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經典[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經典[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三國演義讀後感三國演義是一部出名的歷史小説,屬於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該書的背景是東漢末年,從宦官亂政、黃巾起義開始,描寫在亂世中曹操、劉備、孫堅父子怎樣運用人才爭奪天下的故事。俗話説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讓一個個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現。勇武過人的呂布、霸氣十足的孫策、忠心護主的曹洪、老當益壯的黃忠想象典韋拼死守寨門的悲壯、趙雲血戰長板橋的慘烈、周瑜縱火燒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無奈三國是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對以下幾個重要人物説點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許是他太有軍事才能,也許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許在遊戲中他總是超級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為統一亂世做出巨大的貢獻,更通過屯田制度解決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飽問題。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白手起家,討董卓、攻陶謙、伐呂布、徵張繡、擊劉備、戰袁術、抗袁紹,更把漢獻帝從西涼鐵軍中解救出來,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曹操有不少缺點,他因為好女色害死了猛將典韋和長子愛侄,他因為報父仇屠殺了許多無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畢竟是那麼悲天憫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亂世的寫照,他有着結束亂世的決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這就足夠了。曹操善用權謀,深得人心,挾持天子以號天下,他的氣質成就了他的霸業。

劉備。演義中的劉備仁慈的太過了,十足一個偽君子。我一想到劉備,就想到關於他的兩句名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備是我討厭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韌勁。他能有關張這樣的兄弟,他能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多次寄人籬下,卻從未放棄過爭霸天下的決心。他的眼淚威力不可謂不大,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雖然波折叢叢,但還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權。不得不説,劉備是一個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以仁義之名行權術之實,多少賢人才士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業,不由人不為之讚歎。

孫權。孫堅孫策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長遺命保家業,壓力不可謂不大。孫權的外交手段實在高明,在當時已經能熟練運用實力均衡的戰爭法則。在曹操百萬雄師南下、劉表投降的時候聯劉抗曹,結果周瑜火燒赤壁讓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敗走漢中、關羽連場勝利直逼許昌的時候毅然聯曹抗劉,呂蒙白衣渡江順利襲殺關羽奪回荊州重創劉備實力。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孫權軍事實力不可恭維,但是政治手段的確高明。孫權最終順利穩固政權,黃袍加身,這也是對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國英雄,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諸葛亮。演義中的孔明整一個妖道,未卜先知、呼風喚雨、裝身弄鬼、鑲星續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讓我對他反感。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更是封建道德的'典範。但是他在劉備託孤之後,集軍政法大權於一身,實在不智,還給現在人以架空皇帝的藉口。事無大小必親自處理,這是領導的做法麼?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屬能力的發展,導致後來屬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六十多歲的老頭打先鋒反映了蜀漢後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整一個共產黨員,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誰也不是鐵打的,結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讓人感歎讓人反思。

最後總結下,三國的年代不過是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曹劉孫都是農民起義的兇手,都是封建地主豪強的代表,他們之間的戰爭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敗就傷心,看到劉備受挫就歡呼,現在看來也是演義中毒吧。學習三國演義,我們就應該學習古代人的長處,借鑑他們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個對現代社會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比起四史之一《三國志》,小説《三國演義》雖然缺乏歷史的嚴密性,但他把一位位英雄形象藝術化,將他們的個性更加延展開來,讓讀者印象更加深刻,回味無窮。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更愛哪一本,我一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三國演義》。愛他,不僅是愛他有名的戰爭寫法,更愛其中數不盡的愛恨分明的真正的英雄;愛他塑造的辯舌施計的文臣儒士,也愛他描寫的舞刀弄槍的壯士猛將;愛那割據一方的君主,也愛那竭力盡智的羣臣。

總之,翻開了這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就看到了滾滾長河向我湧來,山河破碎的畫卷裏,展現了無數英雄的'豪情壯志。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或統領,或被統領,一起為天下一統作為着。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嘉言懿行,抑或是勾心鬥角、追名逐利,都吸引着我的眼球,讓我欲罷不能。這引人入勝的筆法竟讓我有時忽然忘了這是莊嚴的歷史

譬如赤壁之戰,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併東吳,諸葛孔明舌戰羣儒,智激周瑜抗曹,而後孫曹對峙,巧施連環計,火燒戰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書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後又以曹操兵敗,關雲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人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地敍述完了這宏大的戰爭。從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到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感覺就像一場夢,在這夢中,劉備幫我推着農車上坡,趙雲單騎救了我的性命,我還那襁褓中清清楚楚地聽見了他在敵陣中鎮靜的心跳,你可能説我發了痴,但是我真的猶如身臨其境,那張三爺的咆哮使我震耳欲聾,赤壁滿江的大火順着東風燒得夜如白晝??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之仁、關羽之義、張飛之勇、趙雲之驍、許諸之猛、典韋之忠,魯肅之善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陰險毒辣,“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雲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敍、倒敍,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敍的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敍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繫,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敍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宂長與乏味。

寇第斯曾説:“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帶來的温暖,它字裏行間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我內心深埋的理想交織、碰撞,產生共鳴,激盪出串串亮麗的火花,鼓勵我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

我不信什麼“穿越”,但如果真有“穿越”,我願化身為一條青龍,飛回遙遠的三國,去揮一揮卧龍的羽扇,嘗一嘗子建的酒宴。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開篇就是一首磅礴大氣的詞,勾勒出三國亂世,羣雄並起,逐鹿天下的宏偉壯觀場面。

讀三國,印象最深的當然是被徐庶鄭而重之的推薦給劉備的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先生,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限量。司馬徽曾説,諸葛孔明“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可是,司馬徽也曾説“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似乎開篇就註定了諸葛孔明之後的七出祁山未有大建樹卻星殞五丈原。

眾所周知,孔明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後世都讚揚因劉備的尊賢納士,故能在亂世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是,沒有人會想,諸葛亮真的想這樣選嗎?這樣真的值嗎?看諸葛亮未出山前之所居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而孔明未出山前的生活呢,則是: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看看,分明是神仙一樣的生活啊!

可是,就是這樣神仙一般的生活,隨着劉備的三顧就輕易的打破了。孔明真的捨得離了這樣的生活嗎?看諸葛亮在知道徐庶將他引薦給劉備時的.反應:“孔明聞言(即聞徐庶所言將其薦於劉備之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言罷,拂袖而入。”看看,他的反應是如何之大!徐庶是他的摯友,他不至於在好友面前做作吧!徐庶至此,好像亦明白一些,故“羞慚而退,上馬巑程”。再看諸葛亮,對劉備前兩次來訪避而不見,在劉備第一次來訪不見留名時,你看小童的反應:我記不得這許多名字。一方面,也許小童真的記不得劉備絮絮叨叨的一堆所謂“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之雲。一方面,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孔明的迴避態度及劉備之虛偽,明明是一個空殼子,沒落的皇族,還是打着求賢的旗號來尋訪世外高人的,卻偏偏放不下這許多虛名。

再説諸葛亮,在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訪之後,他知道,這隱居的生活是過不下去了,所以,第三次,他見了,是怎麼見得呢?“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卧於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人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看,張飛怒了,但被雲長勸住,至此我是不信此時卧龍先生還能不醒。可知,張飛乃是“大喝一聲退曹百萬兵”的勇將啊。但此時,“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裏壁睡着。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聽聽,姿態做的多足啊!當童子言説: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你看孔明的態度:“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雖説一方面,孔明是想考察劉備求賢的決心和誠意,可是,另一方面,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認為,對於出山參與天下之爭,孔明本人並不是那麼熱衷呢?他在臨行前曾對小童説:“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一句“三顧之恩,不容不出”道出了多少無奈。他亦想功成之後,即當歸隱,可是誰知“只因先主叮嚀後”,立了一位樂不思蜀的劉阿斗,致使孔明先生歸隱成夢,最終“星落秋風五丈原”,由不得人不扼腕長歎!

不過歎歸歎,最後還是多虧了卧龍先生出山了,要不,我們不會欣賞到感人至深的《出師表》,也不會欣賞到如此精彩的三國割據爭雄,亦不會明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神奇,好一齣三國!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建立,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許多人物都鮮活生動,躍然紙上。張飛喝斷當陽橋、趙子龍單騎救主、劉皇叔三顧茅廬、關雲長温酒斬華雄等傳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雲長、“奸絕”曹操,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由此可見,《三國演義》這部小説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雖然人物眾多,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幾位英雄人物。

劉備,出身正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漢獻帝稱劉備為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頌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識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後得卧龍諸葛亮、鳳維龐統,武將更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之説。“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就是廣為流傳的求賢故事。他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曹操白門樓勒殺呂布之後,實力強大,彼時劉備勢單力薄,難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籬下,曹操便趁機試探劉備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説:“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驚落了匙著,又從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膽小,不再提防他了。劉備巧妙騙過曹操而自保,以至於後來成為曹操最大的敵人。這次驚心動魄的鬥爭,其精彩程度不亞於鴻門宴。

劉備的過人膽識、雄才大略可見一斑。他寬厚仁義,愛民如子。“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當陽兵敗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着他渡江,雖然形勢萬分緊急,但是他始終與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與劉備對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寫成一個“暴君”,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無疑是極端自私的。小説中的曹操奸詐殘暴,嗜殺成性,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借刀殺人,甚至夢中殺人,真真不愧為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難發現,羅貫中有意使用對比的筆法,讓劉備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詐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樹立一個萬民擁護的明君形象,進而表明作者以漢室為正統的“擁劉反曹”的.政治立場。

如果説劉備是作者理想的的“聖君”,那麼,諸葛亮當然就是聖君的“標配”:賢相。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乎被塑造成一個“完人”。生逢亂世,躬耕南陽,讀書不求甚解,識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這些都廣為人知,不再贅述。

讓我最為感動的是他的忠誠,集中的體現就是那篇至今讀來依然催人淚下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謂字字珠璣,字字血淚,充分表達作為託股之臣的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不二,赤膽忠心,以至於宋代愛國詞人陸游激動地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愛國將領文天祥也遙相呼應道:“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心懷天下,忠貞愛國,正是我們這個火熱的時代所提倡的價值觀,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我們當代青少年有責任繼承併發揚下去。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三國英雄已隨時間的洪流定格成歷史的剪影,留給我們無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願我們在品讀小説、回味歷史的時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鑑,愉悦精神的同時能拓寬認知,昇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