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1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非暴力溝通》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通過這本書《非暴力溝通》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説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在我兒子眼中就是一個暴脾氣的媽媽,後來我們家兒子給我起了一個錯號,叫暴躁媽媽,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問題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為我是一個年輕媽媽,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兒子,經常孩子作業不是很懂的時候我總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較,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些,聰明些,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孩子還沒説完話的時候打斷他,不去聆聽孩子的心聲,通過蘇老師給我們提供的這個平台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共讀這本書《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於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説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説:“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説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一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不説這本書有多麼神奇至少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會美好很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

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可以體會到“人情似紙紙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無常;亦可以領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真諦。——題記

沿着歷史的長河,讀唐詩,品宋詞,唱元曲,萬千風景,皆在書中。年少時的我,也曾意氣風發,恰同學少年!約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談讀書心得。在參加工作以後,雖然忙碌,但閒暇之餘仍會抽空閲讀、聽書。書,能讓人清醒,亦會讓人變得曠達。

最近在一書一課APP上聽了樊登老師的《非暴力溝通》,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傾聽,我學習到一套標準化的溝通方法。在員工學院素質提升培訓中,我已經接觸學習過“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好多事情我們一張口就是評論,而非事實。在工作中,作為一名任職管理人員,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是需要觀察員工情緒的,我們無法選擇一些事,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一些事的態度,不可居高臨下,不可道聽途説,不可張口即來,這一點真的挺難的。因為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闡述一些我們的觀點。事實是最不會引起對方反感的,書中説,“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後是感同身受,我們要同員工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生氣,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體的要求,明確談話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為工作關係,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平時我們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少,但當自己偶爾參與進來時發現,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開始了“暴力溝通”,不學習時,歲月靜好,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我們只有轉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方可展開父與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段音頻,我總共聽了三次,每次聽完這本書,我都更深刻地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是聽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閲讀次數的增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越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書一課APP中,我還聽了很多好書,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願從書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願讀書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慣!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説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温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衝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用温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誌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麼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麼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法,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於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於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説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繫。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4

看過這一部分內容之前,我曾經無數次的跟自己講過,我有多少多少問題,遇到棘手問題我都處理不好,我總是愛鑽牛角尖,我處理不好這樣,那樣的問題,很真實,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幾乎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把我的煩惱,憂鬱等一些的負面情緒,帶到了家庭中去,帶到了工作中去,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看過這部分以後,我豁然開朗,彷彿有太陽的光芒穿過了烏雲照到我心裏來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個有意義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愛護我自己。但我面對挫折、面對遺憾時,我可以把這當做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我專注於我的需要,愛惜自己。以前,我跟我愛人交流時,總是爭鋒相對,我們總是在指責對方的我們自己認為的`不足,幾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場。現在,我會去體會他的想法和體會他的想法後帶給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我們的觀點不一致,那麼我可以從體會中學到什麼,很不錯的感受,現在我們可以溝通的內容越來越多了。當然,不能否認,還是會在一些問題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爭執,但是好很多了。以前會認為這種行為叫做妥協,不,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説一下關於生氣的理解。面對一件我不能認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時候,通常我會很憤怒,生氣,用暴力的方式發泄。比如,這次孩子的週考很差,他爸爸已經很憤怒了,險些失去理智。因為孩子開學前兩週還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寢室的孩子影響,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這是我的猜想,孩子沒有認同)上,不想做複習,整理。讀後感·班主任也説的很嚴重,他的狀態很浮躁,對老師的批評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樣子,對老師的批評很不禮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會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認為對孩子好的道理來,最終換取的是孩子對抗,然後……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我想了想,還是選擇體會孩子的感受,體會老師的感受,體會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裏很平靜。

晚上,孩子做完作業,我嘗試着運用傾聽的方法,然後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實是有兩個方面組成的。首先,是成績的下降;然後,是面對下降的成績的我們的感受。我們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聽聽他生氣的地方,感受一下我們和老師生氣的地方。最後再談他在學習方面遇到的困難。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説,對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觀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關於改進學習的方法,我們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學的還是膚淺,多多學習,反覆練習,功夫為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5

書中説:“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好好愛自己,這真的很重要!

記得去年有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的時間管理踐行社羣,每天有五項打卡項目,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練字一小段,還要百詞斬背單詞,還有其他一些要學的課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滿滿當當,感覺做完這件事永遠有下一件事在等着我!連女兒都説:“媽媽,你怎麼每天忙的一點娛樂的時間都沒有?!”

説實在話,看着自己好像每天都過的很充實,但其實忙忙碌碌下來,最後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麼,我的內心依然很焦慮很迷茫,總覺得這個是我應該要做的,那個也是我必須去做的,結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還看不到成果!靜下心來,我好好反思: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這麼忙到底追求的是什麼?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多聽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我發現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選擇不做,做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些也不是我的愛好,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終決定退出堅持了三個多月的踐行社羣,平常只保留了兩三項自己喜歡的來做。

説真的,退出後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大口氣,當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當成任務來完成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於其中,比如運動,比如閲讀,偶爾寫寫自己的心情日記。

好好愛自己!不苛求,少自責,用心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動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我們想過的生活,生活終將越來越美好!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6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説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説對方引起的。比方説,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説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説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説,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為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我不喜歡凌亂,我才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雨晴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為了完成一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説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説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於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為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於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後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繫,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枱燈,一杯水,一隻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衝影店老闆的溝通。因為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為什麼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着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指責那個老闆,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於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闆的感受和需要———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於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為的每個人的自我防禦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告訴我説,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麼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於你的,關於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在邁步了。加油!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7

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源於缺乏溝通或者説是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1963年提出,在他幼年時,他家周圍的公園中一起暴力事件引發了種族衝突,導致40多人遇害。衝突結束後,可人們心裏埋下了憤怒、仇恨、埋怨種子,他在放學後被別的種族孩子摔倒在地上,拳打腳踢。於是,這段經歷引發了他探求和平解決衝突方法的興趣。

語言是一種魔力,對同一件事情的表述,語調和順序的轉變,讓説的人和聽的人得到的情感信息都是不一樣的。通過語言清楚客觀的表達事實,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説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着,真是表達自己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大部分人會把自己的評判當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喜怒哀樂,例如受傷、害怕、憤怒等。然後,説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例如你不愛我了,這不是感受這是你對待這件事的評判,一旦誠實地表達自己後,提出第四個要素——具體的請求。這一要素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達到我們的期望,這樣對方比較容易接受你的建議。即作者建議在説話時的四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在這本書中講了一個“非暴力溝通”一位母親對處在青春期的兒子:“——,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表達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明確地請求),聽完媽媽這段話,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理解媽媽的感受,從而按照媽媽的意願採取行動;而如果這位媽媽直接對兒子説“——,你怎麼又把襪子扔到咖啡桌下,弄的我又要來收拾,你就不能改改你這壞毛病嗎”這種對話只能是發泄不滿,引起新的矛盾,從而導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傾聽也是非暴力溝通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書中談到,全意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礙了傾聽。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現別人並不那麼可怕。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別人生氣時,要傾聽,不要説“但是”。當別人説“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麼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當然非暴力溝通最基礎的就是愛自己和尊重他人,不隨意評判他人,温柔而堅定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傾聽共情他人言語,不含個人主觀的發泄負面情緒。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在我們百轉千回的親密關係之中,非暴力溝通的存在可以説是一股清流也像一道水,不去和石頭相碰,而是去感觸堅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間的緣由、沿岸與歸宿。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8

由於時間緊迫,對於非暴力溝通只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只是隨機選讀了一部分章節,也不乏有所收穫。

我耐性不好,在傾聽這一方面表現差強人意,所以我選讀的這部分就是關於傾聽的。我贊同書上很多觀點,也能理解,我們在傾聽別人時,需要認真並放下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對他人表現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誠,不然,我們將辜負了他人對我們傾訴的信任。

用心傾聽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們內心不夠強大,則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此,我不禁想到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看來做一名心理諮詢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和素養,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寬容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瞭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麼,他就有可能覺得不舒服。這句話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容易忽視和做的不恰當的一種行為。

我想,大多數傾訴的人都會經歷過這種感受吧,雖然得到了朋友的關懷,但是卻感覺不到滿足感,好像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悶的;對於傾聽者來説,發覺自己的關懷沒有起到作用,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議性的例句,我發現,那些話語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説出口,更像是在影視上聽到的台詞,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善表達的。

書中不僅闡述理論知識,更是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例這些舉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實,便於人們的理論理解,也能與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在這些舉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則是一對關係緊張的夫妻之間對話,妻子指責丈夫不好好聽她講話,丈夫不以為然。

他們兩個人因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重點不同,以至於交流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雙方失望關係緊張。通過作者在中調解,雙方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兩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納,關係自然也得到了好轉。文章中説這段是對他人反饋,我想到在管理學上學到的信息傳遞的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無法顧及他人的感覺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給予傾訴者想要的東西,這時,為了不讓雙方都感覺不舒服,我們需要及時告訴他們我們也處於痛苦中。雖然不至於讓他人反過來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視起來自己的感覺,自我調節,自我排解。

我們繼續讀下去這本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9

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迴避責任!

為什麼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説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麼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曆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麼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麼欺騙顧客?因為老闆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麼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麼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麼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麼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麼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衝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衝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矇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0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為“暴力溝通”只是“衝突”和“爭端”。但是現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後,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着許多“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殺人於無形!

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牀,她會説:“怎麼又把房間弄得這麼亂啊!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裏!”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並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麼時候能像——那麼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説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於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已對孩子已經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於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生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築的`,是成員們獲取温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為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1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裏面看到有人説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於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麼流暢的地方,鑑於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了。

説話我家裏,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裏,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麼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説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裏。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説,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後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家裏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裏人的關係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後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後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裏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着。也就是説,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麼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範,並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並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説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繫,連電話也不怎麼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於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裏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説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裏。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可怕的,又還有什麼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捨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裏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麼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於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係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麼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麼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鬱悶的份了。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2

一、這本書講了什麼?

這是一本講如何溝通的書。暴力溝通不是指説着説着就打起來了的溝通,而是指語言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溝通。如果我們留意生活當中的説話方式,就會發現,言語上的嘲諷、否定、説教、拒不迴應、隨意打斷都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作者提倡非暴力溝通,並且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媽媽對兒子説,房間裏有3個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需要房間的整潔(需要),你能幫我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很好地對應到了這四要素。

二、如何論證的?

全書先總述非暴力溝通的意義,而後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章節敍述。各章節詳細的介紹如何客觀觀察、準確的體會和表達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表達請求。每一章闡述觀點的時候作者都會舉例論證,當然舉的例子也很接地氣,章節末尾給出了所討論主題的例子供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中的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是請求的基礎。其中,請求是指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必要時請別人確認。請求應該站在雙方的角度,平等的請求不是命令,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做什麼,而是以誠實和傾聽的方式與人聯繫,這樣請求被拒絕了也不會有什麼怨恨和尷尬。

三、作者説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溝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包括與父母的溝通、與伴侶的溝通以及與朋友的溝通,我們的話往往讓別人痛苦、難堪。我們經常忽略了客觀的觀察,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那種帶有評論的觀察一説出口就讓別人很抗拒。比如,“你總是不記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沒收拾好衣服”這兩句話,情緒上明顯後者讓人舒服的多。恰當的表達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這樣做我感覺有點難過;比如,我今天感覺不開心。適當的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麼啟發

首先是應該客觀的觀察,不僅是觀察自己,也要觀察別人,觀察應該基於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價。其次應該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刻,當別人給我説它的困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我太急於説教和給出自己的意見了,這樣很不負責任。按照書中的做法,我應該耐心的聽他説,並詢問和確認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達和釋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確的`給出建議。或者別人根本不需要建議,等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已經有主意了。受到啟發的第三點就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讓別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們應該説出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如果別人拒絕了,那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的請求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考慮的。

這本書整體較短,pdf只有109頁,語言也很簡單,讀起來絲毫不費勁,但是其中的溝通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讀一本書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只有你真正認可了書中的方式並且按你認可的方式行動起來,改變才會發生。非暴力溝通也需要刻意的反覆練習才能學會,行動起來吧!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3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説的讚賞孩子的三個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於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讚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於懲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孩子的淘氣而對她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有的時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後常常後悔自責,事後看着她熟睡的樣子如此酣甜,就像個天使,真後悔當初去體罰她。有時女兒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我會對她説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傢伙過一會主動過來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氣。

這一點真要好好向她學習,想想自己很少會在有怨氣的時候主動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説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們往往會在懲罰的時候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於失敗,導致深省自責,懲罰不僅會疏遠彼此的關係還會適得其反,的確要慎用。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4

剛當班主任的時候,猶記得私下裏和一位學生談話時,學生的發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師,您和我們説的話意思和張老師的話意思一樣,但是張老師説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聽進去。”道理是一樣的,為何我説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呢?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為何有時候我們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為你好”的話語中,其實是裹藏着“暴力因素”。盧森堡博士認為,以下四個原因會促使我們平時的交流出現暴力,它們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其中,我發現在平時和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其實我是有在做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比如我比較愛整潔,喜歡把桌面總是收拾得乾淨整齊的,我看到學生的課桌亂七八糟,我可能會責罵他:“你看你連桌子都不會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這一表達就是我用我的衞生標準去評判學生的行為,是一種暴力溝通。又例如學生與她爸爸發生矛盾,覺得爸爸總是偏心,滿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總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第一時間説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實你自己也不好受。沒有給予孩子認同,沒有疏導好孩子的`情緒,而讓她不要討厭他爸爸,其實就有些強人所難。所有的問題終究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其實更多的關注對象還是在我們自身,而非要溝通的對象——學生,所以我們的溝通沒有觸動到學生的心靈,反而是因為在溝通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因素”,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覺得老師的“攻擊”我,從而第一時間是反駁對抗,從而未能接收到對話中可能真正對他有促進意義的寶藏。

二、轉變

好的語言是溝通雙方心靈交匯的窗户,而暴力溝通很多時候起不到溝通的作用,反而是為雙方築起一道牆。因此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到底如何説,孩子們才會聽,也成為我接下來工作重點。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介紹了“怎樣交流能避免暴力溝通”,他強調4個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第一是觀察而不評論。第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説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體的請求。在接下來與學生的談話中,我會有意識的注意以上四點的內容,調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書桌的事件,其實我是需要孩子們收拾好書桌,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但我的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批評,之後我會換種表達:“孩子,現在書的放置有些雜亂,老師怕你找資料的時候不好找,時間長了或忘記某資料放置的位置,趕緊收拾一下書桌,也可能騰出更大的空間,寫作業,自己舒服一些。”學生聽了,也會審視自己是否會有這樣的不便之處,覺得我説得有道理,真正的為他着想,會動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學了一段時間後,除了具體表達的轉變,我的思路有了變化提升,從更多關注自己、心疼自己,過渡到開始重視與我交流的那個人的感受和體會。過去交流不順暢時,通常會在心裏指責別人:“這人怎麼這麼難溝通呢?和他(她)説話真累、太勞神!”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後,我常常會下意識地琢磨、覆盤、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沒有暴力溝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嗎?我的請求是否是具體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關注、努力理解對方抱怨背後的需求了嗎?漸漸的換位思考,讓我的話語越來越能走入別人心裏,而我也更能理解對方,自己的負面情緒也變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變化,温柔的語言比強勢的施壓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讓語言成為使陽光照進他人心靈的窗户!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5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説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魯思·貝本梅爾

初讀這段詩,它並未引起我的共鳴。然而在讀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之後,重新細讀,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反思自己的課堂和班級日常生活,作為一名老師,每天我會面對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產生的問題,並給他們善意的解決之道呢?當孩子犯了錯時,我有沒有耐心地去聽聽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給他們機會改正呢?當我自以為是的評價學生,甚至武斷地給孩子貼上“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時,是否意識到這都是自己的主觀暴力評價呢?

都説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但有時這座橋不是暢通無阻的,有時它也會出現岔路需要我們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有時我們會訴苦:自己對學生可以説是操碎了心,可他們卻對我們的行為不理解;我們會抱着為他們好的心態,努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卻遭到“無視”,甚至消極抵抗。為什麼我們的好心不能感動他們?我想有時候我們的好心用錯了方式,我們的初心和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錯誤地使用了暴力的語言。也許大家都認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但讀了《非暴力溝通》後我知道了,其實“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武力的“身體的暴力”大家比較熟悉,而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經常會被大家忽視。其實這種暴力才是我們要重視的暴力。但這種暴力比較隱蔽,有時往往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察覺,可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頻率卻非常高。如果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的時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會讓自己身邊的人受傷,痛苦甚至變得消極。當我們讓孩子處於這種“隱蔽的暴力”中時,他可能早就遍體鱗傷了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配合老師快樂地學習呢?

雖然語言有時會是“隱蔽的暴力”,但只要我們願意它更可以成為“甜蜜的動力”。《非暴力溝通》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今後,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靜下心來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用善意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理解行為背後潛在的需要。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納、彼此欣賞,相互關心的温暖的班級氛圍。