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熱】《呼蘭河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我們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詩、一支歡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畫。蕭紅的童年卻有如一首枯燥的詩、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畫。

蕭紅從小飽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罵,一個幾乎沒有愛的童年伴隨她成長。唯有和藹可親的祖父讓她嚐到一點愛的滋味,他如一縷温暖的陽光撒向蕭紅日漸灰暗的心靈。

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們回味一生。然而,蕭紅的童年是永遠令她害怕的噩夢。

春天,蕭紅卻只能坐在自家門前看着過往買賣的人們。夏天,蕭紅只能蜷縮在牆角聽蛐蛐無聊的鳴叫。秋天,蕭紅只能在麥地裏幫大人收割麥子。冬天,蕭紅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發抖,因為她的大地都已被凍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説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説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

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因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彷彿親身體會到那裏的寒冷。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説出"介個"。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果他安安穩穩得在井邊坐着;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麼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説: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麼?有二伯就是那麼奇怪的。

蕭紅的童年又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園裏的花依然開得鮮豔,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着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2

中國故事千千萬,精妙絕倫每一篇。是啊,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神斧開天闢地,到1949年開國大典,流傳着許多家喻户曉的故事。今

在呼蘭河這個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的,一切都是灰的。整個社會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人們為了活着而活着,有時甚至是為了死去而活着。

我們的主人公蕭紅就出生在這麼一個灰暗的地方。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氣憤的一段,那就是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12歲的年齡本該是健康活潑,無憂無慮,而他卻過早早的被賣作了童養媳,失去了家人的呵護與疼愛,已經足夠可憐,可做了團圓媳婦,他又拼命的幹活,忍受家婆的無端打罵。他們該死的婆婆打碎了一隻碗,就要把小團圓媳婦拉過來打一頓。它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磕了一個洞,也要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總之他一不順心就要打小團圓媳婦,這誰受得了。這三個打一頓,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婆婆的蠻橫無理。更讓人氣憤的是,他自己的兒子捨不得打,打大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他怕沒有人給她看門,打豬,她怕把豬打瘦了。在婆婆的眼裏,唯獨打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他又跑不掉,也不會丟,也不會下蛋,也不像豬,打掉一兩斤肉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捱打了,他晚上就瘋狂的叫,説是要回家,婆婆一聽見回家兩字就不舒服,請了個圓夢的那個圓夢的説回家是回地獄18層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請了好幾位大神來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後竟把小團圓媳婦用開水燙死了,因為大神説這樣可以保全家人平安。這一段我看出了呼蘭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團圓媳婦喊着要回家,那是因為他害怕在這裏的生活,想回到他原來温暖的家。那婆婆連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獄閻王,還請大神跳舞,看到這我的冷汗都出來,真慶幸自己沒在呼蘭那個地方。

呼蘭河要説光鮮亮麗的地方,只有蕭紅祖父的後花園才是富有自由生機的,那也是蕭紅在呼蘭河唯一喜歡的地方。這個後花園是當時最大,差不多和我們的操場一樣大。裏面什麼都有,花草、瓜果、樹木、昆蟲多級了。那裏面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那顆大榆樹,他站在園子的'西北角。來了風,那榆樹先叫,來了雨,那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他閃爍的和沙灘上的貝殼一樣。那時候的小蕭紅還不認五穀,指着狗尾巴草説是稻穀,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隨後就耐心地和他講,稻穀是有針的,狗尾草沒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蕭紅也不認真聽,只是胡亂承認就罷了,然後就追蝴蝶吃黃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臉上一蓋,不用一兩分鐘就睡着了。在那裏到處都是自由的,黃瓜想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想開幾朵就開幾朵花,若一個也不想接一個也不想開也沒有人管它。從這一段中,我體會到肖紅祖父的園子是充滿生機自由的,是美麗的,是慈祥和藹的。

《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涼的歌謠。但願現在的人們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懷一顆愛心,人間處處灑滿愛,人間處處都是那美麗的後花園。

《呼蘭河傳》讀後感3

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的滋潤才能充實。這次我看的是《呼蘭河傳》。

蕭紅,是與張愛玲並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講述蕭紅兒時回憶的小説,描寫了家鄉呼蘭河的生動畫面和風土人情。同時以生動、抒情的文筆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當地人們平凡、落後的狀況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戲台子、報廟會、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特別是祖父的園子。蕭紅有一個非常愛他的祖父,他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後院。她到處採黃瓜捉蝴蝶。這是她兒時回憶中最美好的樂章。蕭紅的童年似灰色,卻又似彩色。在充滿迷信的灰色封建社會裏,蕭紅用自己的天真描繪出彩色“小時候”。

看到祖父的園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個非常愛我的`姥姥。我們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那麼大,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有那麼多水果蔬菜,但它依舊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那裏是一片金黃的麥田,我喜歡趁姥姥忙活時悄悄地躲在麥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時,我會從他身後溜出來嚇她一跳。這時候,她總會寵溺地搖了搖頭,眼底滿是笑意。用不太標準、帶着點鄉音的普通話嘀咕着:“真淘氣!”一到這時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靜,打起瞌睡。這時姥姥總會拿起蒲扇,在旁邊幫我驅趕着蚊蟲。就這種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膩,姥姥做不膩。姥姥幹活時,我總喜歡跟在她身後看她做,時不時伸手幫一下、摸一下。雖然一直在幫倒忙,但姥姥從來不説,只是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應付兩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煩了就在麥田裏跑來跑去,嚷嚷着要姥姥來追。一不小心就摔了個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當頭,大家忙着收割麥子。我忽然大喊一聲我們玩捉迷藏吧,姥姥你來抓。説完便躲起來。我悄悄走到一個人身邊對他説:“嘿,快躲好,小心被發現啦!”那人只是不耐煩地抖腳叫我走開。我又分別來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身邊,卻收到一樣的回覆。我生氣不理他們,一個人躲在角落,不發出一點聲音。時間一點點過去,太陽已經偏西。我暗暗高興:你們永遠找不到我。不知又過了多久,還是沒有聲音,我一下跑出來,想向大家炫耀,忽然發現天已經黑了。月亮已經和太陽換好班,帶着星星們上崗了。地理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昏暗的黃色燈光。田野裏傳出蟋蟀和蛤蟆的叫聲,空中時不時飛過一羣烏鴉。我嚇了一跳,連忙往家裏跑。一回到家裏,大家看見我帶着草的雜亂頭髮,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哈哈大笑起來。

蕭紅帶給我們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轉的、回憶的詩章。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封建社會中的幼兒蕭紅。積極樂觀的他更是告訴我們:不要過早的感歎童年即將過去,珍惜現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因為孩子的課本上“火燒雲”和“祖父的菜園”兩篇清麗、優美的散文,一定要找來原著《呼蘭河傳》看看。

讀了才發現,整部作品與入選課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樣的感覺。整部的小説,或者不能夠稱其為小説,看後心中就不覺響起了林憶蓮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際,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東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戲趕廟會,還有城裏的那些人,冬天換上棉襖,夏天晚飯後看看雲彩,無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沒有什麼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條呼蘭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靜的流過,波瀾不驚,也沒有什麼懸念和高潮。

當然讓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們。小團圓媳婦,一個“黑乎乎的”、“樂呵呵的”高個子的12歲的小姑娘,在成為團圓媳婦後,很短的時間裏就被婆婆殘忍傷害致死。而在婆婆看來自己沒有哪裏做的不對,儘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樑上……我是用烙鐵燙了她的腳心……”但她自認為這些不是殘忍傷害,甚至於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嚇得得病後,請來跳大神的為女孩“走馬”,洗開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義盡,對小姑娘好。讀到這裏,就讓人心裏着實的發堵。可能這就是那時的真實生活,讓我們可以想象,卻難以理解。

然而整部書看完還是充滿着童真和樂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陽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選課本的兩篇外,小蕭紅跟着祖父學唐詩的片段同樣讓人忍俊不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很是喜歡這首詩的小蕭紅一直認為是兩個好吃的.“黃梨”,直到明白了是兩隻小鳥,也就不再認為這是一首好詩了。還有祖父把掉進泥坑淹死的小豬、鴨子給小蕭紅抹了泥燒着吃,為了能夠經常吃到燒豬仔、燒鴨,小傢伙看到有小豬或小鴨子經過就硬往水坑裏趕,因為要“掉坑燒吃”。

小姑娘給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畫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來潮採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沒地方處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無察覺的爺爺只聞到濃郁的花香,讀後感就口中唸唸有詞: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夥看到哈啊哈大笑,爺爺才明白。但爺爺也只是笑,沒有一絲責怪。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爺爺在一起時的趣事。爺爺那麼的愛孫女,孫女也是那麼的愛爺爺。這祖孫倆的“後院趣事”成為我愛上這部書的理由。

平靜、平淡、平實,卻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簡單翻閲了作家蕭紅的短暫一生,似乎乏善可陳。但不妨礙作品的可讀性。《呼蘭河傳》,值得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

那是一個樸素清麗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無窮的書籍。那個故事,正是呼蘭河的故事;那本書,正是《呼蘭河傳》。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説的開篇,作者細細地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在她筆下,別有一番風味。

在那個被醜陋規則重重包圍的舊中國,呼蘭河寫滿了無奈。那個和蕭紅年紀相仿才12歲的小團圓媳婦,原本以為在富人家就能過上好日子,卻沒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盡折磨命喪黃泉。

蕭紅的童年亦極其不幸,唯有祖父的愛就如同一團珍貴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動了她,"所以我就向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童年的愛與恨都繪聲繪色地在《呼蘭河傳》一一展現。

"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那些好的與不好的,在蕭紅眼裏,極為分明。只有積極樂觀,沒有悲哀喪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能使蕭紅成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難道這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在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不應該是失落氣餒,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被挫折打敗,才可以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如果遇到一點不順或坎坷,就灰心喪氣,這樣,就算任何再簡單的事也會變成極難的。心中畏畏縮縮,就不會戰勝困難,就不會成功!只要心懷希望,充滿正能量,一切困難都會拜倒在你的腳底下!

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這些那些的困難?我聽媽媽説有個學校的大姐姐因為學習的壓力大,沒有快樂自由的童年跳樓自殺了。我覺得不可思議,生活在蜜糖中的我們太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愛,以為自己沒有自由快樂,整天在題海中喘不過氣來而牢騷滿腹。我們來比比蕭紅,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裏,有多少委屈、困難,但是她的心裏仍給快樂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擁有樂觀積極、充滿希望的心去對待,你的天空會一片晴朗。

童年不同樣,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記憶中無論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經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們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就是這樣的小城裏,有着舊時光特有的氣息,心酸的同時伴隨着快樂。

小説的寫作是以一個孩童天真無邪的視角來回憶在小城裏所發生的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即使在“嚴寒把大地凍裂了”的天氣條件下,該賣饅頭的老頭子遇冰摔倒了,站起來,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繼續賣饅頭;拉糧食的車隊仍然冒風前行,賣了糧食換了些油和布匹;上學堂的孩子與家長爭論着鬼神之説……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下,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託與迷信掛鈎。例如小孩在學堂裏越念越壞,家長認為是嚇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如此認為。但讓我感觸最多的是“小團圓媳婦”這一節。她是從小就被婆家給買下來的童養媳,等到年紀差不多(即可以幹活時)就來到婆家生活。小團圓媳婦雖然個子很大,但年齡與其身高不符。小團圓媳婦因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飯不想,婆婆為此發怒,更有“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説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試想一個人一天挨八頓打,甚至用沸水從頭上澆下來,人昏死之後又用冷水澆醒,這樣的折磨之下,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團圓媳婦過早地體驗了人無知、愚昧下的苦難。

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也為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歎惋,更為那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腐朽而悲憤。儘管在那個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歡樂的一面。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要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充滿了童趣的話語,便是文中“我”的樂園——後園。在後園裏有着“我”和祖父最歡樂的時光,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記憶。祖父時常被頑皮的“我”捉弄,總有斷斷續續的笑聲從後園裏傳出來。

我與文中小主人公做過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詩。因為我外公是名教師,小時候就和他去學校。晚上總會纏着外公教我念詩,雖然不懂是什麼意思,還是樂此不疲的重複念。只覺得好聽,重複多次後便記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給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樣,外公有好吃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總會拿給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寫到這裏,已有一個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電話,聊了很長時間。過後,那份想念才逐漸退卻。

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有句台詞:“人生最甜蜜的快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艱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苦難,然後才懂安慰他人。”或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感觸最深。如今的我們僅僅通過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淺淺的。所以,此時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後悔過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努力朝心裏的那個方向前進,去書寫自己的傳記。

《呼蘭河傳》讀後感7

寒假裏,兒子的班級要求孩子們閲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也藉此機會拜讀了這部被譽為蕭紅代表作的小説。《呼蘭河傳》給我總的感覺不像小説,更像是散文。《呼蘭河傳》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疆呼蘭小城的風土畫。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令人窒息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沒有把筆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對人物生活的環境的介紹上,“一下起雨來這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牆根上去了,把人家的牆根給淹沒了。來往的過路人,一走到這裏,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乾燥結實,等人或車馬一走上去,使都陷進去了,需要費很多事,才能把翻進去的車馬抬出來。大泥坑子還經常淹死豬、狗、雞、鴨。大泥坑帶結人們的苦頭太多了,但是沒有人建議填平它。由於人們生活的古板單調,他們常常喜歡尋找一些無聊的樂趣,這大泥坑子能給他們以滿足。他們津津有味地談論、添枝加葉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嚴,好象大泥坑子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好處似的”。他們把令人煩惱的事情當作開心的事情談,可見,他們的麻木。在議論大泥坑子的時候,他們還把它和封建迷信聯繫在一起。據説農業學校校長不倍龍王爺,因此龍王爺報復他,他的兒子才掉進了大泥坑。大泥坑還能把"瘟豬"變成"淹豬",使呼蘭人既可以吃上便宜豬肉,又可以去掉疑心,這也算大泥坑帶給人們的好處。圍繞大泥坑子,作者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她借大泥坑子這一能夠反映小城人們精神狀態的事物極其深刻地描繪丁他們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狀態和灰色的生活。從這點上看,大泥坑子這個極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對呼蘭小城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做了總的展示。

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呼蘭人除了過着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並非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為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鬼頂着個燈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的。第二章幾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盛舉,而對唯一為活人的唱秧歌這一舉動,小説只輕描談寫的一筆帶過。可見,作者描寫呼蘭人的精神盛舉的目的在於揭示他們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狀態。

整篇小説,語言不事粉飾,簡潔淺白,如兒童般率真、天然,沉澱了蕭紅的思想才情、風格氣質以及審美理想,讓人回味。

《呼蘭河傳》讀後感8

講述了一個叫做呼蘭河的縣城,人們都過着卑瑣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舉。有廟會,跳大神,放河燈,台子戲等。偶爾也會有一些雖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個季節,呼蘭河這的居民行為可不同。春天一到,農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種;夏天一來,調皮的孩子們就帶上網去捉小蟲;秋天一來打招呼,粉房的人們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們都縮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麼説,呼蘭河這兒的人都過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捨得花錢是窮人家的一種習慣。大街小巷上的小攤,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錢的就買下,沒有錢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這兒沒有什麼新奇的玩意兒,孩子經常玩得唯獨只有不倒翁但也樂在其中。這兒晚飯吃過後的黃昏沒有什麼事情幹,不累的人抬起頭往西邊望望,看着變化多端的火燒雲,;困了的,則晚飯吃過後就睡着了。賣豆腐的則是黃昏的報時器,每次都是四五點來,一秒不差,每當人們聽到“賣豆腐嘍。”時,就知道已經是黃昏了。當然,豆腐也是吃飯時對人們的一種吸引,每當賣豆腐的人來,人們總會打開門看一看,這時能有一盤豆腐拌大醬已經是對呼蘭河的人們一種富裕人家的表現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銘心,先從“我”説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顆善良的心,遇見別家的人有困難,不管是認識還是陌生,都會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總愛幫別人而“頂嘴”,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什麼?那個什麼意思?“我”總愛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文中的“我”也很好學,每天半夜,總會醒來和祖父念一念古詩,唸完了一首還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纏着祖父唸詩才肯起牀,但情況和半夜一樣,一直糾結。“我”愛學,善良,有義氣的表現,給了我極大的鼓勵。該説一説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莊嚴,在家裏有着威嚴的象徵。他疼愛自己的孫女,希望她能夠早日成才,因此在五歲時就教會了“我”許多的古詩。每當他的孫女想去湊熱鬧並詢問祖父時,他總是勸告她不要去了。這點我可以看出祖父不僅有着高的地位,還關心家人。有難同當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動。文中兩個令我刻骨銘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啟發。由此,從這篇記錄文當中,令我聯繫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樣威嚴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愛孫女的表現使我回憶起了以前的生活。從前我看到一個小女孩整天只有一個爺爺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牆,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試試,每次當她去湊不必要的熱鬧時,外公總會拉住她。文中“我”愛幫別人出頭,出氣的表現也令我想到了學校中相似的事。

一個男同學和一個低年級女同學在爭論,爭吵,一個個子比較高的女同學看到了,連忙上去幫助女同學,一番“爭奪”後,終於“扳回局勢”,男同學灰溜溜的離開了。其實文中許多事情,都來自我們的身邊,只要細心去發現,很快就會找到與文中人物相似之處。奢侈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和生活,但樂卻往往在這其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蕭紅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竟覺得再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常道人生是苦樂參半,有時樂觀一點,就把吃苦當吃補,斬釘截鐵對自己説只要努力奮鬥,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鬆懈,不敢退縮,臉上帶笑,心也要拿鋼筋水泥加固過,就怕一旦動搖再難鼓起勇氣。這人生啊,説不艱辛是騙人的。若碰上某個深夜心思彷徨的時候,看到悽婉的文字,不自覺就會放緩了呼吸,放鬆了情緒,任寂寞席捲而來。想着罷了罷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請神的人家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沒有?卻使鄰居街坊感慨興歎,終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裏訴説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

“逆來順受,你説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着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當然還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壞的,不好的不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優美,壞的也不會有多可惡,總是命當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説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塗,也沒見人説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遊漂,漂着漂着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是鮮明,就越覺得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着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麼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不該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説,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芸芸眾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麼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裏,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而我絕對不能這樣,我連那個崖邊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蝕出的大坑,可以填上;鬆動的圍牆,可以修補;悲涼的人生,卻有什麼方法補救?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裏一幅極為簡單的畫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為鮮豔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祖父”似乎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後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後,並沒有因摘花以及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書中描繪出了一箇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為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裏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裏的任何東西……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之處。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唸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為覺得詩寫得很美,當時只注重讀音,並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後,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面華麗的一層。這最初的啟蒙教育,在蕭紅以後的生活中有着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小孩”,他用一顆温暖的心呵護着蕭紅,用淳淳的教導啟迪着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後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裏,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説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着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了……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後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為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色。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認為他的行為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裏哭着、罵着……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並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她終於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被時代扭曲的人,帶着一點複雜的紫色。

《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個人都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七彩斑斕的色裝點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呼蘭河傳》是中國近現代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説,她於1942年初因為疾病病逝於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歲,在最好的年華消失匿跡。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故鄉呼蘭河為背景而撰寫的一本回憶小説,全書描繪了蕭紅在呼蘭河這個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説講述了二十世紀初的鄉村故事,有新奇,有難忘,有感人,字裏行間都透露出濃濃的農家風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養媳、小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靈魂,這些人物在書中的組合、牽連將生活、人心、社會描繪得極為深刻。更為重要的是:蕭紅以呼蘭河為回憶中心着重描繪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儘管那時候有很多很多的缺點——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於蕭紅而言又何嘗不是安穩、寬鬆、自在,不受約束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童年世界,蕭紅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書裏反覆提到家裏的後花園、提到家裏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麼發達的那時候,大概關於家鄉的記憶就是小時候的定格,不會再有更新。後花園裏有花,是黃瓜花與倭瓜花;有樹,大榆樹與櫻桃樹;有蝴蝶、有螞蚱,在文字裏可以感受到這個花園的熱鬧。大概這個後花園就像是是蕭紅小時候的遊樂場,不知道替她打發了多少無聊的時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廂房。更重要的是,這屋子他們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親的`躺箱,裏面有花絲線、有香荷包,這是獨屬於她的玩具。街上有個泥坑,下雨總是積水。積水裏有人摔過跤,有豬淹死過,這積水帶來了很多茶餘飯後的談資。

祖父是慈祥的,會帶着孫女在後花園裏玩,會鏟地,會讓孫女趴在背上撒嬌;會講故事,會背詩;祖父還帶着淳樸與善良,把房子給人住,或者讓馮歪嘴子帶點吃的回家。小團圓媳婦是外地來的,曾經在井邊説過幾句話,而她卻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種“治療”,最終走向死亡。看着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這樣死去,大概給小時候的蕭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於死亡,也關於當時的環境。有二爺與馮歪嘴子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二爺渾渾噩噩的過着生活,從東家或者別處偷一點東西去賣,一天重複一天。馮歪嘴子卻在嘲笑譏諷中努力,對生活露出滿足的笑。“於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着他那份責任。”這些人是小時候記憶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蕭紅一定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什麼,是祖父教過的詩句,還是小團圓媳婦那句“回家去”,或者是馮歪嘴子在嘲笑中堅強的活着。

這就是蕭紅記憶中的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時候,我們有沒有她這種深刻的記憶呢?也許到了我們三十歲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感悟吧,這部小説在她三十歲之前才得以完成,並且廣為流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不喜冰心,因為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於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為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着自傳性質的小説,她開篇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尋思這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了一羣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裏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地過着。”我又為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並不以為然,總想她的文字過於隨意,天真,乾淨,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裏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係。……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後,那活着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着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淨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她以為自己是為她着想,以為自己面慈心善,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於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裏有隻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麼關係,畢竟有這麼一個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裏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童年,祖父,後園,成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並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説不出的風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裏,終沉澱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蕭紅筆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這座小城極為普通,從南到北的十字街貫穿整個小城。一個個生活在這普通小城裏的普通人,共同編織成《呼蘭河傳》的故事。

全書由“整體到局部”的結構先總寫呼蘭小城的地理情況、城市內部的構造等等。再寫人,但這本書無主要角色,用小城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為線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鋪開。作者用敍述生活的口吻描寫的事件當中,有善有惡,有悲有喜,黑白交織,如灰色的、大筆點染的水墨畫。

“灰色”——這是我讀完《呼蘭河傳》的第一感受。白與黑交織,便構成了灰。《呼蘭河傳》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勵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記得在第五章有一個片段:“於是我從祖父的身上從上往下掙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幾乎抱不住我了。”童趣與天真如鑽石一樣鑲嵌在本書中,但僅存的美好便大抵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蘭小城的“文化活動”。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請的,而且還要獻上布匹,大神不高興了還要殺雞。既然活動成本這麼高,呼蘭城的市民為什麼還要心甘情願地去做?我認為可以從上下文尋得答案:呼蘭小城有為神鬼服務的店鋪,以扎彩鋪為例,文中作者用細緻的描寫寫出了扎彩鋪裏金碧輝煌的陰間宅子,加之以豪華的特殊服務——有專門的人拉車,有穿着白淨的廚子拉麪,還有精明的管家管賬……然而這一切是還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來的,並沒有因為陰間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變現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説,並未見到做扎彩的人給自己做一間陰間宅子。放河燈也是一大特色活動,例如此場景描寫:“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着看着,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於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託着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裏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文字雖簡潔,但在我腦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畫面:在視野的盡頭,燈在河的遠處一個個地滅掉,每滅掉一個,天色便暗了幾分。待到燈全部都滅完後,這河,便又恢復死寂。

哪有陽間人渴望陰間的道理?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説明人們對現世的不滿、失望以及對虛無縹緲的“來世”的憧憬。聽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調子,難道他們感受不到內心的空虛嗎?向鬼神求幸福安穩,渴望來世的榮華富貴——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説,讀者自知。而打動我的是灰色的回憶:如黑白交織,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順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難、坎坷;只有風雨交織、雨後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實,也最是動人。

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今日已物是人非,哈爾濱市呼蘭區代替了呼蘭縣。但蕭紅筆下的呼蘭小城,似一縷若有若無的炊煙,跨過歷史的河岸,飄過了呼蘭,飄過了黑龍江,飄過了中國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訴説這娓娓道來的故事,喜悲交織的故事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蘭河傳》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羣羊。在人頭攢動的娘娘廟集市,在圍觀小團圓媳婦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節而永不停息的、呼蘭河人們看熱鬧的路上,我看到一羣羊。

全書最戲劇性與諷刺性的部分無疑是圍繞小團圓媳婦展開的部分。在為小團圓媳婦“治病”的過程中,我總是反反覆覆看到三個角色:其一提出一個偏方,其餘之人紛紛附和,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欣然採納。如此往復,直到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聽從了不加證實的傳言,紛紛附和之人卻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隨者”,小團圓媳婦的婆婆見支持者如此之眾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對小媳婦用了藥。這像極了我曾經看過的一則故事:一隻頭羊到了懸崖邊判斷錯誤跳了下去,而後跟從的一眾羊羣非但不對頭羊墜崖身亡的事件總結教訓,反而是想都沒想直接跟着頭羊跳了下去。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它們習慣於跟隨,卻不習慣與思考,才釀成的悲劇。呼蘭河的人,便是跟在頭羊身後跳下懸崖的“羊”,換個詞來解釋,就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呼蘭河人不會認為自己正在殺死一個本活潑、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們眼裏,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合規”的。他們的領頭羊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傳統封建禮教思想。在這一無形的“領頭羊”帶領下,他們殺死了愛笑的小團圓媳婦,用言語摧殘着善良的馮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婦。在接二連三跳下懸崖的同時,他們沾沾自喜自己沒有掉隊,嘲笑着還沒跳下懸崖的異類…….

與其説呼蘭河的人們是羊,不如説,從古至今,人們都始終沒有擺脱“羊”的一面。二戰中的納粹士兵,總是在各種作品中被比作兇猛的惡獸。其實,他們大多數也僅僅只是“羊”罷了。他們種種駭人聽聞的惡行,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審視自己的行為,終淪落為領導者與軍國主義施暴的工具。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平庸之惡”,往往會因為它的羣體龐大型而釀成更可怕的結果。

今天的人們,也處處有“羊”的影子。男孩們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還不瞭解它的好處,甚至那鞋不適合自己,都願意花費上千元爭相購買。再比如網絡謠言一天一個所謂的“真相”,卻一再被推翻、反轉。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們總是不經思考地無條件支持偶像的行為,成為了明星榨取金錢的工具……

從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來順受,最後免不了被吃掉的命運。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理性思考、慎重判斷,那時候,我們才能擺脱如此命運,逃離羊羣,朝一個真正的人前進。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於戰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於香港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為了先生最後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美的敍事詩、更是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醜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閒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後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着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説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着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悽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為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樑上,皮帶抽,打昏後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後,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麼一羣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着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説是為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羣“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乾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麼悽慘的事啊!這是一羣多麼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着幾千年封建傳統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於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為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説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在,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