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合(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合(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漢朝沒落時到處一片混亂。開始是黃巾造反,這時劉、關、張三人結拜為兄弟。其實三國中劉備、孫權、曹操三人中,我想應該算劉備運氣最好,剛要出來為國家作貢獻就碰到關、張二人,這兩人在三國中應該都是無人能敵。後來又請出了諸葛亮這個智多星,又得到了具有萬夫不擋之勇的五虎將軍。雖然劉備後來和孫權、曹操三分天下,而我本人卻認為劉備並不是個英雄。我們知道三英戰呂布,講劉、關、張和呂布廝殺。開始是翼德喝住呂布與其廝殺,後來雲長也來幫忙,再後來劉備也來“助戰”。《三國演義》裏寫劉備上場時是用“助戰”。我想劉備頂多只能分散呂布的注意力,上去也沒什麼關鍵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雲長的勇猛,殺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都成為廣為流傳的千古佳話。而張翼德當初在呂布夜襲徐州時,翼德已“酒猶未醒,不能力戰”,然而呂布“素知飛勇,亦不敢相逼”,亦可見張飛之勇猛。後來張翼德大鬧長阪橋更加突現張飛的勇猛。劉備呢,整個《三國演義》中就是三英戰呂布時看到他“有勇”,其後就只有“今久不騎,髀裏肉生”。在智謀上面,劉備也沒有過人的謀略,高超的戰略,劉備能打勝戰全都依仗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前,劉備能打幾次勝戰?剿滅黃巾時有功,是仰仗着關、張的勇猛;成功突破曹操的圍剿,倚賴的是徐庶的智謀;奠定蜀國基業,依靠的是諸葛亮的奇才。劉備能做的就是對諸葛亮的'言聽計從。然而後來他孤注一擲,為報關、張之仇,不顧孔明的反對,堅持攻打東吳,最終大敗而歸。正如杜甫所言“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由此可見劉備無勇無謀,確實稱不上英雄。那為什麼當時世人都稱劉備是梟雄呢?我想可能是因為劉備胸懷大志,有一些心機,又有關、張輔佐吧!為什麼説劉備有心機呢?大家知道曹操煮酒論英雄時講“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當時劉備大驚,手中的筷子都掉在地上了,碰巧這時電閃雷鳴,他就説是被雷聲嚇住了。那為什麼那麼多人為他賣命呢?劉備有大漢皇叔之名,而曹操是漢賊,孫權也只是一方霸主,所以一些忠義之士選擇了劉備。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着重描寫的人物,他的神機妙算真可謂有如天助,令人欽佩讚歎,也是後代很多懷才不遇的文人的偶像。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點可能與歷史事實不符,但這正映射出了後代文人的夢想,他們都期盼着與明主相遇、相知,然後大展宏圖、盡職盡忠,以報明主的知遇之恩。然而哪來那麼多好事,他們始終難以逃脱懷才不遇、大業不成的命運。當今社會亦是如此:以前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上大學就有了鐵飯碗;而現在,畢業生必須自己找工作,甚至有些大學生仗着自己有大學文憑,在招聘會上亂投簡歷,然後總希望有公司主動來和他聯繫。卻不知當今社會人才濟濟,機會要靠自己去爭取,不能等着公司來“三顧茅廬”。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曾談到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其中原因眾多,我們只談一點:諸葛亮選擇投靠誰,就像現在的畢業生選擇公司一樣。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是因為曹操太強了,手下已有眾多的謀士,發展空間不大,而他的理想是與管仲、樂毅一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名相。不選擇孫權是因為孫權空間太小,而且周瑜,張昭跟孫權的關係非比尋常,去了也不會被重用。而當時劉備雖然弱小,正缺謀士,得如此大才,必當重用,而且劉備是大漢皇叔,在當時代表的是正義,並且他很早就預料到將來會三分天下,劉備會雄踞一方。而現在大學生選擇公司也跟這個情況一樣,大部分畢業生選擇大公司,好像三國中的曹操,勢力雄厚。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大公司的門檻一向都很高,就算進了,也不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而有些畢業生並不瞭解市場行情,選擇像三國中的孫權那樣中小企業,也沒有大的發展前途。很少有人能像諸葛亮那樣能夠慧眼識珠,選擇有發展前途的小企業,在這些小企業中他們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諸葛亮能夠正確地選擇明主,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而且對當時的社會現況有很深刻的瞭解。當代大學生也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且要培養洞察力,正確的瞭解市場行情。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立了頭等大功。他到東吳舌戰羣儒,激孫權與劉備聯盟,這都表現了他傑出的外交才能。那時周瑜一心想除掉諸葛亮,可諸葛亮不想因私事而影響大局,於是處處忍讓。周瑜讓他三日內造出十萬只箭來,他雖明知道是周公瑾想借此殺他,還是立下軍令狀答應了。而周公瑾實在器量太小,容不得孔明智謀在他之上,在雙方聯盟的情況下還多次想置孔明於死地,最後被氣死。死前還歎道“既生瑜何生亮”!當代大學生要汲取教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能嫉賢妒能。別人好的地方我們要虛心學習,切不可像周公瑾那樣以自我為中心,遇到比自己有才能的就容不下,最後反是自食惡果。諸葛亮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後來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對後主也忠心不二。他對劉備的忠誠,值得我們欽佩。然而我認為,輔佐劉禪並不是明智之舉,劉禪並不是明君,諸葛亮只是出於對劉備的忠誠才繼續輔佐劉禪,在當時可能是理所當然。扶不起的阿斗到底有沒有輔佐的意義?我認為孔明輔佐他並沒有什麼意義,三國時戰火連天,最終必定要統一,像劉禪這樣的君主能統一天下嗎?孔明這樣的忠義只是種封建思想,並不可取。當然,這是我們後人的看法。在當時社會的人來看,孔明的做法就是正確的了。孔明素知魏延有反骨,卻留在身邊,並不殺害。後來五虎將軍只剩下趙子龍了,蜀國急需將才。孔明能充分的利用魏延的價值。孔明死後魏延造反,孔明在臨死前遺計於楊儀、馬岱,之後用此計斬了魏延。孔明能用魏延,也能控制魏延,使他不能造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也不能由於一些人有缺點而不能用其才,要揚長避短,充分利用他們的才能,對於他們的缺點,我們也要儘量幫他們改正。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讀罷三國已數載,而今又重來信手翻閲,竟有新收穫,可喜可賀。書貫通一條劉備的蜀漢重振漢室的線,其人似乎憑着忠義之名一步步由一介草民到貴為天子,難能可貴,雖然最後未能問鼎中原,在川地也算成就一番帝業。想當初初閲時,為其之破操,破權為之一振,為蜀漢最後被亡而失落惆悵。算而今卻是另一番滋味,細看劉備,不也同樣在幹着諸侯割據的不忠之事,試想倘若劉某真能興復漢室,那個漢室恐怕是蜀漢的漢了。只不過劉備深知師出有名之道,用匡扶漢室之名掩蓋自己的行徑,其手下亦一拍即合,口口聲聲劉備乃皇室之胄,行興復皇室之功,劉備之謀可謂深也。不過僅僅師出有名並未有大用,正值亂世,羣雄角力,要依仗的是實力,因而劉備不僅僅停留於名上,而是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植根於蜀川,實力才是硬道理,所謂槍桿子裏出政權,這讓我想起同是亂世的西漢末年,面對一個血脈皇室更為純正但實力不濟的對手施加輿論壓力,漢光武帝劉秀手下鄧禹直接給出就是漢高祖劉邦在世也不可能直接當皇帝的論斷,令對手啞然。所以皇室之胄只是使人歸順的藉口,可以説是劉備與前來投奔者心照不宣的託詞,但關鍵的是劉備是有實力的,用鄧禹的話來説就是即使是漢光武帝劉秀再世於東漢末年如果沒實力也是無人問的.。

大家都説諸葛孔明最懂謀略,就連劉備本人也講得到諸葛孔明則如魚得水,比喻劉備是離不開孔明的魚,而孔明是兼濟天下的水,其實劉備過謙了,真實恰恰相反,孔明離不開劉備,而劉備可以離開孔明,這一點是可以從劉備先後用徐庶,龐統一樣勢如破竹看出,而諸葛孔明若無劉氏的三顧茅廬,僅一介南陽村夫耳。也許這有過分貶低孔明之嫌,但筆者認為這是個人看法不同,筆者固然認同孔明是一個將才,他有提出隆中對的大局戰略觀,也有用兵如神的過人謀略之處,但他僅僅是個將,他能將劉備想要做的事做得很好,但要做什麼要真正的帥劉備來決定。國人對諸葛亮的謀略神化以至於孔明近乎妖,殊不知一個人的環境決定眼界,本躬耕於南陽的諸葛孔明不大可能一人力挽狂瀾。不過近來看見一個有趣的説法,諸葛亮其實是漢獻帝,漢獻帝從宮中脱走,化名隱於南陽,久為天子故有過人見解,甚至可以罵戰王朗致死,王朗之死死於見到天子的惶恐。這真是一個創見,似乎與原着許多情節相吻合,供讀者一鬨綽綽有餘。

不難看出劉備是一個極其注重儀式的人,稱帝時的假意推辭,趙雲面前摔阿斗。他這種儀式的最靈活體現在向孔明託孤,假意的禪讓讓孔明死心塌地繼續為自己的封建王朝服務,在這一點上同時看出,劉備之謀略權術遠於諸葛孔明之上。至於蜀漢之亡,全然在實力上,蜀漢確實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成就一番帝業或是太勉強,與人口眾多,糧食更多的曹魏來講,實力要遜色不少,同樣可以解釋東吳的滅亡,若無法打破這種局面,滅亡是必然的,劉備孔明都深知這一點,不斷想要北伐是形勢所迫。實力之於劉備,正如蕭何之於韓信。最後蜀漢亡了,是一種歷史的選擇,也許可以算作是一種進步。

再來講講三國中看出的忠義,最佳的體現無疑是關雲長,義薄雲天的形象至今仍被津津樂道。毫無疑問,但得知劉備之訊息後便毫不猶豫地前去投奔,哪怕過五關斬六將,這是一種忠義。但換個角度,他鎮守荊州,與東吳交惡,以至於自己最後身首異處,間接導致了蜀漢的頹態,這難道是忠義的表現?是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他對劉備一人忠心便是忠義,這是一種對封建忠君思想的宣傳,君即是國,國即是君,只要他不背叛劉備便可以擔任忠義的化身。作者羅先生也逃不開封建時代的束縛,這樣來塑造關羽這一個忠義的形象。再來看看其它武將投降之事,龐統來降曹操,不影響其忠義之名,但有關羽斬龐統以全其名,投降與忠義之間是個難題,一念之差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評價。筆者認為,有智慧的降方可成就忠義之名。投降一事萬不可自己主動提出,像于禁遭水淹七軍後主動向關二哥投誠,落得守陵惱羞而死,一定要對方提出,自己要有一定搖擺不定猶豫不決的姿態方可半推半就以識時務者為俊傑之勢投降,亂世之下易主並非罕見,但要講求智慧技巧,當然一切的前提是武將要有自己過人之處,若為庸庸碌碌之輩,對方亦不會有招降之念,即是實力是必不可少的。

劉備在關張被誅後大舉伐吳顯得不妥,但筆者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劉備真正所圖並非報仇,此舉若成則可以吞併東吳,不成則至少可全其名,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儀式呢。似乎在筆者的解説下,忠義似乎變作偽善,一切都是權與利。但這就是現實,人性就是如此,雖然古往今來我們推崇道德決定論,可是倉廩實而知禮節,這不是並列而是先後關係,道德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起決定作用,勿言在亂世。再有好的意圖,再能佔據道德制高點,沒有實力亦是空談,這讓我想到近代的百日維新,戊戌六君子就是六個書生談論政治,拉上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引頸受戮之勇毅故可貴,但並未給大清帶來一個光明前景,可謂不務實。三國似乎是中國歷史分分合合的一個縮影,折射了許多,回味無窮。

結語

紛擾三國已過,對於收穫,已結為標題。謀深取極,謀略的深度決定了最後的高度,何不取極;鑽硬求通,實力方是硬道理作為通行證,必須鑽研打磨自己的實力,即可求通。

筆者有一點想明確,三國演義無疑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近來在網上老看見一種論調説三國演義這種充斥虛構情節的書不值一讀,什麼空城計是假的爾爾。但可有曾想過文學作品從來都是高於生活,至少不以追求真實作為目的,如果説三國演義有虛構情節而不值一提,那些童話故事何有立足之地。毋庸置疑的是三國演義客觀上起到一種很好的引導作用,培養我們對三國這一段歷史之興趣,即使是作者出於主觀考慮作了文學加工,但不能抹殺它是一部極好的歷史小説。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朝小説家羅貫中。這本書寫成後,經過了數次修改才形成現在的版本。該書主要圍繞三國中的蜀國進行描寫,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把人物和歷史故事描寫得十分生動,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佳作。《三國演義》憑藉精彩的故事情節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始終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這本書的故事始於東漢末年,由於此時的皇帝寵幸宦官,輕視忠臣,導致天下大亂,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軍起義。這時,故事的主人公劉備、關羽和張飛出場了,三人在偶然間聚在一起,又因為有着共同的志向而結拜為兄弟,共同為剷除黃巾軍而積攢力量。與此同時,曹操已成為將軍,也在打擊黃巾軍。這時的朝廷也是十分黑暗,奸臣當道,臭名昭著的董卓掌握了大權。

隨着時間的推移,朝廷的實力逐漸衰弱,漢朝的土地被大大小小的勢力分成小塊,其中袁紹、呂布和曹操的勢力較大。後來,呂布勢力也遭到剷除,劉備、關羽和張飛一直在袁紹和曹操這兩大勢力之間搖擺,三人投靠了不同的勢力,造成兄弟分離,然後就有了關羽為了找到劉備和張飛,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雖然袁紹擁有可以與曹操匹敵的勢力,但他的才華不如曹操。所以,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甚至控制了皇帝,最後消滅了袁紹勢力,劉關張三人不得不形成自己的.勢力。此時,江東地區被孫權佔領,形成東吳勢力。

後來,劉備知道了諸葛亮才華出眾,三顧茅廬,終於得到了諸葛亮給自己出謀劃策。劉備看到孫權的勢力已經很大,就投靠了孫權,和孫權一起擊敗了進犯的曹軍。但是,輔佐孫權的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試圖擊敗他,不過自己的陰謀卻被諸葛亮靠草船借箭破壞了。之後,周瑜在戰鬥中負傷,而諸葛亮又三次使他火冒三丈,最後因為過度生氣,傷口崩裂而死,這就是有名的“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死後,劉備離開了孫權,在四川建立蜀國。由於在荊州的歸屬上和孫權對峙,劉備和孫權的關係逐漸破裂。

與此同時,曹操的勢力逐漸增強,多次入侵蜀國,雖然幾乎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但還是給蜀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時候,曹操已自立為魏王,完全掌控了朝廷,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聽從曹操。蜀國勢力雖然屢次遭到曹操的進犯,但依然在壯大,到後來,曹操的每次入侵都以慘敗告終。但是,蜀國還面臨着東吳的威脅,孫權經常派兵進攻。隨後,劉備又遭到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打擊,關羽被殺,張飛也被叛徒殺害。痛失兄弟的劉備不顧曹操的威脅,大舉入侵吳國,卻被陸遜用火攻擊敗,還損失了黃忠這位大將。蜀國在這次戰役後元氣大傷,劉備在不久後就病死,臨死前囑咐諸葛亮,要好好輔佐蜀國的下任皇帝劉禪,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此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已經篡奪皇位,建立魏朝。

諸葛亮為了打敗曹丕,進行了多次北伐,但從未成功。先是南蠻領袖孟獲造反,諸葛亮不得不回國迎敵,然後又遇到了馬謖失街亭的重大失敗。由於勞累過度,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五丈原,把光復漢室的重任傳給了將軍姜維。然而,姜維發動的北伐也沒有成功。魏國看到蜀國逐漸衰弱,發動大軍侵犯蜀國,這一次,蜀國再也沒有諸葛亮可以迎敵了,魏國的大軍長驅直入,最終攻下了成都,俘虜了劉禪,蜀國就此滅亡。蜀國滅亡後,魏國內部也發生了權力鬥爭。魏國的司馬氏家族控制了魏國皇帝,後來還逼迫魏帝讓出王位,建立晉朝,魏國消失。三國中最晚消失的是吳國,但它也逃離不了滅亡的命運,最終被晉國消滅。

《三國演義》不僅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還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地刻畫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趙雲。這位著名的常勝將軍為蜀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曹軍擊敗劉備的軍隊時,趙雲隻身衝進戰場找到劉禪,帶着劉禪殺出曹軍的包圍圈,把劉禪安全送到劉備身邊。當幾十年後曹軍再次進犯,趙雲一個人對抗五個曹軍猛將時,趙雲面無懼色,憑一己之力斬殺了五位曹軍將領,聲名大振。我覺得趙雲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出色將領,他能夠做到臨危不懼,不管在多麼困難的情況下也能完成任務,這是非常可貴的。

曹操作為書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説他是英雄,也有人説他是奸臣。曹操的優點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他懂得重用人才,對手下賞罰分明,以身作則。不管手下的部隊遭到一次又一次失敗,曹操總能重新鼓舞起士氣。同時,曹操深謀遠慮,是一位十分成功的軍事家。正是因為曹操具有這些優點,他才能夠積攢起如此大的力量,能在強者如林的亂世中立足。但是,也有很多事例可以説明曹操是個奸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劫持漢獻帝,自立為魏王,還通過控制皇帝來號令諸侯,把實權都抓在手裏,這説明曹操也是個十足的野心家。曹操生性多疑,曾因為聽見隔壁有人殺豬而殺光了隔壁所有的人,最後他也因為誤殺了神醫華佗而病死。我個人認為,曹操雖然是一位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但他還是犯下了劫持皇帝並獲取實權這樣的罪行,是一位奸臣。

曹操的對手劉備具有可以與曹操匹敵的能力。和曹操一樣,劉備也善於重用人才,這可以從他“三顧茅廬”的故事裏看出。劉備在遭遇失敗後不僅能夠重新積攢力量,還能夠吸取之前失敗的教訓,避免相同的問題再次出現。正是因為劉備也有這樣強的能力,他才能在四川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並與曹操對抗。但是,劉備在痛失兄弟的悲劇面前卻變得缺乏考慮,不僅不顧大局去進攻吳國,還犯下了連續紮營這個嚴重錯誤,最後遭遇慘敗,損失了無數兵馬,如果吳國的軍隊沒有被困在諸葛亮佈置的八卦陣裏,蜀國還有可能遭遇更大的損失。所以,雖然劉備具有很強的能力,有着光復漢室的雄心韜略,但他禁不起太大的打擊,還導致蜀國開始走向衰弱。

劉備能夠形成勢力當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他手下的文官武將都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其中,諸葛亮起到了較大的作用。諸葛亮具有舉世無雙的才華,深謀遠慮、足智多謀,能夠在逆境中轉敗為勝,還能想出草船借箭這樣的奇妙謀略。諸葛亮在出徵前總是考慮周到,絕不留下任何漏洞。諸葛亮不僅是一位能力超羣的軍事家,還是一位聰明的設計師,曾設計出許多結構巧妙的機器。雖然諸葛亮有時也會判斷失誤,但他總能避免更大的損失。我認為,諸葛亮能夠從高於常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遇到失敗能夠保持冷靜,是一位成功的戰略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合上厚厚的《三國演義》,書中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卻仍在我的腦海中瀰漫,令我回味無窮……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都説好書不厭百回讀,《三國》便是如此。

讀得多了,心中便隱隱地匯聚一條大河,奔流不息,訇然作響。那飛濺的浪花遠遠地吹灑過來,霏霏地濕潤了我的呼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這條喧囂的大河中,有的人叱吒風雲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而有的人卻只能成為匆匆過客抑或別人的笑柄。這天壤之別,其中自有奧妙。

於是,在我眼裏《三國》便是一部演繹英雄之道的奇書了。

一 仁 義

三國中的英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非劉備莫屬了。

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曾語出驚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當時曹操雖有試探之意,但心中必定認為劉備具有英雄的潛質。曹操是察覺出什麼端倪了嗎?而後與曹操三分天下的,果然就有劉備。真的,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慧眼識英雄。

但是,劉備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英雄形象。至少,在剛出山時。剛出山時,他形如一粒草芥。他並不像孫權那樣,坐擁江東,已經有父兄打下了一片富庶江山;也不像曹操那樣,官宦出身,家有餘財,可以廣招天下豪傑。沒有實權,沒有財力,沒有資本,可謂一窮二白。但他從賣草蓆的一介凡夫到滅黃巾軍的大將,又到日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英雄人物。

我以為,這不是僅憑一個諸葛亮和幾個將領就能做到的,問題的關鍵還在劉備身上,當陽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手下將士提議棄民而逃,劉備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攜民渡江,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聞所未聞了。這樣的代價是什麼?是被曹操大軍趕上,幾乎使他全軍覆沒,也幾乎使他丟掉性命。很多人認為,劉備此舉假仁假義收買人心。可是,那種危險時刻不去保全性命,而去博取民心,好像不太可能。似乎唯一的解釋,是他真的仁義。

因為“仁義”,才使他不忍心拋下跟隨他的百姓。因為“仁義”,才為他贏得民心。民心所向,想不成一番霸業也難。《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語道破天機。其實“仁義”並沒有那麼高深,只要心中有愛,“仁義”就在身邊了。只可惜,城市飛速運轉的錶盤拖着時代龐大的虛影步步前行。霓虹燈的光華暗淡了滿天的星星。人與人之間更是充斥着不滿與猜忌。

有人説,要做到“仁義”談何容易呢?

如果你看到衣衫襤褸之人眼神因為飢渴而黯淡無光,不禁伸出援手。我想,這就是最簡單的“仁義”吧!不要在意是否會受騙,不要在意別人如何評説,只要有一顆“愛人”之心,行正義之事。這就夠了。

不顧一切做有仁有義之人,這也是英雄。

二 抗 爭

曹操,三國中最有爭議的人物。儘管《三國》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作者把他作為反派人物,描寫成大逆不道、奸詐多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小人。

可魯迅先生説,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這話於我有慼慼焉。

遭到張邈和陳宮背叛後,他曾一度無家可歸;征戰張繡時,他失去大將典韋和子侄,差點自己被殺;馬超、韓遂舉大軍叛亂時,他混跡於亂軍之中,被迫割須棄袍才逃得性命。

曹操一生的道路佈滿荊棘。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過去的就過去吧,人是要向前看的。總有一天,會苦盡甘來達到人生的制高點。或許,他深諳這一點。於是,在長年征戰生涯中,他遇到困境從不退縮、從不動搖,猶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搏擊長空。 最終,他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

“英雄不問出處”,每一個英雄在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一段辛酸史、抗爭史,只是不為人知罷了。不由得想起曾經有一個老人。一次次徘徊在生死邊緣,與鯊魚鬥智鬥勇,即使最終只拖回一具龐大的魚骨,卻始終高抬着不屈的頭顱,好像君臨天下的王者。海明威先生説:“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他筆下的這位老人,不正詮釋了這點嗎?他那決絕的背影,同樣成為永恆。

一個叱吒風雲指點江山,一個垂垂老矣仍掙扎在生活的底線。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啊,其實他們卻有着相同之處——不向命運屈服,勇敢地抗爭。如暴風雪中的一棵蒼勁的老鬆,不倒,長青。他們都有一個名字——英雄。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不公,很多的怨言。時常學習是不輕鬆的,考試是不如意的,生活是不順利的……但我們如果有這百折不撓的精神,勇於抗爭的意識,何愁不會雨過天晴呢?學會抗爭,做回自己的英雄。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標走下去。這便是我想説的話了。

三 謀 略

俗話説:“《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中的英雄便比水滸的多了幾分睿智。好像謀略是英雄的標籤。沒有謀略的人,是不能稱為英雄的。像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勇而無謀,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隻能叫梟雄,最終落得個暴屍街頭的下場。

正如曹操所説: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營私結黨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在《三國》中,曹操富有心機,老謀深算。明明是自己下令剋扣軍糧,卻借倉官的頭來安定軍心;為了防範行刺,殺死侍者而佯裝不知;表示軍法嚴明,還耍出“割發代首”的把戲。如此種種,卻也使他的英雄形象蒙上“奸詐之徒”的惡名。

雖然,曹操計謀陰險有損英雄形象,但絕非有勇無謀之人,稱霸一方順理成章。可稱劉備是“腹有良謀”的英雄,未免有牽強附會之感。其實,從煮酒論英雄這一回合來看,劉備以驚雷掩飾自己被窺破身份的恐慌。其隨機應變能力,堪稱一流。以種菜澆花的韜晦之計,瞞天過海順利擺脱了曹操掌控,不得不説劉備腹有良謀。只可惜,劉備後來的.光芒被諸葛亮掩蓋了。或許,是劉備精明地意識到諸葛亮的才華,甘願做一個幕後的主人呢?這何嘗不是“大智若愚”。所以説,英雄不能缺少謀略。缺少謀略,英雄似斷了翅膀的雄鷹,難以實現自己的凌雲之志。

我想,梁山好漢一直都是好漢 ,風風火火闖九州拼的是一身的武藝。謀略不足,而武斷有餘,註定了他們的人生之路充滿悲劇。好漢與英雄之間,只隔着一層謀略啊。

“勇”和“智”之間本來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想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非智不可。

歷史就像那滾滾的長江,無數的英雄化作長河的浪花,奔流而去。是非成敗,轉眼便煙消雲散。一頁翻過,便是世事滄桑。

可是回首相看,眼前飛揚的還是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那是攜民渡江的劉玄德,那是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那更是雖在演義中留下惡名卻功在千秋的曹孟德……

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些爭論似乎永遠沒有答案。但又有何妨呢,英雄演繹的英雄之道在千年之後依然浩浩蕩蕩,讓每一個讀到這些故事的人為之心馳神往。

《三國》,一首演繹英雄之道的詩。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拉開了三國爭雄,這場大戲的序幕;三國演義這篇歷史名著,從黃巾起義開始,寫到西晉統一;前後歷程差不多百年,書中以魏、蜀、晉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鋭複雜的統治階級之間的軍事鬥爭!

今天,閲讀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先介紹一下,書中主人公曹操和袁紹。魏武帝曹操:(1554——220,3.15),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袁紹: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羣雄之一,今河南周口人。在漢末羣雄割據中,袁紹先佔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了河北,勢力達到頂點。在建安5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於建安7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紹帶兵往官渡進發。夏侯惇派人送信告訴曹操,曹操帶兵七萬,前往迎敵,留謀士荀彧守衞許都。袁紹發兵之時,謀士田豐從獄中給袁紹寫勸告信,“現在應當易靜等待機會,不可隨便出兵,這樣恐怕有不利的地方。”謀士逢紀説:“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為啥説出這麼不吉祥的話!”袁紹由此大怒,就要殺田豐;在百官地告饒下,方得以繞過不殺。袁紹惡狠狠的説:“等我破了曹操後,再拿你來問罪!”就帶領隊伍出發,戰旗滿山遍野,刀槍如林,聲勢浩大。行至陽武,安營住宿,謀士沮授説:“我們兵員雖然眾多,而勇猛不如敵軍;敵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充足。敵軍無糧,喜歡速戰;我軍有糧,適宜堅守;若能守上一個月,敵軍就將不戰自敗!”袁紹大怒説:“田豐擾亂軍心,我回去就把他殺掉,你還敢如此!”袁紹大怒説:“把沮授鎖起來,管于軍中,等我打敗曹操後,與田豐一起問罪!”於是下令,將大軍70萬,東南西北,周圍連絡90裏安營紮寨!

從這裏看,袁紹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不能審時度勢;且聽不進不同意見,聽從奸臣之言,不打敗仗才怪呢?

有打探消息的探子,到官渡報信,訴説袁紹大軍情況,曹軍剛到官渡,有點恐慌。曹操召集眾謀士商議,荀攸説:“袁紹的軍馬雖然眾多,不用害怕,我軍都是精鋭之師,都能以一當十;但應當速戰,若時間一長,糧草不足,這個事就有點麻煩。”曹操説:“此言正合我意。”就馬上傳令大軍擊鼓而上,袁紹親率大軍迎戰;兩軍陣前,脣槍舌戰,各展鋒芒;這時,袁紹隊中張遼,曹操隊中張郃,兩員大將打殺在一起,倆人大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曹操見了,暗暗稱奇。許褚揮刀縱馬,幫着張郃助戰,那邊,高覽挺槍接住;四員戰將,捉對拼殺。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軍,齊衝敵營,袁紹方審配,見曹操的軍隊來衝陣,便下令放起號炮;袁軍萬箭齊發,曹軍潰敗而走,袁紹指揮軍隊衝殺,曹軍大敗。退守至官渡!

袁紹領兵把官渡團團圍住,袁、曹雙方謀士,出謀劃策,你來我往,互有勝算。

轉眼間近兩個月,曹軍軍力漸乏,糧草不多了。曹操日有放棄官渡,退回許昌的意思,始終不能定下;就作書一封,讓人趕赴許昌問計於謀士荀彧;荀彧建議:據守官渡這個咽喉要道,等待時機;機不可失,不能退回許昌。

曹操見信大喜,令眾將士死守官渡。袁軍退回三十里紮寨。晚間巡營,曹軍哨兵史渙抓住一個袁軍探子,押解去見徐晃;徐晃審問候袁軍中虛實,得知袁軍大將韓猛,每天早晚給前方軍隊,押送糧草。徐晃把這一消息報告曹操,謀士荀攸獻計:“安排輕騎數千,在半路襲擊,斷其糧草,紹軍自亂!”

曹操即命令徐晃帶人埋伏,襲擊糧草;張遼、許諸引兵救應。當天晚上袁軍韓猛押解數千輛糧草車,前往紹營時,埋伏在山谷的`徐晃,率軍截住去路;徐晃接住韓猛廝殺,史渙便安排人燒燬輜重糧草;韓猛抵擋不住,大敗而逃。

徐晃便安排人把糧草全部燒盡。當袁紹得知糧草被劫時,安排張郃、高覽去截大路上的徐晃,;正遇見徐晃燒糧回來,不等交鋒,背後張遼、許諸軍到,兩邊夾擊,殺退袁軍,四將合兵一處,勝利回到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賞勞。韓猛回營後,袁紹大怒,就要把韓猛殺掉,在眾人的勸説下,才免於問罪。

審配建議:“行軍打仗,糧草重要;烏巢乃屯糧重地,要安排重兵把守!”袁紹説:“我已安排好,你只管去鄴都監管糧草,不能讓前方缺糧!”審配領命而去。袁紹遣大將淳于瓊率二萬人馬去守烏巢。淳于瓊性剛好酒,士兵都害怕此人;到烏巢後,終日與眾將喝酒玩樂

自古作戰,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説明糧草的重要,戰爭的勝利,固然需要士兵的英勇頑強,但取得勝利的基礎是需要一個重足的糧草做保障。袁紹不能知人善任,為以後的官渡之戰種下了苦果!

反觀袁紹,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對下屬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去做仔細的分析和推敲;犯下的一個致命的錯誤是沒有聽從謀士許攸的計策,卻聽信了審配之言,把許攸逼迫投降曹操。這個人才的外流,是致命的錯誤,為官渡之戰的失敗挖下一個深深的大坑!許攸帶着情報投向曹操,並獻計於曹操:偷襲烏巢,奪取其糧草輜重,三日之內將不戰自亂!曹操力排眾人對許攸的懷疑之心,充分説明曹操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這才是將帥之道!

看看袁紹,謀士怚授,深陷牢獄,還不顧個人安危,冒死建言;袁紹根本聽不進下屬的意見,一意孤星行,其下場肯定是可慘可悲!

曹操聽取了許攸的建議,親率精兵襲擊烏巢,機智用兵,把剛和眾將喝過酒的淳于瓊活捉。並將其割去耳鼻手指,綁在馬上,放回袁營,去羞辱袁紹。袁紹的用人缺陷,終見其惡果;天大的優勢被曹操一步步蠶食!

曹操率兵將烏巢的糧草輜重燒燬後,讓士兵換上袁軍衣服,來迷惑敵人;在路上遇到了率兵前來解圍的蔣奇,趁其不備,被張遼斬如馬下,蔣奇所帶的兵全部被殺。並配合官渡守軍把前來偷襲的袁軍殺得大敗而逃。張郃、高覽,殺了袁紹的使者,投奔曹操!

袁紹先後走了許攸,又去了張郃、高覽二位大將,且失去了糧草重鎮烏巢,現在已經軍心不穩,兵無鬥志。

曹操聽從了許攸之計,兵分三路,去劫袁營;一戰袁紹軍死傷大半;許攸又獻計,這一計,直接把袁紹置於死地!

曹軍大隊人馬,八路齊出,直衝袁營。袁軍已無鬥志,四散逃跑,大潰而敗。在獲取袁紹的財物中,發現有很多書信,都是許都及軍中諸人與袁紹暗通之書;曹操命人一把大火將其燒掉。不去追問。從這裏能夠看出曹操的胸懷有多高大,不似袁紹那樣小肚雞腸;有那麼多的謀士戰將輔助,可謂兵強馬壯,但不能虛心的聽取下屬的意見,偏聽偏信,被奸人所誤導,導致一手好牌,落得一個最終失敗的下場!

曹操,具有寬廣的胸懷,能聆聽下屬的意見,對謀士的建議,虛心聽取,對於作戰雙方的意圖,清楚明瞭;在用人方面,手下的大將士兵會捨死忘生的為其賣命!對於投奔他的文官武將,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徹底打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根本保障!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神奇的智慧寶典。書中再現了從黃巾起義到晉武帝時期近一百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互相征戰的歷史過程,刻畫了數百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描繪了魏、蜀、吳三國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精彩場面,傳達出在動亂中的人民呼喚明君仁政、安定清明的願望。被稱為“以文亂史的文本”“興妖造神的藝術”,禮讚殘暴的英雄,“尊劉貶曹”又有着推崇正統的封建觀念。小説是在長期的民間流傳而後由文人蒐集整理,儘管或多或少染上了正統文化的氣息,但卻不是浸透着儒家禮樂倫理思想的典籍文化教科書,而是審美地反映當時人民大眾生活狀貌和生存境遇,表現他們文化心理和審美理想的世俗文學經典。

説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作者—————羅貫中。關於作者羅貫中,據記載,其名本,自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東原,處於元末明初的戰亂時代。它不但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還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

因為羅貫中生活在戰亂年代,社會矛盾尖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羣雄割據,經過多年的轉亂,最終朱元璋剿滅羣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瞭解並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也在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於是根據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説。

《三國演義》是述説英雄的詩篇。其中,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關羽、趙雲、張飛、姜維、陸遜等,都可稱得上是英雄。亦有奸雄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殘忍奸詐,狡猾虛偽,卻也有機智勇敢、以身作則的一面。曹操橫槊賦詩,可見其胸襟與抱負。他觸景生情,亦能吟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曹操雄豪,他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他獻刀董卓,矯詔討卓,支持關羽斬華雄。他賞罰分明,割發代首,他求賢若渴,廣納英才。此外,還有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他通宵天文氣象,足智多謀,因此成功火燒博望、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借東風……他懂得揣摩敵人的心理,巧妙使用驕兵計、疑兵計,苦肉計等,都成為了後人智慧的錦囊。

還有神勇如關羽,他提華雄首級擲於營中時,戰前斟下的熱酒“其酒尚温”。驍勇如張飛,他橫槍立馬,長板橋上一聲吼,嚇退了百萬雄兵。智勇如趙雲,膽大心細,斬江斷流奪阿斗。勇武之將呂布、馬超。忠義之士劉備在關羽遇害之後悲歎“今雲長已亡,孤豈能獨享富貴呼”?《三國演義》讚賞此般這些忠義之士,尤其渲染了諸葛亮對漢主劉備之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連敵人也佩服他“竭盡忠誠,至死方休”。

曹操煮酒論英雄

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變?”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在我看來,曹孟德説的一點都不是驕傲自負的話語,而正從這些話語中,我看到了他的雄心,他的英雄氣概。曹操的奸詐狡猾正是他用兵的計謀。俗話説:“事貴應機,兵不厭詐。”但若曹操的雄心再小一點,用計不那麼過分,偽裝出幾分仁義,他一統天下只是時間的問題。突然想起一首詞“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諸葛亮舌戰羣儒

孔明笑曰:“亮自見機而變,絕不有誤。”……“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羣鳥能識哉?”“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説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孔明曰:“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羣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

在一番脣舌交戰之中,我看到孔明的自信,刻在骨子裏的驕傲自信。而這自信則是來源於他的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在對張昭時,因其為東吳的重臣,一定要先説服他,所以諸葛亮以一種引經據典,詳陳事實,有理有據的方式對辯。而對一些惡意的提問,則是嬉笑怒罵,凌厲回擊,攻守有度。他或是泰然自若,時而慷慨激昂,其學問的高深,及出眾的`口才淋漓盡致。真不愧一位風雲人物啊!他是有資本才去驕傲的,他的精神瀟灑,器宇軒昂早已深刻於我心中,推動着我進步,向他靠近,學習!

關雲長刮骨療毒

公飲數杯酒畢,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於臂下接血。……任汝醫治,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

刮骨,對連打針都覺得要疼死的我們,對於關大老爺所承受的刮骨之痛恐怕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但關公卻眼睜睜的連眉頭都不皺一下的承受下來,可見他那鋼鐵般的意志與精神,讓人由衷的敬佩,同時忍不住長歎:“好一個英雄好漢!”不愧大丈夫之稱,亦未辱沒了他的傲氣。常聽別人説:“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我要以他為榜樣,鍛鍊自己的意志,做一個面對困難堅強不屈的人!

有人説《三國演義》就是中國人的生活,只要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這些英雄故事和歷史風雲都將會繼續傳頌下去。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進被宦官所殺,而與此同時他所召來的涼州刺史董卓已經率兵來到洛陽。董卓欲行廢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對,董卓用離間之計使丁原義子呂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引起朝臣不滿。曹操自告奮勇前去刺殺董卓,但卻失敗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關羽在陣前斬了董卓大將華雄,自此威震三軍。呂布出關挑戰,劉備兄弟三人奮勇擊敗呂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長沙太守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後離開了洛陽,準備回江東發展大業。

第七回 十八路諸侯聯軍開始瓦解,袁紹佔據冀州後與公孫瓚開戰,但公孫瓚得到了猛將趙雲,袁紹與戰不利。孫堅為報劉表攔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卻被亂箭射殺。

第八回 董卓暴虐無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董卓在鳳儀亭用畫戟擲打呂布,自此二人結仇。

第九回 呂布在王允的挑撥下親手殺了董卓,董卓餘黨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殺害了王允。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後,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餘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後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志,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於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張繡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説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面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將衣帶詔給劉備觀看,劉備在義狀上簽字。曹操請劉備前去飲酒,指出劉備為天下英雄,劉備驚得手中竹筷落地。劉備為逃出曹操控制,自願前去攻擊袁術,袁術死於淮南。徐州刺史車胄欲害劉備,但計謀被陳登識破。

第二十二回 劉備復奪徐州後,擔心曹操前來攻擊,寫信向袁紹求救,袁紹命陳琳寫檄文討伐曹操。曹操使劉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將分別被張飛、關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張繡投降曹操後,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當眾侮辱曹操,使曹操大為不滿。曹操使禰衡招降劉表,但禰衡被黃祖所殺。董承向太醫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藥中下毒,卻被曹操發現,從而使得衣帶詔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將董承全家處斬,起兵前去攻打劉備,劉備棄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紹。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獻計招降關羽。

第二十五回 張遼前去勸降關羽,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紹聽劉備之言,遣顏良前去攻打白馬,關羽出馬斬了顏良。

第二十六回 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後,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眾將前去為關羽送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經歷五個關口,守關將有意攔阻關羽,均被關羽所殺。

第二十八回 關羽來到古城,在張飛面前斬了曹將蔡陽,打消了張飛對兄長的疑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倉、關平等人,而劉備也終於逃出河北,和關羽、趙雲等人一同來到古城見到張飛,兄弟終於相會。

第二十九回 孫策被許貢家客襲擊,身受重傷。琅琊宮道士于吉為百姓散施符水,孫策認為于吉妖言惑眾,就將他斬殺。孫策因此急火攻心,瘡口迸裂,不治身亡。孫策之弟孫權繼領父兄基業,在江東招賢納士。

第三十回 袁紹起七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軍中無糧,許攸向袁紹獻計攻取許都,但袁紹認為許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採納,許攸一氣之下投奔曹操,勸説曹操襲取袁紹糧草囤積地點——烏巢。

第三十一回 袁紹糧草被燒之後,軍力很快瓦解,曹操在倉亭背水一戰,大破袁軍,袁紹逃回鄴城。劉備在汝南結連劉闢、龔都,欲乘虛攻擊曹操,但被曹操用計襲取汝南,劉備敗走,在孫乾等人的勸説下投奔了荊州刺史劉表。

第三十二回 袁紹病死,幼子袁尚繼立,引來袁尚之兄袁譚不滿。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殘殺之時,從中取事,最終袁氏兄弟兩敗俱傷,被曹操從中漁利。曹操攻破鄴城,審配身死,陳琳歸降曹操。

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鄴城中發現袁紹兒媳甄氏,曹操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殺袁譚,又遣呂曠等人在壺關大破袁紹外甥高幹。袁熙、袁尚投奔烏桓,郭嘉勸曹操攻打烏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卻反被公孫康斬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五字品《三國演義》忠織蓆販履卻不忘報效國家。黃巾叛亂,獨自望榜歎息,結識了羽、飛是他一生馳騁的翅膀。仕途不順,沒有泯滅他振國興邦的志向,縱使是第9路諸侯也要剷除亂臣賊子;沒有容身之處又如何,他依然為了興復漢室奔波勞累;兵少將寡,他依然不與奸邪為伍,他毅然決然的守住徐州。三顧茅廬,那是他救民於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內之事,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大漢皇叔劉玄德。

孝單福,一個虛假的名字,卻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能,初為劉備軍師,便立下赫赫戰功,破曹軍八卦陣,不慎路出馬腳。幾天後他收到了家書,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將殺了她。那是封假的家書,可是身為人子,他不能見自己的母親遭人禍害。自古忠孝不兩全,卻以百善孝為先。他辭別了劉備,走上了一條詮釋善孝之路,這一去卻害死了他的母親,他用悲與疼纏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對母親的孝。徐庶,一個在書中描寫很短,但他是我經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身居卧龍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雲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燒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廬的小手筆;舌戰羣儒,只是談笑而已;火燒赤壁方顯他的才智。借荊州,氣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託孤,是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縱,讓對手心悦誠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馬,是那個時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計,更從心裏上戰勝了敵手;五丈原,是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華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絕諸葛亮!

義結義誓言千古仿,錚錚鐵骨無來者,桃園三杯酒註定了他要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隨劉備流浪毫無怨言,許都的錦衣玉食卻無法掩飾思念兄弟的惆悵。漢壽侯爵又如何;聞兄河北不還是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嗎!他傻不?不!那是他對人們敍説什麼叫兄弟之義。華容道上立下生死軍令狀,誓斬曹操。可往日情分怎麼能忘,座下赤兔馬是曹操所贈,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賜,他憶起當初被曹操圍困,曹操沒有殺他,而是禮賢下士,自己還斬了他六員大將……他心軟了,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還是放走了曹操。這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嗎?可他做到了,因為他是義神關帝爺。奸白色的臉譜中,透出陰森之氣,一副奸詐模樣,也許那並不是他的本色。寧為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條,也是他內心的讀白。刺董卓,擬矯詔足見其奸雄本色,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他稱雄的手段。官渡之戰,成就他王者的墊腳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詩情才氣不失男兒氣概。愛才,他失了關羽,放了趙雲,重才;郭嘉、典韋為他忠心至死,赤壁敗了卻沒有擊倒他征服天下的雄心,他依然重整旗鼓平定北方。曹操實不該用“奸”字來寫,他應該再配一個“雄”字。他的詩中也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五字,不足以訴盡對《三國演義》的感慨,它的內涵與魅力概述了政治與軍事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經典鉅著。

暑期中我又重讀了《三國演義》。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旋律,戰火連天,硝煙瀰漫。《三國演義》為我們生動活現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小説離不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先説説曹操給我的印象。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覺得作者有意識的貶低這位亂世梟雄,一看到曹操敗走了,無論是字裏行間,還是電視銀屏,都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同樣的,每當劉備取得勝利時,那些聽評書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顯然,無論是觀眾還是作者,都對裏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為,正統思想的觀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所以會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貶低。可我覺得,曹操的出現在那時是具有很重要意義的,平定了北方,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對統一中國出了一份力。當然,曹操還有他的其它過人之處,出眾的文采,豪邁的詩篇,是我認識了一個更為獨特文人形象。是的,他的詩篇在我們的`課本上也可以見到,可見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再例如,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在當時也是天下皆知。事實上,曹操也很懂得籠絡人心,在軍師的幫助下,前來投奔的不計其數,由此更加壯大了實力。當然,來投奔的人不僅看到曹操的雄厚實力,當然在平定北方的時候,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更加強大。這裏有一個故事,宛城的張繡,就是差一點將曹操擺平的那個,他的軍師賈詡同時收到了來自袁紹和曹操的結盟請求,但是張繡並不在,是賈詡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趕走了袁紹的使者。張繡知道此事後,疑惑地問:“賈詡,你是怎麼想的?我並沒有説要趕走袁紹的使者啊!況且袁紹的實力比曹操要強大啊?”賈詡説:“現在看是袁紹強大沒錯,但以後呢,年年呢,如果以長遠眼光來看,就要選曹操!他一定會超過袁紹!當然,曹操還説,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憑這樣的度量,袁紹就比不上,所以我才會如此決定!”可見,很多的有識之士之所以相信未來曹操能成就大業,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對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曹操。説曹操就太複雜了,不知如何説起。在曹操時代,許劭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有兩層意思,一是如果生在治世就是能臣,如果生在亂世,那就是奸雄。二是如果曹操想治世,就是能臣,如果曹操想亂世,那就是奸雄。當代易中天的評價是:可愛的奸雄。我的評價:這是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評價一個人好與壞,那是小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分出是非黑白,才好行事。而人本來就是複雜的。我不喜歡説這個人怎麼樣,然後舉一兩個例子來説明。因為這樣會顯得片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全面。而以此人是否有益於社會作為標準,就顯得更有意義些。這個人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曹操至少統一了中國北方,避免了大分裂,這就是最大的功勞。

劉備。劉備有個特點,做事每每與曹操相反,就成功了。如果有曹操是真小人,那麼劉備就是偽君子了。如果説徐州是陶謙主動相讓,讓有能者居之,正所謂功成不必在我。那麼荊州就有很大的問題了。明明是想要,劉表也願意給,但就是硬得推掉,搞到後來有向孫權借荊州一事,間接地害死關羽。如果當時就要到手了,孫權就沒有正當的藉口進攻荊州了。而奪取益州劉璋的基業,那也是犧牲了龐統的生命,才換來正當的藉口。在當時的亂世,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才不管你道德不道德。劉備陣營本來人才就不多,還要犧牲掉這麼有用的大才,確實是不應該。

孫權。孫權繼承的是父兄開創的基業,只不過在孫權手中,把基業進行了鞏固。孫權不能開創基業,但能坐穩江山,屬於守備型人才。好比如果你是富二代,而你剛好又非常適合理財,那麼你就像孫權一樣,有非常好的運氣。

諸葛亮。諸葛亮高卧隆中,等着劉備來求才,一出場架子就非常大。故意放出風聲,説自己如何了得,搞得劉備不得不親自前來,還一而再,再而三。放在現在,就是求職者高卧家中,老闆親自前來。其實,一次就差不多了,搞三次就有點過分了。雖然劉備沒有明説,但心裏肯定不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劉備要與孫權開戰時,諸葛亮怎麼勸都沒用。劉備想,難道沒有你諸葛亮,我就搞不成事了。事實是,確實如此。以諸葛亮的才能,到曹操或孫權陣營,都有非常好的表現,為什麼選擇劉備呢?很簡單,因為到劉備這裏,我的才能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世人知道我的才華。表演是需要舞台的`,哪怕你的表演才能多麼厲害,如果沒有足夠大的舞台,那也沒用,表現不出來,也就沒人知道了。可惜,諸葛亮遇到劉備時,人對時不對,所以最終結果是不能成功。小説和電視劇中,水鏡先生都講了這句話:“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但是,都沒有進行詳細解釋,故弄玄虛。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也不難。所謂人對,就是諸葛亮跟劉備是對的,跟曹操孫權都不對。而時不對,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早點認識劉備,諸葛亮和劉備是可以做成大事的,打下江山或守住江山,都不是大問題。因為早點出山,曹操、孫權都不算強大,軍閥割據嚴重,這時出來混水摸魚,是能摸到大魚的。而如果再拖下去,晚點出山,那麼諸葛亮出山的意義就不大了。劉備也不會再請諸葛亮了。請出來也沒用了,天下已經被瓜分完了。當時大勢就是,大漢已經是個空殼子,興復漢室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門閥與軍閥。簡單講,門閥就是紅章,是文的代表,象徵着文化的力量;軍閥就是槍桿子,是武的代表,象徵着武力的力量。和平年代,門閥比軍閥重要,大家都講道理,做人做事更多是以理服人。如果要辦事了,只要象徵權力的紅章,就好辦。只要我把紅章一蓋,文件一發,事情就辦好了。

戰爭年代,軍閥比門閥重要,大家都講武力,做人做事更多是以拳頭説話,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誰要是不聽話,軍隊開過去,事情就擺平了。正所謂,槍桿子裏出政權。在表面上,大家都還是大漢王朝的臣民,奉天子詔。但是,私底下,就是不執行。正是陽奉陰違,奉詔而不執行。因為誰的實力強大誰説得就算,所以大家都很忙,忙着搶地盤,擴大軍隊,攻佔城池。

家庭教育的普遍失敗。這是三國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教訓,由於沒有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導致自己辛苦得到的事業變成為他人做嫁衣裳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很忙,要攻城掠地,整天工作都忙得累成狗,哪裏還有時間做好子女教育呢?而當時的婦女,恪守三從四德,更是無法正確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下面用實例來説明。

袁紹的家庭教育,廢長立幼。導致袁氏三兄弟成見太深,袁紹死後,兄弟自相殘殺,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袁氏政權退出歷史舞台。

劉表的家庭教育,廢長立幼。本來劉琦繼位,聯合劉備還可以抵抗曹操,結果傳位於劉琮,劉琮又被母親和舅舅蔡瑁控制,結果蔡氏投降曹操,把劉表的事業拱手讓給了曹操,劉表退出歷史舞台。

曹操的家庭教育,本來長子曹昂是最好的繼承人,可惜因為曹操攻打張繡時,調戲了張繡的嬸嬸,張繡覺得沒面子,投降了又叛變,導致曹昂死了。一起死的還有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説明好色不是好事。接下來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相比曹植,曹丕更合適,但也不是最好的繼承人。沒辦法,有總比沒有強,就讓曹丕繼承了。曹丕繼位後,馬上就推翻了曹操的法家路線,選擇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導致了曹氏政權的覆滅。

劉備的家庭教育,這個就家喻户曉,婦孺皆知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是也。雖然也有種説法,劉禪是裝傻,其實是在韜光養晦,是種權宜之計。但普遍看法,還是説劉禪能力不行,不是説幾個反例就能説明問題。畢竟看一個人,要看大多數時候的表現。後來,鄧艾一打過來,就投降了,把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連反抗都懶得反抗下。

孫權的家庭教育,前期表現還可以,後期表現卻很差,一是老了,聽不見意見了;二是年輕時受的戾氣太多了,被大臣們説來説去,聽得都煩,童年經歷不愉快。所以,等到自己真正掌權了,可就不那麼好説話了。結果就是孫權的子孫自相殘殺,最後一個皇帝孫皓還是暴君。孫氏政權覆滅。

家庭教育比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堅。培育了孫策和孫權。孫堅死後,傳位給長子孫策,這屬正常。孫策死後,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是很難得的,孫策是為了大局考慮,因為守江山孫權更合適。就連敵方陣營的曹操也説:“生子當如孫仲謀也。”説明孫權適合當兒子。可惜,不適合當老子。

還有一個就是司馬懿。培育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奪取政權後不久就死了,然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共同執政,司馬師死後,就由司馬昭執政了。這些都為西晉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是以東漢末年為時代背景,當時官宦弄權,天下大亂,羣雄並起。而後以魏、蜀、吳三國為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天時,孫權憑藉長江天險,佔據地利;劉備仁德廣佈,佔據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勢。在百年戰爭中,謀士鬥智,波瀾壯闊,悲壯慘烈,景象萬千。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兩位人物,他們分別為兩國的重臣,且皆深諳韜略,通權知變,可謂當世之奇才,而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與司馬懿交手之前,他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基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論才幹,論智慧,諸葛亮較司馬懿略勝一籌,可二人功業卻相反。 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正是因為他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死於五丈原,死在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

對這麼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卻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正式出場,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稱讚:司馬懿“乃世之英雄”。 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裏,唯獨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麼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在性格上沒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明顯的性格隱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氣量狹小。這些性格缺陷,易於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雖然司馬懿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甚至讓司馬懿在上方谷險些喪命。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着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的堅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撓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軟磨硬抗的勁兒。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堅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戰術就是: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裏,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係。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別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並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並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古人説:“料事者先料人。”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於司馬懿。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在北伐中算無遺策,多次打敗了司馬懿,但卻沒有徹底打敗他。諸葛亮北伐最大的難題是糧食。蜀軍的糧食要通過千里棧道運輸到戰爭前線實在非常困難。所以,時間利於魏不利於蜀。雖然諸葛亮認識到這一形勢,但卻沒有從戰略方針的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司馬懿認識這一形勢,採取了軟磨硬抗的戰略決策,最終活活拖累死諸葛亮。所以説:諸葛亮是戰術高手,司馬懿是戰略高手。諸葛亮贏得一場戰役,卻輸掉整個戰爭。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諸葛亮在內政上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於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悦”為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應該説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情比司馬懿艱難得多,複雜得多,所以內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並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北伐時,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謖不當致使兵敗。應該説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於劉備,而非諸葛亮。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作戰有功的大將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説已非一籌了。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所以我認為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而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聽到這首歌,你就應該知道我最喜歡的書是什麼了吧!對了,它就是《三國演義》。

寒假期間這段時間我把《三國演義》讀了一遍,講的太精彩了。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時期,曹、劉、孫三家分漢,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爾後三家為了統一全國而相互征伐的故事。《三國演義》雖長,屬於章回體小説,但故事具有連續性,我幾乎每次都會一口氣讀它三、四個章回,讓人有一直都想看下去的慾望,而且不覺得乏味,猶如置身於那時代,深陷其中。

書中對情節敍述和人物刻畫有着獨特的風格。

人物的外貌描寫十分形象生動,有帶點誇張,詞語之間的巧妙結合,句與句之間的互相連接,常令我腦中產生無盡的遐想,“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白花戰袍,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是怎樣的呢?“華雄其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又是怎樣的呢?

在《三國演義》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比如:劉備、曹操、關羽、張遼等等。在這些人物中我特別喜歡周瑜,但又非常討厭他。

周瑜非常有雄才偉略,並且還才華橫溢。他二十四歲的時候便被封為中郎將,可真是雄姿英發;他與吳主孫權情如兄弟,誓死保衞東吳,可見其一片忠心;“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可見其智謀過人。這些就是我為什麼喜歡周瑜的原因!

周瑜又是一個心胸狹隘、小肚雞腸的人。他非常嫉妒比他更有才華的人,蜀、吳兩家聯合抗曹的時候,他就十分嫉妒諸葛亮,曾多次加害於諸葛亮,但“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他是被活活的氣死了,臨死還高呼“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其心胸是多麼的狹隘呀!這也是我為什麼討厭周瑜的原因!

説説其他人吧!我還崇拜一個人物,它就是諸葛孔明。他的一生對蜀國的貢獻非常大,他善於火攻,“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大火燒的曹軍節節敗退,幫助劉備取東川、西川,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神陣,雖未幫蜀國完成統一大業,但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佳話!還有關羽,他視兄弟如手足,在與劉備、張飛失散之後,曹操對他是“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請、五日一大宴”,但他最後還是“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劉備而去,可見赤膽忠心!

《三國演義》中,人物的性格都各具其態、互不相同,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詳略得當,如周瑜心胸狹窄、曹孟德奸詐、孔明瞭事如神等,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曉。書中還從各種的事件敍述中體現一個人的.性格,例如,曹孟德的多疑、殘忍、狡詐的性格,為了實現個人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在三國中的第四回,孟德誤殺呂伯奢全家,呂伯奢一片好心換來的竟是殺身之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充分體現出他的極端利己主義。這種事例還有許多,借頭以安定軍心、殺董承滿門七百餘口、斬孔融全家老小等都表明他是位暴君。

在情節的設置上,《三國演義》也讓人造成許多懸念,令讀者百思不得其解,這種例子有很多,如王允設酒招待呂布,讓貂禪陪酒那一幕;曹操敗走華容道那段故事,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市場上會出現許多分析三國事情的前因後果、戰爭成敗原因的書籍。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三國演義》對戰爭方面的描寫,小説並沒有對戰爭的場面作過多的描寫,只是略微的概括,反而側重展現統帥之間在智慧與謀略上的競賽和角鬥,從而突出將帥戰爭魄力;作者同時又注重各人在戰爭中的作用,讓小人物也顯示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如在官渡之戰中許攸獻計,赤壁之戰中蔣幹盜書等,讓讀者感受到全書內容的豐富多彩,而且加上每章回都會插入小詩篇,更增加了其藝術韻味,讀者可以對詩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瞭解更透徹。

草船借箭後,劉備、孫權聯手對付曹操。周瑜和黃蓋施行苦肉計,周瑜剝掉黃蓋的衣服打了五十大棍,又派闞澤向曹操密獻詐降書,約定黃蓋帶軍馬和糧草前來投降。曹操多疑,讓探子多方打探,但沒有看出破綻。孔明七星壇上借來東風,黃蓋帶二十艘着裝滿硫磺、火硝的船直衝曹營,周瑜在後掩殺,逼得曹操只好從華容道逃跑。其實這次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龐統向曹操建議使用連環計。他讓曹操船頭連船尾,船尾連船頭,然後上面鋪上木板,就像在平地上一樣。所以,火船衝來時,曹操軍馬無處可逃,死傷不計其數。從連環計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龐統智慧超人。

孔明三氣周瑜,終於使周瑜三十六歲就氣絕身亡。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他説:“龐統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於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謹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從魯肅的一番話中,也可以看出,龐統非一般的謀士。

孫權不用龐統,龐統投劉備。劉備使事耒陽。他到任後,不問縣事,每日飲酒,自旦至夜,只在醉鄉。劉備派張飛巡視,龐統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連孔明都贊龐統胸中之學,勝他十倍。龐統才學可見一般啊!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曠世奇才,卻因相貌醜陋,而縷不得志。周瑜死後,魯肅向孫權重薦龐統,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麪短髯,形容奇怪,心中不喜。乃問:“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曰:“公之所學,比公謹若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謹大不相同。”權平生最愛周瑜,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遂不任用。龐統再投劉備,但見劉備,長揖不拜,劉備見其相貌醜陋,心中亦不悦,只給偏遠小縣——耒陽就職。

讀龐統求職這一節,使我再一次提醒自己:不要以貌取人。我記得讀過《哈佛憾事》這篇文章,説:美國哈佛校長極不耐煩地接待了一對衣着樸素、相貌平凡的老夫婦,老婦人説,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就讀,不幸去世,為了紀念他們的兒子,他們想在學校建一座建築物。校長生氣地説:“我們不可能為每一位在我校去世的學生建紀念碑, 那我們的學校豈不成了墓園?”老婦人又説:“那我們就建一座教學樓吧?”校長鄙夷地説:“你們知道建一座教學樓需要多少錢嗎?需要750萬美圓。”老婦人人聽完後,平靜地對老伴説:“既然這樣,我們何不建一所學校來紀念兒子?”這就有了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這個故事不正是對以貌取人的極大諷刺嗎?

讀龐統求職,還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是金子總要發光。不要因為自己的卑微而言渺小,不要因為自己的醜陋而喪失信心。只要堅定信念,努力追求,總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三國是英雄和雄主之間的碰撞所形成的時代,值得我們思考,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三國顧名思義是三個國家的交鋒.魏蜀吳的雄主曹操·劉備·孫權都有優勢曹孟德的雄心大志·劉玄德的禮賢下士·孫仲謀的人才濟濟註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説西蜀的五虎上將有勇有謀:雲長千里走單騎漢升大破定軍山翼德大鬧板德橋子龍只騎救幼主孟啟為父伐曹操體現了忠孝兩全智勇雙全的將軍其中我最愛常山趙子龍他單騎救主打破曹操百萬大軍殺的血肉橫飛屍橫遍野令曹操驚出了一身冷汗真是一襲戰袍血染紅長阪坡上誰爭鋒單槍匹馬出重圍僅有常山趙子龍。明智的君主善戰的將軍背後都有一個傑出的謀士東吳的孫權西蜀的孔明北魏的司馬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忠誠事主視死如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空城計戰諸葛火燒赤壁給三國演義添加了無盡的色彩。但英雄的子孫為什麼都不爭氣後主劉禪昏庸無道聽信讒言·曹丕曹植為爭奪皇權兩敗俱傷因此還有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詩之説。雖然曹丕登上了皇位也給他父親留下了千古罵名。孫亮更別説把江東八十一郡拱手讓給了曹睿。可能是這些不爭氣的後代也可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幾十年的戰亂得來的太平歸了司馬家。戰爭免不了死亡一些傑出的將領的死去也給某人帶了快樂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比如説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戰三英射鐵戟勇冠天下可白門樓之戰呂奉先損命嗚呼哀哉嗚呼痛哉。總而言之就用幾首詩來表達吧: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後人不發祖上義,品看三國為古愁。本是出自同根生,為何相煎何太急。(哥們過渡處不太通順您能自己改一下嗎)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説,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着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國小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