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_經典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36W

中國古時候雖然沒有科技什麼都沒,但是古人的智慧確實超越現代社會很多很多,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_經典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1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着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2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説,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裏抱着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着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着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説:“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繫,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後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瞭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3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大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着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説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説: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説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説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4

古代有一個縣令很會判案。一天,有兩個人來衙門打官司。原來這兩人是為了一匹絹布。他們都説這絹是自己的。縣令説:“好吧,你們都説是自己的,我看這樣好了,把絹剪了,一分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於是他就命令手下把絹剪了,一人一半。兩人只好各自拿着絹回家了。縣令對手下的説:“你們分別去看他兩有什麼表現。難過的人是絹的主人,高興的那個就抓起來。”衙役暗中去觀察,果然看見一人很開

心,一人很難過。他們就把那個高興的人抓了起來,一審問,絹當真不是他的。(屬於自己的東西不但被損壞,而且被別人無端地佔有,這個人當然很難過了;那個人得到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肯定很開心。聰明的縣令顯然十分了解常人的這一心理,並以此推斷案情,設了一個小圈套,讓那個貪婪的人鑽。)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5:五聰明的縣令

三字經有云: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説是一種奇蹟。(注意,後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並論)。

有關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僕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裏用了一個歇後手法,意思説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一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讚歎。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後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於人於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後,先後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議論,作一些修復城牆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幹過什麼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説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於幹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於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時代作着“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於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説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着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麼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於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

三國時代的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着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於還是被逼到了極限。公元220xx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一個令人悽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着某種遊戲。孔融還懷着一種僥倖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徵,慢慢説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6: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噹噹的字號。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

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讚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一讚,謝安何等樣人,不説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説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歸隱的澹泊心態,只説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着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一讚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

另一則故事就更經典了,一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温酒賞雪之餘,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接口:“撒鹽空中差可擬。”

(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一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

中國古時候雖然沒有科技什麼都沒,但是古人的智慧確實超越現代社會很多很多,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1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着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2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説,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裏抱着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着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着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説:“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繫,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後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瞭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3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大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着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説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説: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説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説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4

古代有一個縣令很會判案。一天,有兩個人來衙門打官司。原來這兩人是為了一匹絹布。他們都説這絹是自己的。縣令説:“好吧,你們都説是自己的,我看這樣好了,把絹剪了,一分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於是他就命令手下把絹剪了,一人一半。兩人只好各自拿着絹回家了。縣令對手下的説:“你們分別去看他兩有什麼表現。難過的人是絹的主人,高興的那個就抓起來。”衙役暗中去觀察,果然看見一人很開

心,一人很難過。他們就把那個高興的人抓了起來,一審問,絹當真不是他的。(屬於自己的東西不但被損壞,而且被別人無端地佔有,這個人當然很難過了;那個人得到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肯定很開心。聰明的縣令顯然十分了解常人的這一心理,並以此推斷案情,設了一個小圈套,讓那個貪婪的人鑽。)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