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儒家

黃酒的儒家文化賞析

欄目: 儒家 / 發佈於: / 人氣:2.21W

“中庸” 黃酒之格

黃酒的儒家文化賞析

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儒家把“中”與“和”聯繫在一起,主張“和為貴”、“普通的和諧”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經常可行之道。中庸既是一種倫理原則,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中庸之道無處不在,深深地影響着國人的生活。黃酒以“柔和温潤”著稱,恰與中庸調和的儒家思想相吻合。黃酒集甜、酸、苦、辛、鮮、澀六味於一體,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尋常之“格”,獨樹一幟,令人歎為觀止。“六味”中,任何稍稍偏侼某一味,往往膩口發渴,或辛辣粗糙,或淡口無味或體中滿悶……留給人們美中不足之憾。而黃酒“中和”得恰到好處,走而不守,威而不猛,酸甜苦辣猶如品味人生,讓人妙不可言!黃酒何以融“六味”於一體而中正不偏、天衣無縫,是自然造化,巧奪天工?還是僅憑“酒頭腦”那爐火純青的釀酒技巧?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我們無需尋根問底。事實上,黃酒“中和”而藴含的剛柔相濟之品格,的確是其他酒種沒有的。白酒少鮮,辛辣衝口,温和欠缺;啤酒多苦,爽口有餘,厚重不足;葡萄偏澀,澀而掛味,剛勁不夠,而黃酒兼備協調、醇正、柔和、幽雅、爽口的綜合風格,恰如國人“中庸”之秉性,深得人們青睞,被譽為“國粹”也就為之不過了。黃酒之“和諧”,對今日我們倡導“構建和諧社會”也是相符的。目前世界,一方面,由於過分注重金錢和物質享受的追求,造成“自然和諧”的破壞,“人和自然和諧”的失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無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又使不少人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這已成為一種社會病。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化生產的程度高,整個社會生產面為一個相互緊密聯繫的有機體,這就需要我們一個祥和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儒家“和為貴”、“普通的和諧”與黃酒“中和”之理念,不也給予了現代意義“和諧”詮釋、發揮和想象的一個空間。

“仁義” 黃酒之禮

“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範疇和最高道德準則。子曰:“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其中“仁”是目標,“克己”而使“禮”得到遵守和恢復是實踐途徑。孟子則經常以“仁義”並重。“仁”體現 了人與人的關係,是在尊重關懷他人的基礎上,獲得他人的尊重和關懷。黃酒是一種物質,它自古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酒作用於人的精神的東西,可使人為善,也可使人為惡。酒雖有利有弊,但適度把握,裨益頗多。酒的功能有三,一是可解除疲勞恢復體力,二可藥用治病滋補健身,三酒可成禮。黃酒承載着釋放人們精神,惠澤健康,表達情感,體現愛心,激發睿智的作用,這與儒家崇尚“仁義”,主張“天地人合 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愛護是息息相通的。自古以來,酒是情感的“催化劑”。書聖王羲之以酒會友,與謝安、孫綽等文人雅士在蘭亭修禊,曲水流觴,暢敍友情,留下千古之作《蘭亭集序》。唐王維以酒送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蘇軾送穆父出守越州,“我恨今猶在泥滓,勸君莫棹酒船回。” 摯愛之情溢於言表。魯迅先生以酒悼友,深深懷念知友範愛農,“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茗艼,微醉自沉倫。”陸游以酒寄情,“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錯、錯、錯……”經過千百年的洗禮、沉澱,酒禮約定俗成,自覺和不自覺地成為一種行為規範,滲透到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婚喪嫁娶、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紮根形成了古樸厚重、生生不息的酒俗文化。

“忠孝” 黃酒之德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人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孟子説:“誠者,天之道也。”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着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孟子更是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這些“忠孝”思想體現了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文明,也是中國美德的一部分。黃酒生性温和、醇厚綿長,在漫漫中國酒文化長河中,黃酒以其獨有的“温和”受國人稱道,黃酒的文化習俗始終以“敬老愛友、古樸厚道”為主題,這與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脈相承。其一,黃酒本身性温,飲黃酒忌狂飲濫喝,“唯酒無量,不及亂”,唯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咪,方可品味個所以然來。二,黃酒特別是紹興黃酒千年不衰,聞名遐邇,與紹興當地釀酒人忠誠經營,世代相傳,無一怠慢息息相關。其三,酒鄉習俗,古雅厚朴,敬老愛幼之風盛行。在黃酒之鄉紹興,孩子滿月要喝“剃頭酒”。孩子長到一週歲時,父母要為其辦酒席,稱“得周酒”。壽酒更是風行。紹興人認為,人生逢十為壽,均要辦壽酒,這已是約定俗成。民諺曰:“十歲做壽外波家,廿歲做壽丈母家,三十要做,四十要叉(開),五十自己做,六十兒孫做,七十、八十開賀。”另外,人歸西要辦“白事酒”,死者的生日和死日還要設酒致祭,俗稱“做祭日”,以示對逝者的懷念。

“治國” 黃酒之魂

“君子以自強不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儒家強調修身,主張人們應該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努力方向,要有為社會大眾貢獻才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不怕艱難險阻,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頑強意志和精神。儒家思想探求者砥礪奮發、努力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從黃酒得以見證,借黃酒得以昇華。2500年前,越王句踐卧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投醪勞師,一舉滅吳,報仇雪恥。在稱霸中原後,句踐置酒文台,舉酒慶功。“鑑湖女俠”秋瑾把酒拔劍,“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與黑暗勢力決鬥,不愧為一代女中豪傑。徐渭才華橫溢,倔強不馴,不畏權貴,杯不離手,醉中作畫,留下不朽之作。與徐渭一樣,當時紹興一大批文人進入官府,擔當了幕吏(師爺)角色,他們作為儒生這樣一個特定的知識羣體,“學而優則仕”,抱負“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們有智有謀,辦事果斷,處事方圓,剛柔相濟,如同黃酒之秉性,不會輕易為五斗米折腰,去趨炎附勢,為虎作倀。道不同不相為謀,和則用,不和則去,不被任用還可以退身田園,設壇施教,也足可以謀生。儒家文化包容的海納百川的氣魄,兼容幷包的胸襟,克己成人的美德,忍辱載道的修為,這些品質在紹興文人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正如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讚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摻一毫假若,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閲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袁老夫子把黃酒比作清吏,不僅是對黃酒由衷讚歎,更是對黃酒之魂精闢之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