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8.74K

一直在民間流傳着有邪神,的傳説故事,它們有的善有的惡,有的保護着民間的人,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刑天

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人物。又稱形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而刑天也憑藉戰鬥不止,永不屈服的精神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戰神

神話故事中的描述——

刑天在神話中為炎帝武臣,酷愛音樂,為炎帝祝壽時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等詩曲。

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常羊山一役,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用昆吾劍斬去頭顱。

黃帝為免刑天覆活,於是把他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然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是位悲劇性的人物。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夜叉

佛教、陰間、民間傳説中的夜叉,不盡相同

佛經中一種形象醜惡的鬼,勇健暴惡,能食人,後受佛之教化而成為護法之神,列為天龍八部眾之一。

夜叉鬼,陰間獨有的鬼怪生物,是民間傳説裏陰間的鬼差,全身皆黑,有些畫裏的夜叉的頭部如駝峯狀,無發,手持鐵叉,面猙獰可怖。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牛頭

牛頭來源於佛家,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説: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佛經故事見於《佛學常見辭彙》。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龍女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説《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薩提到龍女能與八歲成就佛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手。站在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如此,不平地説:「汝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你這麼快能證得佛法,真的難以致信,更何況女人身體很贓,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的寶珠,現給佛陀,佛陀笑眯眯地接了寶珠,龍女問:”佛陀接寶珠快不快?”回答説:”快極了”龍女説:”成佛也是這麼快”説完龍女馬上變成男相,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龍女成佛後,便在觀世音菩薩身旁作了協持。

民間傳説中“龍女報恩”比較膾炙人口:

據唐朝李朝威的《柳毅傳》和民間傳説: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從長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經陝西涇河北岸,路遇一年輕美貌的少女在河邊牧羊,滿面愁容,翹首南望,哀哀哭泣。經問明緣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龍君之女龍女三娘,嫁給涇河龍王的次子為妻。龍女在涇河龍宮備受欺凌,還被趕出宮外到荒郊牧羊,風餐露宿,受盡折磨。得知龍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覺義憤填膺,決意轉道岳陽為龍女傳遞家書。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邊找到了龍女所説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樹上,用龍女的金釵連叩三下,驚動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從桔井下到“台閣相向,門户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的洞庭龍宮。得知龍女在涇河受辱被欺,龍王不禁老淚縱橫,衩囚禁在洞庭的龍王小弟錢塘君得知其情況後十分憤怒,掙開鎖鏈,化為赤龍,直奔涇河,殺死了涇陽君全家,接回了龍女。龍女得救,深慕柳毅,願意以身相許。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卻堅持“君子喻義不喻利”,便婉言謝絕,隻身回家。龍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隨不捨,幾經周折,終於與柳毅結成美滿夫妻。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狐仙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間俗稱大仙,法力高強,可幻化人形。《玄中記》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現的。上古時期,即有狐之圖騰崇拜,塗山氏、純狐氏、有蘇氏等部族均屬狐圖騰族。狐狸精對中國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貢獻。大禹治水時,禹整天忙碌無心結交女朋友,一副有為青年事業為重的樣子,眼看就要絕後。有一次他走到塗山,看見一隻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孫眾多),意有所動,於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兒子啟,後來成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此後,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對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絕後的迫害和壓抑,這種壓抑的心態成了誕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牀。《朝野僉載》記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飲食與人間同之,事者非一主。時有彥曰:無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見,狐狸在封建社會,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愛,並將它作為討好配偶的神祗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愛的身軀和狡詐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實在只有嬌媚的女人可與之相比。狐狸還似乎代表了某種詭祕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兩漢的地位最為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一起並列四大祥瑞之一。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還有人總結説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時候頭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論,狐狸在夏至漢兩千多年的日子裏,是生活得非常滋潤的。

漢代以後,狐狸精作為祥瑞的地位急劇下降。先前對狐狸的好話全沒了,剩下的都是些不體面的詞,如狐疑、狐媚、狐臭之類,都快成為貶義詞大本營了。長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風出問題的代名詞,成了著名的淫獸,至今仍未翻身。

漢代的狐仙故事較為原始,極少有積極意義,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晉南北朝,狐狸才開始人化,變得法力無邊,還獲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一書中,有古冢白狐化為老翁入人夢的故事。《搜神記》一書內,談狐的作品甚多,足見晉人喜談狐仙,已成風尚。不過小説情節單一,程式化,結局悽慘,沒什麼人情味可言。故事當中的狐仙雖然神通廣大,但有其自然屬性的弱點。比如,它們怕狗,遇上就會現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氣,變形後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説依然盛行,像《任氏》、《計真》等篇開始大肆宣揚與狐有關的靈異事件。宋代,民間還出現了“狐王廟”;明時,談狐的作品漸少。至清代,以《聊齋志異》、《閲微草堂筆記》為代表的筆記小説又大暢其説。《聊齋志異》更是集狐仙之大成,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蒲松齡筆下的狐仙們,集人類全部美德於一身,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它們強調友誼、尊重真情,反而比人類更可愛。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馬面

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有資料説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説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閲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説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中國古代邪神的傳説:二郎神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説,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

民間神話故事中的認識:

二郎神楊戩,道教俗神,天庭大將,玉帝的外甥,變化無窮,神通廣大,肉身成聖;早年劈桃山救母,視天界兵將如無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紂,再封昭惠顯聖仁佑王。王母甚為疼愛,但因與舅舅玉帝不和,故不願住在天界,而在下界受人間香火,率領梅山七怪七位結義兄弟和麾下1200草頭神駐紮灌江口,與玉帝立約“聽調不聽宣”意思是:我服從你調譴我去打仗除妖的軍令,要是以君主或者舅舅的身份叫我和你見面,那就免開尊口。剛直公正,顯聖護民,凡人間生靈危難,呼其尊號必往救。

Tags: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