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_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7.25K

項羽的最後一戰帶着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項羽烏江自刎,希望能幫到大家!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_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

公元前220xx年,韓信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裏,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裏還夾着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説:“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裏有這麼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一座出,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着唱起來。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矇矇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説:“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脱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説:“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裏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説:“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説着,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説:“你們看怎麼樣?”

部下都説:“大王説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着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説:“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説:“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項羽烏江自刎原文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烏江自刎譯文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長江西岸的烏江浦)。烏江亭長把船停靠在岸邊等候項羽,對項羽説:"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夠稱王的。希望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沒有什麼辦法渡江。"項羽笑道:"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説什麼,我難道不在心裏感到慚愧嗎?"於是對亭長説:"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沒有對手,曾經日行千里,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贈給你吧!"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小輕便的武器交戰。僅僅項籍就殺了漢軍幾百人,項王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

回頭看見漢軍騎兵中的司馬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這時已背楚歸漢)説:"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對着項羽,指示給王翳説:"這是項羽。"項羽便説道:"我聽説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户封邑懸賞徵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就自殺身亡了。 ……

太史公(自稱)説:我從周生那裏聽到説,"虞舜的眼睛裏大概有兩瞳子"。又聽説項羽也是雙瞳子。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麼?怎麼興起得這麼突然呢?秦國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誤,陳涉首先發難,英雄豪傑像蜂羣飛起,共同一起爭雄,多得數也數不清。可是項羽並沒有什麼根基(包括土地和權勢),而是乘天下大亂的形勢在民間起事,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諸侯(楚外的五國反秦武裝)滅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賞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項羽頒佈,號稱霸王。霸王的權位雖然不能維持到底,可是這顯赫的功業是近古以來不曾有過的。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而東歸,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幹了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卻埋怨諸侯背叛自己,這樣想要成就霸業,就很難了。自誇功勞,逞個人才智,卻不效彷古人,自以為霸王之業已成,想憑藉武力來征服和治理天下,經過五年戰爭,終於使自己國家滅亡了,自身死在東城,卻仍然不覺悟,更不責備自己,那就錯了。竟然稱説"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難道不荒謬嗎?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相關信息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之後於烏江自刎,這是家喻户曉的歷史故事。然而,史學家計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於《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經過20多年的考證,近日,計先生成功推出新著《項羽死亡之謎》一書,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證據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項羽死亡之謎》 一書指出: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當然,對於霸王死的問題,我們相信還會有一番論爭;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讀完《項羽死亡之謎》,我們這些也曾研讀過《史記》的人,會有一種心靈震撼的思考;你會感到計先生的讀史方法非常獨特,他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視角很是新穎。讀完《項羽死亡之謎》你會豁然開朗;明白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去解讀。一本遠古而又凝重的《史記》被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彷彿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們很近,近得我們可以用心靈和他們交流和溝通。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證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一、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略選擇?項羽後來又採取了那些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裏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於何時、緣於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於何地、怎麼死的?為什麼安徽會出現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麼和《封禪書》出現大段重疊?司馬遷對於同一個人物為什麼前邊描述他是神、後邊又説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麼説《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牴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一書對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證。

尤其是,計正山先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點和態度慎讀歷史,從而實現了歷史人物事件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近距離靠近,比如,該書中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經據典,而是以當時環境為背景從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補缺史料記載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沉重的歷史記載,變成充滿情趣智慧又摒棄唯書僵化的全新史學觀念。

著名學者馮其庸稱讚計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對傳統史學研究的強力挑戰,也是給"正在QQ"的書齋史學家發出一次"窗口抖動"。

史書記載、歷史遺存、民間傳聞外加情理分析--計正山先生在解讀歷史中所採取的這種3+1思維方式,從而使原本高閣的歷史研究,進入更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認為這是《項羽死亡之謎》一書的閃光之處,也許這將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和視角突破。

項羽的最後一戰帶着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項羽烏江自刎,希望能幫到大家!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

公元前220xx年,韓信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裏,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裏還夾着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説:“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裏有這麼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一座出,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着唱起來。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矇矇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説:“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脱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説:“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裏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説:“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説着,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説:“你們看怎麼樣?”

部下都説:“大王説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着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説:“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説:“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項羽烏江自刎原文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