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700字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84W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7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700字

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篇一:一個驚天謊言讓趙匡胤當上了皇帝

朝代的更迭,皇帝的變換,不一定非要點燃烽火,刀光劍影,打打殺殺,血流成河。有時候,一個計謀,甚至一個謊言,就能成就大事。

北宋的建立,靠的就一個彌天大謊,而撒謊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原為後周將領,歷郭威、柴榮、柴宗訓三朝。趙匡胤的發跡,始於戰功,也始於柴榮,沒有流血的英勇事蹟,沒有柴榮的大力提攜,趙匡胤不會嶄露頭角。從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從嚴州刺史到定國軍、義成軍、忠武軍、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短短几年便成為後周舉足輕重的人物。

權力和地位,容易讓人滋生更大的野心。郭威、柴榮能當皇帝,趙匡胤認為自己照樣能辦到。為了這個夢想,趙匡胤沒少動腦筋,下功夫。廣結黨羽、收攏人心是改朝換代必備的條件,趙匡胤暗地裏的所作所為,瞞過了皇帝,瞞過了宰相,但被侍衞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的兒子察覺,此子雖然是個病怏怏的羅鍋,但頗有智略,目光犀利,“見太祖有人望,常勸通早為之所,通不聽。”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病死,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柴榮的繼室、柴宗訓的小姨符皇后為皇太后。一對孤兒寡母,哪裏懂什麼政治?十一月,柴榮下葬,其餘威不存,趙匡胤的時代到來。如何把小皇帝趕下台,趙匡胤想了很長時間,畢竟他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也是柴榮生前信得過的兄弟。若動粗,一則念及柴榮不忍下手,二則朝中還有不少異己勢力,怎麼辦?有了。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七年級,正當後周君臣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時,一道急奏突然傳到了朝廷,奏報説北方的契丹要聯合北漢入侵後周。對此,《宋史》載,“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續資治通鑑》載,“辛丑朔,周羣臣方賀正旦,鎮、定二州馳奏,遼師南下,與北漢合兵”;《續資治通鑑長編》載,“正月辛丑朔,鎮、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

契丹,此時的皇帝為耶律璟,也就是那位“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的“睡王”,此人“專事宴遊,無遠志”,整日醉生夢死,沒有入主中原的雄心;顯德二年(955年),契丹遭後周重創,“自是契丹不敢涉胡盧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顯德六年(959年)四月以來,契丹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的刺史、守將紛紛舉城投降後周;耶律璟在位期間,反叛不斷,上年(959年)十一月剛發生了親弟弟耶律敵烈的反叛,契丹局勢不穩。在這種形勢下,契丹不可能入侵。

至於北漢,當時的情況更加不妙。作為契丹的臣國,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眾”,自廣順元年(951年)“北漢主始息意於進取”,後來的幾個皇帝更是軟弱;顯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戰,後周重創北漢,北漢從此元氣大傷,同樣也無力配合契丹攻打後周。

綜合契丹和北漢的實情,契丹聯合北漢入侵,其實是個彌天大謊。而且,這個謊言傳來的時機不前不後,恰好在正月七年級,這顯然是趙匡胤事先編織的,而且是謀劃已久的,目的就是要在國內製造極度恐慌。面對這個如同晴天霹靂的謊言,小皇帝嚇得要命,頓時慌了手腳,趙匡胤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作為殿前都檢點、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掌軍政六年,得士卒心,數從世宗征伐,屢着功績,為人望所歸”,是最佳出征人選,於是“周帝命匡胤率宿衞諸將御之”,一如趙匡胤所謀。

正月八年級(壬寅),殿前副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先行出發,正月九年級(癸卯),趙匡胤率領大軍出征,當晚到達陳橋驛。在趙光義、趙普等人的策劃下,正月初四(甲辰)早晨,趙匡胤“黃袍加身”。消息傳到京師,百官無措,只有韓通反抗,結果被殺。

正月初五(乙巳),小皇帝柴宗訓退位,“周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稱帝”,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一個驚天謊言,讓趙匡胤掌握軍權,四天後幾乎兵不血刃地當上了皇帝,史稱宋太祖。

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篇二:燕昭王求賢若渴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湣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併列國,自己來當天子。

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説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

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説:“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説:“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説不上,請允許我先説個故事吧。”

接着,他就説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説,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

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説:“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説:“人家聽説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説完這個故事,説:“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

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湣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説:“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髮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説:“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湣王聽説五國聯軍打過來,也着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湣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

齊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篇三:陳後主:歷史上的“井底皇帝”

陳後主,即陳叔寶,陳宣帝陳頊的長子,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一生共在位7年,他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疏於朝政,整天縱情聲色、花天酒地,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陳國的國力也逐漸走向衰落。

據《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記載:後主愈驕,不虞外難,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此外,陳後主還喜好文學,經常與才色兼備、精通詩詞的妃嬪們、宮女們以及朝中文臣們混在一起,對酒暢飲,吟詩賦詞,往往都是通宵達旦,把國事拋之腦後,不聞不問。

陳後主在詩詞方面有着頗高的造詣,最具代表作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其中《玉樹後庭花》成為着名的亡國之音)。

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兒子楊廣南下攻陳,而此時的陳後主還深居高閣之內,盡情享樂,朝廷上下也沒有人在意。隨着隋朝大軍的不斷深入,陳國的州郡相續失守,陳後主依然帶着朝臣們奏樂飲酒,對外面的戰事置若罔聞。

等到隋軍兵臨城下,直搗陳國首都建康(今南京)之時,很多大臣和士兵們都紛紛逃亡,陳後主這時才驚慌起來,急忙帶着妃嬪躲到了景陽殿後院中的一口枯井裏避難。

不久,有隋軍士兵們發現了景陽殿後院有一口枯井,於是向井裏窺視,並大聲喊叫,陳後主沒有應答。士兵們打算向井裏扔石頭,井中人嚇得呼喊起來。

緊接着,士兵們向井中拋下繩索拉人,頓覺非常沉重,等到把人拉上來時,才驚奇地發現,原來是陳後主、張麗華和孔貴嬪三人同繩而上。隋文帝得知後十分驚訝。

據《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記載:既而軍人窺井而呼之,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貴妃、孔貴人三人同乘而上。隋文帝聞之大驚。

後來,陳後主投降隋朝後,隋朝的官員們還經常拿他藏匿於井的這個事情嘲笑他,稱他為“井底皇帝”。(隨着世代流傳,後人也習慣地稱陳後主為“井底皇帝”。)

陳後主降隋的20xx年後(也就是仁壽四年<公元620xx年>)在洛陽城病逝,享年52歲,隋朝追贈他為大將軍、長城縣公,諡號為煬,葬於洛陽北邙山。

Tags: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