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中國地名起源的經典傳説故事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中國的地名考究起來十分有趣,有人文、地理、歷史沿革等多重意義,地名的傳説故事也有很多,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地名的傳説故事,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地名起源的經典傳説故事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一

在朝陽地界兒上還有許多的老地名,比如“竹林路”、“西樑”、“剪子衚衕”、“大十字”、“小十字”“勝利橋”、“西大營子”、“城隍廟”等等,這些老地名的後面都有一系列的故事。竹林路是因為那裏曾有一座廟叫“竹林寺”,為啥叫“竹林寺”?因為這裏曾有過一片竹林,因為有了這片竹林,因為有了這座寺院,那裏又叫了“竹林寺衚衕”再後來就把這條衚衕叫了“竹林路”。這片竹林、這座廟早已不復存在,可幾百年之後,人們仍然可以通過這個地名來知道這裏曾經有片竹林、有座廟的,這就是歷史文化留給後人的珍貴記憶。再比如:朝陽有一座橋叫“勝利橋”,這是原朝陽古城的南門外進入朝陽城的唯一通道,這座橋現在早已不復存在,可這裏依然叫“勝利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地名瞭解這裏的一段歷史。據説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而建的。橋雖然不在了,可這段歷史在,是因為日軍侵佔了朝陽,又因為我們經過八年抗戰勝利了才修了這座橋。這座橋就成了一個歷史座標,這就是地名傳達給我們的歷史信息。因此説,地名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地名的表面漢字意思所能涵括的。地名是會説話的歷史。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二

有以職業命名的地名:最明顯的有河南的“駐馬店”這個地名,以前一定是個驛站,或是養馬的居多。朝陽還有“鐵匠爐” 、“槓頭溝”、“姜家窩鋪”等都是小村落,“姜家窩鋪”據説是個姜姓開香油作坊的人家在此居住,一訪此地的姜姓人家居多。“鐵匠爐”是打鐵的鋪子,而“槓頭溝”這個地名我一直不得其解,原以為是這裏的人愛抬槓,就叫了這麼個怪名字,一訪才知道,是因為這裏曾有山東人闖關東來此地做一種叫做“槓頭”的食品賣的很火,據説這種食品是一種類似壓縮餅乾的東西,吃了特別抗餓,與《水滸傳》裏武大賣的炊餅有些相似。現在韓國、日本依然有人在做這種改良的“槓頭”在賣,也許就是從這裏傳去的也未可知。以職業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糟牛營子、缸房營子、高油房、畫匠營子、大磨房、麻糖營子、鐵匠營子、銀匠窯子、笸籮鋪子、瓦盆窯溝、鬥鋪、碾房、大夥房,氈房子等等,比比皆是。一看到這些名字,就會在我們面前出現了各種手工藝勞作場面的畫面,體現了中國手工藝的一段歷史,這些手工藝者們早已絕跡,可多少年之後這裏的子孫們會根據這個地名找到他們自己的根。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三

有一些地名與當地的動、植物有關,大家所熟知的如:四川的攀枝花、廣東的榕城、黃花崗,湖北的黃梅縣、北京的牛欄山、東北的威虎山、《水滸傳》中的蜈蚣嶺、大連市的蛇島,廣西的桂林市等等,多的數不清。這些表述了當地的物產與動物的生存情況,一目瞭然。朝陽就有“稗子溝”這個村子,“稗子”是一種野草,當年胡耀邦同志曾到過此地,還送來了松樹苗。在北鎮的長興鄉有個叫做“梨樹園子”的村,那裏曾到處是梨樹,如果在春天時節你還沒進村就會看到白花花的一片梨花。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四

用姓氏命名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中國姓氏文化本身就是很深厚的文化淵源,用姓氏來命地名本身體現了人文歷史。如:張家口這個地名,在明代叫做“張家口堡”。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衞,是駐軍重地,這裏是到蒙古經商的必經的路口,又因這裏建了一座城堡,是指揮張文所建,就叫了“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還有諸如:趙縣、魏縣、鄧縣(現在的鄧州),古代唐州(今唐河縣)、鄭州、吳縣、山西祁縣。如朝陽市有個村子叫“吳家窪”,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這裏曾有吳姓人家存在過,從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這裏的地勢並不高,曾是塊窪地。象這樣以地形地貌命名的還有許多,現代京劇《沙家浜》,此地沙姓人居多,“浜”是江南的方言稱水溝為“浜”,這兩層意思,人文、歷史、地理就都一目瞭然。有的是由人到地,有的是由地到人,中國地名與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民族遷居都有很大關聯。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五

王府井名稱來源於“王府”與“井”二者。王府:明永樂十五年(1417)在此街東側修建的十王府;井:過去此地有一甜水井。1998年王府井大街改造施工中曾掘出一口古井,據一些專家考證,這口井的位置和繪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乾隆京城全圖》中標出的井的位置完全一致。為保護這一古蹟,特在井口制一龍飾井蓋,使之成為王府井大街一景。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六

建國門:民國二十八年(1939),日本人佔領北平,為興建東郊的所謂工業區和西郊的“新北京”,在現建國門和復興門的地方拆除了一段城牆成為豁口,當時並未顧及城門的建設,僅僅安裝了簡易的鐵欄杆(一説鐵門)。四十年代初,日偽當局曾擬議過新開豁口城門的名稱,初定東豁口名“啟明”,寓意“旭日啟明”之意,但人們仍然叫這兩處豁口為“豁子”。民國三十四年(1945)11月,改啟明為建國門,但仍沒有建正規城門。1969年興建地鐵時拆除建國門,1977年在原址上建立交橋。

地名的傳説故事篇七

西直門:元時稱和義門,明初在和義門舊址重建,是明、清時北京通往西部山區的門户,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城樓與箭樓均為三檐兩層。1969年修建地鐵,將城樓、箭樓拆除。拆除箭樓之時,發現元代箭樓被包於明代箭樓之內,甚為轟動,為當時新中國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Tags:地名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