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國小生哲理小故事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哲理故事很多,有些是職場的,有些是關於人生的,有些是適合國小生看的,容易理解的。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小生哲理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國小生哲理小故事

國小生哲理小故事篇1:小馬戲團的生存哲學

小城裏來了個小馬戲團,每場表演1個小時,成人10元,兒童5元。我替他們擔心:這麼低廉的票價,這麼長的演出時間,怕是隻能賺飯吃。

進場之後,我發現自己是杞人憂天——小馬戲團只怕要賺大錢。票價上,兒童5元,微不足道。但每名兒童至少帶來一個大人陪同,所以,場子裏的近300個位置座無虛席。場地設在一個廢棄的建築工地上,場租費要不了幾個錢。離馬戲開演還有十來分鐘,場子裏牽出一匹馬來:小孩騎馬服務,每人5元。

開演了,是獅子鑽火圈。全場關燈。團員捧出熒光棒開始售賣:大的20元,小的5元。一個節目完畢,小觀眾幾乎人手一個。表演的過程,始終兜售各種飲料、花生瓜子,價格自然是外面的兩倍。

一個小時的表演,需要多少種動物?四種:老虎2個節目,獅子2個,狗熊3個,猴子1個。加上完全由人表演的兩個雜技、一個魔術,共10個節目。動物演員們的一專多能讓馬戲團的“演員”成本縮減到最小。一專多能的不只是動物,還有團員。以一個青年女演員為例:她開始時售賣熒光棒和零食飲料,隨後在魔術中客串一角,最後在壓軸的空中飛人表演中唱主角。此外演魔術的當主持人、解説員,還賣東西……

還有一點,演員們的表演誠意很足。觀眾的口口相傳就是活廣告,這讓他們表演了5天,每天兩場,場場上座率達90%以上。粗粗計算下,一場拿到手的錢,不是太多,但也不少,幾千元上下,日人均收入600元。折算他們的表演水準和動物們的水平,應該是普通白菜賣出了有機白菜價。

充分利用每一個人的才能和勞力;減少一切能減少的開支;發揮短短一個小時裏能從觀眾手裏掏錢的多種手段;演員認真勤懇、敬業的精神(收錢騎馬屬一小時演出之外),這就是一個小馬戲團的生存哲學。

國小生哲理小故事篇2:一次彎腰等於十八次彎腰

一次,耶穌帶着門徒彼得出門遠行,旅途漫長,兩個人都疲憊不堪。途中,耶穌看到地上有一塊小小的馬蹄鐵,便讓彼得撿起來。但彼得很累,就假裝沒聽見。耶穌沒有再説什麼,自己彎腰撿起了那塊馬蹄鐵。

到了城鎮之後,耶穌拿這塊馬蹄鐵在鐵匠鋪挾了3個銅板,又暗地裏用這些錢買了18顆櫻桃。耶穌把櫻桃藏入袖中,兩人繼續前行。

一路上盡是茫茫的荒野,沒有人煙,沒有水源,耶穌知道彼得又渴又餓,就讓藏於袖中的櫻桃掉出一顆。彼得看到後,慌忙撿起來吃掉。耶穌迎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不堪地彎了18次腰,還沾沾自喜。

最後,耶穌笑了,對彼得説:“如果當初你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彼得大惑不解。

耶穌説:“我用馬蹄鐵換了3個銅板,又用它們換回了那些櫻桃。孩子,你必須記住: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彼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國小生哲理小故事篇3:不值得奶酪稍稍停留

很喜歡查理芒格説的兩句話。

芒格是誰?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二當家,此公司的大當家愛出風頭,言辭幽默、不想得罪人、喜歡媒體、又特別有錢、還是大慈善家,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他: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的一位孩子説芒格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用這個例子或可驗證,芒格説服了年輕的巴菲特,不應只投資那些被低估的廉價公司,好的公司是值錢的(即使被低估了,看起來也很貴)。

芒格好靜,可能也過於嚴厲,不想讓人知道他。有人曾埋怨他是個傲慢的闊人。熟知他的人於是發表了辯護詞:他不是闊了才變的,他一直目中無人。

這可以引出芒格讓我喜歡的第一句話:不要和豬摔跤,你們兩個都會被泥弄髒,而豬卻會樂在其中。

無理由顯示芒格罵過別人是豬,不過這可以解釋他有時候為什麼會目中無人。

第二句話更刻薄,意思也類似,我更喜歡一些。他説:把奶酪和大便攪拌在一起,你得到的還是大便。

當律師的芒格到了40歲,覺得這職業沒辦法賺到大錢,於是轉行投資。

這個決定,對錯各半。錯的是,他一離開,美國的律師業就很賺錢了。對的是芒格成為了成功的投資大師。為了不引人注目,他曾經小心翼翼地在《福布斯》排名榜上不靠得太前——當然這由不得他,他曾排在喬布斯前面。

這種40歲的中年轉型,我想,可能就是自我珍惜的奶酪應該具有的優點吧!

有時候,我們明知和豬在摔跤,卻執着起來:連豬都贏不了,臉往哪裏擱?有時候,我們聞到了身邊那坨大便慣用的香水味,卻總覺得,也許投入再多一點,就可稀釋它,所以不停地加奶酪,後來還是下不了口。

改變,是所有新生活的開始。有些東西跟我們太久,所以無法割捨。我總覺得這種想法不太安全,病太久,你也想治。一個人的生活是有安全邊際的。就本篇文章的讀者來看,可能温飽毫無問題,這點就略過不談,此外,還應有足夠的休息、適度的悠閒,略有剩餘的收入。和芒格的遠大志向比,這只是最低人權吧?

但這些生活的安全要素,似乎並不容易得到。套用芒格的突然轉身法,去追求人的最不可或缺是什麼?巨大的財富不是人人可得的,也未必是人人必需的,而睡眠是。想要的生活,從這點切入吧,如果一個人需要在牀上呆足8小時,那麼一份工作不足以保證這8小時(偶爾加班可以忍受,但必須可以補覺),本質上就是大便,不值得奶酪稍稍停留。

在這個睡眠不足的時代,地球自轉並未加快,那麼,誰錯了呢?

20歲、30歲、40歲,在新的一年裏,自己這塊奶酪,敢不敢為了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甚至是一宿美夢,從而離開大便呢?

Tags:哲理 國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