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2.3W

中華歷史五千年,民間流傳有眾多古代傳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傳奇故事,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一

傳説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其實是唐朝末年一個科場失意、棄儒取道的儒生。

呂洞賓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呂洞賓見他度日困難,就和他結拜成兄弟,並請到自己家居住。他希望苟杳苦心讀書。將來好有個出頭之日。苟杳十分感激,牢記呂洞賓的話,整日刻苦讀書。

有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見苟杏一表人才,讀書用功,就對呂洞賓講他想把他的妹妹許給苟杳。呂洞賓怕誤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託了。但苟杳得知後卻動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呂洞賓,而呂洞賓又推託了此事,自己又有什麼辦法。呂洞賓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後,就對他説:“林家小姐才貌雙全,早有所聞,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擋,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苟杳聽後不覺一愣,但思前想後,還是咬着牙答應了。

婚喜之日,一切儀式都進行完了。掌燈時分,因有前諾,苟杳將新娘引進洞房後就躲開了,洞房裏就剩下新娘一人。這時,呂洞賓走進洞房,也不説話只管坐到桌前燈下,埋頭讀書。開始新娘見新郎如此用功讀書,好喜歡。可等到半夜還是如此,實在無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又是兩夜,都是這樣。林小姐暗自傷心落淚,不知新郎為何這樣。

三夜過後,苟杳踏進了新房,他見娘子正淚滿香腮,連忙上前賠禮。新娘只管低頭哭着説:“郎君為何三夜不共牀同眠,只是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仰天大笑道:“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就用此法激勵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這事對新娘前前後後地説了一遍。從此,苟杳刺股懸梁,奮發攻讀。京城應試,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爾後,苟杳夫婦便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去了。

過了八九年,有一天呂洞賓家不慎失火,除人外,一切都化為灰燼。為生活所迫,呂洞賓只好沿路乞討,來到苟杳府上請求幫助。苟杳聽後便對呂洞賓説:“一切敬請放心,小弟自有妥善安排。”一晃過了十天,除了每日盛筵招待,苟杳根本不談如何幫助呂洞賓之事。又過了一些日子還是如此。呂洞賓疑心苟杳不肯相幫。又過了幾天,呂洞賓實在憋不住了,便提出要回家,可苟杳只是勸他再享幾天清福。呂洞賓忿忿地説:有福你享好了。説完揚長而去。

身無分文的呂洞賓只好再沿路乞討,返回家鄉。在路上,遇有一人同情他的處境,給了他一些銀子,才使他早日到家。可到了村裏,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個鄰居告訴他:你家已蓋起了新房搬到村東去了。呂洞賓來到村東的新房裏,見妻子正全身披孝,撫着一口棺材在嚎啕大哭。他大吃一驚,怔了半天,才輕輕叫了一聲娘子。娘子扭身一看,驚恐萬狀,疑是鬼怪,經呂洞賓解釋後才信。

呂洞賓問明妻子後,氣得把棺材砸開了,只見裏面全是金銀財寶,上面還放着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寫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看完,如夢初醒,深悔自己不識好人,錯怪了苟杳,他苦笑了一聲説道:“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狠啊!”

自此,狗咬(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就在民間傳開了。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二

這一天,正是陽春三月三,西湖邊柳枝兒嫩綠嫩綠,桃花兒豔紅,四處來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呂洞賓,也變成個白頭髮白鬍須的老頭兒,挑副擔子,到西湖邊來賣湯糰湊熱鬧。

呂洞賓把擔子歇在斷橋旁邊的一株大柳樹底下。他看看鑊裏的湯糰浮起來了,便拉開嗓門叫起來:

“吃湯糰羅,吃湯糰羅!大湯糰一銅鈿買三隻;小湯糰三個銅鈿買一隻!”

人們聽一呂洞賓的叫賣聲都笑了。有的人説:

“老頭兒呀,你喊錯啦!快把大湯糰和小湯糰的價格換一換吧!”

呂洞賓聽也不聽,照樣叫:

“大湯糰一個銅鈿買三隻;小湯糰三個銅鈿買一隻!”

人們朝他的湯糰擔子圍攏過來,你掏一個錢,我掏一個錢,都買他大湯糰吃。一歇歇辰光,鑊裏的大湯糰就撈光了。

這時,有個五十來歲的老人,懷裏抱個小伢兒,也擠進堆裏來。小伢兒看見別人吃湯糰,就吵着也要吃。但是大湯糰賣光了,那人只好摸出三個銅鈿,向呂洞賓買只小湯糰。呂洞賓接過錢,先舀了一碗滾水,再舀一隻小湯糰在碗裏,端着碗蹲下身來,用嘴脣朝碗裏吹口氣,那小湯糰就繞着碗沿,“咕碌碌”滾轉起來了。

小伢兒高興死啦,舀起湯糰正想吃,那湯糰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鑽進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裏去了。

小伢兒吃了湯糰以後,三日三夜不吃東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斷橋旁邊大柳樹下來尋那賣湯糰的人。

呂洞賓風了哈哈一笑,就把小伢兒抱上斷橋,猛不防抓住他的雙腳倒拎起來,喝起:“出來!”那三天前吞進去的小湯糰,竟原個兒從他小嘴巴里吐出來。小湯糰落在斷橋上,“咕碌碌”滾下西湖去了。

在斷橋的下邊,有一條白蛇在修煉。白蛇修煉了五百年,有了靈性,她常常伸出頭來,望着人間,見西湖上風和日麗,遊人很多;男也有,女也有,老也有,少也有,三個一堆,五個一羣,有的看景緻,有的蕩湖船,有的植樹,有的栽花,有的談笑取樂,也有的忙着做營生…白蛇眼看這人間的繁華景象,心中十分羨慕。這天,她從湖底鑽出水面,正巧那個小湯糰從斷橋滾下來,便接在嘴裏,“咕嘟”吞進肚皮去了。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三

在福建武夷山頂上,有一塊很高很大的巖石,叫望女石。在台灣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紅檜樹,叫思母樹。關於它們,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説。

在很久以前,東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灣的阿里山緊緊連在一起的。那時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樹木長青,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各種果子,果樹下是一叢叢盛開的鮮花。山間,還有一條條瀑布和無數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裏的人民過着安樂的幸福生活,到處響着笑語、歌聲。

可是有一年,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個妖魔,佔據了整個大山。這個妖魔到底是什麼樣,誰也説不上。只是聽説它的身子趴在山頂上,頭可以伸到東海里去喝水;它打一個噴嚏,周圍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場大雨。

自從妖魔來到以後,山上的樹木枯死了,鮮花凋謝了,山間的瀑布斷水了,小溪乾涸了,肥沃的土地乾裂得張開了嘴巴。

這個妖魔脾氣特別狂暴,它一發起脾氣來,天上黑雲翻滾,狂風怒號,飛沙走石,無數的房屋被砸壞,許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傷,連在東海上打魚的漁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們受盡了妖魔的禍害,實在恨透了它。山村裏有幾個勇敢的年輕人,自動拿起弓箭、大刀、長矛,上山去找妖魔報仇。可是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很多人拖兒帶女,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鄉,到別處逃生雲了,整個山區顯得十分荒涼。

在大山的西麓,有一間用青石砌成的小屋,裏面住着母女二人。母親叫花霞,是個勤勞善良的婦女;女兒叫花珊,十九歲,是個美麗、聰明而又勇敢的姑娘。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裏像刀割一樣的難過。因此,她下決心要除掉這個妖魔。

聰明的姑娘心裏明白,要消滅這樣的敵人,沒有很高的武藝,單憑勇敢是不行的。於是,她開始苦練各種本領。

她先在村頭的一塊大巖石下練習射箭,每天迎着朝霞離開家門,頂着滿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練啊練啊,手臂練痛了,練腫了,手上起了一顆顆血泡,血泡消下去後,又結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強勁的弓,也不知道拉斷了多少把。她一連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練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領。她的箭射得又準又狠:要説準,天上高高飛行的雁羣,她要射哪一隻,就能弓響雁落;要説狠,箭頭能從石頭的另一邊鑽出來。

緊接着她又練習使用大刀的武藝,又是一連九九八十一天,練成了一手好刀法。村頭有一棵兩臂合抱粗的大樹,她一刀砍去,就斷成了兩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別媽媽,要上山去斬除妖魔了。媽媽含着熱淚,緊緊地拉着她的手,説:“女兒啊,你去為民除害,媽不攔你,可是要千萬當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趕快回家,以免媽媽掛念。”

花珊姑娘也含着熱淚,説:“媽媽放心,我斬除了妖魔,馬上就回來,永遠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花珊姑娘在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下,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家門,揹着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這天晚上,烏雲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緊握弓箭,搜索着慢慢向山上走去。突然她發現不遠的山頂上,有兩道燈籠般的綠光,由小到大,由遠到近,漸漸向她靠來。兩道綠光的後面,是一個龐然大物在慢慢移動。

花珊姑娘斷定這就是妖魔,兩道綠光是它的眼睛射出來的,於是搭上利箭,拉滿弓弦,用盡力氣,朝綠光“嗖--嗖”射去。兩道綠光頓時不見。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滾。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掄起大刀,朝妖魔的脖子使勁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有勁,直砍得妖魔亂蹦亂跳。漸漸地,她覺得妖魔在向地下陷去。不一會兒,只聽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高大的武夷山斷裂為兩半,中間出來一條很深很深的鴻溝,妖魔“轟”的一聲,沉到鴻溝裏去了。就在這一剎那間,花珊姑娘一個健步躍到了武夷山的東麓。這時,奔騰的東海之水湧進了鴻溝,形成了現在的台灣海峽。那斷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現在的武夷山,那斷裂的東麓,就是現在台灣的阿里山。

東西山麓的樹木、鮮花、瀑布、山溪、良田又甦醒了,人民重新過上了安樂幸福的生活。可是波濤洶湧的東海水,卻把花珊姑娘和媽媽隔開了。

媽媽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頂,隔海眺望女兒。每天盼啊盼啊,盼望女兒早一天回到母親的身邊。她每天呼喚着女兒的名字。據説那呼嘯的海濤,就是媽媽呼喚女兒的聲音。

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女兒還是沒有回來。媽媽漸漸地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頂上。

女兒被隔到山的東麓,也時時想念着母親。她站在阿里山頂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斷了她的視線,望不到媽媽。於是,她變成了一棵紅檜樹,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向上長着。至今,已經長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高很高的樹木,現在還在不停地長着。因此,它被叫做阿里神木的思母樹。據説,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眼淚哩!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四

孫臏,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祕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亦稱《齊武子》。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不傳,因其受過臏刑(剔去膝蓋骨),故名孫臏。是孫武的後人,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相傳他早年曾經與龐涓一道跟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為才能不及孫臏,便陰謀派人把孫臏騙來。孫臏到了之後,龐涓越發害怕孫臏的才能超過自己,更加嫉恨他,於是蓄意用計陷害孫臏,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蓋骨,並在額頭刺字。孫臏也因此得名。龐涓的目的是想把孫臏埋沒起來,讓世上再沒有同他競爭的對手。不久,有位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暗中與之相見,説動齊使。齊國使者覺得孫臏是個奇才,便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了齊國。齊國的大將田忌非常賞識孫臏的才能,把他奉為上賓以客禮相待。

孫臏的軍事才能不久就被齊王發現了。當時,齊威王常常與王公貴族們用比賽駕駛馬車賭輸贏。田忌過去比賽,常因馬的足力略差一點而告輸。孫臏觀察了這種比賽之後,發現馬的足力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間相差也並不懸殊。有一次,孫臏對田忌説:“你可以下大賭注,我自有辦法讓您獲勝。”田忌很佩服孫臏過人的才智,便按照孫臏的意見同齊威王與貴族們下了千金的賭注。

等到比賽開始之前,孫臏告訴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馬同他們的上等馬比賽,再用你的上等馬同他們的中等馬比賽,最後用你的中等馬同他們的下等馬比賽。”三場賽畢,兩勝一負,終於贏得齊王的千兩黃金。田忌因此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在向孫臏討教兵法中深感孫臏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當下拜他為將軍。孫臏賽馬的故事,從此成了軍事謀略學最原始最生動的事例。

周顯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兵8萬,由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出發,北上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趙國無力打破魏軍的圍攻,便向齊國求救。齊王想用孫臏為將,孫臏辭謝説:“刑餘之人不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於是齊王於公元前353年派田忌為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軍車之中籌謀策劃,率兵8萬救趙。田忌想領兵直奔趙國,孫臏勸阻道:“凡是要解開紛亂的絲繩,一定要找出它的結頭,不可用拳頭亂砸;要解勸鬥毆的,不可幫着去打;避實就虛,在形勢上阻遏制止住敵方,自然就可以解圍。現在魏國攻打趙國,它的輕兵鋭卒必然都在前線,老弱殘兵留守國內,您不如引兵圍攻大梁,佔據交通要道,攻打它防衞空虛之處,魏國一定放棄攻打趙國而自救。這樣我們就一舉解了趙國的圍,又收到了攻擊魏國弊弱的效果。”田忌採納了孫臏批亢搗虛的建議,將主力集結於預設陣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準備殲敵。大約在十一月間,龐涓回兵桂陵,遭到齊軍截擊,敗回大梁(參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的成功經驗從此被中國曆代兵家所借鑑,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戰,魏軍雖然戰敗,但實力並未受到多大的損失。桂陵戰後的十三年(前341年,齊威王十六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於是在韓魏兩軍久戰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直取魏國首都大梁。魏國得知齊軍攻魏救韓的消息後,立即撤去圍韓之軍回到大梁,魏國國君魏惠王決心集中主力迎擊齊軍,以報桂陵之戰失敗之仇。於是,他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軍隊主動迎擊齊軍,尋求決戰。孫臏向田忌建議:利用三晉士兵向來驃悍驍勇,輕視齊國,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後乘隙予以致命打擊。孫臏還具體提出了誘敵的方法:就是在與魏軍接觸後就假裝敗退,退卻中第一天挖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戰鬥力迅速減弱,而不顧一切地來追趕。果然,龐涓見齊軍爐灶天天減少,得意忘形地説:“我原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士兵就逃走過半了!”於是丟下步軍,只率一部分輕裝精鋭部隊,兼程追趕。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天黑當可趕到馬陵(今漢南範縣西南),而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埋伏兵馬。就命令削去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頭木頭上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之下。”然後命令齊軍善射者一萬人,手執強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説:“夜裏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見白色木頭上寫了字,鑽火照看,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彼此無法相顧。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已經智窮兵敗。但他還不服氣,在自刎之前慨歎:“遂成豎子之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軍乘勝攻擊,全殲10萬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凱旋而歸(參見馬陵之戰)。孫臏也由於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孫臏兵法》總體上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孫臏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佔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這些都受到中外學者的讚賞和重視。

孫臏無論是指導田忌賽馬還是指揮桂陵和馬陵之戰,都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略上能正確地選擇作戰時間、空間,在戰術上因勢利導,製造假象,用圍魏救趙、批亢搗虛、減灶示敵等謀略使敵產生錯誤判斷而自動就範,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特別是其創造的“圍魏救趙”的戰法,為歷代兵家所借鑑。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五

鄭道昭出身滎陽世家。按北魏的門第制度,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李氏、趙郡王氏是山東漢世族中為首的五姓。因此,鄭道昭也是個出身於名門望族,世代簪纓的人物。他生在中國南北分立和動亂的時代,長於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這時中原地區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主,各民族的文化發生了融合變化。僅就文字和書法藝術方面來講,這時候的文字從篆隸字體轉向楷書字體。北朝的楷書字體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在鐘太傅完型的楷書字體上出現了繁體和簡體,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偏傍揉雜的新字,形成了許多後世所稱謂的“六朝別字”。在書法藝術上雖然保存和沿續了篆、隸的筆法,但在古茂樸質之中增添了粗獷、豪放的氣息,發展了顯明的出方入圓的筆法。這時期的南朝的文字和書法藝術,雖同樣地是承襲漢魏兩晉以來的傳統,但由於地域的不同,在文字方面很少出現“別字”。書法方面宗法衞夫人(茂漪)和二王(羲之和獻之)的體系,以流便婉麗為主。形成了北朝書法雄強,宜於碑誌榜額;南朝雋逸,宜於書帖函讀的迥然有別的兩種風格。這是在時代共性中出現的地域差異,也是地域共性反映的自然規律。在我們探討鄭道昭書法藝術時,就可看出他的地域性是很明顯的。鄭文公碑的筆畫有方也有圓,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另外南方瘞鶴銘和此碑的風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書,刻於江蘇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後來因為石崩碎裂,已無法再見全貌。

在北朝文學開始興起之際,鄭道昭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其詩長於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格與南朝的謝靈運和鮑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詩人模仿齊樑不同。如《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雲峯山論經書》的"雙闕承漢開,絕□虹縈□;澗□禽朝迷,竇狹鳥過亟",《登雲峯山觀海島》的"山遊悦遙賞,觀滄眺白沙",筆力勁健,較有氣勢。他的文章,兩篇是章表,無甚特色,僅《天柱山銘》尚有文采。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六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在唐初書家四巨頭中,褚遂良算是晚輩了,其書體學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體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曾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鑑別真偽,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研習之精熟。由於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温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着強烈的個性魅力。

從漢代到唐代的六百餘年間,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偉大的書法家。在晉代,被後人尊為書聖的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留下了他們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作品。隨後,宋、齊、粱、陳的書家,依然繼續着他們的遺風。而此時的北部中國,卻在一種宗教意識的推動下,獨創了一種與文人書法相對的——即與玄妙的、簡約的、清淡的、平和的書風相對的那種雄渾、博大、壯碩、樸拙的書風。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結束,隋朝的建立特別是唐朝的建立,使書法藝術南北相峙的風格,亦合流在一起。

公元620xx年,強大的唐王朝建立。隨着政治、文化與經濟的復興,書法藝術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如果我們從書法史的角度瞻前顧後,那麼,在漢魏,藝術風格過於質樸;在兩晉,又太變幻莫測;宋人書法藝術風格又以老成為傾向:而元、明、清的書法,似乎每況愈下。只有唐代,才在書法中表現出那典雅、華貴、豐滿和情韻的成熟的美。每當我們面對唐人書法作品時,不禁驚詫於唐人書法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唐代書法家因此和晉朝書法家一起,被後人稱為“晉唐傳統”。他們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在這個傳統之中,褚遂良佔着異常重要的位置。從某方面來説,他對後世的影響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貢獻都要大。

中華歷史五千年,民間流傳有眾多古代傳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傳奇故事,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一

傳説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其實是唐朝末年一個科場失意、棄儒取道的儒生。

呂洞賓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呂洞賓見他度日困難,就和他結拜成兄弟,並請到自己家居住。他希望苟杳苦心讀書。將來好有個出頭之日。苟杳十分感激,牢記呂洞賓的話,整日刻苦讀書。

有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見苟杏一表人才,讀書用功,就對呂洞賓講他想把他的妹妹許給苟杳。呂洞賓怕誤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託了。但苟杳得知後卻動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呂洞賓,而呂洞賓又推託了此事,自己又有什麼辦法。呂洞賓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後,就對他説:“林家小姐才貌雙全,早有所聞,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擋,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苟杳聽後不覺一愣,但思前想後,還是咬着牙答應了。

婚喜之日,一切儀式都進行完了。掌燈時分,因有前諾,苟杳將新娘引進洞房後就躲開了,洞房裏就剩下新娘一人。這時,呂洞賓走進洞房,也不説話只管坐到桌前燈下,埋頭讀書。開始新娘見新郎如此用功讀書,好喜歡。可等到半夜還是如此,實在無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又是兩夜,都是這樣。林小姐暗自傷心落淚,不知新郎為何這樣。

三夜過後,苟杳踏進了新房,他見娘子正淚滿香腮,連忙上前賠禮。新娘只管低頭哭着説:“郎君為何三夜不共牀同眠,只是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仰天大笑道:“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就用此法激勵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這事對新娘前前後後地説了一遍。從此,苟杳刺股懸梁,奮發攻讀。京城應試,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爾後,苟杳夫婦便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去了。

過了八九年,有一天呂洞賓家不慎失火,除人外,一切都化為灰燼。為生活所迫,呂洞賓只好沿路乞討,來到苟杳府上請求幫助。苟杳聽後便對呂洞賓説:“一切敬請放心,小弟自有妥善安排。”一晃過了十天,除了每日盛筵招待,苟杳根本不談如何幫助呂洞賓之事。又過了一些日子還是如此。呂洞賓疑心苟杳不肯相幫。又過了幾天,呂洞賓實在憋不住了,便提出要回家,可苟杳只是勸他再享幾天清福。呂洞賓忿忿地説:有福你享好了。説完揚長而去。

身無分文的呂洞賓只好再沿路乞討,返回家鄉。在路上,遇有一人同情他的處境,給了他一些銀子,才使他早日到家。可到了村裏,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個鄰居告訴他:你家已蓋起了新房搬到村東去了。呂洞賓來到村東的新房裏,見妻子正全身披孝,撫着一口棺材在嚎啕大哭。他大吃一驚,怔了半天,才輕輕叫了一聲娘子。娘子扭身一看,驚恐萬狀,疑是鬼怪,經呂洞賓解釋後才信。

呂洞賓問明妻子後,氣得把棺材砸開了,只見裏面全是金銀財寶,上面還放着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寫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看完,如夢初醒,深悔自己不識好人,錯怪了苟杳,他苦笑了一聲説道:“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狠啊!”

自此,狗咬(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就在民間傳開了。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二

這一天,正是陽春三月三,西湖邊柳枝兒嫩綠嫩綠,桃花兒豔紅,四處來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呂洞賓,也變成個白頭髮白鬍須的老頭兒,挑副擔子,到西湖邊來賣湯糰湊熱鬧。

呂洞賓把擔子歇在斷橋旁邊的一株大柳樹底下。他看看鑊裏的湯糰浮起來了,便拉開嗓門叫起來:

“吃湯糰羅,吃湯糰羅!大湯糰一銅鈿買三隻;小湯糰三個銅鈿買一隻!”

人們聽一呂洞賓的叫賣聲都笑了。有的人説:

“老頭兒呀,你喊錯啦!快把大湯糰和小湯糰的價格換一換吧!”

呂洞賓聽也不聽,照樣叫:

“大湯糰一個銅鈿買三隻;小湯糰三個銅鈿買一隻!”

人們朝他的湯糰擔子圍攏過來,你掏一個錢,我掏一個錢,都買他大湯糰吃。一歇歇辰光,鑊裏的大湯糰就撈光了。

這時,有個五十來歲的老人,懷裏抱個小伢兒,也擠進堆裏來。小伢兒看見別人吃湯糰,就吵着也要吃。但是大湯糰賣光了,那人只好摸出三個銅鈿,向呂洞賓買只小湯糰。呂洞賓接過錢,先舀了一碗滾水,再舀一隻小湯糰在碗裏,端着碗蹲下身來,用嘴脣朝碗裏吹口氣,那小湯糰就繞着碗沿,“咕碌碌”滾轉起來了。

小伢兒高興死啦,舀起湯糰正想吃,那湯糰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鑽進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裏去了。

小伢兒吃了湯糰以後,三日三夜不吃東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斷橋旁邊大柳樹下來尋那賣湯糰的人。

呂洞賓風了哈哈一笑,就把小伢兒抱上斷橋,猛不防抓住他的雙腳倒拎起來,喝起:“出來!”那三天前吞進去的小湯糰,竟原個兒從他小嘴巴里吐出來。小湯糰落在斷橋上,“咕碌碌”滾下西湖去了。

在斷橋的下邊,有一條白蛇在修煉。白蛇修煉了五百年,有了靈性,她常常伸出頭來,望着人間,見西湖上風和日麗,遊人很多;男也有,女也有,老也有,少也有,三個一堆,五個一羣,有的看景緻,有的蕩湖船,有的植樹,有的栽花,有的談笑取樂,也有的忙着做營生…白蛇眼看這人間的繁華景象,心中十分羨慕。這天,她從湖底鑽出水面,正巧那個小湯糰從斷橋滾下來,便接在嘴裏,“咕嘟”吞進肚皮去了。

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篇三

在福建武夷山頂上,有一塊很高很大的巖石,叫望女石。在台灣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紅檜樹,叫思母樹。關於它們,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説。

在很久以前,東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灣的阿里山緊緊連在一起的。那時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樹木長青,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各種果子,果樹下是一叢叢盛開的鮮花。山間,還有一條條瀑布和無數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裏的人民過着安樂的幸福生活,到處響着笑語、歌聲。

可是有一年,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個妖魔,佔據了整個大山。這個妖魔到底是什麼樣,誰也説不上。只是聽説它的身子趴在山頂上,頭可以伸到東海里去喝水;它打一個噴嚏,周圍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場大雨。

自從妖魔來到以後,山上的樹木枯死了,鮮花凋謝了,山間的瀑布斷水了,小溪乾涸了,肥沃的土地乾裂得張開了嘴巴。

這個妖魔脾氣特別狂暴,它一發起脾氣來,天上黑雲翻滾,狂風怒號,飛沙走石,無數的房屋被砸壞,許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傷,連在東海上打魚的漁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們受盡了妖魔的禍害,實在恨透了它。山村裏有幾個勇敢的年輕人,自動拿起弓箭、大刀、長矛,上山去找妖魔報仇。可是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很多人拖兒帶女,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鄉,到別處逃生雲了,整個山區顯得十分荒涼。

在大山的西麓,有一間用青石砌成的小屋,裏面住着母女二人。母親叫花霞,是個勤勞善良的婦女;女兒叫花珊,十九歲,是個美麗、聰明而又勇敢的姑娘。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裏像刀割一樣的難過。因此,她下決心要除掉這個妖魔。

聰明的姑娘心裏明白,要消滅這樣的敵人,沒有很高的武藝,單憑勇敢是不行的。於是,她開始苦練各種本領。

她先在村頭的一塊大巖石下練習射箭,每天迎着朝霞離開家門,頂着滿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練啊練啊,手臂練痛了,練腫了,手上起了一顆顆血泡,血泡消下去後,又結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強勁的弓,也不知道拉斷了多少把。她一連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練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領。她的箭射得又準又狠:要説準,天上高高飛行的雁羣,她要射哪一隻,就能弓響雁落;要説狠,箭頭能從石頭的另一邊鑽出來。

緊接着她又練習使用大刀的武藝,又是一連九九八十一天,練成了一手好刀法。村頭有一棵兩臂合抱粗的大樹,她一刀砍去,就斷成了兩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別媽媽,要上山去斬除妖魔了。媽媽含着熱淚,緊緊地拉着她的手,説:“女兒啊,你去為民除害,媽不攔你,可是要千萬當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趕快回家,以免媽媽掛念。”

花珊姑娘也含着熱淚,説:“媽媽放心,我斬除了妖魔,馬上就回來,永遠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花珊姑娘在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下,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家門,揹着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這天晚上,烏雲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緊握弓箭,搜索着慢慢向山上走去。突然她發現不遠的山頂上,有兩道燈籠般的綠光,由小到大,由遠到近,漸漸向她靠來。兩道綠光的後面,是一個龐然大物在慢慢移動。

花珊姑娘斷定這就是妖魔,兩道綠光是它的眼睛射出來的,於是搭上利箭,拉滿弓弦,用盡力氣,朝綠光“嗖--嗖”射去。兩道綠光頓時不見。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滾。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掄起大刀,朝妖魔的脖子使勁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有勁,直砍得妖魔亂蹦亂跳。漸漸地,她覺得妖魔在向地下陷去。不一會兒,只聽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高大的武夷山斷裂為兩半,中間出來一條很深很深的鴻溝,妖魔“轟”的一聲,沉到鴻溝裏去了。就在這一剎那間,花珊姑娘一個健步躍到了武夷山的東麓。這時,奔騰的東海之水湧進了鴻溝,形成了現在的台灣海峽。那斷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現在的武夷山,那斷裂的東麓,就是現在台灣的阿里山。

東西山麓的樹木、鮮花、瀑布、山溪、良田又甦醒了,人民重新過上了安樂幸福的生活。可是波濤洶湧的東海水,卻把花珊姑娘和媽媽隔開了。

媽媽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頂,隔海眺望女兒。每天盼啊盼啊,盼望女兒早一天回到母親的身邊。她每天呼喚着女兒的名字。據説那呼嘯的海濤,就是媽媽呼喚女兒的聲音。

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女兒還是沒有回來。媽媽漸漸地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頂上。

女兒被隔到山的東麓,也時時想念着母親。她站在阿里山頂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斷了她的視線,望不到媽媽。於是,她變成了一棵紅檜樹,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向上長着。至今,已經長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高很高的樹木,現在還在不停地長着。因此,它被叫做阿里神木的思母樹。據説,日月潭水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眼淚哩!

Tags: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