屍體掩埋了。此後,馬郎經常沒事的時候便念頌漁婦教給他的三部經,念來念去,競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觀音菩薩脱身離去之後,經過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馬郎已經開始悟道,於是便又變成一個老和尚,前去點化馬郎,跟他談經論道,指點迷津。後來又告訴他,原來他以前娶的那個漁婦是觀音菩薩變的,不信可以掘開墳幕看看。馬郎將信將疑,果真跑去掘開了墳墓,裏面真的沒有屍體,卻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那老和尚説:“現在相信了吧。菩薩化身漁婦是為了點化你。她既然教給你三部經書,你就應該宣揚佛法,切莫辜負菩薩一片度化之心,”馬郎聽了,連連點頭,忽然那和尚就不見了。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薩在點化他,於是回去之後,便把自己三間草屋變成庵堂,又塑了菩薩的神像供奉起來,仍然是漁婦的模樣,人們便稱之為“魚籃觀音”。

觀音尊號義釋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兩種最通用的譯法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是鳩摩羅什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

自修義:觀世音,是《楞嚴經》卷六所説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並促成惡業,從而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脱境。《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説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歎並賜名“觀世音”。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法華經普門品》説,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説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説,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18] 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藴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藴為世界、為我,所以不能照見五藴皆空。而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則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通指: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依德立名,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為某某。如《華嚴經》中便出現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擺脱了有漏有取的藴等繫縛,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經上説,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的觀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而《心經》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依此義而言的。

觀音道場

典載的道場

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説,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悲華經》説,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説,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説,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餘土):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華嚴經》説,光明山(Potalaka)有菩薩叫觀世音。《華嚴經探玄記》説,光明山在南印度南邊,山上的花草樹木常有光明,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光明的示現。《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 《大唐西域記》説,觀自在菩薩居住在環境危險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顧危險前往求見菩薩。

傳説的道場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風信揚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養。慧鍔從四明(浙江寧波境內)出海,當船經過舟山羣島時,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説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留在島上結廬供奉。 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現在的普陀山與洛迦山,是屬於舟山羣島的兩個小島。普陀山的面積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最高點為佛頂山白華頂,海拔288.2米。現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佈於全島各處,其中以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三大寺,其餘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楊枝庵、大乘庵、廣福庵、圓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較為知名。

西藏普陀宮:西藏拉薩的“普陀宮”(即布達拉宮),也被視為觀音化身處。布達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樣,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

究竟的道場觀世音菩薩,並不説有固定道場。佛典説觀世音菩薩往劫中久已成佛。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色身廣行救度(同居三土)。觀世音菩薩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並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而是“無剎不現身”。《普門品》宣説,觀世音菩薩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印光大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

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以此大悲行願而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觀世音菩薩乃是大悲為道場。太虛大師説:“清淨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哪裏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裏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裏就是觀音道場。佛法認為,以無住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無處不在,觀世音菩薩以無所住而行大悲救度眾生。其大智大悲,並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的。

觀音身相

幻化之相

莊嚴報身:大乘佛教中的“報身”即俗話説的真身,“報身”所呈現的形相是由所造業因的所感果報的外化。《觀無量壽經》説明:觀世音菩薩的身體非常廣大並呈紫金色;頭上圓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薩和無數諸天侍奉;頭冠有一高大宏偉的站立化佛;菩薩面部呈金色;眉間的白色毫毛放八萬四千(表無數)種光明,每道光有無數化佛,每尊化佛化顯無數菩薩;菩薩手臂如紅蓮花色並有八十億光明;手掌雜合五百億蓮華的各種顏色;每個手指能顯示八萬四千猶如印文的畫面,每種畫面有八萬四千色,每種色又有八萬四千光,且光明柔軟(柔軟又譬喻佛法),他用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的千輻輪(一千個輪盤的莊嚴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落腳時便有金剛摩尼花遍滿一切;經中説,觀世音菩薩的身相幾乎和佛等同,除了頂上的肉髻及無見頂相(一種極其高大的莊嚴相)不及世尊。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説,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億劫時,跟隨千光王靜住如來修行,聽如來宣説大悲心陀羅尼,當下從初地證到超八地,於是立誓要利益一切眾生並生千手千眼, 發願後果然具足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一起震動,十方諸佛一齊放射超日月大光明。千手遍護眾生,千眼遍觀世間,象徵觀世音菩薩的廣大慈悲和無邊願力。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一百八目,乃至千目、萬目、八萬四千目。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像,一般以42臂喻千手,除本身雙手外,再有20雙,每隻手中各有一眼,每隻手各25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的環境,包括四洲、四惡趣、色慾天等);也有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確實有上千隻手。

隨類應化:《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説法教化,那便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法華經·普門品》所舉的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與《楞嚴經》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及非人等身、執金剛神身。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數,實則應化無量。

兩種六觀音:天台宗《摩訶止觀》立六觀音,與六道相對應。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 傳至日本,天台宗又建立密教的六觀音,即台密所立的六觀音:化導餓鬼道的千手觀音、化導地獄道的聖觀音、化導畜生道的馬頭觀音、化導修羅道的十一面觀音、化導人道的不空罥索觀音、化導天道的如意輪觀音。

四臂觀音:喇嘛教的四臂觀音,白色身體代表清淨無瑕的身言意、前兩臂合掌並持如意寶珠、後兩臂高舉至肩,右後手持水晶念珠代表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手持白蓮代表淨化一切煩惱。四臂另代表四種佛行(息增懷誅)。左肩鹿皮表慈悲純正心,頭頂五方佛冠代表五方智慧;金剛坐表穩固的禪定境界。以上六種裝飾為六度萬行成就;坐月盤上表慈悲方便法。其下蓮花象徵清淨境界。心咒為六字大明咒,加持淨化六道眾生的惡業惡障,走向六成就悉地。

二十一度母:喇嘛教視二十一度母為觀音化身。 度母有白、紅、藍、黃、綠、黑六色身色。喇嘛教經典載,二十一位度母能救度怨敵、獅子、大象、火、水、毒蛇、盜賊、牢獄、食肉或非人,麻瘋病、死神、貧困、親眷分離、國王懲罰、霹靂、事務衰萎所致的16種災難恐怖,還可增加順緣、增長福壽,對有情利益甚大。被尊為世間輪迴中拯救眾生的度脱之母,以及諸佛事業的擔負者或佛母。度母信仰主要流行於藏蒙之地,漢語體系佛教稱多羅菩薩。

三十三觀音:唐代以後,觀音形象被漢化佛教不斷改造,最後定型為“三十三觀音”,分別有:

楊枝觀音 龍頭觀音 持經觀音 圓光觀音 遊戲觀音 白衣觀音 蓮卧觀音 瀧見觀音 施藥觀音 魚籃觀音

德王觀音 水月觀音 一葉觀音 青頸觀音 威德觀音 延命觀音 六時觀音 眾寶觀音 巖户觀音 能靜觀音

阿耨觀音 葉衣觀音 琉璃觀音 蛤蜊觀音 普慈觀音 合掌觀音 一如觀音 不二觀音 持蓮觀音 灑水觀音

多羅尊觀音 阿摩提觀音 馬郎婦觀音

男女之相

觀世音菩薩,在隨類應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過觀世音菩薩本身的大菩薩相,是大丈夫相。比如《華嚴經》説:“勇猛丈夫觀自在”。唐代以前的觀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現女相。但到後來,特別是妙善公主的傳説流行以來,漢地的觀音形像越來越趨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學者,則直稱觀音為東方的女神。

佛教所説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種內心特性具有類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現為日常行為中即是愛,比如母親對於兒女的愛是深重和無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認為:世間的愛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侷限化;而慈悲是愛的無我擴大。印順法師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被塑造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為觀世音菩薩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世音應現女身,擴大無私的大愛,泛愛廣大眾生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

無相之相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楞嚴經妙心疏》説,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 《金剛經》也説,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的,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世音菩薩。

觀音的行慈運悲

勸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表示菩薩普救世間的廣大悲行。三界火宅,眾生心中充滿熱惱。觀世音菩薩能體察眾生的苦痛,時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世間,使在熱惱中的一切有情皆獲清涼。眾生信仰觀世音菩薩,即渴求菩薩的甘露水,息滅內心的熱惱。佛教勸誡,觀世音菩薩確有令眾生熱惱變清涼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脱之道),如時時虔誠的禮念觀音,能得菩薩的悲心救護。

因為觀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換心理,佛教認為信仰觀音應真心懇切,而不是苦難當頭才臨時抱佛腳。只有平時忠實真誠,才能和菩薩大悲願力相應。唯有平時奉行菩薩言教,才能增長清淨的功德資糧。好比人在病時信任醫師診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卻醫生囑咐,這樣自然不會有長久健康。不但生病時需要療養,無病時更需維持和促進健康。信仰觀音菩薩,也應在平時忠實奉行。這樣才能常得楊枝甘露的灌灑,常得沒有熱惱的清涼。

勸行大悲

觀世音菩薩行大悲,也教眾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積集無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脱。佛教承諾,若至誠奉行菩薩言説,能解脱現生苦惱,獲得人生應有福樂。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薩的無邊功德。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是不可思議的。《華嚴經》中善財童子請教觀世音菩薩如何修學菩薩行,觀世音菩薩對他説:在無量法門中,我修學了大悲行解脱門。起初我漸漸的學行大悲,經過長久學習後,終於深入大悲法門廣度眾生,成就無邊的清淨功德,而得無上解脱。善財!我行大悲的一貫目的,在於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他,使他們免除怖畏。

佛教告誡眾生,欲得菩薩護念,無有恐怖,應修學菩薩的大悲法門。行大悲者凡見人類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願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眾生,即是菩薩的悲心。佛教認為悲心是每一眾生本來具有的,但眾生心境狹隘,不能擴大同情成為大悲心。眾生被煩惱所惑,被自私情見所圍,不能現起平等悲心。常人以為自己與親屬朋友才有關係,根據佛法的緣起義説,人與人甚至與他道的眾生,無始以來都曾有過密切關係。能作如是觀,自能同情一切眾生,成為平等的悲心。

佛法根本

大乘佛教極為強調悲心,視悲心為佛法的根本。《佛説法集經》中觀世音菩薩説:“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因為大乘的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就是“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的悲心發動。悲心人皆有之,而沒有菩薩的廣大,但能通過不斷修學發揮悲心,成為無窮的深廣。沒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報或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緣。所以經中總是説“大悲為上首”。一切清淨功德都以大悲為領導。擴大同情而成為菩薩的平等悲心,凡夫似乎不易做到。若能以緣起正觀,觀察人與人間的關係,則不難發現到自身與眾生的關切,而能體察一切眾生的苦痛。這是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價值觀,也是諸大宗派的共識。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音的傳説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千手觀音的由來

古時候,有個妙莊國,國王叫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公主愛打扮,天天濃粧豔抹,穿紅戴綠;二公主一天到晚輕歌曼舞,吃喝玩樂;三公主卻穿布衣,吃素食,在房裏讀詩文。妙莊王年老了,他想,這王位傳給誰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進取,三公主賢淑方正,人又生的聰明,比較合適。故妙莊王拿定主義,要給三公主招個上門女婿,儘早成家立業。

一天,妙莊王對三公主道:“兒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學過人,可配於你,我想叫老太師去做媒,如何”三公主聽了眼中含淚,只是搖頭。

過了數日,妙莊王又説:“兒呀,當今的新科狀元才學出眾,這樁婚事你願意嗎”三公主聽了又搖搖頭。

不幾天,妙莊王又來了:“兒呀,這回你一定滿意了,為父給你找的這個駙馬郎是當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銀山……”不待妙莊王説完,三公主把頭搖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兒不願。女兒甘願侍奉父王一世,終生不嫁”。

妙莊王聽三公主説終身不嫁,立即氣得臉發青,跳起來喝道:“大膽畜生,你敢違抗父王的旨意!老實告訴你,今日這樁婚事,不管你願還是不願,一定得辦!今日定親,明日行聘,後天就成婚!”

第二天一早,新駙馬家吹吹打打來送聘禮,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源源不斷地用車子運進宮來。妙莊王看了樂得什麼似的,忙吩咐身邊宮娥,請出三公主來看看,跟這樣富貴人家結親,有多體面,多榮耀!宮娥奉命去了,不一會兒就慌慌張張地跑來:“啟稟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蹤了!”妙莊王聞報也慌了神,頓足道:“來人呀,快給我去找三公主!”剎時間,王宮裏亂了營,宮女、太監奔來竄去到處搜尋。

妙莊王又派人外出各處尋找,歷經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島的白雀寺裏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當了尼姑,法名妙善。妙莊王派大臣去勸説三公主,要她回心轉意,還俗回宮。誰知三公主心堅如鐵,毫不動搖。妙莊王勸説不成,便用重金買通白雀寺的當家師姑,要師姑虐待三公主,逼她還俗。那師姑得了銀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計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牀幹活,直到夜裏三星出齊,方準她回房做功課,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給飯吃。可憐三公主自幼生長在王宮內,哪吃過這般苦,只見身體一天天消瘦下來,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在苦難中煎熬過日子。 這一年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桃花島上遍地白雪覆蓋,無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師姑肯定不會放過她,她冒着寒風在雪地上爬呀爬,尋找柴草。漸漸地,手腳凍麻木了,沒有一絲力氣,一頭栽倒在山溝裏.....

朦朧間,她的耳邊響起“嘩嘩”的水聲,山下有人撐着船過來了。不一會,船靠了岸,一個白鬚白髮的老翁走上山來。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邊,掏出一顆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脣間。“咕嚕”一聲,珠子吞進嘴了順着喉嚨滑下肚去。説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頓時神清氣爽,渾身舒暢。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來,在老翁的指點下,登上小船,順着潮流來到桃花島東邊的一個山頭。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結茅為蓬,與鳥獸做伴,唸經修行。這樣過了幾年,三公主的行蹤終於又被妙莊王得知。這一次他御駕親征,帶領人馬開赴東海大洋,將三公主安身的小島團團圍住.妙莊王帶着人登岸搜山.誰知山上蛇蟲百腳一齊出洞,見人就咬。搜山的人連滾帶爬逃了回來。妙莊王氣得七竅生煙,命人用硫磺、硝石點火燒山。火仗風勢,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見火海里升起一團紅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腳踏蓮台,隱現在紅光裏,徐徐飄向島對面的一個礁洞。妙莊王枉費心計,只好收兵回宮。

妙莊王回宮沒幾日,忽然奇癢難熬,渾身長出一顆顆無頭膿瘡。防遍名醫,用盡良藥,全然無效。妙莊王躺在牀上等着死神降臨。忽然,一個聲音在他耳邊叫喚:“妙莊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兒!”妙莊王聽清了,趕快命人準備車船去求三公主。

妙莊王來到礁洞前哀聲呼叫:“女兒呀,快來救救父王吧!女兒呀,快來救救父王吧!” 突然,洞裏透出一道亮光,只見三公主端坐蓮台,向妙莊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須將女兒手臂拿去作藥引,父病即可痊癒。”説着,“咔嚓”一聲,折斷手臂,拋在妙莊王面前。妙莊王接過女兒手臂,又愧又悔又擔心,只怕女兒失去手臂落下殘疾。正猶豫間,忽見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兩脅之下突然長出無數條手臂。妙莊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 原來此時,三公主已位登三寶,成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後來現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斷臂後抽出手臂無數,故又稱作千手觀音。

 魚籃觀音的故事

傳説觀音菩薩得道之後,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層人民,對他們進行教化。有一次,觀音得知東海之濱住着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一個小鎮。正趕是小鎮的集市很熱鬧,便提着一隻竹籃,竹籃裏裝着兩尾魚,便混跡在那一羣賣魚人當中。眾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着買魚。可是漁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麼用呢?”眾人都説:“當然是回去做菜吃。”漁婦卻微笑着説:“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眾人一聽,都不願意,誰也不想花錢買條魚又放了。結果漁婦站了一天,兩尾魚都沒有買出去。第二天早上,漁婦又來了,仍然堅持只能賣給他們放生,結果還是沒有人願意買。只是有個馬朗的人卻開始注意漁婦他發現那漁婦賣的還是昨天那兩尾魚,可是那魚離開了水整整兩天還是活蹦亂跳,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又實在看不出什麼名堂。

不久,金沙灘上的漁民,特別是那些單身漢,見漁婦長得實在漂亮,於是便紛紛跑來説親,爭着想娶她為妻。漁婦笑着説:“你們這麼多人,叫我嫁給準呢?這樣吧,我教你們頌經,你們誰先在一天之內學會,我就嫁給誰。”大家一聽,都覺得可行,於是便答應了。漁婦便教他們念頌《普門品》,結果一天之後,有半數的人背會了。漁婦又説:“還是不行,《普門品》只是入門的,還不能最後分出勝負,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誰一夜之間念會,我就嫁給誰。”

十多個人都同意了。於是漁婦又教他們念《金剛經》,第二天,能完全背會的,只有三四個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樂地走了。漁婦又對剩下的幾個人説: “先別急,最後的勝負還沒有分出米,我這裏還有一部大乘寶藏《法華經》,誰能在三天之內背會,我一定嫁給他。”結果三天之後,只有馬郎一個人背會了。於是漁婦便答應嫁給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而且屍體很快就腐爛了。馬郎很是難過,可又沒有辦法,雖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將屍體掩埋了。此後,馬郎經常沒事的時候便念頌漁婦教給他的三部經,念來念去,競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觀音菩薩脱身離去之後,經過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馬郎已經開始悟道,於是便又變成一個老和尚,前去點化馬郎,跟他談經論道,指點迷津。後來又告訴他,原來他以前娶的那個漁婦是觀音菩薩變的,不信可以掘開墳幕看看。馬郎將信將疑,果真跑去掘開了墳墓,裏面真的沒有屍體,卻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那老和尚説:“現在相信了吧。菩薩化身漁婦是為了點化你。她既然教給你三部經書,你就應該宣揚佛法,切莫辜負菩薩一片度化之心,”馬郎聽了,連連點頭,忽然那和尚就不見了。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薩在點化他,於是回去之後,便把自己三間草屋變成庵堂,又塑了菩薩的神像供奉起來,仍然是漁婦的模樣,人們便稱之為“魚籃觀音”。

觀音尊號義釋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兩種最通用的譯法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是鳩摩羅什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

自修義:觀世音,是《楞嚴經》卷六所説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並促成惡業,從而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脱境。《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説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歎並賜名“觀世音”。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法華經普門品》説,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説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説,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18] 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藴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藴為世界、為我,所以不能照見五藴皆空。而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則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通指: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依德立名,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為某某。如《華嚴經》中便出現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擺脱了有漏有取的藴等繫縛,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經上説,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的觀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而《心經》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依此義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